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唐太宗李世民對於邊境衝突,是如何處理的?

芳華奢名媛服飾


《唐太宗李世民的邊境國策,征伐為主懷柔為輔的進取戰略》

作者:冷清先生,個人歷史文貼,嚴禁抄襲剽竊。

公元618年,李淵在太原稱帝,建立大唐王朝。唐朝建國之初,就面臨“四境不寧”的邊境問題,高句麗、東突厥、西突厥、青海吐谷渾、西藏吐蕃,對大唐構成一個“半環形包圍圈”。尤其是北邊的東突厥控制著北邊大漠草原,西突厥控制著敦煌以西的西域地區,嚴重壓縮了大唐的戰略空間,阻礙了“絲綢之路”的重新開通。

620年,由於中原地區尚未完全平定,為了解除突厥對統一中原的干擾,李淵派劉文靜出使東突厥,向突厥上表稱臣。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唐統一全國,開始籌劃反擊突厥的戰爭。同年東西突厥頡利可汗、突利可汗,合流而全力南下,李世民、李元吉率唐軍在“五隴阪”抗擊突厥軍。


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以武力奪取了皇位。同年,東突厥20萬大軍南下涇州(今陝西涇陽),而此時的長安兵力空虛,僅有數萬軍馬。李世民決定“以戰促和”,命尉遲敬德為先鋒,對突厥大軍發動攻擊,挫動突厥軍隊的銳氣。然後,和突厥講和。該戰被稱為“渭水之盟”。

“渭水之盟”後,李世民開始重新設計大唐的國策,幾經謀略制定了大唐戰略:“北征(東突厥)、東進(高句麗)、西南守(和番吐蕃)、西北進軍(西突厥)”,“重開絲綢之路”。李世民的邊境策略,有重點打擊對象(突厥),有側重打擊對象(高句麗),並且有先後順序。而對西南的吐蕃則取守勢,並且以“和番”為主。


李世民的戰略思想:“確定主攻和輔攻方向,對突厥堅決地用兵;對高句麗用兵和懷柔交替使用;對青海的吐谷渾堅決用兵;對西藏的吐蕃採取守勢,以懷柔和番為主。”李世民的戰略國策,一直被實行了近百年,直至755年“安史之亂”後,大唐再也無力實行此國策。

大唐和李世民為準備對東西突厥的征伐,完成了一系列政治外交運作,軍事上的準備更是相當充分,明光鎧和陌刀的發明,就是專門對付突厥騎兵的。明光鎧讓突厥的箭簇射不穿,陌刀的銳利可以砍穿突厥的重甲,武器的先進讓戰爭的天平,傾斜到大唐的一邊。


在此後幾十年裡,大唐和突厥又發生了十幾次戰爭,大的戰役有定襄之戰(629年),陰山之戰(630年)唐滅東突厥,庭州之戰(651年),唐滅西突厥之戰(657年)。東突厥被征服後,唐為了達到和番吐蕃的目的,於635年對青海湟源的吐谷渾用兵,剪除吐蕃的羽翼而迫使吐蕃和議,並且為西征西突厥解除後顧之憂。

641年,唐太宗李世民將宗親女子,賜封為“文成公主”,以大唐公主的身份下嫁吐蕃松贊干布,這是中國歷史上,中原王朝和西藏的第一次聯姻,開創了西藏和中原和親交往的先例。70年後,唐中宗李顯養女李雙雙,御賜“金城公主”,再次入藏和親。

630年唐滅東突厥後,635年攻取青海吐谷渾部;640年,唐平定高昌,設立庭州;641年大唐和親於吐蕃松贊干布,穩定了西南局勢;644年李世民親征高句麗,用了兩年時間,攻取高句麗十餘座城池,把高句麗壓縮在鴨綠江以南。648年,高句麗復反大唐,唐太宗欲再次親征,但是649年李世民病逝於長安,再徵高句麗暫時擱置。


唐高宗李治繼位後,大唐於651年大敗西突厥於庭州(敦煌至吐魯番)。657年,唐高宗遣蘇定方帥軍進攻西突厥沙缽羅可汗,攻滅突厥“阿史那賀魯”部,西突厥遂遷徙到中亞。661年大唐再次用兵於高句麗,並駐兵於百濟。高句麗求和。663年,高句麗復反,百濟勾結倭國(日本),倭國發兵20萬攻新羅和百濟。

