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6 張先:雲破月來花弄影(下)韋力撰

對於張先詞作的特點,孫維城總結出的第三點則是,張先的詞作,尤其是小令,“不同於晏、歐的第三點是詞中的情感大多為具體的男女之情,而不是晏、歐的士大夫之情。”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因為晏殊和歐陽修都是高官,他們能夠更多的瞭解社會的內在危機,而張先屬於中下層官員,故孫維城認為他缺少這種憂世之情,因此張先所作的小令,多有描寫男女之情的具體細節。就這點而言,張先跟柳永頗為相像,而張先在詞中對男女之情的具體描寫,也吸取了一些民歌的特點,他甚至用口語直接入詞,比如他所作的一首《菩薩蠻》:

牡丹含露真珠顆,美人折向簾前過。含笑問檀郎:“花強妾貌強?”檀郎故相惱,剛道“花枝好”。“花若勝如奴,花還解語無?”

這首詞寫出了男女之間的輕鬆調笑,而夏敬觀則在《吷庵詞評》中認為這樣的詞作是“古樂府作法”。

能夠把俊男少女間的調笑寫得如此形像,這當然需要很強的生活體驗。從這首詞就可看出,張先是一位多情之人,比如《綠窗新話》捲上引《古今詞話》的一段逸聞:“張子野往玉仙觀,中路逢謝媚卿,初未相識,但兩相聞名。子野才韻既高,謝亦秀色出世,一見慕悅,目色相授。張領其意,緩轡久之而去,因作《謝池春慢》,以敘一時之遇。”某天張先去玉仙觀,在路上遇到了美女謝媚卿,兩人互聞其名,卻是首次見面,這一見,就彼此動了心思,兩情相悅,這真不容易,於是彼此放緩了馬,以便能夠多看上幾眼,回來之後張先意猶未盡,於是寫了首《謝池春慢·玉仙觀中逢謝媚卿》:

繚牆重院,時聞有、啼鶯到。繡被掩餘寒,畫閣明新曉。朱檻連空闊,飛絮知多少?徑莎平,池水渺。日長風靜,花影閒相照。

塵香拂馬,逢謝女、城南道。秀豔過施粉,多媚生輕笑。鬥色鮮衣薄,碾玉雙蟬小。歡難偶,春過了。琵琶流怨,都入相思調。

張先的多情竟然能夠至老不衰,這一點讓人十分佩服。葛立方所撰的《韻語陽秋》中錄有這樣一段話:“張子野年八十五猶聘妾,東坡作詩所謂‘詩人老去鶯鶯在,公子歸來燕燕忙’是也。荊公亦有詩云:‘篝火尚能書細字,郵筒還肯寄新詩。’其精力如此,宜其未能息心於粉白黛綠之間也。坡復有贈張刁二老詩,有‘共成一百七十歲’之句,則子野年益高矣。故其末章雲:‘惟有詩人被折磨,金釵零落不成行’。”看來,張先的老而不衰讓東坡和王安石都很羨慕,而葛立方則認為,張先八十五納妾,並不等於他只是為了男女之情,這同時也說明他至老仍有童心在。

對於東坡的這兩句詩,清陸心源在《張先傳》的小注中引用了《直齋書錄解題》上的一段話:“東坡詩云:‘詩人老去鶯鶯在,公子歸來燕燕忙。’詩人謂張籍,公子謂張祜,見《侯鯖錄》。”原來,東坡是拿兩位姓張的古代詩人來調笑張先。

早在宋代,李之儀就將柳永與張先並提,他在《跋吳思道小詞》中說:“張子野獨矯拂而振起之,雖刻意追逐,要是才不足而情有餘,良可佳者。”李之儀的這段話,並沒有評價柳永與張先孰優孰劣,晁補之則在《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三十三引中做了比較:“張子野與柳耆卿齊名,而時以子野不及耆卿,然子野韻高,是耆卿所乏處。”晁補之認為,雖然張、柳齊名,而按照一般人的看法,張先比不過柳永,然晁補之卻認為,從氣韻的角度來看,張先超過了柳永。對於張、柳的比較,錢斐仲在《雨華庵詞話》中說得更為直接:“柳七詞中,美景良辰、風流憐惜等字,十調九見。即如《雨霖鈴》一闋,只‘今宵酒醒’二句膾炙人口,實亦無甚好處。張、柳齊名,秦、黃並譽,冤哉!”看來,錢斐仲對張先有著特別的偏好,所以他認為,柳永的詞真正的好句很少,而張先跟柳永齊名,這太冤了。

