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廣州作為一線城市,為什麼還有很多公司都強調說粵語呢?

不二數碼範


我睇咗好多人既評論都系不外乎“普通話喺官方語言”。

其實對於我地廣州人黎講:

首先,母語一定喺廣東話。因為我阿媽就喺講廣東話;

第二,任何場合裡,極少見到廣東人要求其他人要使用廣東話黎溝通;

第三,這個題目真的很無聊。作為我地黎講,無論工作還是生活,在可以選擇情況下,我地當然絕對喺用廣東話黎溝通先啦。直到遇到需要普通話既時間,就切換成廚師(因為要識得煲冬瓜)。

而題目所謂既情況,就係因為果間公司多本地人或者多講廣東話既人,好自然就會有呢種現象出現噶啦。喺外省,個個只系講普通話同各自鄉下話,去到公司就變成統一講普通話,其實道理一樣咋嘛!

而且我唔知題目系咪有針對廣東話既成分。唔通講廣東話既公司就唔繫好公司咯啵...

每個人都有選擇既權利。我地因為團結而放棄了呢個權利。請唔好再無事我地既包容同善良一再講我地廣東話當成“異見分子”一樣去對待。


梁裕坤


在廣州16年了,還是不會說粵語,完全不會的那種。按說在一個地方呆了這麼久,時間都不少於在家鄉了,怎麼都會說所在地的方言了,可我就是這樣奇葩,而且還不覺得自己奇葩,更奇葩的是我身邊很多這樣和我一樣的人,可以說絕大部分廣州的外地人不會說流利的粵語。

一是因為我語言天賦差,什麼話都說不好。二是從來就沒有學過粵語,覺得沒必要。廣州外地人很多,而且和老城區老廣州人交集很少,大家都還是習慣說普通話。

據說廣州在語言使用方面的改變是從2000年九運會開始的。在這之前,來廣州的都努力學粵語,那時候還有很多什麼速成教材,不會粵語出門都很難。但九運會後,廣州幾個新城區完善了,也更開放包容了,廣州本地人都開始努力的和外來人說普通話,第一語言變成了普通話。這是很多2000年前來廣州讀書的朋友告訴我的。

剛來廣州的時候,公司裡有很多廣州人,還認識很多真正的廣州土著。很有意思的是,大家一起開會或聊天時,會粵語的人之間是說粵語的,因為他們說粵語更舒服,但只要是和我說話了,就很說普通話,雖然有的真的是很“努力”的說,一個詞要想很久,一句話要重複幾遍。最記得當時的老闆和老闆娘,開會時都是主要說粵語,但只要目光掃到我,就很自然的切換為普通話,甚至還會把先前說的再重複一遍。在這樣的環境下,我雖然也內疚,但也完全沒有要學粵語的念頭和動力,也有朋友說你該學下粵語了,卻從不強求,還是一看到我就說普通話。

那時候,我們還是有很多接觸粵語的途徑的,比如看《外地媳婦本地郎》,看TVB,聽廣播等等,雖然沒有刻意學粵語,慢慢的大概兩年時間,我也能聽懂粵語了。感覺是2010年後,信息渠道和娛樂方式更廣泛了,我們不再看廣州的本土節目,TVB也沒落了,廣播沒人聽了,粵語更退居到廣州本地人和已經會粵語的人之間的範圍內。一次去江門和客戶開會,客戶說粵語,我發現我竟然只能聽懂60%了,很多話我要在腦海裡翻譯為普通話才能理解。

唯一一點堅持的是,看香港電影還是首選粵語的,看過周星馳原聲的和配音的電影的人都知道,那完全就是不同的電影。但是,現在香港電影都開始說普通話了,那年一部《樹大招風》讓喜歡港片的人歡呼不已,就是因為裡面是原汁原味的粵語和作為笑果的潮汕話。所以,題主說的,還真是和現實不符。