663年,大唐劉仁軌率唐軍13000人,戰船170艘,在白江口(今韓國錦江口),滅倭國軍隊42000人,戰船400艘。一月之後,大唐在白江口以東再殲滅倭軍五六萬,剩餘倭軍承認失敗後,乘船逃回倭國。這就是李世民延續幾十年的邊境策略,不但造就了“貞觀之治”,而且打通了“絲綢之路”,幾十年後也迎來大唐“開元盛世”。


冷清先生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之前,親自上陣指揮殺敵,剛毅果敢,屢出奇兵,戰功赫赫。登基之後,休養生息,致力於恢復國力,開啟了大唐盛世。

但在貞觀之治期間,唐太宗李世民仍然發動了4次對外邊境戰爭,其中滅掉2國,收服1國,還有1國今天還認為自己祖宗打敗了唐太宗!

1、北方:滅東突厥之戰

公元630年,也就是貞觀四年,唐太宗李世民為消除北方威脅,發動了對東突厥的的攻滅戰爭。突厥一直活躍在北方蒙古高原和中亞地區,在隋朝時期分裂成東突厥和西突厥兩個分部,東突厥勢力軍事力量比較強大,當時給隋朝也製造了不少麻煩。當年隋煬帝被突厥圍困,就是16歲的李世民出謀解了隋煬帝被困之危!

隋末唐初的時候,突厥已經非常強盛,契丹、室韋、吐谷渾、高昌等少數名族都臣服於突厥。當年李淵起兵的時候,擔心突厥鬧事,便親自寫信跟突厥和好。東突厥可汗自恃幫助了李唐有功,沒事就騷擾唐朝邊境,拘禁唐使。數次講和,東突厥數次失信,反正沒事就來騷擾一下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繼位以後,一方面休養生息,恢復國力,操練士兵,先逐步消滅小股依附於突厥的少數民族;另一方面扶持薛延陀等少數民族,孤立東突厥。加上東突厥地區連年大雪,天災人禍,實力大為減弱。

唐太宗李世民一看時機成熟,便命兵部尚書李靖率領六路大軍合計10多萬士兵,進軍突厥。一路高歌猛進,所到之處少數民族部落紛紛歸降,東突厥頡利可汗無奈向北撤退。李靖後來率領1萬精騎,日夜兼行,追擊突厥,斬殺萬人,收服突厥民眾十萬,牲畜數十萬,併成功俘獲東突厥頡利可汗。至此,東突厥滅亡。

此一戰,唐太宗李世民充分利用突厥內部矛盾,分化瓦解,趁突厥內憂外患之際,突出奇兵,成功消滅了東突厥。

2、西北:蕩平吐谷渾之戰

公元635年,也就是貞觀九年,唐太宗李世民命名將李靖攻討吐谷渾。吐谷渾一直活躍於西北祁連山脈和黃河上游地區。吐谷渾可汗慕容伏允,屢犯唐朝邊境,唐太宗李世民下令命李靖大舉討伐。

李靖率大軍深入青海地區,擊敗吐谷渾部分軍隊,斬殺吐谷渾名王。後又引兵深入2000多里的無人區,與可汗慕容伏允大戰,生擒其名王。可汗慕容伏允一路逃到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唐軍依然深入沙漠追擊,最後慕容伏允只剩下幾百號人,後來自殺身亡,也有被部下所殺這一說法。慕容伏允的兒子慕容順舉國投降唐朝,唐太宗封慕容順為可汗、西平郡王。從此,吐谷渾便成了唐朝的屬國。

此一戰,唐朝軍隊深入沙漠無人區,一鼓作氣,成功蕩平了吐谷渾。

3、御駕東征:高句麗之戰

公元644年,也就是貞觀十八年,唐太宗出兵遼東,發動了進攻高句麗的戰爭。高句麗地理位置比較特殊,位於中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橫跨現在的中國、朝鮮、韓國。當然,韓國棒子比較霸道,在今天的韓國人眼裡,韓國就是高句麗的後代,高句麗就是韓國的,甚至認為韓國的祖先一度佔有中國大片土地,甚至打敗了唐太宗!真是貽笑大方!

