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韓信如果擁兵自重,有能力和劉邦項羽三分天下嗎?

一人獨守一夢


先說答案:韓信如果聽從蒯通之言,擁兵自重,當然有能力自立為王,與項羽劉邦三分天下。

↑韓信的軍事才能是當時第一,毫無疑問。↑

很多朋友都認為,韓信雖有多多益善,統領大兵團作戰的卓越指揮能力,但沒有劉邦那種駕馭群將的本事,此說其實是一種誤解。

韓信之所以不肯擁兵自重,是因為他對劉邦抱有感恩之心,願意忠誠於他,不肯與劉邦做對;另一方面,韓信並非沒有擁兵自重過,他曾經當過一段時間代理齊王。

需要注意的是,韓信對天下大勢的理解和劉邦是不一樣的。

公元前203年,韓信奉劉邦指示進攻齊國,當時的齊王田齊決定投降,與劉邦結盟共處,而劉邦也有此意,他派遣酈食其去試探能否和談,結果酈食其竟然成功說服了田齊(主要是田齊本有此意),韓信正準備撤軍,蒯通勸阻韓信,劉邦此時並未下令撤軍,您要是撤軍了,功勞可全都是酈食其了。

↑酈食其被韓信坑死↑

韓信於是繼續進攻齊國,如履平地,摧城拔寨,齊王田齊一怒之下,烹殺了酈食其。

韓信仗著平滅齊國的功勞,向劉邦申請當“假齊王”,也就是代理齊王,這明顯是自立山頭的表現,這裡可以看出,韓信和項羽其實是同一個思路,秦亡了,諸侯國復興,我也來分一杯羹,也就是說,韓信認為,未來的形勢依然是迴歸到戰國時期各諸侯並舉的局面,只不過改天換地後,諸侯新舊發生變化,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像劉邦韓信這樣布衣起家的平民,你當漢王,我當齊王,大家好好相處,我和其他諸侯尊你劉邦當“霸王”,共同分享天下唄。

↑韓信其實和項羽是一類人,只想當諸侯王↑

韓信是這樣想的,所以更加感恩劉邦,因為當初項羽一家獨大,分封裂土,一共封了十九個諸侯國,項羽自認為是諸侯中最強者,自稱“霸王”,類似春秋五霸的地位,當時劉邦被封了漢王,韓信呢?不是諸侯,而是一個將軍罷了。

現在跟著劉邦打來打去,自己打成了齊王,說不定未來可以傳子傳孫,讓齊魯之地永遠姓韓,想想就美呢。

這些美好的想象背後,靠的是實力!!當時韓信的兵力非常強大,都到了“韓信倒向楚王,則項羽勝;韓信倒向漢王,則劉邦勝”的程度。

↑中國建立大一統制度的歷史任務落到了布衣劉邦身上↑

那劉邦是怎樣的政治理想呢?他並不願意重回諸侯並起的年代,他打心眼裡羨慕秦始皇的威風,也想當皇帝,但他有清晰的政治頭腦,沒有強行推動一統天下,而是採取權宜之計,先是封了一些諸侯。

在劉邦收到韓信申請當代理齊王的要求後,忍不住破口大罵:“韓信小子竟然想當代理齊王!”,這時張良和陳平偷偷踩了劉邦一腳,劉邦馬上笑罵道:“當就當真的嘛,怎能當代理的?”,於是封韓信為齊王,正是這關鍵的拉攏,成為最終滅亡楚國的關鍵。可見劉邦既有自己高遠的政治理想,也很務實,韓信卻認不清形勢。

↑韓信到死都不能理解時代發生的變化↑

還有個例子,足以證明韓信有能力三分天下——公元前201年,有人告發齊王韓信謀反,劉邦把這件事告訴群臣和將領們商議,有的將領高喊趕緊活埋了這小子,劉邦去問陳平,陳平反問他:“陛下的精銳部隊跟楚國相比,能否打得過?”劉邦尷尬的承認了現實:“打不過”,陳平又問:“陛下手下的將領,有誰帶兵打仗能比得上韓信?”

劉邦沉默一會,說道:“沒有!”

