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为什么大家都不喜欢于丹了,从热捧到抛弃经历了什么?

趣学算法


看过于丹在《百家讲坛》的节目,也读过几本她写的书,总体感觉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研究优势,向不太懂这个领域的大众传播知识,有点“降维攻击”的意思。

本来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传播传统文化,利国利民,但她对所传播内容的理解和表达,不知是故意所为,还是她的水平如此,通俗过了头,矫情过了头,就变得很LOW了。

这种方式刚开始很通俗、很接地气,也容易被大众所认可和追捧,但随着时间的沉淀,大众发现,她讲的东西的价值,并没有什么卵用。

给我印象很深刻的一次在书店看书,看到于丹讲唐诗宋词的一本书,同时又看到蒋勋读唐诗宋词的一本书,水平和境界,可以说高下立见,那次感受真的非常深刻。


熊爸爸讲历史


前几天路过河南信阳,看到一个楼盘的大幅广告,宣传的点就是“于丹要来了”,这还算事给也主的福利呢。于丹可能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已经“被抛弃了”,但是,她也许正在走近三四线小城市,大把地捞着出场费呢。

其实,大把捞出场费,可能正是于丹逐渐被抛弃的原因。她2005年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论语》走红,甚至嫌弃了全国性的读《论语》的热潮。当时,于丹只是北师大一个副教授,她最初是在文学院,但是很难达到文学院的学术要求,就到了北师大艺术学院,她的学问不行,但是课讲得很好。她最开始是在央视节目组帮忙,结果大家说,于老师,要不您试试吧——她就那么火了。

于丹的走红,有着深刻的时代原因。中国经济经过90年代迅猛的发展,社会对“文化”的渴求空前强烈,央视嗅到了这种需求,打造《百家讲坛》,易中天讲三国,火得一塌糊涂。于丹上去讲,也是火;再换一个阎崇年讲清史,照样火。

应该说,于丹是非常聪明的。她趁着节目的火爆,把自己讲《论语》的书卖了几百万册,赚了很多钱。她到各地演讲,出场费都是几十万。这完全是名气带来的财富,所谓的“眼球效应”,而缺乏真正的学术根基。她知道自己成为了一个明星,而不是大师,她就是要利用明星的身份来变现,来挣钱,毫无疑问,她一度非常成功,很多地方想请她都请不到。

于丹没落的种子也就在那个时候种下,她没有去发展自己的学术能力,而是吃老本,不断地“复制自己”。文化明星也换代很快,百家讲坛早就没人看了,现在是各种《最强大脑》或者“见字如面”之类的,于丹那种鸡汤式的解读慢慢过时了,真正感兴趣的,需要更深入的引导,而不感兴趣的,则被别的花样所吸引。

于丹在讲坛上被轰走,好像是在一个大学的讲座,对大学生来说,她讲的东西显得过于肤浅了。但是,这种遭遇也告诉了她自己本抛弃的现实,所以,她把更多精力放在去三四线城市走穴上,毕竟,流行文化要到三四线城市,还需要一个阶段。


张丰


认识于丹有一个过程。

从热捧到抛弃,说明人们进步了。而且,在不断进步。

一开始,我也觉得这个人不简单,有点学问,还挺会讲。

那时候,很有些炙手可热。

当时,我的一个年轻同事就说,这个人为不行,太装。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证明我这个年轻的同事,在这一点上,比我有眼光。