高句麗也是塊難啃的骨頭,隋煬帝在位的時候,曾三次征討高麗,沒想到後來隋朝沒了,高麗國還存在!唐太宗的時候,高句麗的權臣泉蓋蘇文弒君攝政,立了一個傀儡國王。而這時候,百濟國又聯合高句麗攻打新羅,斷了新羅入唐的通路。新羅就比較聰明,趕緊跑到唐太宗面前去告終,唐太宗李世民就派使者出使高句麗,讓其停戰,高句麗卻拒絕停戰。於是,唐太宗一怒之下就決定發兵親征高句麗。

唐太宗李世民命刑部尚書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領兵4萬,戰艦500艘,從山東渡海直指平壤;命李績遼東道行軍大總管,領兵6萬多以及蘭、河兩州歸降的胡人,直指遼東;水陸並進,雲集幽州,並詔新羅、百濟、契丹等小國一起分道攻擊高句麗。

唐太宗李世民御駕親征,接連攻佔玄菟、橫山、蓋牟、磨米、遼東、白巖、卑沙、麥谷、銀山、後黃十座城,並擊敗圍困高句麗大將高延壽、高惠真率領的15萬大軍,成功收降高延壽、高惠真以及4萬軍士。此後,唐軍專心攻打安市城,大概位置就在今天的遼寧省鞍山市城區及海城市區域。但安市城牆高城厚,城內百姓也都全力支持守軍士兵,依靠天險、人和,唐軍一時無可奈何。

這時,有不少大臣認為,高句麗大兵傾巢而出,平壤城內必然空虛,建議繞過安市城,直接奇兵取平壤。但李績擔心越過安市會被高句麗軍截斷糧道;而長孫無忌認為,皇帝御駕親征,求穩不求險,應該按順序先攻破安市城才安全。於是,唐太宗李世民就下令繼續圍攻安市城,但又久攻不下,雙方形成對峙。最終天氣日益寒冷,草枯水凍,糧草也即將耗盡,軍隊戰馬都沒辦法久留,無奈之下只好退兵回朝。而唐太宗李世民,只到去世,都沒能滅了高句麗。

此時的李世民,當了皇帝身份尊貴了,年齡也大了,所以指揮作戰時決心、魄力沒了當年之勇,為求穩而不能出奇制勝,貽誤了戰機,沒能成功滅掉高句麗。此一戰,雖然沒能滅了高句麗,但敵方損失慘重,太宗也收復了遼東大部分州縣,這一仗只能說沒有完成戰略目標滅掉高句國,而不能說是一場敗仗!

4、漠北:滅薛延陀之戰

薛延陀屬於北方少數民族,居於漠北。薛延陀汗國成立後,回紇、拔野古、阿跌、同羅、等少數民族紛紛歸附,也有數萬的精兵。早期唐太宗李世民也採取了扶持薛延陀抑制東突厥的策略,也採用過扶持突厥、回紇抑制薛延陀的策略。後來,唐朝滅了東突厥之後,把大多數東突厥部眾遷到黃河以南安置,設置了很多州府。薛延陀也趁機迅速擴大勢力,佔據了大部分原東突厥的地盤,一時之間,也有精兵二十萬,進入了全盛時期。薛延陀與唐朝之間也有政治聯姻,唐朝將新興公主下嫁給了薛延陀首領。可以說,在公元639年以前,薛延陀與唐朝的關係基本上還不賴。

公元641年,由於唐朝將滅國了的東突厥部眾安置在以“白道川”為中心的漠南地區,薛延陀不樂意,就率軍攻打白道川的東突厥部眾,被唐軍出兵打敗。公元645年,薛延陀多彌可汗,趁著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高句麗,竟然率軍攻打河南朔方郡,但唐朝軍隊早有準備,大敗薛延陀,多彌可汗自知大勢已去,就自己逃跑了,後被回紇人殺死。薛延陀國人又另立可汗,唐太宗李世民擔心日後東山再起又為大患,就下令讓李績征伐薛延陀,直接滅了薛延陀國,設燕然都護府於單于臺,就是今天的內蒙古呼和浩特西,統領薛延陀區域。從此,大漠南北均歸於唐朝!


