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姜维到底应不应该北伐?姜维北伐的意义何在?

混沌聊史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在这点上,诸葛亮的北伐和姜维的北伐有很大的不同。诸葛亮北伐首先是为了完成刘备的遗志—兴复汉室,这也是蜀汉的立国之本。所以诸葛亮最初的几次北伐是得到蜀汉政权各个阶层的支持,到后期因为战争未能给蜀汉带来任何利益,年年的征战使得人口凋敝,经济下滑,蜀国的官员已经开始对北伐有怨言,只是因为诸葛亮在蜀汉极大的声望,和对李严等反对者的打压,才让北伐能够继续。

诸葛亮过世后,蜀汉政权的执政者是费祎。费祎继承了诸葛亮的政治理念,但是有所不同。他认为北伐是应该的,但是也要考虑蜀国自身的能力,所以他执政时期,北伐的力度减小了,给人的感觉是,北伐是蜀汉的义务而不是蜀汉的利益。

费祎死后,姜维没有取得蜀汉执政的地位,只是掌握了大部分兵权,对魏国的北伐可以说仅是几场边界的局部战争,对魏国没有很大的影响,魏国根本没有给予重视。司马炎执政后为了取得政治声望,开始伐蜀,一战而定。除了因为魏蜀之间巨大的国力差距,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蜀国的官僚阶层已对北伐而导致的频繁战争产生了极大的厌倦,想迅速结束的心态有极大的关系。这也是面对邓艾万余军队,成都尚有数万军队的刘禅选择投降的原因。

总之,诸葛亮的北伐是彰显蜀汉的势力,希望通过北伐夺取中原政权,从而达到复兴汉朝的政治主张。姜维的北伐仅是边界之战,只是对魏国宣布蜀国的存在感,从结局上说,他的北伐是蜀国灭亡的加速器!


风的节奏


姜维应该北伐,而且其北伐的意义深远。

姜维是继马谡后诸葛亮最得意的弟子,堪称名垂青史的将领。姜维北伐时,朝中渐渐被奸臣把持,其中尤以最受刘禅宠爱的宦官黄皓最为突出。董允在世时,每见黄皓必怒斥之,所以黄皓不敢有所作为,董允过世,朝中便无人再能制得住他。姜维曾想除去黄皓,但为刘禅所阻,而黄皓也因此忌恨姜维,屡屡想夺去姜维的兵权,然后加以谋害。二人矛盾颇深。所以有说姜维担心黄皓夺其兵权再迫害其才北伐,可能性应该不大,一个宦官恃宠而骄想换帅带兵可能性不大。姜维应该是想清君侧,未果,但是姜维还是以大局江山社稷为重继续坚持原定北伐方针率军出征。

西川地险民强,易守难攻。只需死守消耗魏军,不至于过早被灭亡。以攻代守,积极北伐,以汉中为屏障,保卫成都的安全,这个战略是诸葛亮在世时就定下的,所以姜维北伐只是在延续诸葛亮的北伐发展战略。

第一次北伐是公元238年,姜维“ 率偏师西取陇右” ,与魏国大将郭淮激战,结果是“维与魏将相拒南安”,这一仗算是打平;

第二次北伐是公元244年,姜维部将王平袭击曹爽,姜维驰援王平,大败曹爽,取得胜利。

第三次北伐是公元248年,姜维率军出陇西、安南、金城与魏国郭淮、夏侯霸大战,未能取得实质性的结果;

