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民间常有这种说法:出五服了。那么出五服还属不属于宗族?

a驿外之梅


出五服还属于宗族。

要了解出五服还属不属于宗族?就要先了解什么是宗族?什么是五服?五服与宗族之间有什么联系?了解清楚了这些,就知道出五服属不属于宗族了。

宗族介绍

宗族,指同宗同族的人。

以同一个男性祖先的后代世代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组织。宗族又称为家族,家族是以血统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组织,包括同一血统的几辈人或几十代人。

宗族共同祭祀祖先的地方称为祠堂(宗祠),记录宗族历史的主要资料为族谱(家谱)。

现在太多以同一姓氏的人为同一宗族,现在流行的一句话:“五百年前是一家”,指的就是偶遇同姓的人的套近乎的话语。

“五服”介绍

五服是古代以亲疏为差等的五种丧服(加粗)。本来的五服指的是五种孝服,后来,五服也指代五辈人---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五代人。亲属关系超过五代,不再为之服丧,叫做出服,也叫出五服。

农村所说的“五服”,指的是九族: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这九代以外的本家族的人是“出五服”的人,关系较远。

有“五服之内为亲”的说法,一般情况下,家里有婚丧嫁娶之事,都是五服之内的人参加。这九代以外的本家族的人是“出五服”的人,关系较远。五服之后则没有了亲缘关系,也可以通婚。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知道,宗族是一个大家族,只要是同姓同个血脉的族人都是宗族。

而“五服”表达的只是血缘比较亲的近亲,比较常走动的亲戚而已。

“出五服”的意思类似这句话:“一代亲,二代表,三代还了了”,表达亲戚之间的亲疏关系的意思。

农村有句俗语,叫“亲戚三代、宗族万年”,同宗同祖的宗亲,时隔再久、相距再远,都是不可背弃的,所谓“一笔难写两X(姓氏)字”、“天下X(姓氏)姓是一家”是也。

所以“出五服”是属于宗族的,只要是同姓氏的族人都属于宗族人的。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按照血缘关系,虽然出“五服”了,但还是属于同一宗族的。

本来“五服”指的是五种孝服,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习俗的改变,“五服”也指五辈人,民间有一种说法叫“五服之内为亲”也就是这个意思。自己、父亲、祖父、曾祖、高祖即同出一个天祖的五代,成为“五服”。如果从自已再往下推:子、孙、曾孙、玄孙、来孙,是出于自己的五代,也就是“五服”之内的人。一般来说,家里有婚丧嫁娶之事,“五服”之内的人必须参加。如果是丧事,“五服”之内的人还得穿孝服。



出“五服”了,意思是这个人虽然和你同祖同宗,但你们二人的共同祖上已不在高祖之内。超出了第五代,也就是常说的出“五服”。“五服”以外一般以“家门”统称,行情可以在一块,但丧事是不穿孝服的。

所谓的宗族,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由家庭房份结成的亲缘团体或社会群体组织。在宗族关系中,家庭是最小的单位,家有家长;若干家组成户,户有户长;若干户而成一房,房又有房长;若干房而成支,支有支长;若干支而成族,族有旅长。由小而上,有条不亲,“错落有致”,同宗同族的人就是一个宗族。宗族是家族的扩大,也因此常常家族代称宗族。




凡是家族就必有宗祠,也就是祠堂。如果到了曾孙的后代,已满五代,即已出“五服”。古代奉行“五世而迁”,这时就可从宗子之族分出去,作为一个家族的分支,但须另进祖庙。

宗族和“五服”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一般统称为“一大家子”。


为生活而提神


首先要搞清楚宗法是什么。宗法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讲究的是血缘的亲疏,越是亲近的人,越是高贵,得到的利益也就越多,所谓“亲贵合一”。“五服”则是宗法的一种外在表现,是“礼”的一部分,主要为了区分等级和缓和矛盾纷争的。

五服既是一种血亲关系,也是一种服丧规则,总体来说还是在规定亲疏等级。上下九代(九族),在丧礼中,晚辈对长辈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通过穿着不同礼制孝服来区分大小,称为"遵礼成服"。九代如下:

烈祖 六世 六世亲属竭矣

天祖 五世 袒免 五世袒免,杀同姓也,

高祖 一代 一服 四世 缌亲 四世而缌,服之穷也,

曾祖 二代 二服 三世 小功亲

祖 三代 三服 二世 大功亲

父 四代 四服 一世 衰亲

己 五代 五服 己

子 六代

孙 七代

曾孙 八代

玄孙 九代

来孙

《尔雅·释亲》:"族父之子相谓为族晜弟,族晜弟之子相谓为亲同姓"。五服以内为亲,五服以外为疏。这就是说,族兄或族弟的儿子相互间已经没有丧服的关系,只有同姓的关系了。

可以说五服之外属于宗族,但已经不再需要遵循宗法的义务了。如果更久远的话,动乱、迁徙会使得宗族念想彻底丧失,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是从哪儿来的了。


人文中国


五服和宗族不是一回事,出了五服有些不是宗族,有些永远是宗族。

“五服即依据《仪礼·丧服》篇中所制定的五等丧服,由重至轻分别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每一等都对应有一定的居丧时间。死者的亲属根据与死者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而穿用不同规格的丧服,执行不同的居丧期限,以示对死者的哀悼。

古人以这五服表示 亲属的远近亲疏。从自己开始,上到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下到子、孙、曾孙、玄孙,同时还有上述亲属的旁亲,都是有服亲,叫内亲。母亲一系叫外亲,服制只有一世,仅包括外祖父母、舅父、姨母、舅表 和姨表兄弟,其他人则是无服亲。同时,期亲指父系亲属,大功亲指祖父系亲属,小功亲指曾祖父系亲属,缌麻亲指高祖父系亲属,母系亲属均列入缌麻亲中。从大功服、小功服、缌麻服这样 的区分看来,丧服不仅仅是在出殡时所着的服装,它也显示出不同辈分与直、旁系亲属关系,因此大家就把“五服”作为表示亲戚关系的一种标准了。

宗族亦称“家族”、“族”。指父系单系亲属集团,即以一成年男姓为中心(称“宗子”或“族长”),按照父子相承的继嗣原则上溯下延,这是宗族的主线。主线旁有若干支线,支线排列的次序根据与主线之间的血缘关系的远近而决定。同一宗族依照父系传下去,正常情况下肯定都是同姓。

民间有个说法“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不见了”,这个主要指母系关系形成的亲戚:比如一代是直系亲属比如亲兄妹,二代当然就是表兄弟妹了,三代四代不走了,或走动很少很淡了,当然不是绝对的,但大部分都是这样。另外还有个说法“亲只三代,族符万年”,“亲只三代”主要用于描述母系方面的,“族符万年”就是指父系绵延下来的宗族会传承成千上万年,比如同一个老爹的几个儿子各自后代之间的关系。当然这种“万年”就超出了“五服亲戚”关系的标准,只是一种“宗亲”了。

欢迎交流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山色归读


前两天,我曾回答过一个问题:人去世了为何要“披麻戴孝”?(大家可以查看),在那里,我简单的回答了什么是“五服”,在这里,我就不再进行赘述。

那么,出“五服”到底算不算宗族。

宗族来源于宗法,是由君主与儿子的关系来确立,后来推广到普通人家

我们首先要了解以下什么是宗族。

宗族最早其实来源于“宗法”。什么是“宗法”?就是确立兄尊地卑的关系,在通过这个思想推广到整个血缘或者亲缘的关系,然后再推广到整个社会和国家,于是就有了一套尊卑有序,上尊下卑的等级秩序。

由此,就确立了国家要尊崇帝王君主的合法性。你是不是要尊敬你的父亲?因为他生育了你,给了你生命。既然你尊敬你的父亲,你就要尊重君主,因为他就如同你的父亲一样,是这个国家的主宰。

后来,宗法又分为了大宗与小宗。什么是大宗?就是君主将权力必须传给嫡长子,这个时候,嫡长子及其他的嫡长子就是大宗。

君主将别子,也就是其他儿子封到诸侯地区,成了那个地方的诸侯,那么他对于君主来说就是小宗。

诸侯的嫡长子继承了父亲的权力,继承诸侯的爵位,那么他也是宗。诸侯的其他儿子,可能就要被降低一级,比如成为卿大夫,那么他相对于自己的后代嫡长子就是“祖”,相对于其他的儿子就又是“宗”。(简直太繁琐了!)

