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唐太宗李世民对于边境冲突,是如何处理的?

芳华奢名媛服饰


《唐太宗李世民的边境国策,征伐为主怀柔为辅的进取战略》

作者:冷清先生,个人历史文贴,严禁抄袭剽窃。

公元618年,李渊在太原称帝,建立大唐王朝。唐朝建国之初,就面临“四境不宁”的边境问题,高句丽、东突厥、西突厥、青海吐谷浑、西藏吐蕃,对大唐构成一个“半环形包围圈”。尤其是北边的东突厥控制着北边大漠草原,西突厥控制着敦煌以西的西域地区,严重压缩了大唐的战略空间,阻碍了“丝绸之路”的重新开通。

620年,由于中原地区尚未完全平定,为了解除突厥对统一中原的干扰,李渊派刘文静出使东突厥,向突厥上表称臣。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唐统一全国,开始筹划反击突厥的战争。同年东西突厥颉利可汗、突利可汗,合流而全力南下,李世民、李元吉率唐军在“五陇阪”抗击突厥军。


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以武力夺取了皇位。同年,东突厥20万大军南下泾州(今陕西泾阳),而此时的长安兵力空虚,仅有数万军马。李世民决定“以战促和”,命尉迟敬德为先锋,对突厥大军发动攻击,挫动突厥军队的锐气。然后,和突厥讲和。该战被称为“渭水之盟”。

“渭水之盟”后,李世民开始重新设计大唐的国策,几经谋略制定了大唐战略:“北征(东突厥)、东进(高句丽)、西南守(和番吐蕃)、西北进军(西突厥)”,“重开丝绸之路”。李世民的边境策略,有重点打击对象(突厥),有侧重打击对象(高句丽),并且有先后顺序。而对西南的吐蕃则取守势,并且以“和番”为主。


李世民的战略思想:“确定主攻和辅攻方向,对突厥坚决地用兵;对高句丽用兵和怀柔交替使用;对青海的吐谷浑坚决用兵;对西藏的吐蕃采取守势,以怀柔和番为主。”李世民的战略国策,一直被实行了近百年,直至755年“安史之乱”后,大唐再也无力实行此国策。

大唐和李世民为准备对东西突厥的征伐,完成了一系列政治外交运作,军事上的准备更是相当充分,明光铠和陌刀的发明,就是专门对付突厥骑兵的。明光铠让突厥的箭簇射不穿,陌刀的锐利可以砍穿突厥的重甲,武器的先进让战争的天平,倾斜到大唐的一边。


在此后几十年里,大唐和突厥又发生了十几次战争,大的战役有定襄之战(629年),阴山之战(630年)唐灭东突厥,庭州之战(651年),唐灭西突厥之战(657年)。东突厥被征服后,唐为了达到和番吐蕃的目的,于635年对青海湟源的吐谷浑用兵,剪除吐蕃的羽翼而迫使吐蕃和议,并且为西征西突厥解除后顾之忧。

641年,唐太宗李世民将宗亲女子,赐封为“文成公主”,以大唐公主的身份下嫁吐蕃松赞干布,这是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和西藏的第一次联姻,开创了西藏和中原和亲交往的先例。70年后,唐中宗李显养女李双双,御赐“金城公主”,再次入藏和亲。

630年唐灭东突厥后,635年攻取青海吐谷浑部;640年,唐平定高昌,设立庭州;641年大唐和亲于吐蕃松赞干布,稳定了西南局势;644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用了两年时间,攻取高句丽十余座城池,把高句丽压缩在鸭绿江以南。648年,高句丽复反大唐,唐太宗欲再次亲征,但是649年李世民病逝于长安,再征高句丽暂时搁置。


唐高宗李治继位后,大唐于651年大败西突厥于庭州(敦煌至吐鲁番)。657年,唐高宗遣苏定方帅军进攻西突厥沙钵罗可汗,攻灭突厥“阿史那贺鲁”部,西突厥遂迁徙到中亚。661年大唐再次用兵于高句丽,并驻兵于百济。高句丽求和。663年,高句丽复反,百济勾结倭国(日本),倭国发兵20万攻新罗和百济。