西樓青門外一笑談文史


唐太宗時期基本算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唐朝早期對外的態度還是很強勢。唐太宗時期真是四面出擊。



唐太宗剛繼位的時候百廢待興,那時候頡利可汗趁火打劫,唐太宗先忍了,幾年後,唐太宗派李靖,李勣,蘇定方進攻突厥,然後就把頡利可汗抓了。當頡利可汗抓到長安的那天,李淵親自彈琵琶,李世民跳舞。

後來吐蕃的首領精於擴張,打敗了吐谷渾以後向唐朝和親。唐太宗拒絕了,松贊干布不幹了,給臉不要臉?就發兵攻打松州。唐太宗可不是軟弱的主,派侯君集處理吐蕃。侯君集夜襲擊敗了吐蕃,松贊干布請罪求和。可是他還沒放棄和親,7年後終於文成公主入藏。雖然後來和親也許有別的因素,可我還是覺得不該和親。



擊敗吐蕃的第二年,吐谷渾接受一些叛唐的人,這能忍?唐太宗就讓李靖、薛萬徹、侯君集出征吐谷渾,吐谷渾在這些大唐將星面前還不是戰五渣,從此吐谷渾就是大唐的版圖內了。

貞觀13年,高昌國作為屬國失臣禮了,太宗決定敲打敲打。高昌王本來還很自信,自己國家窮山惡水的,唐軍過不來。結果侯君集長途奔襲後出現在高昌王面前時,這個國王直接嚇死了。然後高昌也是唐朝版圖了。



貞觀14年,焉耆大概是有點膨脹,和西突厥通婚後拒絕再向唐朝入貢。唐軍順路把他也收拾了,俘虜焉耆王。

貞觀15年,西突厥的咄陸可汗擊敗了他的競爭對手,得意忘形竟然開始入侵唐朝。於是郭孝恪教他重新做人,突厥重新內亂。同年,薛延陀攻擊阿史那思摩,阿史那思摩向唐朝求救。唐朝忍無可忍,派李勣、薛萬徹帶兵出援。這一戰,唐軍斬首三千餘不算,還俘獲馬匹一萬五千匹。薛延陀首領夷男按照規矩,派使者請罪、求和。



貞觀20年,同時臣服突厥和唐朝的龜茲想做牆頭草,唐朝由郭孝恪、阿史那社爾、楊弘禮率軍出征。龜茲守將望風而逃。這次進擊龜茲,先後破大城五所,虜男女數萬口。從此,唐朝在西域設立安西四鎮,分別是龜茲、于闐、疏勒、碎葉,作為控制西域的據點。

當然還有一個雖然和唐太宗沒啥關係,但是可以看出大唐整個國家當時對外是什麼態度的故事。貞觀22年。王玄策作為唐朝的使者去印度。中天竺大臣那伏帝阿羅那順篡位,劫持唐使。王玄策隻身逃到吐蕃,借來吐蕃軍和尼泊爾軍向印度進發。滅了北印度和中印度,東印度直接跪下唱征服。


種花家社會人


李世民處理邊境問題主要是三招。

第一招是軍事打擊。

當時唐朝最大的邊境威脅來自東突厥。東突厥軍事實力很強,對付東突厥唐朝沒有絕對把握。李世民採取遠交近攻的方法。扶持東突頡利可汗的反對勢力,牽制頡利,並積極訓練備戰,與曾經臣服於東突厥的強大勢力薛延陀部落建立聯盟,造成了南北夾擊東突厥的有利形勢。同時,唐太宗又設下離間計,使得東突厥和頡利可汗有矛盾的突利可汗歸唐,為唐太宗提供了裡應外合的有利戰機。公元629年,唐將李靖夜襲陰山,大敗東突厥,俘虜頡利可汗,滅掉東突厥。一戰成名,唐朝威望大增,當地各少數民族勢力紛紛歸附,從而統一了北方邊境。

第二招政策安撫。

軍事打擊形成了強大震懾作用,同時恩威並施,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讓願意歸附的民族部落首領擔任唐朝官職,管理他們原來的部落。而且原來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不作強行改變。唐朝中央政府還送給他們農具耕牛等農牧生產資料,幫助他們發展生產,有效地穩定了少數民族部落。

第三招是和親。

公元640年文成公主入藏,將農耕、紡織、建築、造紙、制筆、釀酒、冶金以及農具製造等技術帶入西藏,對吐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同時也加強了吐蕃與唐朝的聯繫。唐朝以和親的方式加強了唐朝與少民族的聯繫和團結。