我们现在说,“祖宗”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

宗族与“五服”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一个只包括男性家族成员,一个则涵盖女性家族成员

宗法制度之后,则又有了宗族制度。

宗族制度其实就是将这一套平民化,也就是用血缘建立起不同的等级制度,依据不同的制度要有不同的礼仪。后来,丧服制度又不断变化,比如在宋朝的时候,提升了妻子为舅姑服丧的等级,明代朱元璋又提升了儿子为庶母扶桑的等级。

这也就是说,所谓“五服”里面究竟有什么样的亲戚,都是一直在不断变化的。

那么,有些人可能以前属于“五服”之内,后来就不属于“五服”了,但他们还是一个宗族里面的。

不过,我们要注意,上面所说,宗族主要是男性家族的成员,不包括女性家族成员。可是,“五服”里面呢,则可以由女性家族成员。由此,家族成员就和“五服”制度内的有些情况有了交叉。

也就是说,可能女性家里的人去世了,这个女性和孩子要为娘家的人穿丧服,但是,他们未必算是一个宗族或者家族。相反,一个家族或者宗族之内的人,由于关系比较远,虽然同属于一个宗族,但是不用穿丧服。

所以,“五服”和“宗族”其实并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


兮兮说事儿


古代宗族以父系血缘为基础,从自己往上、往下数,上到高祖,下到玄孙,称为九族。

同一个宗族里面九族范围里的,都是有服亲属,也叫内亲。一个人去世后,内亲在他的丧事期间要服丧,关系的亲疏,通过穿不同的衣服,穿多长时间来表示,这也就带出了服制一说。

服制按服丧多长时间和丧服的粗细不同分为五个等级,也就是五服分别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

五服之外,共同五世祖的亲属是袒免亲,不必穿丧服,也就是素服。到共同六世祖的亲属就已经是无服亲了。

《仪礼》里面记录了各种服制的准则,可以说是准则,中国古代社会很长时间里是按此执行。当然后世也有了变通。毕竟,丧服分了五等,甚至要在墓地旁边结庐守孝这样的规矩越来越变得难以执行。于是民间就慢慢出现了变通的方式,比如说把孝服简易化,男的呢,统一头上戴孝巾,身上穿孝衣,腰里系根麻绳,脚上穿麻鞋。女子就统一头戴孝巾身穿孝裙,也是腰里系根麻绳,脚上穿着麻鞋。越来越难从衣服上分出亲疏了。

再来看宗法。宗法更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用血缘的亲疏来定关系的亲疏,血源关系越近的,在一个宗法家族中地位就越高,得到的利益也就越多。五服又是宗法关系的外在表现,但只说明五服之内的关系近,出了五服,但是若还是一个宗法家族之内的,当然还是属于一个宗族。


了不迪


属不属于一个宗族,那要看你身在什么样的宗族。

我们需要先来看看五服和宗族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五服:“五服”制度始于西周,是专门代表亲属之间亲疏的五种丧服,包括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各个亲属在丧事中应尽的礼治和义务是不一样的。

比如父母之丧,要服斩衰三年;祖父母、曾祖父之丧要服齐衰十三个月;

伯叔父母、堂兄弟等丧要服大功九个月;

外祖父母、堂伯叔父母以及兄弟之妻等要服小功六个月;

族中兄弟姐妹、岳父母等丧要服缌麻三个月。

通过对丧事礼治的严格规定,“五服”制度把亲属等级划分开来。

发展到晋朝,这种礼的规定被用到法律上,从而使“礼律并用”,这就是“准五服以制罪”。

“准五服以制罪”说白了就是根据上述的五服制度来定罪量刑,比如以卑犯尊的时候,关系越近,对卑者的处罚就越重。

这是古代五服在礼和律两方面的主要应用。

到了现代,人们对五服的本意已经了解甚少,民间更是将五服理解为本人、父亲、祖父、曾祖、高祖已经本人、儿子、孙子、曾孙、玄孙这样简单的五代之间的关系。

不过,这和古代的五服制度的本质含义是一样的,都在阐述亲属之间的亲疏关系,就像民间俗语说的那样“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不见了”。

那什么是宗族呢?