后来听北师大的人讲,这个人科研能力不行,也没什么真正的学问,只是会讲,会表演。

有点学问戏子的意思。

再后来,就在新闻上看到不少有关她的拂面消息。

好像是在上海,她却给一些博士讲课,几乎被轰下台。

好像是在北大还是清华,也有过一次类似的经历。

还有一次是在日本,她被请去讲演,不知道为什么在饭桌上和别人产生了不愉快。

她就其中一个人说:你这样的人,没有资格和坐在一起吃饭。

再就是,也有人说,大概是在她身边工作的人传出来的,这个人还脾气很大,动不动就就会熊人,骂人。

这就有点不厚道了,过分了。

做学问要扎扎实实,做人要实实在在。

即便是学问差点,又想混日子,混名声,人好点儿,老实点儿也可以。

这也就是她的的名声日渐衰落的根本原因。

当年我在新闻单位工作的时候,还亲耳听说过这样一件事。

于丹和山东某城市一家公司签订了演讲合同(我看到过那份合同),出场费是10万元,规定这家公司不能对外说有出场费,也不准对外卖票。

由于压力太大,这家公司就在当地一家报纸发了一个小豆腐块儿,想悄悄地卖几张票。

于丹知道后,大为光火。因为过去的名声,使得她结识了不少地方官员。这一次,可到了动用的时候了。

半夜时分,她把电话打到当地一个宣传部长那里,又哭又闹,胡搅蛮缠,并且坚称自己时公益演讲,没收任何费用。并且提出要求,要求来演讲时必须由当地一位宣传部副部长出面主持。

这位部长出于无奈,只好答应,并且安慰了。

这样,刊登那个豆腐块的报纸受到了严厉批评,并向于丹道了歉。

之后的一切,基本上都按照于丹的要求进行。她来的时候,那位部长还出面请她吃了饭。

也就是那一次,她像往常一样,坐在高高的讲堂上,用她那展示了无数遍的高八度的朗诵腔,朗诵了一首关于明月的诗。因为快八月十五了。

当时,我的确有一些恶心。


(下面摘录一篇来自官方媒体的新闻报道,作为参考:)

附录:于丹从红极一时到嘘声一片

2012-11-20 来源: 大众网-齐鲁晚报(济南)举报

  不管17日北大百年讲堂究竟有没有人发出过激言论,于丹被“轰下”讲坛是不争的事实,尽管这件事情被媒体的报道渲染之后显得有点夸张和失实。我们不禁要问,那个曾红极一时的学术明星于丹为何遭到如此待遇?其实,于丹在北大被嘘,关键不在于她当时说了什么或曾经说过什么,而是她一向的言行,过度透支了公众对她的信任,被轰是迟早的事。事实上,这也不是于丹第一次遭遇质疑。

  

小题目:这不是第一次被嘘  


于丹这次被嘘,有网友表示:部分观众的不客气虽然缺少包容,却也证明于丹的昆曲观并不为真爱昆曲的人所接受。  

早在2007年,于丹讲昆曲就被网友“纠错”。当时她在央视讲授昆曲心得《于丹·游园惊梦》,在用昆曲名段《邯郸记》为例来说明昆曲的梦幻之美时,讲到卢生被贬之地“陕州”时,于丹脱口而出“陕州就是现在的陕西”。然而,就是这句话被观众抓住了把柄。有戏迷表示,“陕州”根本不是现在的陕西省,而是现在河南省三门峡市的古地名,于丹望文生义了!  

在这次被轰后,有关于丹“人品”的负面新闻再次在微博上发酵,网友“黎江”在微博上爆料说:大约2007年,于丹有个女弟子患严重抑郁,痛苦到极致时,她把导师当成救命稻草,于丹接到电话,说,“现在没时间,等我回去!”回去后,女孩已坠楼身亡;多年来,于丹脱离真相缺乏知识分子良知,其矫揉造作天花乱坠,却到处被包装上市。  

作家慕容雪村也在微博上爆料:一女名人对手下极其苛刻,稍有不顺则厉声怒斥:笨蛋!垃圾!有读者求签名,则立刻换一副妩媚脸孔,娇声应对:您好……谢谢。读者甫一离开,则继续痛斥:笨蛋!垃圾!这一不点名的微博在此时爆料,被很多人跟帖,指说的是“心灵鸡汤女士”。  


小题目:于丹已经榨干了自己 


 19日上午,于丹再次发微博,还原当日现场的真实情况。她提到,该演出是面向社会的,呼吁大家不要误会北大学生,且证实现场并无“不雅或过激的语言”。对于当日主办方的安排和观众的嘘声,她也大度地表示,“我们都是爱昆曲的人,因为有爱,所以一切可以理解。”有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评论,于丹这次被“嘘”,一是因为踩错了场子,台下观众只把你当普通戏迷,你偏要把自己当专家;二是名利当前抵不住诱惑说“不”。当于丹被邀请坐在第一排正中看戏,被隆重请上台发言,尽管不符合台下观众的心情,但符合名利场人情。