有得觀史


唐太宗對北部的突厥有和有戰。

貞觀初期,東突厥頡利、突利兩可汗合騎兵十餘萬,趁火打劫兵鋒直指長安,在距長安五十里的渭水橋,頡利可汗列陣恫嚇,危逼長安。可李世民渾身是膽,親出玄武門,僅帶房玄齡、高士廉等六騎直至渭水南岸,隔河高聲責備頡利可汗不應棄盟背約,這時突厥兵看見李世民親自迎戰,都暗暗吃驚,隨後唐兵相繼而至,旌甲蔽野,士氣旺盛,鬥志昂揚。突厥兵心存顧慮,不敢冒險進攻,頡利可汗派使談和,李世民贈送禮品,突厥引兵撤回。

邊疆安定,唐太宗抓緊練兵。到了貞觀三年,大唐帝國經濟充裕,勁旅練熟,李世民發動大規模的戰略進攻,李世勣伐通漢道,李靖出定襄道,李道宗攻大同道,柴紹進金河道,衛孝節攻恆安道,薛萬徹打暢武道,共六路大軍十餘萬人,分道合擊東突厥,不久捷報頻傳,更有李靖出奇致勝,還有李世勣馬到成功,頡利可汗的親信康蘇密攜隋朝蕭後及楊廣孫子楊政道歸降唐朝,其它突厥軍民十餘萬人被俘而歸順,頡利可汗也被活捉,突利可汗投降唐朝,從此,李世民將陰山至大漠的廣大地區納入大唐版圖,統一北部國境。

對於吐蕃,先前松贊干布派使臣向李世民求娶公主為婚,李世民不答應,松贊幹一怒之下發兵攻打吐谷渾,吐谷渾戰敗逃亡,吐蕃兵一路追擊,又攻破党項、白蘭等羌族部落,進而引起唐朝邊地震動,在這種情況下,李世民派候君集率兵反擊,先鋒部隊在晚上偷襲敵營,大敗吐蕃。松贊干布對唐作戰失敗,只好誠心與唐求婚,再派使臣來唐道嫌並進貢大量金銀珍寶表明誠心,唐太宗也被打動,把侄女文成公主一路護送到吐蕃,與松贊干布完婚。

李世民還藉機向吐蕃陪嫁佛像,佛經,醫書等等物品,並向吐蕃人傳授加工酥油、奶酪製作工藝,以及釀酒、紡織生產技術,既傳播了唐朝先進文明,又造福吐蕃百姓。

李世民又相繼派李靖、侯君集、李道宗等人攻打西突厥,嚇跑西突厥王欲谷設,嚇死高昌王麴文泰。收復了吐谷渾、高昌、焉耆、龜茲等地,並在龜茲設立安西都護府,重新恢復了對西域地區的統治,使聞名於世的絲綢之路重新得到了暢通。這對於加強中原地區與西域和中亞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貞觀之治的繁榮具有重要意義。

另外唐太宗一方面通過戰爭手段統一邊疆,另一方面又通過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來處理民族間的矛盾,不管是對被征服還是主動歸附的少數民族,都不強行改變他們原來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有的在朝堂給予官職,有的通過和親加強團結。


德厚致遠


目送歲月,目送歷史。

唐太宗登基後,唐朝剛剛立國十餘年,經過隋末戰亂,國家百廢待興,急需休養生息。然而此時,頻繁的邊患陸續爆發了。在這個看似詩文昌盛的朝代,赫赫武功同樣彪炳史冊……



一,東突厥

中原王朝歷來最大的邊患,永遠來自於北方草原的遊牧帝國。當時的突厥汗國稱霸整個漠北,成為了唐朝的心腹大患。此時的突厥已經分裂為東西兩部,但是東突厥仍然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嚴重威脅著唐朝的北疆。到貞觀元年,東突厥的厄運降臨了,首先遭受了一場百年不遇的大雪災,大批人畜凍餓而死,緊接著鐵勒諸部開始反抗其統治,並以少勝多大敗突厥軍。貞觀二年,發生了對突厥致命打擊的事件:突利可汗歸降唐朝。貞觀三年,唐軍第一次大規模出塞進軍,太宗派遣李靖、李勣、蘇定方等將領,統兵10萬,分幾路進攻東突厥。這哥幾個那個是省油的燈,都是南征北戰的兵油子,結果可想而知。經過五年的征戰,唐軍大破突厥軍,頡利可汗西逃吐谷渾,途中被俘,東突厥滅亡。