宗族是男系血缘关系组成的各个家庭通过宗法规范组成的一个大群体。

宗,代表了血缘关系;族,代表了地域关系。

从而这种宗族制度源远流长,西周就已经存在,宋、明、清时期发展成熟,古代甚至有专门研究宗族的一门学问叫谱牒学。

古代中国是一个宗法国家,家国一体,由一个个家庭单位组成的宗族内部就像一个小国家一样,有相当严格的等级制度。

比如所有人依附、从属于宗法家长,宗法家长对违背父权、夫权的人有处罚的权利,包括杖打、逐出宗族等等;大宗统率全宗族,大宗子统率宗男,大宗女统率宗女,他们有团结宗族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享有祭祀祖先、分配土地和财产的权力。

好比一个村落里有宗族聚族而居,他们通过与邻近的宗族联姻,就像白居易说的那样“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

随着人员和财富的累积,宗族逐渐成长为一个自给自足、足以抵御外寇的团体,俨然是一个小国家。

那么,出了五服的人属不属于宗族呢?

周代的宗法制度说“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

所谓迁宗,就是根据五服制度的亲疏关系,离开原来的宗族,不再与族人同宗,这是周代生产力不发达、维护君权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百世之宗是像琅琊王氏、清河崔氏、京兆韦氏那样的大宗,它们严格管理自己的谱牒,视宗族为荣耀,并在宗族的基础上发展出若干房、若干支,扩大宗族规模。

这类人不论是出了古代的五服制度范围还是民间的五代范围,都属于同宗族;

而小宗超过五服则迁出,出五服的人需另立宗庙祭祀,这类人已不属于同一宗族。


关于宗族你还有什么看法呢,期待留下你的评论。


浮世人物志


欢迎来到熊二读史,一起来读古代文化。(本文约400字,阅读需时2分)

五服是一个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古老词汇。

在我国历史上,至少有三层含义。

第一:先秦时期的一种理想的行政区划理念

周代实行分封制。

依据距离京畿之地的距离,将侯国分成不同的等级。

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

其实就是根据距离国都统治中心的远近,将亲疏远近不同的人或群体划定不同的等级,以便于周王室和诸侯国履行不同的责任和义务。

这也是古人天下观的反应。

第二:指五种孝服

古代以孝治天下,丧有丧礼,并且遵循比较严格的等级。

亲人故去需要按礼制服丧,就是我们说的披麻戴孝。

根据亲疏关系,服制按服丧期限及丧服粗细的不同,分为五种,即所谓五服:

第三:指五辈人

这个层面的含义,其实也是丧礼服制的延伸。

根据丧礼服制的不同,很容易就能区分出关系亲远。

五服本来指的是五种孝服,后慢慢演变为指代五辈人,自古有“五服之内为亲”这种说法。如果关系过远,就会说“过了五服了”。

那五服代指的五辈是哪五辈呢?


其实很简单,就是以自己为中心,上下左右各延伸五辈。

基本上过了五服,就真的不亲了。因为太久远了,久远的连名字都生疏了,更别提音容笑貌之类的了。
所以农村的“亲不过五服”还是有道理的。


历史宝藏



五服也好,宗族也好,都是以宗法制为核心的。宗法制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统远近区分嫡庶的一种等级制度。

宗族,以血统中心,兼以姻亲关系。一般来说,以自己为中心,上有父、祖、曾祖、高祖,下有子、孙、曾孙、玄孙,一共是为九族。九族之外还有三族,或以父子孙为三族;或以父母、兄弟、妻子为三族;或以父、母、妻为三族。九族之内的人都有服,九族以外无服的叫党,如父党、母党、妻党。

在宗法制的社会,亲属关系亲疏分明,等级非常森严。这些层次分明的服内关系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在西周时期,尊卑有序,亲亲恩上,这就是支撑国家的最基础的伦理关系。

服内关系中最重要的五服在丧服制度上体现得就最为明显。古代最重丧仪,丧仪最体现尊卑和远近亲疏。所谓五服其实也指丧仪中为不同的亲属所着的不同等级的五种丧服制度,包括丧服的款式和居丧的期限等。