近代詞曲大家吳梅對此也有類似的看法,他在《詞學通論》中說:“汴京繁庶,競賭新聲。柳永失意無聊,專事綺語。張先流連歌酒,不乏豔辭。惟託體之高,柳不如張。”從詞的內容來說,吳梅覺得,柳永跟張先有類似的地方,但相比較而言,柳比不過張。為什麼給出這樣的判斷呢?吳梅在文中接著說:“蓋子野為古今一大轉移也,前此為晏、歐,為溫、韋,體段雖具,聲色未開;後此為蘇、辛,為姜、張,發揚蹈厲,壁壘一變。而界乎其間者,獨有子野,非如耆卿專工負責任鋪敘,以一二語見長也。”吳梅也說,張先是詞史上重大轉折期的一位人物,他基本引用了陳廷焯的說法,所以張先的重要性在於承前啟後,並不像柳永那樣,僅是寫出了一些名句。

張先:雲破月來花弄影(下)韋力撰

雨雪中的三輪車主人

張先故跡位於浙江省湖州市塔下街155號,飛英公園內六客堂。來此尋訪的這天,湖州下著大雪,站在路邊,完全打不上出租車,只能慢慢的步行向市內走,腳上的雨鞋雖然能夠防雨,卻不能防凍,腳趾在裡面已經麻木得沒有知覺。在路邊看到了一輛人力三輪車,車伕坐在後座上陰沉著臉,我本不願自找不高興,但實在自己難以走下去,於是問他願不願去飛英公園,他頭也不抬地說:“十塊!”語氣中透露著不情願,我也顧不上跟他計較太多,立即坐在了車上。

張先:雲破月來花弄影(下)韋力撰

全國級的文保牌

湖州的三輪跟北京相像,那就是騎車人在前面,而乘客坐在後面。坐在車後,我雙手抱著相機,以免它凍得不能使用,無聊地望著雨雪天氣裡的街景。但這位三輪車主的後腦勺總是能把我的目光吸引過去,因為他的後腦上長著兩個像紅棗大小的瘊子,這麼大的瘊子真是少見,更為吸引目光的是,這兩個瘊子會隨著他蹬三輪的節奏上下地顫動,我覺得給他理髮的人真要擔不少的風險。一路上他不說話,只是吃力地踩著腳蹬,看他敬業的樣子也覺得不像個惡人。三十餘年前,文藝界口誅筆伐胡適的白話文詩《人力車伕》,認為他不能完全徹底的替勞動人民著想,這種做法,是將道德的最高境界作為最低標準來要求,而今我坐在車後,不知道是應該懺悔自己的剝削,還是應該把他想為這也是一種敬業的勞作。

張先:雲破月來花弄影(下)韋力撰

公園正門

張先:雲破月來花弄影(下)韋力撰

門牌號

三輪車停下的位置離我所住的賓館其實很近,飛英公園門口空無一人,我徑直向大門走去,一個穿著舊式公安制服的六十多歲男人攔住我,要我交15元門票,我反問他門票從哪裡購買,他馬上悻悻地說:進去吧。進得院門迎面就是飛英塔,據說這是國內最大的塔中塔,展眼望去這個塔是公園的最高建築,然而這座塔的建造位置卻靠近公園的大門口,這樣的建築規制似乎不合中國的固有傳統,一般而言中國建築的主體都會處在居中的位置,至少在前面還需要有幾層院落的烘托,如此的直截了當,倒是讓人有些意外。然而此塔的門口卻立著這樣一塊牌子:今日不能登塔。理由完全沒有解釋,不知是因為人少還是下雪,不能登塔,只能進入園內尋找我的另外兩個意向點。

張先:雲破月來花弄影(下)韋力撰

公園內景

張先:雲破月來花弄影(下)韋力撰

飛英塔

園區面積很大,我感覺在三百畝以上,在塔的後身,直通牌坊的路兩側各立著兩根金屬製的龍柱,柱頂上像扣著一個荷葉,遠遠望去有點像男根,我不明白這是什麼喻意。立在旁邊的銘牌說這四根柱子叫龍鳳石柱,是明代立在湖州府孔廟牌坊前的原物,把這種東西立在孔廟前面,這更讓我不能懂了。在園內打著傘慢慢尋找,偌大的園區我僅遇到一位冒著雨雪鍛鍊的老人,他指給了我所要尋找之處的路徑。雪越下越大,光滑的石板路難以下腳,只好高抬腿緩步走,走姿有點像俄羅斯紅場上給英烈敬獻花圈的儀仗隊。