663年,大唐刘仁轨率唐军13000人,战船170艘,在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口),灭倭国军队42000人,战船400艘。一月之后,大唐在白江口以东再歼灭倭军五六万,剩余倭军承认失败后,乘船逃回倭国。这就是李世民延续几十年的边境策略,不但造就了“贞观之治”,而且打通了“丝绸之路”,几十年后也迎来大唐“开元盛世”。


冷清先生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之前,亲自上阵指挥杀敌,刚毅果敢,屡出奇兵,战功赫赫。登基之后,休养生息,致力于恢复国力,开启了大唐盛世。

但在贞观之治期间,唐太宗李世民仍然发动了4次对外边境战争,其中灭掉2国,收服1国,还有1国今天还认为自己祖宗打败了唐太宗!

1、北方:灭东突厥之战

公元630年,也就是贞观四年,唐太宗李世民为消除北方威胁,发动了对东突厥的的攻灭战争。突厥一直活跃在北方蒙古高原和中亚地区,在隋朝时期分裂成东突厥和西突厥两个分部,东突厥势力军事力量比较强大,当时给隋朝也制造了不少麻烦。当年隋炀帝被突厥围困,就是16岁的李世民出谋解了隋炀帝被困之危!

隋末唐初的时候,突厥已经非常强盛,契丹、室韦、吐谷浑、高昌等少数名族都臣服于突厥。当年李渊起兵的时候,担心突厥闹事,便亲自写信跟突厥和好。东突厥可汗自恃帮助了李唐有功,没事就骚扰唐朝边境,拘禁唐使。数次讲和,东突厥数次失信,反正没事就来骚扰一下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继位以后,一方面休养生息,恢复国力,操练士兵,先逐步消灭小股依附于突厥的少数民族;另一方面扶持薛延陀等少数民族,孤立东突厥。加上东突厥地区连年大雪,天灾人祸,实力大为减弱。

唐太宗李世民一看时机成熟,便命兵部尚书李靖率领六路大军合计10多万士兵,进军突厥。一路高歌猛进,所到之处少数民族部落纷纷归降,东突厥颉利可汗无奈向北撤退。李靖后来率领1万精骑,日夜兼行,追击突厥,斩杀万人,收服突厥民众十万,牲畜数十万,并成功俘获东突厥颉利可汗。至此,东突厥灭亡。

此一战,唐太宗李世民充分利用突厥内部矛盾,分化瓦解,趁突厥内忧外患之际,突出奇兵,成功消灭了东突厥。

2、西北:荡平吐谷浑之战

公元635年,也就是贞观九年,唐太宗李世民命名将李靖攻讨吐谷浑。吐谷浑一直活跃于西北祁连山脉和黄河上游地区。吐谷浑可汗慕容伏允,屡犯唐朝边境,唐太宗李世民下令命李靖大举讨伐。

李靖率大军深入青海地区,击败吐谷浑部分军队,斩杀吐谷浑名王。后又引兵深入2000多里的无人区,与可汗慕容伏允大战,生擒其名王。可汗慕容伏允一路逃到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唐军依然深入沙漠追击,最后慕容伏允只剩下几百号人,后来自杀身亡,也有被部下所杀这一说法。慕容伏允的儿子慕容顺举国投降唐朝,唐太宗封慕容顺为可汗、西平郡王。从此,吐谷浑便成了唐朝的属国。

此一战,唐朝军队深入沙漠无人区,一鼓作气,成功荡平了吐谷浑。

3、御驾东征:高句丽之战

公元644年,也就是贞观十八年,唐太宗出兵辽东,发动了进攻高句丽的战争。高句丽地理位置比较特殊,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横跨现在的中国、朝鲜、韩国。当然,韩国棒子比较霸道,在今天的韩国人眼里,韩国就是高句丽的后代,高句丽就是韩国的,甚至认为韩国的祖先一度占有中国大片土地,甚至打败了唐太宗!真是贻笑大方!