第四次北伐是在公元前249年,姜维派遣廖化作为前锋,攻打洮城,遇到魏国大将邓艾后,不克而还。

第五次,公元254年,姜维复出西平,又和郭淮相遇洮西,依然是不克而还。

第六次北伐,公元254年,这次北伐规模很大,率领数万蜀军北伐,结果粮尽后而退。

第七次北伐,公元255年,姜维从陇西狄道出发,进围襄武, 与魏将徐质交锋, 斩首破敌” , 乘胜又“ 拨河关、狄道、临洮三县民还” 。

第八次北伐,公元256年,姜维依然是出狄道,在洮西再次打败魏将,最后还是退回。

第九次北伐,公元257年,姜维与邓艾大战于段谷,结果因为援军未赶到,姜维被邓艾击败,蜀国伤亡很大。

第十次北伐,公元258年,魏将诸葛涎反魏,姜维随即率兵接应,结果诸葛涎兵败,姜维只能退兵。

第十一次北伐是公元262年,姜维进去秦川,被邓艾打败。

姜维北伐战绩: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曾有人说,姜维北伐造成了“兵困民疲”,但这是战争不可避免的。同样,魏国作为战败方,损耗远比蜀汉来得大,也正是姜维的积极北伐才缩小了蜀魏两国之间国力的差距,而且姜维北伐的基点已经从诸葛亮时秦岭西线和子午谷一线推进到西线以北金城和渭水南岸的芒水一线了,正是因为姜维多次挫败曹魏大将曹爽,王经,才使得魏军一直被卡制在秦岭一线。客观上姜维北伐大大延缓了蜀国的灭亡,证明了诸葛亮和姜维北伐国策的正确性。

故姜维必须北伐。


刘文广


如果姜维北伐的结果是成功的,那么大家就不会质疑姜维要不要北伐。你要不要创业?这是很多人需要面临的问题。创业路上那么多困难,随时都有可能一败涂地,难道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说不创业吗?

谁都想搏一把,人生不过数十载光阴,但凡有一丝希望,谁也不愿意轻言放弃。姜维也是这样,只要他北伐之战打赢了,凭什么他就不能功盖千秋,名垂青史呢?

01姜维北伐,可以完成恩师诸葛亮的遗愿。

在姜维心目中,刘禅的地位或许还真的比不上诸葛亮。因为诸葛亮曾经悉心教导过姜维,算得上是姜维的恩师。

祎至,敌遂退,封成乡侯。琬固让州职,祎复领益州刺史。祎当国功名,略与琬比。十一年,出住汉中。自琬及祎,虽自身在外,庆赏刑威,皆遥先谘断,然后乃行,其推任如此。后十四年夏,还成都,成都望气者云都邑无宰相位,故冬复北屯汉寿。延熙十五年,命祎开府。十六年岁首大会,魏降人郭脩在坐。祎欢饮沈醉,为脩手刃所害,谥曰敬侯。---《三国志》

诸葛亮这一辈子,最大的希望就是北定中原,还于旧都。恢复汉室江山的梦想,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并没有实现,可是姜维希望帮助恩师完成这个梦想。

诸葛亮去世以后,蒋琬代替了诸葛亮的位置,但是他是主和派,此后老资格的费祎又代替了蒋琬的位置,他也是主和派。

  1. 一直身居要职的姜维,始终无法自主决定北伐的权力,这是姜维最要命的地方。不过庆幸的是,在蒋琬、费祎的努力之下,季汉王朝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老百姓们的生活也逐渐富裕了起来。这为后来姜维北伐,创建了不少经济资本。
  2. 这个时候费祎被刺杀身亡,整个蜀汉能够接替费祎的人,可能就是姜维了。因为姜维的资格老,能力强,又是多年在军旅中锻炼出来的老将。所以刘禅放心地将天下兵马交给了姜维。
  3. 姜维觉得这是老天爷在帮他,希望他在有生之年完成诸葛亮的遗愿。所以从这个时候开始,姜维便有了北伐的计划。

九伐中原的结果,我们知道,基本上都是以失败而告终,即使有胜利的时候,却也无法撼动大局。不过姜维的北伐,震慑了曹魏江山,也让季汉军民充满了信心。

他的时机至少是对的,毕竟季汉也经历了数十年的休养生息,完全具备了北伐的条件,只是后来一直打不赢,就有些穷兵黩武的意味了。

02姜维北伐,可以延续季汉王朝的统治。

季汉王朝的建立基础,是恢复汉室江山。刘备为什么能够登基?他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曹丕害死了汉献帝,自己篡位登基做了皇帝。

