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7 历代帝王到清朝康熙缘何废长城?

历代王朝的国家“大一 统”,长期受阻千长城之设。与其说为长城所阻,不如说传统的狭隘的民族 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思想,不敢越长城 一步!这一不变的“内中国外夷狄”的 格局,最终为清朝所打破,具体说,是 由康熙帝打破的。他把中国“大一统” 的理论和实践推进到了时代的极限。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与沙俄 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三北”之一的东北,就民族问题而言,一劳永逸地获得了彻底解决, 从此安宁无扰。

历代帝王到清朝康熙缘何废长城?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以噶尔 丹为头子的准噶尔分裂势力,公然发动战争,侵夺内外蒙古,直接威胁京 师。康熙帝毅然决策征伐,很快就阻 挡住了噶尔丹的猖狂进攻。次年,即康熙三十年,率诸主贝勒大臣至多伦诺尔今内蒙古多伦,约会内外蒙古 来此“会盟”調其定疆界,制法律,为 喀尔喀蒙古诸部编制盟旗,从而实现 了北部蒙古的空前统一,接受了清朝的国家主权管辖。困扰明朝 200多年的蒙古问题宣告解决。

历代帝王到清朝康熙缘何废长城?

就在这次“会盟”之后,有的 大臣看到长城年久失修,建议拨款修理。康熙帝继承了太宗、世祖提出的“满汉一家”的民族思想,进 而又发展成为“中外一视”、“天下一 家”的“大一统”思想,发现长城的存在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尤其不利于与 “三北”游牧民族的政治一体化。

历代帝王到清朝康熙缘何废长城?

当即否定修长城的建议,并说出了一段意 义深远的话: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健在修法养民,民心悦, 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