  比起“学术超女”、“学术明星”等充满耀眼光环的头衔,“才女学者”、“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可能才是让于丹内心最妥帖和最符合她初衷的称谓。而当被人称为“心灵鸡汤女士”,相信于丹的心里最不是滋味。但名利场也是江湖,帽子大、名号响才能在江湖里混得风生水起,有明星效应才有人请,才有价值最大化、利益最大化。当讲课教书变成副业,当时尚、娱乐、商业,什么场合都能见到嘉宾于丹的身影时,这是人生的一种成功,可能也是一种冒险。而冒险,常常伴随的,不是迷了路,就是迷了心。  

明星效应是双刃剑,多元化的社会不会要求所有人都安贫乐道,只是希望越来越多的明星在忙碌赶场之余能停下脚步,多听听内心的声音,该拒绝拒绝,该说不说不,不要榨干了自己,还“恶心”了别人。


手机摄影艺术



没有根植于华夏易道文明重建的“国学”,都不过是“伪国学”而已!只能喧嚣一时。

从国学普及不断深入,进入“深度国学”这一角度,更能看清“于丹现象”背后,国人国学接受趣向的本质!

比如余秋雨老师,被人戏称的“口红型国学”,许多“大师”的套餐式消费类“成功学”、励志类“鸡汤型国学”,到于丹这儿不过煲成“香水型国学”,很“女人味”而已!

而且,在义理发挥上过于“自我”、“自说自话”,不尊重经典“本义”,所以跑偏了!

1.没有华夏易道文明的重建、文脉道统的修复的“国学”都不过是“伪国学”而已!

一部中国学术思想史就是对华夏易道文明的阐释史、文脉的开掘史。学术繁荣的本质是,“根深才能叶茂”!

所以有韩愈的“道统”说,张载的“四句铭”,民国大师的“整理国故”,冯友兰的能“接着讲”,余秋雨提出的“中华文脉”,说的都是一个意思,在回归传统中复兴传统。否则就是在学术上“制造泡沫”而已!诞生了许多“洋泾浜”可笑洋垃圾!

上世纪,经历八十年代的一个过度“西化”后,文化界开始了一个民族文化“寻根”的潮流,国人试图从“西化陷溺”中走出,发展出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来。

比如,余秋雨的文化“大散文”即是此类反思文化的代表,还有港台学者“横空出世”,你方唱罢我登场!

继之,便是直接针对传统经典的于丹系列“国学”图书的热销,借影视传媒手段,可以说是一种很“商业化”的传播模式,至少从文化产业化看是成功的,现在只不过是市场“饱和”了,谈不上“抛弃”,本来就是文化快餐无内涵,一次性餐巾纸而已!

2.“深度国学”才是真正的“中华文脉”

现在,王阳明心学的“破冰回热”,被人们不断翻新言说,说明经典的永久魅力是不会过时的。

文明的高度,真的不是你的“代际优势”所能带来的,不是量化指标衡量出来的,更不是炒作包装出来的,的确是立足本土文化,在解决问题、克服困难、服务民众中“实打实”的建立起的,来不得半点虚假。

能成为“经典”是要付出代价的!

乐活一家之言!

乐活的哲学,一起吃茶去!


乐活光阴


简单一句话,因为国民的欣赏水平和认知水平提高了。

于丹是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分党委书记、副院长,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别看于丹这么多头衔,简单屡一下的话,于丹最重要的角色是广电社会活动家,而且是一名非常出色的广电社会活动家,并在网络时代罕见地利用较传统的平台和网络,成功地推销了自己。

2006年“十一”黄金周期间,于丹因为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了7天《论语》,很快地被社会大众接受。她随后出版了以讲座为底本的《于丹(论语)心得》该书火爆的现场销售却真是创造了中国出版史单日签售最高纪录,也创造了近年中国内地畅销书的最高纪录。

从学术角度上讲,她对于《论语》的解读是生硬的、牵强附会的,甚至可以说是生吞活剥的,这和她985教授教授、博导的身份实际上是很不相称的。小编很好奇这种水平的博导指导出来的博士会是什么样子。