高句丽也是块难啃的骨头,隋炀帝在位的时候,曾三次征讨高丽,没想到后来隋朝没了,高丽国还存在!唐太宗的时候,高句丽的权臣泉盖苏文弑君摄政,立了一个傀儡国王。而这时候,百济国又联合高句丽攻打新罗,断了新罗入唐的通路。新罗就比较聪明,赶紧跑到唐太宗面前去告终,唐太宗李世民就派使者出使高句丽,让其停战,高句丽却拒绝停战。于是,唐太宗一怒之下就决定发兵亲征高句丽。

唐太宗李世民命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领兵4万,战舰500艘,从山东渡海直指平壤;命李绩辽东道行军大总管,领兵6万多以及兰、河两州归降的胡人,直指辽东;水陆并进,云集幽州,并诏新罗、百济、契丹等小国一起分道攻击高句丽。

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亲征,接连攻占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座城,并击败围困高句丽大将高延寿、高惠真率领的15万大军,成功收降高延寿、高惠真以及4万军士。此后,唐军专心攻打安市城,大概位置就在今天的辽宁省鞍山市城区及海城市区域。但安市城墙高城厚,城内百姓也都全力支持守军士兵,依靠天险、人和,唐军一时无可奈何。

这时,有不少大臣认为,高句丽大兵倾巢而出,平壤城内必然空虚,建议绕过安市城,直接奇兵取平壤。但李绩担心越过安市会被高句丽军截断粮道;而长孙无忌认为,皇帝御驾亲征,求稳不求险,应该按顺序先攻破安市城才安全。于是,唐太宗李世民就下令继续围攻安市城,但又久攻不下,双方形成对峙。最终天气日益寒冷,草枯水冻,粮草也即将耗尽,军队战马都没办法久留,无奈之下只好退兵回朝。而唐太宗李世民,只到去世,都没能灭了高句丽。

此时的李世民,当了皇帝身份尊贵了,年龄也大了,所以指挥作战时决心、魄力没了当年之勇,为求稳而不能出奇制胜,贻误了战机,没能成功灭掉高句丽。此一战,虽然没能灭了高句丽,但敌方损失惨重,太宗也收复了辽东大部分州县,这一仗只能说没有完成战略目标灭掉高句国,而不能说是一场败仗!

4、漠北:灭薛延陀之战

薛延陀属于北方少数民族,居于漠北。薛延陀汗国成立后,回纥、拔野古、阿跌、同罗、等少数民族纷纷归附,也有数万的精兵。早期唐太宗李世民也采取了扶持薛延陀抑制东突厥的策略,也采用过扶持突厥、回纥抑制薛延陀的策略。后来,唐朝灭了东突厥之后,把大多数东突厥部众迁到黄河以南安置,设置了很多州府。薛延陀也趁机迅速扩大势力,占据了大部分原东突厥的地盘,一时之间,也有精兵二十万,进入了全盛时期。薛延陀与唐朝之间也有政治联姻,唐朝将新兴公主下嫁给了薛延陀首领。可以说,在公元639年以前,薛延陀与唐朝的关系基本上还不赖。

公元641年,由于唐朝将灭国了的东突厥部众安置在以“白道川”为中心的漠南地区,薛延陀不乐意,就率军攻打白道川的东突厥部众,被唐军出兵打败。公元645年,薛延陀多弥可汗,趁着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句丽,竟然率军攻打河南朔方郡,但唐朝军队早有准备,大败薛延陀,多弥可汗自知大势已去,就自己逃跑了,后被回纥人杀死。薛延陀国人又另立可汗,唐太宗李世民担心日后东山再起又为大患,就下令让李绩征伐薛延陀,直接灭了薛延陀国,设燕然都护府于单于台,就是今天的内蒙古呼和浩特西,统领薛延陀区域。从此,大漠南北均归于唐朝!