廣州人也在為粵語“退步”而抱怨,但大部分人都只是偶爾抱怨而已,畢竟他們深愛自己的文化。廣州的本土年輕人,已經普通話很標準了,他們開始笑話外地人的普通話口音了。

廣州就是這麼一座“奇葩”城市,你甚至都不需要刻意融入它,一樣能自在的生活著。

還是那句話,廣州是一座外面人的“看不起”但裡面的人卻深深愛著的城市。


不是東西的南邊


根據題意,可以發問:“上海作為國際都市,為什麼有那麼多人還是使用漢語而不是英語呢”:我想答案很簡單,上海是中國的地兒,當然使用漢語!只不過英語的使用頻率比別的地方高一些。

那末,廣州是粵語的主要使用地區,公司和百姓使用粵語交流也是稀鬆平常,並不是奇怪的事情。

南方人(地理意義上的南方,秦嶺淮河以南)都有著外地人難以聽懂的方言,吳語、越語、贛語、閩南語,粵語,客家話等等等等,不知道操這些方言的人會不會有我一樣的體會,與一個方言相同且都能熟練講方言的人,如果用普通話來交流,是一件多麼尷尬和彆扭的事情。

舉個栗子,當年我在外地上學的時候,與兩個同鄉住同一個宿舍,時間一長,其中一個習慣了講普通話,我們三個交流的時候,他總是難以無縫轉換,經常冒出一兩句普通話來,為此,不知道捱了我倆多少白眼以及暴揍!不過,當有第四個人在場,而且他不會我們家鄉方言的時候,大家都說普通話了。那麼問題來了,題目是:廣州的公司強調說粵語,既然是公司,就不能保證每個員工的母語都是粵語,那麼,為什麼強調說粵語呢?

這就是粵語相較於其它的方言所展現特殊之處:我們知道,使用粵語(白話)的人在全世界範圍內超過1億人(參考數據),主要使用人群廣東西江流域,香港,澳門,廣西部分地區以及南洋部分華僑和海外部分華僑(其中語音,語調,用詞各有區別,但可以互通,比如一個廣西梧州人和廣東肇慶人都講自己的家鄉話,可以互相聽得懂並交流。以廣州市發音為正音),一個字概括:面廣!這是其一;

其二,文化,80年代末到90年代,香港娛樂業空前發達,做為載體的粵語不知不覺中北伐成功!比如說“士多”,“爆棚”,“買單”“的士”這些現在全國人都懂的詞語,其實就是地道的粵語。又如現在的東北話“老鐵”也是全國上下都在用了。因為語言是不斷進化的。當年,一首膾炙人口“萬里長城永不倒”,將粵語文化展現在國人面前,影響深遠且巨大。

“強勢”與溫情並存:強勢要打引號,此強勢非彼強勢,因為香港娛樂業和廣東先行改革開放的原因,語言伴隨著經濟和文化的強風,隨風潛入夜,在不知不覺中,許多非粵語地區的人不自覺的學習粵語,或因為香港某一個偶像,或因為要與廣東人做生意,或僅僅因為是要生存下去;廣東人多數來講,還是比較務實和接納的,不會與上海人一樣,一句“阿拉上海寧”,便與外鄉人分隔開來顯得自己更為尊貴,上海三十年代便是十里洋場,經濟地位和世界地位不是其它地方能比的,哪怕是帝都與廣深,在上海人面前也是“鄉下寧”,廣東人富裕起來以後,對外鄉人是包容接納的:他們捲起的褲腿,趿著的人字拖和胡亂的髮型和一口彆扭的普通話,外鄉人一見著倒是十分的親切:外鄉人娶廣東媳婦不是什麼新鮮事,娶個上海姑娘定是新聞一件了,如此可見一斑!這是其三!

當然了,有地域就有歧視,不然也不會出現“撈仔”“撈妹”這樣的詞語,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有所改觀,我自己99年到廣東找生活,到如今,前前後後在廣東生活了十三年,很多事情看得到變化。如今,很多政府層面的會議都是普通話為主,現在的廣東小孩的普通話也是非常標準。比他們的父輩祖輩強得多,但這不影響他們在家裡,在街頭,在人群裡熟練的使用他們的方言。

方言是一種文化,是紐帶,是不可能消亡的。也值得我們繼承下去,無論是粵語,贛語或是閩南語還是河南梆子!等等等等。


JaVale麥基


為什麼不說粵語呢? 融入一座城市的開始不應該是先學習這座城市的語言嗎?在北京你得學會京片子;在東北你得帶那嘎達;在上海你得說儂好,在意大利你得說ciao。一種方言並不會應為你的是一線城市,就放低了排外的要求。

