03.02 52歲男子徒手百米懸崖峭壁,腿部殘疾臂力驚人,關節變形猶如鷹爪


叩石問路,與雲端的燕子對話,“飛簷走壁”如履平地,從未失手。“叩石問路”是黃小寶攀爬陌生崖壁的最重要的辦法。“在不確定石壁是否安全的情況下,叩一下聽聽石壁是不是空心,才能保障攀爬的安全。”黃小寶說。

52歲的貴州苗族漢子黃小寶,4年來在沒有任何安全保護措施,在不借助任何工具的情況下,徒手於百米懸崖峭壁之上。在攀崖時黃小寶就像山裡的獼猴一樣,能到達人跡罕至的險洞幽谷。黃小寶說,當年隨父親學習攀巖,他是兄弟3人中唯一學會的。全村1000多人,每代人中能以攀巖為生的不超過5人,因為歲著難度的加大,能堅持下來的很少。

學習攀巖要有什麼特殊的身體素質?“只要在高處向下看時眼不花頭不暈就行。”黃小寶對世人驚歎的絕技似乎輕描淡寫。其實,在每一處攀過的山岩,在他的心中自有一條“路”。


黃小寶有一兒一女,都已長大成人,卻不願學習父親這門絕技,早已外出打工掙錢。喪妻後他一直獨居,鄰村的這位大姐離婚多年,十分關心黃小寶的生活,二人見面時悄悄送給他了一雙精緻手縫鞋墊,他顯得有些不好意思。

黃小寶家住格凸河畔的格凸苗塞,土生土長的苗族漢子,三歲時因為小兒麻痺症導致左腿殘疾萎縮。12歲便隨父親學習攀巖,是第七代徒手攀巖的傳人。40年來,他用雙手征服了格凸河畔所有的懸崖峭壁,包括燕子洞內的峭壁,練就了身輕如燕、飛簷走壁的功夫。

雖然他腿部殘疾,但雙臂力氣驚人。仔細看黃小寶的雙手,關節已經變形突起,手指滿布後繭,猶如鷹爪。

古時格凸河畔的先民有洞葬習俗,就是將死者葬於懸崖絕壁上的山洞中,這需要專人運送,於是就有人練就了這種攀崖絕技,包括黃小寶的祖輩。黃小寶可以不借助任何設施和工具,只要有一個凸凹,腳可以踏、有手可攀的地方,徒手光腳就能上到幾乎與地面垂直的百米懸崖絕壁上,然後再安全返回地面。

在第七代掌握家傳攀巖絕技的四男一女五人中,有兩個人是黃小寶的徒弟。靠著代代相傳的訣竅,加上艱苦磨礪,持之以恆,他們分別練就了在懸崖峭壁上“舞蹈”的本領,且各有特色:有的可以盪鞦韆;有的能夠在懸崖上倒立;有的攀崖速度飛快。但攀崖畢竟是一項 非常危險的生計,希望他們能夠平安,能把這個絕技一直傳承下去。


黃小寶說他學習攀巖,主要目的是跟隨父親去採集石壁上的燕子糞和硝石,燕子糞可以用於種地,還可以挖草藥、採燕子窩換取生活多需。

現在的燕窩已經非常難掏了,就連燕子也很有限,珍貴的草藥更是難見蹤跡,攀崖幾乎維持不了生計,不得不另謀出路。目前,他也在兼職攀巖表演,賺取一點生活費用。

攀巖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黃小寶即使有了超人般的技藝也並非萬事大吉。2007年黃小寶的愛人去世,他心神不寧在攀爬中誤入一個“死衚衕”,上下不得,還險些失手,最後在懸崖上呆了三個多小時才摸索到了出路。這次意外讓他再也不敢在攀爬時分心走神。

黃小寶說,學攀巖至少5年才能出師,攀巖需要勇氣、技巧,更需要全神貫注。他總結了四點攀巖秘訣:1、不能一直想著向上爬,還要考慮如何讓後退,後退是為了能繼續向上爬;2、要“認路”,手抓之處,腳蹬之點要記住;3、利用巖形手扒、腳蹬,找到最合理的著力點;4、出汗時停止攀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