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7 最“短命”的開國皇帝,本應成為千古英主,卻因兩件事而名聲變臭

在眾多的開國帝王中,在位時間最短者非後漢高祖劉知遠莫屬,此君從建國到駕崩,前後只有半年時間,絕對是最“短命”的開國皇帝。劉知遠憑藉驅逐契丹的功勞,本有希望成為千古英主,卻因為做了兩件為人不齒之事,備受時人唾棄,由此與“英主”二字絕緣。那麼,導致他名聲變臭的到底是哪兩件事?

劉知遠生於唐朝末年,屬於沙陀族,青少年時代是一個性格內向、沉默寡言的“呆瓜型”人物。不僅如此,劉知遠體弱多病、相貌平平,眼睛白多黑少、臉色紫黑,並無過於常人之處,只是多少給人一種威嚴端莊的感覺(“帝弱不好弄,嚴重寡言,及長,面紫色,目睛多白。”見《舊五代史·卷九十九·(後)漢高祖紀上》)。

最“短命”的開國皇帝,本應成為千古英主,卻因兩件事而名聲變臭

後漢高祖劉知遠畫像

劉知遠出身貧寒,在窮苦的生活中蹉跎多年,直到遇到“貴人”石敬瑭。石敬瑭鎮守河東及密謀反叛期間,劉知遠作為其左膀右臂,為其鞏固權位和爭取天下出謀劃策,立下汗馬功勞。石敬瑭稱帝后,便提升劉知遠為侍衛親軍都虞候,委與他統領禁軍的重任。五年後,劉知遠又升任河東節度使,成為藩鎮當中最有權勢的人物。

石敬瑭駕崩後,出帝繼位,對契丹採取敵對的姿態,由此導致兩國兵連禍結。劉知遠見亂世來臨,不由得滋生起稱帝的野心,一方面無視朝廷令其出擊契丹的詔令,另一方面則加緊積蓄力量。出帝自知無力剷除劉知遠,所以只能採取安撫的手段(“自出帝立,與契丹絕盟,用兵北方,常疑知遠勳位已高,幸晉多故而有異志,每優尊之。”見《新五代史·卷十·漢本紀第十》)。

最“短命”的開國皇帝,本應成為千古英主,卻因兩件事而名聲變臭

石敬瑭向契丹國主自稱“兒皇帝”

公元946年,在叛將杜重威的引領下,契丹大舉南下,不費吹灰之力便滅掉後晉,並將出帝君臣擄往北方。契丹佔據中原後,各地藩鎮因恐懼紛紛稱臣,其中便包括劉知遠。不過當劉知遠派出的使節王峻回返晉陽,向主公陳述契丹政治混亂的現狀,並斷定其一定不能久佔中原後,劉知遠才堅定稱帝之心。

同年二月,劉知遠在晉陽稱帝,不過蹊蹺的是,他這個皇帝“登基”後,竟然不改國號、年號,怎麼看上去都有種偷偷摸摸的感覺,所以從這一點來看,此時的劉知遠並未正式稱帝建國,他正式建立新王朝的時間,要等到四個月之後。

最“短命”的開國皇帝,本應成為千古英主,卻因兩件事而名聲變臭

遼軍北撤後,劉知遠趁機進佔中原

契丹佔據中原後不久,因為遭遇漢族軍民頑強抵抗,最終只得狼狽北還。而此時劉知遠才開始舉兵南下,一邊從背後偷襲契丹,一邊進佔中原,以一種詭異的方式奪取天下,並贏得驅逐契丹出中原的好名聲。當年六月,劉知遠進入京城開封,在確定契丹不會再度南下後,才正式改國名為漢,改年號為乾祐。至此,後漢王朝才正式創建,而劉知遠真正的皇帝生涯也由此開始。

可劉知遠雖然當了皇帝,但由於之前不過是一介節度使,並沒有令天下歸心的德行操守和深仁厚澤,所以天下藩鎮、軍民不服者甚多。為了樹立威信,武夫出身的劉知遠沒有采取積累德行、廣施善政的策略,而是訴諸於暴力,以殺來立威,令天下人鉗口俯首,再不敢對他表示不服。

最“短命”的開國皇帝,本應成為千古英主,卻因兩件事而名聲變臭

後漢疆域圖

劉知遠說幹就幹,在攻佔開封后不久,便把投降的1500名契丹士兵全部斬殺,不留一個活口。不久,劉知遠又北上攻擊鄴都,在久攻不下之際,對守將張璉採取誘降的策略,承諾保證張璉及其部下的生命安全。然而在入城後,劉知遠卻背信棄義地處死張璉和數十名將官,一時間令天下寒心。

正所謂“殺降不祥”,劉知遠濫殺立威的方式雖然暫時穩定住局勢,但不久便遭到冥冥中似乎是天意的懲罰。劉知遠攻佔鄴都後不久,便暴死於宮中,時當948年正月,此時距他正式建國才半年時間。由此,劉知遠也成為歷史上任期最“短命”的開國皇帝,比之北周創世之君宇文覺還短三個月。

最“短命”的開國皇帝,本應成為千古英主,卻因兩件事而名聲變臭

劉知遠死後三年,江山便被郭威篡奪

與劉知遠短命相“輝映”的是,他死之後三年,後漢帝國便滅亡,同樣成為史上最短命的王朝。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對劉知遠及後漢的“短命”現象曾進行過分析,認為劉知遠濫殺立威的政策該負主要責任(“漢高祖殺幽州無辜千五百人,非仁也;誘張璉而誅之,非信也。不仁不信,何以守國!其祚運不長,宜哉!”)。可謂一語中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