事實上,正是應為一線城市具有經濟上的優越性,才導致人們以會說這個地方方言為榮,學美式英語的會看不起說英式英語的,但是在日不落帝國全盛的時候,英國人不這麼看。

廣州是算是一線城市的清流,在廣州,男女老少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年輕人可以以廉價的生活成本維持打拼的信心,老年人可以在粵式早茶中安享晚年。

樓主說的公司要求說粵語其實分情況,互聯網公司對說不說粵語並無太多要求,而之說以要求說粵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公司業務是針對廣州人開展的,廣州人的普通話有多爛我就不提了,廣州人知道自己普通話爛,他們也懶得學,但是你要一個人一直說著蹩腳的普通話來證明自己多尷尬,那場景兼職尷尬地突破天際。

加入你是帶銷售,服務行業,你每天面對的就是這些有錢但是不願意學也不願意聽普通話的老一輩人,你覺得你的業務有多大可能開展 的順利?

公司以營利為目的,如果你的存在因為自己不會說粵語而沒有帶來相應的價值,試問一下,你作為老闆,你願意招聘這樣的員工嗎?

插播一句,廣州人大體上是非常包容的,試著去請教阿公阿婆說白話,一點一滴來,他們知道你不是本地人,所以對你說的蹩腳白話非常樂意聆聽,前提是你得做出這樣的姿態。你會逐漸獲得他們的認可。你的業務會越來越順利。TVB的東西可能沒什麼營養,但是對你練習廣州話是絕對大有裨益的。


霧島囈語


答主實在看不出“一線城市”跟“強調說粵語”有什麼矛盾之處?

語言是一種工具。如果公司強調英語能力,大家不會覺得奇怪。因為許多公司有對外業務。但為什麼廣州的公司強調粵語能力,大家就覺得奇怪了呢?

廣州,特別是老三區,依然很有粵語氛圍

老三區指的是越秀區、荔灣區、海珠區。其中越秀就是舊時的東山,這一片住滿了達官貴人,直至今日,越秀區仍然是許多政府機構、歷史文化景觀坐落的地方,可以說是廣州的政治文化中心。荔灣在地理位置上比較靠近佛山,這裡就是舊時的西關,這一片的商人比較多,很多著名的小吃,例如:缽仔糕、碗仔翅、艇仔粥都發源於這裡。

慢慢地,隨著外來人口的增多,商業中心轉移到了天河區,但是即便公司駐於天河的CBD,普通話程度已經非常普及了,但還是免不了要和老三區的人合作,講粵語始終比較有親切感,所以老一輩的外來務工人員都能積極學粵語,他們認為這是入鄉隨俗,就像我們去外地旅遊總要學一些當地語言一樣。

但是後來開始有些年輕人學不懂粵語了,就萌發了同化粵語的野心。其實粵語是廣東文化的一部分,廣東人允許你不會講粵語,也可以遷就你,跟你講普通話,但決不允許你批判粵語。

深圳歷史較短,外來人口多,粵語氛圍不濃

深圳市是1979年才成立的。“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這歌唱的就是深圳。

在這之前,深圳叫做寶安縣,客家人居多,講客家話比講粵語的多。深圳市成立之後,很多外來人口湧入,就更加稀釋了粵語人群的密度,所以在深圳並不能滿街聽到粵語。

全球有1.2億人講粵語,粵語市場涵蓋珠三角、港澳、新馬泰越

廣州是一個一線城市,一線城市的企業應該有更大的市場目標,強調粵語能力但是並不忽略普通話能力和英語能力。才能保證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大概率地存活下來。

做生意其實也講究志趣相投,廣東人稱之為“巖嘴型”、“投契”。試想一下,一個新加坡華僑,家鄉在佛山,自小在香港長大,對粵語有天然的親切感,現在回大陸尋找服務商,恰巧有兩家條件相當的公司,他一定會選擇工作人員提供粵語服務的那一家。

這大概就是公司要求粵語能力的原因了。


分析了那麼多,難道:

