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6 「名人與成都」三毛誕辰75週年:成都是她漂泊世界的最後一站(多圖)

如果三毛還在世,今天她應75歲了。

「名人與成都」三毛誕辰75週年:成都是她漂泊世界的最後一站(多圖)

三毛 1943年3月26日-1991年1月4日

「名人與成都」三毛誕辰75週年:成都是她漂泊世界的最後一站(多圖)

如果三毛還在世,今天她應75歲了。不過三毛是不在意生命的長短的,她對父親說,生命的價值在於是否痛快的活過。

如今,三毛不只是一位作家,更是一個現象,填注了人們追求自由流浪、返璞歸真的想象。

三毛於1943年3月26日出生於重慶市南岸區黃桷埡正街。自童年起,她就酷愛讀書,在敏感自閉的少年時期,經常獨自一人躲在墓地裡看書,一看就是一整天。這樣的用功持續了一生。他的父親陳嗣慶多次勸她,不要這麼用功,免得傷害健康。

“我女兒對於看書的狂熱可以說一萬個人中找不到一個。這不是現在,是做父親暗暗觀察一生的事實……除了敬佩她的恆心之外,甚而想勸告她不要這麼用功下去,免得傷害健康。”——父 陳嗣慶

「名人與成都」三毛誕辰75週年:成都是她漂泊世界的最後一站(多圖)

▲少女三毛

三毛形容那時候的自己是一個聰敏的孩子,在對生命的探索和生活的價值上,因為過分執著拼命追求,而得不到答案。於是一份不能輕視的哀傷佔去她日後幾多年代。三毛的母親繆進蘭說,就是這點求真的個性,使她踏踏實實的活著。

“就是這點求真的個性,使她踏踏實實的活著。也許她的生活、她的遭遇不夠完美,但是我們確知:她沒有逃避她的命運,她勇敢的面對人生。”——母 繆進蘭

「名人與成都」三毛誕辰75週年:成都是她漂泊世界的最後一站(多圖)

三毛是一個打小就不合群的人,但她的獨立、冷淡、甚至叛逆,給她的文學創作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間。寫作對於她,是一種生活、生命態度的詮釋,是在內心確定“我是誰”的過程。

1967年,三毛隻身遠赴西班牙。在三年之間,前後就讀西班牙馬德里大學、德國哥德書院,在美國伊諾大學法學圖書館工作。在遊學的這段時間裡,她遇見不同的人(包括後來的摯愛荷西),遭遇到各種奇怪的事,克服種種的困難,聽不同的語言,在不斷地聽和看中,她的閱歷更加豐富。三毛從一個叛逆、自閉的少女成長為一個對凡事有愛、有信、有望的女人。

「名人與成都」三毛誕辰75週年:成都是她漂泊世界的最後一站(多圖)

1970年,三毛回國,受張其昀之邀聘在文大德文系、哲學系任教。因未婚夫猝逝,再到西班牙。與分開6年的荷西重逢。1973年,於西屬撒哈拉沙漠的當地法院,與荷西公證結婚。說起結婚這件事,三毛說:“小半是為荷西情痴,大半仍是為父母,至於自己,本可以一輩子光棍下去,人的環境和追求並不只有那麼一條狹路,怎麼活,都是一場人生,不該在這件事上談成敗,論英雄。”在撒哈拉沙漠的婚後生活提供給她源源不斷的寫作素材,1976年5月,三毛出版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

「名人與成都」三毛誕辰75週年:成都是她漂泊世界的最後一站(多圖)

在她1991年離世之前,已出書24冊,包括《撒哈拉的故事》、《萬水千山走遍》等。她以一種浪漫、流浪、灑脫、自在的形象,得到眾多讀者的崇拜與追隨。

“她的每個字都有哲理。她身上沒有物質元素,只有心和情在走,珍視情感,是個有情懷的人。”——姐 陳田心

對三毛的家人而言,三毛就是家中的一分子,無關她是一個如此出名的女作家。“我們只把她當妹妹,家裡人沒把她當三毛,連作品暢不暢銷都不知道。”三毛姐姐陳田心回憶說,三毛第一次回臺灣,要在紀念館發表演講,媽媽還打電話給自己,擔心那麼大的場地,沒人去聽不好,還叫自己先去看看,“結果不得了,都是人在排隊,最後連三毛都進不去。”

「名人與成都」三毛誕辰75週年:成都是她漂泊世界的最後一站(多圖)

無論是家人還是三毛,對於名利都看得很淡,喜歡成為公眾人物。“她常說,連三毛都不想做了,很怕見記者,沒有體力。”陳田心說。此外,三毛很容易緊張,如果第二天要接受訪問,頭天晚上就會睡不著覺,會一直想。

1979年9月30日,荷西因潛水意外喪生,三毛在父母的扶持下回到臺灣。此後,三毛結束了流浪異國14年的生活,在國內定居。從此,演講、寫作,成為了三毛生活的全部。她捨不得睡覺,一度從夜間九點半開始工作到清晨七點,小睡一下,午飯不吃,繼續寫作。在工作上的巨大投入,家人也無可奈何。

“平兒不愛惜健康,是她最大的愚昧。叫她不工作,等於判她死刑,也是不可能的。說來說去,我對這個女兒仍然沒有辦法。”——父陳嗣慶

「名人與成都」三毛誕辰75週年:成都是她漂泊世界的最後一站(多圖)