西楼青门外一笑谈文史


唐太宗时期基本算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唐朝早期对外的态度还是很强势。唐太宗时期真是四面出击。



唐太宗刚继位的时候百废待兴,那时候颉利可汗趁火打劫,唐太宗先忍了,几年后,唐太宗派李靖,李勣,苏定方进攻突厥,然后就把颉利可汗抓了。当颉利可汗抓到长安的那天,李渊亲自弹琵琶,李世民跳舞。

后来吐蕃的首领精于扩张,打败了吐谷浑以后向唐朝和亲。唐太宗拒绝了,松赞干布不干了,给脸不要脸?就发兵攻打松州。唐太宗可不是软弱的主,派侯君集处理吐蕃。侯君集夜袭击败了吐蕃,松赞干布请罪求和。可是他还没放弃和亲,7年后终于文成公主入藏。虽然后来和亲也许有别的因素,可我还是觉得不该和亲。



击败吐蕃的第二年,吐谷浑接受一些叛唐的人,这能忍?唐太宗就让李靖、薛万彻、侯君集出征吐谷浑,吐谷浑在这些大唐将星面前还不是战五渣,从此吐谷浑就是大唐的版图内了。

贞观13年,高昌国作为属国失臣礼了,太宗决定敲打敲打。高昌王本来还很自信,自己国家穷山恶水的,唐军过不来。结果侯君集长途奔袭后出现在高昌王面前时,这个国王直接吓死了。然后高昌也是唐朝版图了。



贞观14年,焉耆大概是有点膨胀,和西突厥通婚后拒绝再向唐朝入贡。唐军顺路把他也收拾了,俘虏焉耆王。

贞观15年,西突厥的咄陆可汗击败了他的竞争对手,得意忘形竟然开始入侵唐朝。于是郭孝恪教他重新做人,突厥重新内乱。同年,薛延陀攻击阿史那思摩,阿史那思摩向唐朝求救。唐朝忍无可忍,派李勣、薛万彻带兵出援。这一战,唐军斩首三千余不算,还俘获马匹一万五千匹。薛延陀首领夷男按照规矩,派使者请罪、求和。



贞观20年,同时臣服突厥和唐朝的龟兹想做墙头草,唐朝由郭孝恪、阿史那社尔、杨弘礼率军出征。龟兹守将望风而逃。这次进击龟兹,先后破大城五所,虏男女数万口。从此,唐朝在西域设立安西四镇,分别是龟兹、于阗、疏勒、碎叶,作为控制西域的据点。

当然还有一个虽然和唐太宗没啥关系,但是可以看出大唐整个国家当时对外是什么态度的故事。贞观22年。王玄策作为唐朝的使者去印度。中天竺大臣那伏帝阿罗那顺篡位,劫持唐使。王玄策只身逃到吐蕃,借来吐蕃军和尼泊尔军向印度进发。灭了北印度和中印度,东印度直接跪下唱征服。


种花家社会人


李世民处理边境问题主要是三招。

第一招是军事打击。

当时唐朝最大的边境威胁来自东突厥。东突厥军事实力很强,对付东突厥唐朝没有绝对把握。李世民采取远交近攻的方法。扶持东突颉利可汗的反对势力,牵制颉利,并积极训练备战,与曾经臣服于东突厥的强大势力薛延陀部落建立联盟,造成了南北夹击东突厥的有利形势。同时,唐太宗又设下离间计,使得东突厥和颉利可汗有矛盾的突利可汗归唐,为唐太宗提供了里应外合的有利战机。公元629年,唐将李靖夜袭阴山,大败东突厥,俘虏颉利可汗,灭掉东突厥。一战成名,唐朝威望大增,当地各少数民族势力纷纷归附,从而统一了北方边境。

第二招政策安抚。

军事打击形成了强大震慑作用,同时恩威并施,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让愿意归附的民族部落首领担任唐朝官职,管理他们原来的部落。而且原来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不作强行改变。唐朝中央政府还送给他们农具耕牛等农牧生产资料,帮助他们发展生产,有效地稳定了少数民族部落。