后来我们知道汉献帝并没有死,而是被封为山阳公。可是当时信息闭塞,大家都认为汉献帝死了,只有刘备这个手握军事集团的皇族后裔,才有资格做皇帝。

二十年,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反於淮南,分关中兵东下。维欲乘虚向秦川,复率数万人出骆谷,径至沈岭。时长城积谷甚多而守兵乃少,闻维方到,众皆惶惧。魏大将军司马望拒之,邓艾亦自陇右,皆军于长城。维前住芒水,皆倚山为营。望、艾傍渭坚围,维数下挑战,望、艾不应。景耀元年,维闻诞破败,乃还成都。复拜大将军。---《三国志》

所以刘备是在这个基础上做了皇帝,但是经历了夷陵之战以后,为什么很多人叛变了呢?我认为除了看出刘备大势已去之外,汉献帝活着的消息,也传到了季汉朝廷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多亏了诸葛亮南征北战,最终成功挽救了季汉的江山。不过此刻季汉江山已经人心不稳,必须要通过某种力量才能把大家凝聚在一起。

由此我们知道了诸葛亮北伐的意图,诸葛亮希望通过北伐告诉天下人,季汉从来没有忘记过恢复大汉江山的志愿。

  1. 也正是因为这一志愿,使得季汉王朝的统治得到了正统思想的认可。可是后来呢?季汉王朝虽然经历了二十多年的休养生息,却也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质疑。
  2. 季汉的豪族们开始质疑,季汉王朝是不是只想着偏安一隅?如果是这样的话,这样的王朝还有什么未来呢?所以人心再次乱了。
  3. 在这个时候,姜维的出现,再次为季汉王朝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姜维不断北伐,其实就是为了告诉季汉豪族们,朝廷从来没有忘记过北定中原的梦想。

这一军事行动,使得季汉上下再次拧成了一股绳,再次有了全国上下一心的状态。为什么刘禅偏执地支持姜维北伐?道理就在这里。有利于他的统治,何乐而不为?

03姜维北伐时,手里还是有足够的战争资本的。

费祎是主和派的代表人物,但是不得不说,费祎治理季汉的能力,是非常强的。早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蒋琬、费祎就是诸葛亮亲自选定的接班人,可见诸葛亮对未来的期许。

  • 自己打了12年的仗,季汉需要的是休养生息。只有蒋琬、费祎这样的人掌权,才能让季汉王朝积累足够的资本。
  • 等到费祎被人刺杀的时候,季汉王朝的实力其实已经足够支撑他们北伐了。经济上有了保障,姜维在军队训练上也从来没有懈怠过,可以说,季汉王朝已经万事俱备了。
  • 这个时候姜维至少可以调动10万人马左右的军队进行北伐,而且粮草供应情况,比诸葛亮的时候要好得多,他为什么不北伐呢?

诸葛亮北伐的时候,除了第一次街亭失守外,基本上每次都是因为粮草跟不上供应,所以才会中途返回。

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馀,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厉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谈,常誉成毁败,扶高抑下,咸以姜维投厝无所,身死宗灭,以是贬削,不复料擿,异乎《春秋》褒贬之义矣。---《三国志》

粮草之所以供应不上,主要是因为粮草缺少,以及运输麻烦。到了姜维北伐的时候,这两件事都得到了有效的改善。首先粮草经历了二十年的积累已经足够了,这么多年开山凿路,运输粮草的通道也逐渐顺当了。

