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如何理解孔子的“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賣地板的詩人


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意思是我孔丘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女子,既如此看重德行,就像她如此那般好色一樣。



這句話是有故事的。孔子所說的那個女子是衛靈公的夫人——南子,春秋著名的政治家,被成為“子”。

男子這人生性好色,姿色天仙,原為宋國公主,後嫁與衛靈公。衛靈公年紀大,南子就與宋國公子朝私通,衛靈公也不阻攔。史書記載南子生性淫亂,在當時就成為風流故事,人人皆知。

孔子帶著他的一幫學生,來到了衛國,推行人仁禮之學。孔子認為南子是衛國的主心骨,真正的小主,如想推行仁義之學,必得見南子。孔子的學生子路等力勸老師不能去見南子,以免名譽受損。南子聽說孔丘來到衛國,十分仰慕,立召孔子進諫。
孔子還是去見了南子。南子說自己非常尊敬先生,深為先生的仁禮之學折服。然天下大亂之際,不是仁禮之學之時,委婉謝絕了孔子的學說。

但孔子與南子的一番對話,也深知這女子如此重視德性,卻又如此好色,故有孔子的千古感慨——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


保哥講論語


話說,孔子周遊列國,輾轉到了衛國;

衛國的國君衛靈公為了進地主之誼;

決定帶孔子在衛國旅遊旅遊;

開車出發上路是發生了一個小現象——

衛靈公和他的美人南子坐在第一輛車上;

衛靈公的一個臣子坐在第二輛乘車上;

而孔子被安排在第三輛車上。

孔子是一個很重視禮節的這件事大家都是知道的;

依照春秋時代的禮節;

孔子是貴客;

理應坐在頭車上;

退而求其次;

國君坐頭車;

孔子也應該坐第二輛車;

但是孔子卻被安排在了第三輛車;

於是孔子心裡有點小小的憋屈;

於是說了一句——

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意思是——

我還從來沒見過重視自己的德行超過美色的人。

我們今天也說:某人重色輕友;

衛靈公和他的美人坐頭車,這是重色;

衛靈公把孔子撇在第三輛車上,這是輕友。


水滴國學


“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這是一句正確的廢話,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這句兩千多年前的觀測結果又被現代科學理論解釋了一通,這個理論就是大家都熟知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先複習一下人類需求金字塔結構,最底層是生理需求,往上依次是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在這個需求層次中,每一層都是上一層的基礎,不能跳躍晉級。

儒家的另一個定理是“食、色,性也“,吃飯和生殖是人的本性,這也符合現代基因學理論,包括人在內的任何生物最基本的行為模式是攝入食物保障生存,通過繁衍延續基因。

那麼好色屬於最底層的生理需求,好德屬於第三級的社交需求和第四級的尊重需求。一個人首先是好美食、美色,然後通過努力晉升到第二級,滿足了安全需求。在此基礎上才可能追求社交需求,開始注重品德修養,所以好色者多於好德者。

另外,即使一個人達到了第四級的尊重需求和第五級的自我實現需求,也肩負著生死繁衍的任務,仍需要色,何況現在有些國家還鼓勵精英階層多生呢?


歐比旺羅克


這句話本來只是孔子的一句抱怨。

為什麼抱怨呢?

因為孔子當年冒著輿論的風險去見衛國國君的夫人南子,結果,這次會面相當不成功。

為什麼不成功呢?

個人分析認為,這次會面的不成功原因非常微妙——兩個人的志趣、愛好、性格、脾性等,總而言之,三觀相去甚遠,由此,孔子很彆扭地去了,又很彆扭地見了、談了,再然後又很彆扭地回來了。

隨後,就發生乘車的事——國君與國君夫人南子同乘一車,而冷落了孔子。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南子對孔子評價不高,不認同孔子的才能,也不認為孔子應與國君同乘一車,很輕視孔子。

反過來,孔子認為南子也不怎麼樣,繡花枕頭而已,只有一個色字而已,衛國國君如此看重南子,說明這衛國國君沒啥見識,也就是好色之徒的水平。這樣的夫妻店成不了氣候。所以,就有了上面那句話。

這句話表面是說衛國國君的,實際上是否定南子的。

由於這句話說得太狠了,不止說出了衛國國君的沒見識,更是說到了男人的軟肋,由此成為經典段子,放之四海而皆準,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真相很簡單


孔子說,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看起來色情在道德面前還是佔了上風.