于丹游走在学术、体制与大众传媒之间,她善于把枯燥的学术注入鸡汤,然后改头换面传播给大众,学术因此变得鲜活无比。

但是,小编认为,我们也不应该因为自己水平提高了就把于丹一棍子打死,毕竟我们曾经也是学术屌丝,甚至在某段时间还曾觉得于丹还不错。


东方国学


很早以前看过于丹的论语,感觉非常不错,讲话掷地有声,有条有理,阴阳顿挫,豪言壮语确实引人入胜,经过仔细听听,纯属扯淡,啰嗦不说,最重要的是故作深沉,装派头,从此看见于丹直接换台。

于丹和焦点访谈的敬一丹有一拼,敬一丹也是这样本来一句话的事情她非得多说几句,好像自己很有学问一样,故意提高嗓门,阴阳顿挫的说来说去,敬一丹也是一个喜欢啰嗦的女人,故意慢慢悠悠,非常简单的事情被她弄得特别深沉听她说话感觉特别累。

百家讲坛这些人就是把别人的文章变成自己的语言讲出来,她不讲咱们也明白里面的内容p,有些人简单意骇的就能说的明白,大家比较喜欢,于丹总是喜欢东拉西扯,故弄玄虚,装腔中国人民大学周孝正教授也曾点评于丹讲论语:遍体鳞伤,一分钟一个硬伤,孔子哭了N多次!

做调,惹人反感,中国人民大学周孝正教授也曾点评于丹讲论语:遍体鳞伤,一分钟一个硬伤,孔子哭了N多次!确实也是。

好端端的一件事到她嘴里怎么就变味了呢?装腔作调!惹人反感!

呃,这一点的话,虽然我上面是帮着于丹老师讲话的,但是这一点,我坦白讲我也有类似的感觉!不知道是我心理的问题呢还是于丹老师的表情的确有装腔作势之嫌,反正我的确是有这样的感觉——应该有很多人也有类似的感觉吧?

于丹老师确实应该好好学学国学,更应该修炼一下语言表达能力 ,切不可感情太丰富,更不应该在论语中加入太多自己的语言,毕竟这不是小品,这可是国学啊,容不得办点马虎和纵容,谢谢大家都分享。


大海传媒


于丹当年的热潮,很大一部分是百家讲坛的热潮,百家讲坛出来的人物只要是七位,除了于丹还有易中天、钱文忠、王立群,蒙曼,袁腾飞,阎崇年。

于丹之所以引人注目,一方面有女性的元素在,在众多的男性主讲人里,女性是总是耀眼一些,当然,这与传统意识里太多不可以言说的因素有关。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她讲的是《论语》,而且是用那么通俗的方式讲解《论语》。在很多学术的语境里,把简单问题用学术语言复杂地讲述出来不同,于丹是用简单的通俗的语言,把《论语》这个在国人心中高不可攀的概念,讲述出来。

尤其是她慷慨激昂的方式,更具煽动性。

换句话说,她把《论语》鸡汤化了,“知音”化了,“故事会”化了。

虽然变得浅显易懂,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很高的热度,可苦于其自身的修为所限,一再出现漏洞,也因为其对《论语》解读过程中,加入了太多的现代意识,在一些层面曲解了《论语》。

就像当初对她的热爱一样,很多热爱都是大于其本身的,后来的失望也就像当初热爱那么迅速,很多失望也是大于其本身的。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最终会知晓一切好的、坏的。


阿郎看电影


因为于丹出名了以后太功利化了,变成了一个捞钱的商人,而且心灵鸡汤后来也慢慢过时了。

于丹是2005年的央视《百家讲坛》中讲《论语》开始走红的,她能出名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

《百家讲坛》作为一个比较新颖的文化类节目,当时很火,不论是哪个教授上去讲课都能火,易中天讲三国,阎崇年讲清史,照样全部都火了。


而且那时候的心灵鸡汤还不像现在这么泛滥,比较受欢迎,于丹讲《论语》,也是挺受欢迎的。

于丹是一个很精明的商人,趁着节目当时很火,便把自己讲《论语》的书卖了几百万册,赚了很多钱,同时还到各地去演讲,出场费都是几十万,有很多企业请她去做演讲,费用都是按小时计算的,豪车接送排场很大的。