总结:姜维北伐再错,也比偏安一隅强得多。

很多人说,如果姜维不北伐的话,或许季汉江山还能再延续几年。我认为如果姜维不北伐,可能不用别人来打,季汉江山内部自己就先会乱起来。

因为经济条件提高了,贪官污吏也就多了。人民和朝廷之间的矛盾也就逐渐尖锐起来了。在这种情况下,暴动是少不了的。

甚至可以说朝廷内部的矛盾也会逐渐增加,因为派系的斗争会愈演愈烈,到时候刘禅家族到底还能不能继续执政,都是一个很麻烦的问题。

曹魏江山被司马家篡夺,东吴江山多次被权臣把持,可是刘禅为什么能够长期持有政权?还不是因为诸葛亮北伐和姜维北伐吗?同仇敌忾之下,大家就会自然将矛盾一致对外。

一旦外界的矛盾不足以构成对全国人民的威胁,那么季汉内部一定也会出现类似曹魏和东吴的乱局。所以姜维北伐再怎么错,都比什么都不做好。


江湖小晓生


最近仔细阅读《三国志》,发现作者陈寿对他的评价并不高,说他是“玩众黩施”,也就是浪费人力物力的意思,而《资治通鉴》的评注者胡三省更是斥责姜维“屡败而不止, 为亡蜀张本”,而且现在有不少人认为姜维后期北伐使军民疲惫,从而最终导致了蜀汉的灭亡。至少他的大罪之一是没能按诸葛亮生前嘱咐守住阴平小道。那么历史上的姜维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是否是像史家们所说的“粗有才略,穷兵黩武”的人呐?让我们揭开历史的面纱,重回过去的时光,去认识一个真正的姜维吧!

历来对姜维的北伐贬多褒少,像《三国演义》篇末的长诗就有“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勋劳”之说。而大多数人也认为姜维的北伐极大地消耗了蜀汉的财力物力,致使日后被魏军一攻即亡。真的是这样吗?不管别的,让我们先来看看姜维在历史上的历次北伐吧。根据《三国志》记载,姜维的北伐不止九次,而是十一次。

第一次,238年,姜维和蒋琬合作率偏师出陇右,结果在南安与魏军相持不下

第二此,公元244年,姜维和费纬出兵兴势,派王平袭击魏将曹爽,曹爽大败,勉强保住关中。

第三次,公元248年,姜维率兵出陇西,与魏将郭淮,夏侯霸大战洮西,收服了凉州胡王白虎文,活文戴。

第四次,公元249年,姜维派廖化去洮城,由于邓艾事先得到情报,廖化最后无功而返.

第五次,公元250年,姜维以羌胡为辅,与郭淮战于洮西,平手。

第六次,公元254年,姜维率兵围南安,因粮草接济不上,主动退兵。

第七次,公元255年,姜维出陇西狄道,魏将李简率众投降。维乘胜攻取河关,临洮两县,杀死魏将徐质。

第八次,公元256年,姜维再出狄道,大败雍州刺史王经,斩杀魏军数万,后来魏军大举增援,于是回撤。

第九次,公元257年,姜维与邓艾战于段谷,由于蜀将胡济失期不至,蜀军大败,死伤惨重。

第十次,公元258年,姜维利用诸葛诞在淮南反叛,率数万人出骆谷,与邓艾相持不下。诸葛诞兵败,姜维引兵退还。

第十一次,公元261年,姜维领兵进秦川,又遭邓艾相距,力战不胜,撤兵

纵观姜维历次北伐,具体战绩是: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总的来说还是胜多败少,军队损耗也是魏重蜀轻。而且姜维北伐的基点已经从诸葛亮时秦岭西县和子午谷一线推进到西县以北金城和渭水南岸的芒水一线了。正是因为姜维多次挫败曹魏大将曹爽,王经,才使得魏军一直被卡制在秦岭一线。土狭民寡仅一州之地的蜀汉竟迫使拥有九州之地的强大的曹魏被迫采取战略防守长达三十年,这在中国军事史上是极为罕见的。至于北伐中的两次失败,都是败在魏将邓艾手里,我一向认为邓艾是魏国最优秀的将领。而且姜维攻,邓艾守,从兵力和补给上也是魏国占优,姜维败在他的手里可谓败得其所。说姜维北伐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不断衰退的蜀汉政权,一点也不过分。