道德是秩序,是約束.是自我剋制.而色情是勾引,是誘惑.接受誘惑當然比自我剋制要容易的多.


什麼是德,符合道的規範,就是有德,不符合道的規範,那就是無德.事情就是這樣簡單.

問題的關鍵還是道,道是皮,德是這個皮上的毛,所以道變了,德自然也跟著變.比如以前,夫為妻綱,女子反對男人是不道德的,至於離婚,那就更不見容於世.現在道變了,離婚沒有誰認為是不道德.相反是女性權利的一種,而且越來有成時尚之意.
道再怎麼變,有個原則應該是肯定的,那就是有利於人,比如孔子說,食色,性也,如果哪個道要求人不吃飯,不做愛,不然就是不道德,這樣的道不光英雄要反,就是老百姓也不會答應.
中國人通常認為自己是最有道德的,而且以此為榮,不光為榮,而且很有寶玉獻諸世人之想,總想著去全世界推廣中國的道德.
但是中國的道德,那點就比別人高了?
現在的道德,更是糟之又糟,貪官巧取,奸商豪奪,狼狽為奸.老百姓也無心學好,誰學好誰吃虧,學好能發財嗎?以前良心還揣在褲襠裡,起碼對自己人還算好,現在,褲襠裡的良心也剩的不多,光剩下個鳥在那晃.
社會風氣糟糕成如此,還想去世界去推廣道德,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哎,讓我說你什麼好.

索性不說.


色情是人的本性,而且為人所獨有,動物沒有色情,一個動物看到另外倆個動物在那"幹好事\

吳公子燎


最接近今天的解釋:“我從未見過愛好美德就像愛好美色一樣的人!”

這句話在《論語》中出現過兩次,一次見“子罕篇”,一次見“衛靈公篇”。

孔子面見南子。

孔子帶著他的團隊到衛國應聘工作,沒想到這衛靈公和魯定公一個德行,迷戀女色,貌似不怎麼待見孔子。衛靈公的夫人南子倒是提出主動接見孔子。南子本為宋國公主,嫁給衛靈公後,仍然與宋國的帥哥公子宋朝偷情,其風流韻事在當時就已經人盡皆知,但衛靈公並沒有責怪南子。

衛靈公也算是個奇葩男人,居然為南子召見宋朝,讓他們在洮地會見。當時宋國鄉野歌謠唱到:“已經滿足你們的母豬,何不歸還我們那漂亮的公豬?”歌謠中的母豬指南子,公豬即宋朝。子路非常反對老師去見南子,孔子發誓:大家畢竟是來求職的嘛,我要不是不得已,上天厭棄我!於是拜見了南子。

不用說我們也能想到,南子不會對孔子主張的那一套有啥興趣的,工作的事不了了之。孔子團隊繼續在衛國,看能不能尋得機會。一個多月後,衛靈公邀請孔子一同郊遊,衛靈公和南子同乘一輛車在前面,孔子和陪同的大臣們乘一輛車跟隨其後,也許是觸景生情,便有了孔子的那句有名感嘆:“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結合孔子當時語境,這句話的意思應該是:“我未見過愛賢者就像愛美女一樣的人!”換句話說,衛靈公只喜歡美女南子,而不重視賢人孔子。

色不單指女色。

孔老夫子其實並不排斥慾望,反而覺得慾望是人之常情、合理要求,正所謂“食色性也”,“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在好德和好色之間,孔子主張有度,這個度就是“君子好色而不淫”。孔子認為衛靈公已超過底線(度),所以“感嘆”而離開衛國。

人的慾望其實是推動社會前進的最原始動力,這種慾望自然也包括對於女色的慾望。縱觀歷史,好德者寡,好色者眾,古今皆然,出其右者,百裡挑一!