▲三毛與荷西

1989年4月,三毛首次回大陸家鄉,發現自己的作品在大陸也擁有許多的讀者,並專程拜訪了漫畫《三毛流浪記》的作者張樂平先生,了卻夙願。

1990年,從事劇本寫作,完成第一部中文劇本,也是她最後一部作品《滾滾紅塵》。第二年1月,三毛因病住進臺灣榮民總醫院,3日開刀完成手術。4日清晨,醫院清潔女工發現了她冰涼的遺體。她身著白底紅花睡衣,現場沒有任何遺書。她以自己的方式,結束了傳奇的一生。

「名人與成都」三毛誕辰75週年:成都是她漂泊世界的最後一站(多圖)

“我女兒常說,生命不在於長短,而在於是否痛快的活過。我想這個說法也就是:確實掌握住人生的意義而生活。在這一點上,我雖然心痛她的燃燒,可是同意。”——父 陳嗣慶

而今,離當時三毛崛起文壇已近40年,有關她的傳言便多得不勝數,她“自剖自白”式的寫作讓人們始終難忘。有人說,她掉進了一個惡性循環圈。她成了名人,被人窺視,必須更加暴露自己,而人們對她所暴露出來的部分,則疑真疑假。愈出名也就愈不快樂,最後三毛自我了斷於生命沉重中,或許有這樣的原因存在。

時光荏苒,無論我們怎麼看待三毛這個人,她作為特定時代具有表徵意義的代表人物這一點,終究是無法被磨滅的。正如南方朔所說:自由自在地流浪,乃是人們亙古以來的一種夢想,那種自由不也是你我所渴望的嗎?

“走得突然,我們來不及告別。

這樣也好,因為我們永遠不告別。”

——三毛


三毛在成都

1990年的秋天,攝影家肖全在成都的柳蔭街上為三毛拍的,成都是三毛漂泊世界的最後一站,離開成都三個來月之後,三毛就自殺了。

「名人與成都」三毛誕辰75週年:成都是她漂泊世界的最後一站(多圖)

她光著腳坐在街沿上,背靠著屋牆,吮吸著這裡的安詳;她翹著腿坐在竹椅上,擺著龍門陣,品嚐著蓋碗茶的芳香;她被一群孩子圍著,蹲著身子,回味著童年的夢想;她操著流利的四川話,坐在三輪車上,同車夫砍著價……

「名人與成都」三毛誕辰75週年:成都是她漂泊世界的最後一站(多圖)

三毛笑了,這個長裙曳地,在街頭流連,臉上仍寫著浪漫與不羈的女人,露出了柔美燦爛的笑容。

「名人與成都」三毛誕辰75週年:成都是她漂泊世界的最後一站(多圖)

人們聽到陣陣爽朗的笑聲在柳蔭街久久迴盪,那是在1990年9月21日。

「名人與成都」三毛誕辰75週年:成都是她漂泊世界的最後一站(多圖)

看著燦爛的陽光,古老的瓦房,閒散的市民,這些普通人的生活場景讓她興奮不已。

走在這條不大卻很熱鬧的街道上,孩子們在瓦房間的小路上嬉戲玩耍、跑來跑去;大人們在茶鋪裡喝茶聊天、哼唱川戲;上了年紀的人則在街到兩旁上打著露天麻將。

「名人與成都」三毛誕辰75週年:成都是她漂泊世界的最後一站(多圖)

這些人中,大多不知道三毛是誰,他們只知道來了一個有點不一樣,卻又很可親的女人。老街,老宅,吸引著這個穿著瀟灑隨意、盤著頭髮、像杜拉斯一般的才女。

「名人與成都」三毛誕辰75週年:成都是她漂泊世界的最後一站(多圖)

那些老宅的天井,那屋簷的花雕,那青磚牆上的苔蘚泛出的青光,與那牆根下悄無聲息溜過的一隻貓兒,都透出一股久遠年代的古韻範兒,使這個臺灣來的女才子恍惚之間像找到了根,讓她完全陶醉在這夢一般的情景裡。

從一處茶館出來,有家鋪面緊閉著房門,老式竹椅倒扣在門邊,她索性脫去鞋子,把挎包隨便一放,光著腳丫就坐在地上,背靠著一把竹椅,手上點著煙,頭髮散亂垂肩,眼神憂鬱,笑容卻像陽光般明麗……

「名人與成都」三毛誕辰75週年:成都是她漂泊世界的最後一站(多圖)

三毛是個有敏感藝術氣質的人,成都這些老街古宅的範兒,自然會被她一下捕捉到。

青石板,人力三輪,老茶鋪的蓋碗茶,都匯聚成一種古老遺風,讓她深深著迷,讓她的靈魂沉睡在一個歷史輪迴的迷宮中。

「名人與成都」三毛誕辰75週年:成都是她漂泊世界的最後一站(多圖)

想必,在她的心念中,那灰牆上的浮雕,那門洞開掩中一閃而過的大紅旗袍,都會讓她的想象插上絢麗的翅膀;即使在那空中握住一把無形的風,也能讓她聞出古老而久遠的歷史醇香。

「名人與成都」三毛誕辰75週年:成都是她漂泊世界的最後一站(多圖)

以上圖據@肖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