曾有人说姜维北伐造成了蜀汉“兵困民疲”,这的确是不克避免的,但同样道理魏国也有损耗啊,而且作为战败方的魏国损耗远比蜀汉来得大,因此我们不妨认为正是姜维的积极北伐才缩小了蜀魏两国之间国力的差距啊。

有一种观点,西川地险民强,易守难攻。只需死守消耗魏军,不至于过早被灭亡。这句话从理论上讲是不错,但我也要再者引用厦门厦新队主教练迟尚斌的一句话“守是守不住的”。东晋桓温就凭七千士卒收服了西蜀!

以攻代守,积极北伐,以汉中为屏障,保卫成都的安全,这个战略是诸葛亮在世时就定下的,如果说这是错的话,那么姜维只是在延续诸葛亮的错误而已。诸葛亮死后,蜀汉的人才衰退的速度也极快,朝中渐渐被奸臣把持。其中尤以最受刘禅宠爱的宦官黄皓最为突出。董允在世时,每见黄皓必怒斥之,所以黄皓不敢有所作为。董允过世,朝中便无人再能制得住他。姜维曾想出去黄皓,但为刘禅所阻。而黄皓也因此忌恨姜维,屡屡想夺去姜维的兵权,然后加以谋害。姜维深知其中厉害,所以不敢放弃兵权。而保住兵权的唯一方法就是领兵出战,不打仗还要你带兵干吗?

道理很简单。设使姜维采取坚壁固守的策略的话,那么不久他就会被削去兵权,而由黄皓的亲信阎宇来替代,请持“坚守论”的朋友们想一下,阎宇带兵的话蜀汉能守多久呢?三十年吗?三年就不错了!

到了蜀汉后期,优秀的将领也不多了,称得上的只有王平,廖化,张翼,以及后来的降将夏侯霸。面对强大的魏军,姜维一人要担负起统帅,大将,参谋的全部职责。稍懂军事的人可以理解姜维当时作战的艰难了吧,可是尽管是在这种条件下,姜维仍然能在战术上不断取得胜利,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指责他呢?


梦溪笔坛


姜维北伐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得不进行之举。究其原因,小学生认为有四点:

1.求得生存机会。蜀汉偏居西南,国小力弱,且人才断崖,长久相持下去难逃衰败灭亡的结局。只能通过不断的北伐来求得生机。

2.转移内部矛盾。蜀汉朝野派系林立,各自为政;民间人心不古,思汉之情已大不如从前。为了转移内部矛盾,不得不北伐。

3.诸葛亮的遗志。以攻代守,以汉中为屏拱卫成都的战略是诸葛亮在世时定下的,作为诸葛亮的衣钵继承人,老师赍志以殁,姜维为报丞相的知遇之恩从个人情感上不会放弃北伐。

4.姜维的政治需要。作为魏国降将,蜀国君臣对姜维有天然的防备排斥,为个人计,他坚持北伐才能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刘禅宠臣宦官黄皓与诸葛瞻等屡屡想夺姜维的兵权,为保住兵权的唯一方法就是领兵出战。

小学生说:

蜀汉后期,依恃天险为屏,朝野上下苟安一隅。反观魏国,虽有高平陵之变,却新陈代谢,焕发生机。

公元263年,六十一岁已白发苍苍的老将像一座山横亘在剑阁城楼上,回想十一次北伐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

不久,久攻不下剑阁的钟会绕道成都,后主上降表,敕令老将投降。老将军假意降魏伺机而动却最终难逃被杀——人生的最后时刻他都在试图逆天改命。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石门历史小学生


我们都看过经典电视剧《三国演义》,姜维继承诸葛遗志,不断北伐,但最后失败而死。他的事迹令人敬佩,他的精神激励后人,后世在总结他失败的原因时,提出应不应该北伐,以及如此做有何意义?