二,吐蕃

貞觀八年,在剛剛平定突厥以後,帝國的西南突然崛起了一個幅員遼闊、驍勇善戰的國家——吐蕃。松贊干布成為吐蕃贊普以後,迅速平定內亂,降服羊同,統一了西藏。松贊干布對於盛唐有著深遠的仰慕之情,積極與唐王朝取得聯繫,期盼迎娶唐朝的公主。但是太宗並沒有應許和親,導致吐蕃大失顏面,遂於貞觀十二年秋,松贊干布率大軍攻擊唐朝的松州。唐太宗是什麼人?玉皇大帝第一,老子天下第二的主兒,服過誰。於是命吏部尚書侯君集為當彌道行營大總管,率步騎五萬以擊之。侯君集部還未出手,唐軍先鋒牛進達部已經打敗了吐蕃軍,斬獲一千多吐蕃首級,表現了強大的戰鬥力,松贊干布大懼,連忙遣使謝罪。從此之後松贊干布再也不敢輕視大唐,準備了豐厚的聘禮,央求和親,唐太宗終於被吐蕃誠意打動,遂遣文成公主入藏。



三,高昌

貞觀十三年,高昌國主麴文泰憑藉惡劣的自然環境(冷風如刀熱風如燒),竟然對大唐有不臣之舉。太宗依然任命候君集統帥大軍,長途奔襲,直抵高昌城下,麴文泰沒想到唐軍如此神速,居然被活活嚇死了。這次戰爭後,高昌也被納入唐朝的勢力範圍。傳說在唐軍來到之前,高昌就流傳童謠:“高昌兵馬如霜雪,漢家兵馬如日月。日月照霜雪,回手自消滅。”

四,焉耆

貞觀十四年,高昌的鄰國焉耆大概是看到高昌完蛋,感覺在西域可以稱王稱霸了。於是,和西突厥通婚,並拒絕再向唐朝入貢。唐太宗眼裡那能揉沙子,馬上派遣剛打下高昌的唐軍,兵鋒直指焉耆,摟草打兔子就順便把焉耆也收拾了。

五,西突厥和薛延陀

貞觀十五年,西突厥的咄陸可汗和弩失畢諸姓失和,太宗派遣郭孝恪,趁勢擊退突厥兵,斬首千餘。西突厥從此一蹶不振,為後來的滅亡打下了伏筆。同年,唐軍在李勣的指揮下重創鐵勒諸部的薛延陀軍,斬首三千餘不算,還俘獲馬匹一萬五千匹。薛延陀首領夷男按照規矩,派使者請罪、求和。

六,高句麗

貞觀十五年以後,唐太宗的邊事重心開始東移,一個讓隋朝皇帝數次折戟飲恨的國度進入了他的視線,這就是高句麗。

唐太宗李世民曾說過這樣一段話:“遼東舊中國之有,自魏涉周,置之度外。隋氏出師者四,喪律而還,殺中國良善不可勝數。……朕長夜思之而輟寢。將為中國復子弟之仇!”

唐太宗從貞觀十五年到貞觀十九年的四年間,兩次親征高句麗,雖然未能徹底解決這個頑疾,但是也極大的消耗了其國力,為高宗朝消滅高句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七,龜茲

貞觀二十年,征伐高句麗告一段落,西北戰事又起。西域的龜茲國在唐朝和西突厥之間首鼠兩端,這令唐太宗很不爽,於是派遣大軍進攻龜茲,最終破大城五所,虜男女數萬口。從此,唐朝在西域設立安西四鎮,分別是龜茲、于闐、疏勒、碎葉,作為控制西域的據點。



唐朝因為開國初年頻繁的邊疆戰爭,導致了唐詩重要一派——邊塞詩派的誕生: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百戰沙場碎鐵衣,城南已合數重圍。突營射殺呼延將,獨領殘兵千騎歸。”

……

這些雄壯豪邁的詩篇自唐之後再未出現過,成為了華夏族人尚武精神的絕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