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如何评价中国艺术家何多苓?

賞味期限在凌晨akik


何多苓画得很好。

这是绝大多数绘画爱好者面对何多苓作品时的直接感触,那些永远透漏着伤感的画面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的图像制作者,贾樟柯曾这么说何多苓的绘画:“那样一个新的艺术,有空气感,有纤细的感觉,有忧伤有哀怨,跟所谓追求力量感的主流文化形成一种对抗。”

贾导所谓的“追求力量感的主流文化”,指的是在何多苓青年时期中国艺术生态圈对于意识形态主导的历史绘画的践行,何多苓是反叛者,在他的成名作《春风已经苏醒》中,他尽可能地消除具象绘画的说明性和叙事性,试图将“感受”放在第一位,虽然题目《春风已经苏醒》很容易使得观者们做政治的联想,但何多苓则从美国艺术家怀斯那里学习到了与他同时代的中国青年画家不一样的处理方式,他也一点不否认后者对自己的影响:我的确很喜欢这位“伤感的现实主义者”,并且试图模仿他。我喜欢怀斯那严峻的思考,他那孤独的地平线让我神往。此外,虽然评论赋予他以浪漫情调,但他确实更加理性和哲理化的,他的手法更为客观、精确。吕澎在1991年的《给画家何多苓的一封信》中也提到:……而事实上,国内的学术气氛也渐渐浓起来,这不是说很热闹,而是说在变化,大家聚一聚会有许多难以言说的愉快和伤感,你是倾向于伤感的,而人类文化需要这种“伤感”。

何多苓也是一个“伤感的现实主义者”,他同时也是典型的象征主义者和超现实主义者,典故、符号和象征在他的笔下像白日梦一般璀璨而朦胧,他曾经的连环画作品《雪雁》和《带阁楼的房子》带来了广泛的影响,每一张图像都充满了独立的诗意,来自于滋养何多苓的特殊时代和特殊地域(成都)。吕澎在《艺术史:趣味、图像与身份》中比较分析了何多苓与怀斯的作品,提到在西方艺术史视角下,美国“地方主义”画家如托马斯•本顿(Thomas Benton)、约翰•居里(John Curry)、格兰特•伍德(Grant Wood)构建了关于美国自然、历史与人的真实图景,何多苓亦如是,在地理因素塑造的独特宇宙观下对微妙情感进行表达,而艺术家本人也很早提到:“四川省地形的多样化与总体的封闭性构成了符合我的宇宙观的因素,在很长的时间里,我大部分作品的主题将来自这片土地上的沉思,或者不如说,这片土地是我的观念赖以寄存的表现。”

《雪雁》(顺序貌似都乱了……):

何多苓画得很好,但他也成名了。

2018年,何多苓美术馆正式开馆。曾经的“伤感现实主义”艺术家没有了经济的烦恼,拥有了自己的美术馆,享受到了资本的福利。近些年带带学生,做做展览,主题中依旧透漏着淡淡的忧伤,只是这份忧伤不知道什么原因看上去更加朦胧和悠远了,似乎也正逐渐在远去。

画家渲染了一个时代,然而时间却依旧流逝,谁又知道什么样的情绪才是应该被某一时刻铭记的呢?它在一种资本喧嚣的迷狂背后还能传达些什么?


透明流动虚无


我其实蛮喜欢何多苓的,但是更多的,是他身后的那个时代。

49年往后,80年代是我心里最美好的时代。在那个年代,诗人是大家心里最美好的职业,而不是像今天一样,变成了传说或者是笑话。

何多苓考上川美那年,是第一年恢复高考的1978年。

那一年何多苓已经30岁,何多苓画面中天生的浪漫和不可捉摸就是来自于诗歌。

年轻时的何多苓一遍一遍的读波德莱尔、兰波、叶芝、艾略特。

诗歌是什么,诗歌的语言应该是凝练的,而诗歌的意境又应该是欲言又止的。

影响何多苓最大的艺术家是美国的安德鲁怀斯。

大三那年的何多苓第一次在杂志上看到怀斯的代表作,《克里斯蒂娜的世界》。

一个身体残疾的女孩望着远方,平静,孤寂,又带有希望。

这种孤独一下子就穿越时空,仿佛让他看到了当年上山下乡孤独等待希望的他自己。他知道自己想画的就是这样的画。

何多苓的毕业作品是这幅《春风已经苏醒》,一片枯草地,连草都是一根一根画的。

当时美院学生大概画的都是类似于歌颂工农阶级的画,何多苓的小女孩显得格格不入。

何多苓没有拿到分数,也没有拿到毕业证。

但这个小女孩令人心碎的美好与纯真却感动了很多很多人。


在这几张画里,我们已经看到何多苓在写实主义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偏向诗意的挥洒。