姜维应不应该北伐

我认为是应该的,为什么呢?

  1. 蜀国的周边关系有利于北伐。当时蜀汉和东吴的联盟比较牢固,东面没有战略压力,也没有战争威胁。东吴和曹魏之间,频繁发生边境冲突,并且很多时候都是东吴主动攻击,而曹魏自赤壁之战后主要采取守势,可以说在战略上东吴是配合蜀汉的。
  2. 国内局势稳定。蜀汉在诸葛亮死后,经过了五年左右休养生息,国力缓和,粮草丰足。政权交接也平稳进行,没有出现宦官干涉政事的严重事件。姜维认为北伐条件成熟,可以进行。
  3. 姜维自身的原因。由于姜维是从魏国投降过来的,被诸葛亮收为徒弟并重用,但是姜维还没有来得及建立令人佩服的功绩时,诸葛亮就病死在五丈原。本身地位、资历很低的姜维,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维护刘禅的统治,姜维只得继承诸葛亮未完成的事业,他希望通过北伐的成功来提高自己的威望,团结蜀国内部各个集团的力量。
  4. 报答诸葛亮的知遇之恩。诸葛亮将毕生所学都交给了姜维,从个人感情方面来说,为了报答恩情,姜维也想完成诸葛亮未竟的北伐事业。


姜维北伐的意义

  1. 以攻为进。北伐虽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但是确实唯一的选择。蜀国地处偏僻,人少,人才更少,甚至出现了“蜀国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尴尬局面,文臣武将短缺,如果和魏国这样的超级大国相持下去迟早会灭亡的,所以不得不进行北伐。北伐的目的是通过进攻来找到魏国的破绽,希望求得生存。
  2. 缓解国内的压力。当时蜀国的矛盾慢慢显现出来,老百姓在经历了多次的北伐后,已经对战争产生了厌倦甚至反对,但蜀国的立国的口号和根本是光复汉室,国内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出于缓解国内矛盾,北伐是转移内部矛盾的有效办法。

所以说,姜维出于各方面原因的考虑,还是应该北伐,其意义比不进行北伐更长远。

古今博学


北伐

是一个政治口号

因为自从二帝并尊了以后

季汉的合法性,被自己打破了

如果不北伐,季汉就真的成了蜀汉了

没有天命加持的地方割据政权

只是过眼云烟罢了

所以北伐成功不成功是另一码事,但是如果不北伐,这个汉的国号,就没有价值了。


不动堂


姜维作为魏国降将得到诸葛亮提携,迅速成为蜀国重臣,应该说非常幸运,但是在诸葛亮去世后做为朝臣受到排挤,特别是蜀国士族和刘禅要提携的臣子会很大的挤压姜维,姜维既然不能安定在蜀国守住权位,那就只有远征躲开排挤,也只有这样还能掌握兵权,当然出于个人情感多少有些完成诸葛亮北伐的夙愿


富元制作


1、姜维是个优秀的军事家,但不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他只顾着继承诸葛亮的遗愿,没有看到蜀国的危机。2、姜维的北伐得不到国内官僚势力的有力支持,北伐只是他一厢情愿。3、魏国的综合实力在三个政权中是最强大的,蜀国最弱,这是姜维不应该北伐的最大理由。


一介布衣1976


姜维在蜀国后期是个不可或缺的人才,也在蜀国有着不能被撼动的地位。首先姜维得到了诸葛亮的真传,诸葛亮对姜维也算是倾囊相授了。其次蜀国后期能够站在复兴汉室这个角度去考虑军事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臣子不多,说白了能为后主刘禅着想的,能为先帝刘备着想的姜维是其中一个。所以于情于理姜维都要坚持北伐。北伐的意义就是上对的起先帝和国家,下对的起诸葛亮为姜维倾注的心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