第三招是和亲。

公元640年文成公主入藏,将农耕、纺织、建筑、造纸、制笔、酿酒、冶金以及农具制造等技术带入西藏,对吐蕃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加强了吐蕃与唐朝的联系。唐朝以和亲的方式加强了唐朝与少民族的联系和团结。


有得观史


唐太宗对北部的突厥有和有战。

贞观初期,东突厥颉利、突利两可汗合骑兵十余万,趁火打劫兵锋直指长安,在距长安五十里的渭水桥,颉利可汗列阵恫吓,危逼长安。可李世民浑身是胆,亲出玄武门,仅带房玄龄、高士廉等六骑直至渭水南岸,隔河高声责备颉利可汗不应弃盟背约,这时突厥兵看见李世民亲自迎战,都暗暗吃惊,随后唐兵相继而至,旌甲蔽野,士气旺盛,斗志昂扬。突厥兵心存顾虑,不敢冒险进攻,颉利可汗派使谈和,李世民赠送礼品,突厥引兵撤回。

边疆安定,唐太宗抓紧练兵。到了贞观三年,大唐帝国经济充裕,劲旅练熟,李世民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李世勣伐通汉道,李靖出定襄道,李道宗攻大同道,柴绍进金河道,卫孝节攻恒安道,薛万彻打畅武道,共六路大军十余万人,分道合击东突厥,不久捷报频传,更有李靖出奇致胜,还有李世勣马到成功,颉利可汗的亲信康苏密携隋朝萧后及杨广孙子杨政道归降唐朝,其它突厥军民十余万人被俘而归顺,颉利可汗也被活捉,突利可汗投降唐朝,从此,李世民将阴山至大漠的广大地区纳入大唐版图,统一北部国境。

对于吐蕃,先前松赞干布派使臣向李世民求娶公主为婚,李世民不答应,松赞干一怒之下发兵攻打吐谷浑,吐谷浑战败逃亡,吐蕃兵一路追击,又攻破党项、白兰等羌族部落,进而引起唐朝边地震动,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派候君集率兵反击,先锋部队在晚上偷袭敌营,大败吐蕃。松赞干布对唐作战失败,只好诚心与唐求婚,再派使臣来唐道嫌并进贡大量金银珍宝表明诚心,唐太宗也被打动,把侄女文成公主一路护送到吐蕃,与松赞干布完婚。

李世民还借机向吐蕃陪嫁佛像,佛经,医书等等物品,并向吐蕃人传授加工酥油、奶酪制作工艺,以及酿酒、纺织生产技术,既传播了唐朝先进文明,又造福吐蕃百姓。

李世民又相继派李靖、侯君集、李道宗等人攻打西突厥,吓跑西突厥王欲谷设,吓死高昌王麴文泰。收复了吐谷浑、高昌、焉耆、龟兹等地,并在龟兹设立安西都护府,重新恢复了对西域地区的统治,使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重新得到了畅通。这对于加强中原地区与西域和中亚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贞观之治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唐太宗一方面通过战争手段统一边疆,另一方面又通过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来处理民族间的矛盾,不管是对被征服还是主动归附的少数民族,都不强行改变他们原来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有的在朝堂给予官职,有的通过和亲加强团结。


德厚致远


目送岁月,目送历史。

唐太宗登基后,唐朝刚刚立国十余年,经过隋末战乱,国家百废待兴,急需休养生息。然而此时,频繁的边患陆续爆发了。在这个看似诗文昌盛的朝代,赫赫武功同样彪炳史册……



一,东突厥

中原王朝历来最大的边患,永远来自于北方草原的游牧帝国。当时的突厥汗国称霸整个漠北,成为了唐朝的心腹大患。此时的突厥已经分裂为东西两部,但是东突厥仍然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严重威胁着唐朝的北疆。到贞观元年,东突厥的厄运降临了,首先遭受了一场百年不遇的大雪灾,大批人畜冻饿而死,紧接着铁勒诸部开始反抗其统治,并以少胜多大败突厥军。贞观二年,发生了对突厥致命打击的事件:突利可汗归降唐朝。贞观三年,唐军第一次大规模出塞进军,太宗派遣李靖、李勣、苏定方等将领,统兵10万,分几路进攻东突厥。这哥几个那个是省油的灯,都是南征北战的兵油子,结果可想而知。经过五年的征战,唐军大破突厥军,颉利可汗西逃吐谷浑,途中被俘,东突厥灭亡。