比如这张,一个刚刚梳妆打扮完的少女凝视着观众,而她的背后不是房间,而是荒原与明月。

现在,我们都喜欢追逐商人,而在八十年代,我们都在追逐诗人。

并不是说追逐商人不好,而是诗人成为最受追捧的人的时代,是永远令人怀念的。


王介南


何多苓这个成都画家,

一点都没有火锅的麻辣气质,

反而像个看透红尘的冷淡僧侣。

来,

聊一下何多苓。

何多苓喜欢画女人,

他曾经直言不讳的说过:

“老是画老头,看到就恶心,要是漂亮女模特我就愿意画。”

不过必须得承认,

何多苓画中女人并不是带着浓浓荷尔蒙的外放型撩人,

你看画中这完全就是一个性冷感的女人啊,

冷冷的毫无温度的空间,

人和时空保持着一种疏离的联系。

再之后,

何多苓画中的女人简直色调越来越淡像褪了色一样,

这种淡似乎是一种心境上的淡,

一种男人因荷尔蒙的减弱而呈现出来的龙钟老态,

一种似乎是看不清而缥缈起来的淡。

但其实这又是种禅意的淡:

空故纳万境,

空的含量比满更多。

而要更深刻的理解何多苓先生,

那就要提到另外一位成都籍画家:周春芽。

两个人同为中国当代艺术大师,

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对待生活的态度与绘画风格。

周春芽是浓烈的、入世的,

带着一种亢奋而爆棚的荷尔蒙能量的,

所以桃花系列就成了他的代表作。

而何多苓似乎是前者的反面,

冷冷清清似是虚无。

但仔细想想,

二者也许是殊途同归,

对待外界世界无论是热闹的还是沉默的,

都是一种遵从自己内心的勇气和自吧。

最后,

小玉作为铁杆粉丝,

也期待何多苓先生创造出更迷人的作品。


感谢你的阅读,喜欢请尽情点赞和发表看法吧!


art张小玉


何多苓,中国伤痕画派之一。

如果有人提起他,我想第一想起的就是坐在草地上望着远方的放牛小女孩,《春风已经苏醒》。还有那仿佛有像征性或纪念碑似的名作《青春》。

油画作品《春风已经苏醒》局部


油画作品《青春》

这两幅名作 ,是他作为知青下乡被安排到四川西南方向大凉山时已经在慢慢构思了。

回到大学时他在画报上看到了一个瘦小而瘫痪的女孩正在向草地上努力的往上爬。那就是美国当代画家安德鲁、怀斯的油画作品《克里斯蒂娜的世界》

油画作品《克里斯蒂娜的世界》



看到了这副连细菌都能看得出来的画,他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也让他回想起那时躺在大凉山那片草地无忧无虑的望着远方,正好那时他正在准备毕业创作作品。春风已经苏醒就在个时候完成的,据说那小女孩后面的草地他用细笔足足画了三个月。

油画作品《春风已经苏醒》


他在采访或者书中写到,当时的那段时光他最难忘的岁月。白天可以画画,晚上点着油灯看书或者研究乐理,因为他除了画画还非常喜欢音乐。

油画作品《乌鸦是美丽的》

作为艺术家他没有被公众或者艺术圈对他的评价和赞美影响。一直坚持表达着自己内心所想和见过的事物用画笔在画布上一遍一遍表达出来。


木雪980


何多芩《雪雁》是他的连环画代表作。他的画主要是灰色调。他和艾轩都是师从怀斯,从作品中可看出。何爱画“粉子”。据说男生进不了他画室。他画美雅,洋气。他和罗中立,陈从林周春芽,莫也陈可知等同在四川美术学院毕业。罗中立他们还是读本科的时候。何多芩已经是研究生了。由于何多苓的画风和川美不一样。当年,川美的大多数教师都不同意何多苓留校任教。


劉金子


川美80年代少壮派成名的画家如罗中立,何多苓,程丛林,周春芽,马一平,以及后来的庞茂琨等转型后无一成功,都被困在了中国现实主义和西方近代油画思潮的孤岛上,无扎根的土壤而又被迫游离在所谓的艺术领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