五服中最重的一等丧服叫作“斩衰”,是为血缘关系中最亲近、最重要的亲属所服的丧服。斩衰的范围包括:子为父,父为长了,妻妾为夫,未嫁女为父,诸侯为天子,臣为君。斩衰的期限最长,服三年。但这个三年不是自然年,实际是二十七个月。

次一等的是齐衰。齐衰包括:父先卒,然后母卒,子为母服;母为长子服。这两种服三年。父尚在母先卒,子为母服;夫为妻服。服一年,用丧杖。第三种是男子为伯叔父母、为兄弟;已嫁的女子为父母;媳妇为公婆,孙子、孙女为祖父母服。服一年,不用丧杖。为曾祖父母,齐衰三月。

第三等大功。大功丧服九个月,男子为出嫁的姑母、姊妹,为堂兄弟和未嫁的堂姊妹都服大功。女子为丈夫的祖父母、伯叔父母还有自己的兄弟都服大功。

第四等,小功五个月。男子为伯祖父、叔祖父、伯祖母、叔祖母、堂伯、堂叔、堂伯母、堂叔母,再从兄弟、堂姊妹、外祖父母,都是小功。女子为丈夫的姑母、姊妹,妯娌都服小功。

第五等思麻,三个月。男子为族曾祖父、族曾祖母,族祖父,族祖母,族父,族母,族兄弟,外孙,外甥、女婿,妻子的父母,舅父等都是缌麻。

这套丧服制度把血统亲疏远近体现得特别明显。记得有个电视剧演后主李煜的。大周后死后李煜痛不欲生为大周后服丧。李煜的母亲钟氏圣尊后怒斥说天下哪儿有男子为女子服丧的?哪儿有丈夫为妻子服丧的?其实真的有。不过在丧服制度里已经是极度的男尊女卑了。


沅汰


古今中外,关于“宗族”的定义有多种,较早的如《尔雅·释亲》对宗族的解释,但经典的还是班固《白虎通》中关于宗族的定义,它涵盖了宗族的两大核心,并由此构建起中国宗族研究的理论基础。

班固认为“宗族”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宗”、一是“族”。那么,何为宗?何为族呢?

“宗者,何谓也?宗者,尊也。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
“族者,何也?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凑也。上凑高祖,下至玄孙。一家有吉,百家聚之,合而为亲。生相亲爱,死相哀痛,有会聚之道,故谓之族。”

概括来说,这两段就指明了宗族的规模,一是世系规模,即为“宗”;一是聚居规模,是为“族”。

“宗”的规模如何,最早最准确的文献解释即是从丧服角度涉及,《礼记·丧服小记》记载“亲亲,以三为五,以五为九。上杀,下杀,旁杀,而亲毕矣。”这里指明同宗的范围,核心是父、己、子三代;以三代为准,从上下两方扩充至祖父和孙子,这是五代;再以这五代为准,上加曾祖、高祖,下及曾孙、玄孙,共成九代。这是直系亲属,因为每一代都还有兄弟姐妹,所以还有旁系宗亲,九代的服制由己身出发,从上、下、旁三个方向由近及远逐渐减轻。上至高祖,下至玄孙,旁及三从兄弟,出此范围就不是自己的同宗近亲了。宗族的世系规模划定了宗族的系谱范围,出此范围,即不再属于宗族成员。

“族”代表着宗族的聚居规模,更直接现实的反映宗族的存在。族的聚居可以是亲族聚居,也可以是通过联姻等方式拟制血缘关系的聚居。但在某种程度上,宗族的聚居规模受制于谱系规模。

综上,从系谱意义上说,出五服之后已经不再属于宗族成员。但在实际过程中,还是会有诸如“数代同居”“一宗万世”的豪门巨族。一方面,虽然在世系规模在纵向上规定了宗族的范围,但是宗族还可以横向发展,形成若干房,横向的房支延伸也可以扩大宗族规模;二是随着宗族组织化完善,宗族已经不再是单纯依靠血缘关系,如郑振满老师将宗族分为三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继承式宗族、以地缘关系为纽带的依附式宗族、以利益关系为纽带的合同式宗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