歡迎大家評論!~


浮力麻麻


廣東廣府人是廣東本土第一大群體,母語粵語,飲食粵菜。分佈主要珠三角,粵中西,香港,澳門,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東南亞。 粵語,粵菜,早茶,腸粉,燒臘,臘腸,煲仔飯,蒸籠飯,粵式月餅,騎樓,僑文化,雕樓,舞南獅,酒堂門樓祠堂,是我們的東西。 我們的語言母語粵語,我們的飲食粵菜,我們的文化,一直都是廣東主流。 身為廣東廣府人,我們同根同源,一脈相連,傳承發揚靠自己自身做起。 廣東廣府人才濟濟,商界,政界,藝術界,內地港臺娛樂圈,百花齊放,請關注下個節目(廣東廣府地區名人榜)。第一集商界名人榜。


廣東廣府人


廣州算是一個比較包容性的城市,我在的公司大部分人都是外地的,平時交流也都是普通話,很少用方言交流的,除非兩個人是廣州老鄉,平時交流的時候會用粵語,但如果有外人在場,為了尊重也一般不用粵語,可能接觸到的人不一樣,周圍的環境也不一樣,目前我也不會粵語,沒有遇到過什麼障礙,確實有些上了年紀的人說了一輩子的粵語了,甚至不會說普通話,如果跟這些人交流可能會有困難,但是也沒必要覺得他們看不起人,畢竟會粵語,並沒有什麼優越性,廣州人也並不比外地人高一等。廣州吸引了全國各地的人才,這些人在廣州落地生根,並且混的風生水起,成了社會的上層,不會說普通話只會粵語反而成為了障礙,年輕的廣州人也越來越多的習慣說漢語了,甚至還存在說不好普通話而讓人覺得奇怪的現象,所以並沒有必要為不會粵語而自卑,也不用認為他們有什麼資本看不起你。


我要去旅行64470948


我作為一個在深圳工作的人來為廣州辯駁下。

像我原先的公司是個臺企,在北上深港都有分公司。

我們入職的基本要求就是英語及粵語溝通流暢。雖說我是廣東人,但我本身不是在粵語區土生土長的,粵語說的不是很好。

公司強調英語溝通流暢,大家都不覺得奇怪,因為很多公司都對英語能力有強制性規定,像我的工作是需要跟國外溝通的。

但為什麼要強調粵語流暢呢?因為臨近香港,珠三角的公司很多跟香港公司有生意往來。

你不能因為你聽不懂白話就去強迫公司客戶說普通話,再者他們說的普通話。。如果你不是出身粵語區的人你也聽不懂。

不信,我舉個例子給你。

請翻譯以下香港人說的普通話

外呀,我係XXX trailer的西gi朽蟑螂,我在窗戒裡被狼啦,不激鬥不激鬥,我改5 ton lorry還在窗裡啊,哩哩哩,想Q啊,想Q啊。畫我沒帶森摸SO啊,工窮沒給啊,快等啦快等啦。


ZLi1218447793


差不多吧,感覺廣東人的包容性,體現在,他們願意和外地人交朋友、工作,但是不願意成為家人(不願意子女找外地的),除了語言方面年紀大的人溝通不暢外,主要還是擔心子女找的外地人家境不如廣東的好、飲食方面不習慣、風俗方面也迥異等。

至於公司強調說粵語,得看具體的公司,如果公司的客戶大多都是面向廣東人的話,那會說粵語很有必要。

深圳和廣州不同,深圳是一個移民城市,外來人比本地人多得多,所以多的是新深圳人說普通話,廣州一千多萬的人口,有一半多是廣州土著,基數較深圳大,自然說粵語的比深圳多。


傾計


粵語作為中國重要傳統文化之一,在當地地方保留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而對於廣州當地的公司,不少企業公司老總都是當地人,而大家可能面對的同事、客戶,也是很有可能是當地人,互相之間如果能夠通過粵語來交流,會讓彼此之間增添親近感。

另外一點就是,60-70年代的時候,普遍教育都是通過當地語言進行,而且以前大家對於教育學習也不太看重,更注重於實際工作、賺錢,所以廣州許多45歲以上的人士對普通話並非很熟悉。

無論如何,入鄉隨俗,多掌握一門語言,對大家的發展是有好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