契茶書舍


《論語》兩次記錄了孔子這個氣憤的感慨,一次出現在《子罕》篇:“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一次出現在《衛靈公》篇:“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的意思是“算了吧,我沒有見過喜好美德像喜歡美色的人啊” 。

德,品德,美德。色,女色,美色。

《四書集註》認為:“《史記》:‘孔子居衛,靈公與夫人同車,使孔子為次乘,招搖市過之。’孔子醜之,故有是言。”

按理,衛靈公出於禮節,應該與孔子同乘一輛車,不應該讓南子隨行,尤其是不該讓孔子所乘之車為“次乘”,跟隨在他們的車後很丟孔子的人。

《禮記·禮運篇》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飲食人們天天都不能少,似乎是很自然的事,所以人們就忽略了它是一個問題;而事涉“男女”,似乎就成了一個敏感的話題。其實它同飲食一樣重要。孔子則認為德也應該同飲食男女一樣重要。

但是,現實中卻很難見到德所居的位置比飲食男女高。所以孔子慨嘆“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特別是加上“已矣乎”,已經流露出強烈的憤慨之情。

孔子孜孜以求之的為政,好不容易實現了,“攝行相事”才三個月,大好形勢就被齊國送給魯國國君、魯國主政季氏的女樂破壞了,不得不棄職去國。女色的魅力如此之大,怎能不令孔子感嘆呢?     

“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言外之意,人們喜好美色超過了喜好道德。這是不是人們共有的一個弱點呢?

孔子在呼籲崇尚美德,但“好色”這個問題,恐怕不是孔子及其儒學能夠解決的,而且後世的儒者也沒能超越“好德如好色”的境界。當代也有無計其數的官員因好色而腐,因好色而敗,惜哉!


陳廣逵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不說性善性惡,逐美索求之心不過意動,卻分了善惡。於行動和行動的反饋中人會知曉一個合適的度,逾越了就是惡,恪守了就是善。那麼做對的事,不去做惡的事,才能格除物慾對人心造成的不良影響,做到行事止於禮而不逾矩。這才是修身養德,人都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好色不過物慾影響下的意動,德行是要學習的、是要知禮的。約束之下才明德,無知無畏者好色未必好徳。自身力量可以無視約束者,不懼悖德而強制。只有需要依靠群心群力的人才需要接受這束縛以求更大的利益,致良知不過是成公德、格物慾不過是抑私心。

做事一心才能成事,德性是需要培養的。


遁世迷糊人


這句的意思是:我沒有見過像喜好美色那樣喜好美德的人。也就是說,人們喜好美色的慾望是強烈的,但是喜好美德的慾望就沒有這麼強烈了。

這個現象其實也很好理解,喜好美色是人類的本能,是天性,如果人不好色的話就沒有繁殖後代的強烈慾望,而一個族群后代不興旺的話就有可能在競爭中被自然界淘汰掉。所以,好色沒有錯,這也是合乎自然的。單單只是喜好美色並沒有太大的問題,關鍵是不能夠像漢成帝那樣沉湎於美色之中,這樣不僅壞事還傷身。

而美德是一個社會性的,複雜的東西,我們都知道互利共惠是最好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要做到互利共惠是很難的,要麼你佔別人便宜,要麼你吃虧。而如果事事都遵從美德的話,那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容易吃虧。

所以,普通人如果水平修養不夠的話,肯定是傾向於保護自我的利益的,那好德肯定也就不如好色了。

“好德不如好色”,這是一種客觀事實,也是人類的一種本性。所以,光是抱怨它,或者試圖強行改變人們的這種心理在目前看來幾乎是不可能的。我們能夠做的就是用一套好一點的社會制度來約束人們的言行,保證人們的行為大體上遵從“德”。另外就是加強相關方面的教育以及輿論宣傳引導,讓人們知道德的重要性。


葉好古


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意思是我還從來沒見過,堅守道德底線象好色那樣痴迷和難捨的人哩。這種現象是普遍現象,所以就有千百年來“美人計”常用常靈的真正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