張先:雲破月來花弄影(下)韋力撰

造型奇特的兩根柱

張先:雲破月來花弄影(下)韋力撰

原來是明代的遺物

飛英塔的右側有“墨妙亭”,形制是一復簷式的仿古亭,兩側則為碑廊,此亭原物本是北宋時湖州知府孫覺蒐集邑內古代石刻,在此建亭來存儲,並請蘇軾撰寫了《墨妙亭記》。元明時期,原亭毀於戰火,現在的亭子則是三十年前重建的。墨妙亭的牌匾沒有模寫當年蘇東坡的手筆,而是由沈尹默重新題寫。瀏覽碑廊牆上的石碑,基本都是明清之後的碑刻,沒有一塊早於北宋,這跟當年孫覺所蒐集的石刻完全不是一回事的。

張先:雲破月來花弄影(下)韋力撰

墨妙亭

張先:雲破月來花弄影(下)韋力撰

原來此亭跟東坡有關

穿過韻海樓,來到湖南岸的主樓,就是那位鍛鍊的老人告訴我的六客堂所在,然而門匾上卻寫著“飛英堂”。從外觀看飛英堂在建築手法上有些特別:樓門四周轉圈是迴廊,迴廊的寬度不過三四米,卻立著至少二三十根粗大的立柱,上面僅是二層建築,不明白為何要用這麼多的承重。進入飛英堂內,有兩位老年婦女坐在那裡聊天,我問她這裡是不是六客堂,其中一位婦女告訴我,六客堂不在公園的園區內,而是出園門右轉,在公園外的另一個牆角處。我在靈隱寺尋訪契嵩墓塔時就被支到了園區外,這種遭遇很是浪費時間,尤其是會損失情感,我再三向那位好心指路的婦女確認,兩遍之後真的把她問煩了,她站起身來直接走到門前的欄杆處,用手指給我看具體的位置。

張先:雲破月來花弄影(下)韋力撰

飛英堂

出公園右轉來到公園外的西南角,果真看到了一處院牆外的獨立建築,從位置上看,我覺得此處的仿古建築原本應當是在院牆之內,現在為了將此處建築突顯出來,就在方形的公園牆上砍掉了一個角,這有點像腦筋急轉彎:四個角砍掉一個角變成了幾個角,這也許是公園經濟搞活的方式吧。此處建築的門楣上掛著六客堂茶藝館的牌匾,看來此處已變成了茶舍,茶館的門口停著四五輛車,從車的質量上顯示著進入茶館內客人的身份。

張先:雲破月來花弄影(下)韋力撰

終於找到了六客堂

我正準備站在門口拍照,猛然發現茶館門口的玻璃門內站著一位大漢,眼球不錯的正盯著我,他手裡夾著煙,神色看上去不很友好,看來想進內拍照是不可能了,想照個外景,我也沒敢舉相機,無奈又重新回到公園內,找到平面示意圖,我第一次進來時,就看到過這個牌子,上面的圖標明六客堂在公園最深處,但現在怎麼變成了在最外邊了呢?再把這張圖細看一遍,原來此圖的標法是上南下北,把脖子擰過來看,果真就是那個茶藝館的位置,這下死心了。再回到六客堂茶藝館前,很幸運的是那位大漢不見了,變成了一個開門的小姐,我當然不怕這個,於是表現出一副渾不吝的無賴相,舉著相機大膽拍照,那位小姐果真沒說話,但我也沒敢進裡面去拍照。

張先:雲破月來花弄影(下)韋力撰

而今這裡變成了茶藝館

來之前我查過的資料,都說六客堂在飛英公園內,而實際情況卻與之不符。據說此堂是由宋李公擇所建,所謂六客是指的六位詞家曾聚於此填詞作賦,這六位詞家是:蘇軾、張先、陳舜俞、楊繪、李常、劉述。北宋熙寧七年,蘇軾由杭州通制提升為知州,東坡和原知州楊繪約杭州的張先、嘉興的陳舜俞和蘇州的劉述一起來到湖州聚會,這樣的聚會不止搞了一次,後世為了紀念這段雅集,就將此房命名為六客堂。在我尋找的宋代知名詞人中,跟張先有關的遺蹟極其難以查找。張先可謂高壽,到89歲才去世,後來葬在了湖州弁山多寶寺,然而他的墓我卻無論如何也查不到具體地點,而與他有關的遺蹟,我所知的是他僅來過此處,參加雅集,於是只好將六客堂圈定在他的名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