她完全把自己当成了一个明星,而不是讲师,更不是什么文化传道者,利用自己的名人效应不停赚钱,而不是去提高自己的学术能力,不停地复制自己,时间久了观众就看腻了,同时《百家讲坛》也慢慢没落了,没什么人看了,于丹就不火了。

后来于丹在一次讲座中被学生轰下台,那是一个大学的讲坛,大学生眼中于丹讲的东西太肤浅了。

于丹的一些负面新闻对她也是有很大的影响的,不知道真假,网上传说于丹伦敦撒泼事件,她在外国演讲时一天换三个酒店,都是高级房间还各种挑剔;在工作过程中百般叼难助理和翻译,不仅让人觉得像于丹这种满腹经纶的人,往往并不一定有教养。





还有一次,于丹在北大昆曲晚会专场作最后发言时,还没上台,台下就呛声四起,“你根本没资格跟台上的人站在一起,赶紧滚下去”,一直有人高呼“滚下去”,于丹最后不得已尴尬离场。

现在于丹都没有消息了,估计又回去北京师范大学当老师去了。

总之,于丹不红是因为太过于功利化,讲的东西又太空洞了。


R娱记


因为于丹说话太绕了,明明一段话就可以讲清楚的事情,如果到了她嘴里,可能会给你写本书。

忘了是初中还是高中的时候,那个时候非常爱看央视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坛,刚好又是王立群老师讲汉朝,内容听的非常舒服,浅显易懂,从此就喜欢这个节目了,然而好景不长,这个这个节目又开始让阎崇年讲满清,于丹讲论语,阎崇年讲满清当时没看出什么,但是大学毕业之后刷头条,刷到一段,就返回去重新搜出来看了一会儿就看不下去了,各种跪舔,各种洗白满清罪行的言语,在也看不下去了,后来听说阎崇年被打了。我只能说活该。

至于于丹讲论语,我当时一集都还没有看完,就摒弃这个节目了。妈的,好好的一段论语,绕过去绕过来,还没有我们高中语文老师讲课讲的好,至少我们语文老师讲课的时候言简意赅,总结到位。这个于丹讲课的时候,全是完全正确的废话加上心灵毒鸡汤。


a本色蔚蓝


曾经,我到书店的门口一望,正中央摆的书都是于丹《论语心得》。可见,此时的于丹作为一名文化学者有多火了。然,这已经是好几年前的事了。

现在互联网信息这么发达,我也很少听说于丹的消息,从热棒到抛弃,主要因素有以下:

一、大众的理性回归了,不再喜欢鸡汤了。


现在只要听到“鸡汤”一词,我们就打心底里反感。为什么呢?因为鸡汤意味着看不清问题的本质,只是贪图心灵一时的舒适。而于丹的书最大的卖点就是鸡汤,可见当民众的理性回归时,他们急于想要知道问题的本质,而不是在书里求安慰。

最明显的例子,有人问于丹:“现在房价这么高,工作几年了也买不起房怎么办?”这个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结果于丹的回答大体意思,你不要想着你没有房,你要想着你现在拥有什么呀。汗,即使我现在拥有健康,我还是买不起房啊。买不起房,结不了婚,没有性生活,没有繁衍后代的能力啊。


二、互联网时代信息透明化,让人们看清楚于丹的真正为人。

于丹遇到最大的公关危机就是自己带的研究生自杀一事。


于丹本身是北师大教授,成了网红后忙着到处演讲捞钱,哪里有时间指导研究生做论文啊。目前,从网上爆料情况看,自杀的研究生在出事前曾打电话给于丹,一个同事说于丹接了,说自己在忙。出事后,于丹则说该研究生自杀和自己没有关系。

身为一个讲仁义礼智信的文化学者,却对自己的研究生冷漠对待,这种鲜明的反差让人多多少少觉得于丹的虚伪和不负责任了。


讨厌一个人,怎么还会喜欢听她说话呢?


可见,并不是公众抛弃了于丹,而是于丹的行为有负公众的喜欢。


以上是我的两点浅薄的看法,如果有不同意,欢迎留言讨论。


我是灵林玖玖,写过100篇以上书评的闽南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