二,吐蕃

贞观八年,在刚刚平定突厥以后,帝国的西南突然崛起了一个幅员辽阔、骁勇善战的国家——吐蕃。松赞干布成为吐蕃赞普以后,迅速平定内乱,降服羊同,统一了西藏。松赞干布对于盛唐有着深远的仰慕之情,积极与唐王朝取得联系,期盼迎娶唐朝的公主。但是太宗并没有应许和亲,导致吐蕃大失颜面,遂于贞观十二年秋,松赞干布率大军攻击唐朝的松州。唐太宗是什么人?玉皇大帝第一,老子天下第二的主儿,服过谁。于是命吏部尚书侯君集为当弥道行营大总管,率步骑五万以击之。侯君集部还未出手,唐军先锋牛进达部已经打败了吐蕃军,斩获一千多吐蕃首级,表现了强大的战斗力,松赞干布大惧,连忙遣使谢罪。从此之后松赞干布再也不敢轻视大唐,准备了丰厚的聘礼,央求和亲,唐太宗终于被吐蕃诚意打动,遂遣文成公主入藏。



三,高昌

贞观十三年,高昌国主麴文泰凭借恶劣的自然环境(冷风如刀热风如烧),竟然对大唐有不臣之举。太宗依然任命候君集统帅大军,长途奔袭,直抵高昌城下,麴文泰没想到唐军如此神速,居然被活活吓死了。这次战争后,高昌也被纳入唐朝的势力范围。传说在唐军来到之前,高昌就流传童谣:“高昌兵马如霜雪,汉家兵马如日月。日月照霜雪,回手自消灭。”

四,焉耆

贞观十四年,高昌的邻国焉耆大概是看到高昌完蛋,感觉在西域可以称王称霸了。于是,和西突厥通婚,并拒绝再向唐朝入贡。唐太宗眼里那能揉沙子,马上派遣刚打下高昌的唐军,兵锋直指焉耆,搂草打兔子就顺便把焉耆也收拾了。

五,西突厥和薛延陀

贞观十五年,西突厥的咄陆可汗和弩失毕诸姓失和,太宗派遣郭孝恪,趁势击退突厥兵,斩首千余。西突厥从此一蹶不振,为后来的灭亡打下了伏笔。同年,唐军在李勣的指挥下重创铁勒诸部的薛延陀军,斩首三千余不算,还俘获马匹一万五千匹。薛延陀首领夷男按照规矩,派使者请罪、求和。

六,高句丽

贞观十五年以后,唐太宗的边事重心开始东移,一个让隋朝皇帝数次折戟饮恨的国度进入了他的视线,这就是高句丽。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辽东旧中国之有,自魏涉周,置之度外。隋氏出师者四,丧律而还,杀中国良善不可胜数。……朕长夜思之而辍寝。将为中国复子弟之仇!”

唐太宗从贞观十五年到贞观十九年的四年间,两次亲征高句丽,虽然未能彻底解决这个顽疾,但是也极大的消耗了其国力,为高宗朝消灭高句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七,龟兹

贞观二十年,征伐高句丽告一段落,西北战事又起。西域的龟兹国在唐朝和西突厥之间首鼠两端,这令唐太宗很不爽,于是派遣大军进攻龟兹,最终破大城五所,虏男女数万口。从此,唐朝在西域设立安西四镇,分别是龟兹、于阗、疏勒、碎叶,作为控制西域的据点。



唐朝因为开国初年频繁的边疆战争,导致了唐诗重要一派——边塞诗派的诞生: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

这些雄壮豪迈的诗篇自唐之后再未出现过,成为了华夏族人尚武精神的绝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