那怎麼辦,用政治手段拿下!趁韓信還沒明白過來時代鉅變,趕緊把他拿下。韓信曾經有機會三分天下,卻讓劉邦笑到了最後,因為劉邦看到了最遠……


我見青史多嫵媚


劉邦和項羽對峙在滎陽的時候,韓信正在北方開闢新的戰場呢。當韓信打敗趙國,拿下齊國來的時候,他已經擁兵三十萬了。

這時候韓信的三十萬兵是個什麼實力呢,我們對比一下就知道了。

當時的項羽是擁兵十萬,劉邦擁兵二十萬。看到了吧,此刻的韓信是實力最大的一個。所以說韓信肯定是可以和劉邦項羽三分天下的。

韓信拿下齊國來之後。韓信、劉邦和項羽三個人都是有想法的。

我們分別來說一下。

韓信把齊國打下來之後,項羽最害怕。

因為項羽怕韓信抄自己的後路,和劉邦前後夾擊自己。那到時候,自己就成了夾心餅乾了。

所以,為了不至於讓自己陷入到絕境之中,項羽派出了說客武涉去遊說韓信。

要知道項羽一生之中基本上沒有派過說客的,派說客這是劉邦慣用的伎倆。既然項羽選擇了這個方法,那說明項羽已經到了無路可走的地步。

武涉來到韓信這裡,他說服韓信的幾個理由如下:

其一、劉邦是個反覆無常的小人,跟著他是沒有好下場的,他連自己的父親和老婆都可以不救。這種人簡直禽獸不如......。當時的太公和呂后就在項羽的手裡當人質。

其二、現在天下的大勢已經很清楚了,對於韓信來說最好的選擇就是能三分天下。韓信稱齊王,和劉邦的漢王,項羽的西楚霸王相併列。

這樣韓信就不用低人一等了。而且這個也是行得通的。若是劉邦或者項羽有一方不同意,韓信就可以帶著自己的兵去滅了他。

因為當時的情況是,韓信幫助項羽,項羽就會贏,韓信幫助劉邦,劉邦就會贏。

當然,武涉還說了一些其他的,韓信一直都是不為所動,他拒絕了武涉,也就是說項羽的遊說韓信已經失敗了。後來韓信的謀士蒯通也選擇韓信,最好能和劉邦,項羽三分天下,乾脆稱王了。但是,韓信還是不為所動。

我們在看看韓信為何執意要拒絕項羽,幫助劉邦的?

韓信拒絕武涉和蒯通的原因是,韓信之所以有今天的地位,全部是劉邦給他的。他不能忘恩負義,劉邦不但給了他大將軍之職,還給了他車馬,美食........。

當然最為重要的是,韓信覺得自己為劉邦立下了這麼大的功勞,劉邦肯定不會虧待他的。

所以,韓信還是選擇了幫助劉邦。

要說韓信想全力幫助劉邦也不全對,他也有私心。

他的私心就是去找項羽討要齊王來做,而且還不好意思要真齊王,而是假齊王。

當韓信派來的使者來到劉邦這裡的時候,劉邦一聽韓信竟然是給自己討要封賞的,他的氣就不打一處來。

要知道這時候的劉邦,被項羽打的就要吃吐了。簡直慘到不能再慘的地步。

劉邦想破口大罵韓信,他娘地.......,但是,劉邦還沒有罵完,陳平和張良就一起用腳觸碰了劉邦,意思是想告訴劉邦,韓信這時候可不能得罪。

劉邦立刻意識到了他們的意思。但是,罵人罵到一半,突然不罵了,似乎有點不自然。

於是,劉邦接著罵道,他娘地,大丈夫要當就當個真齊王,要什麼狗屁的假齊王。

就這樣,劉邦極不情願的,給了韓信一個真的齊王當。

韓信得到了他想要的封賞,然後率領士兵,聯合彭越、英布、劉邦的兵力在垓下和項羽打了一仗。

結果項羽失敗,當時韓信是聯合了六十萬大軍,把項羽的十萬大軍給打敗的。

項羽經過四面楚歌之後,帶領殘餘部將逃到了烏江,然後自刎在烏江的。

在劉邦當了皇帝后,韓信的齊王被貶為了楚王,再有楚王貶為了淮陰侯。最後慘死在了呂后的手裡。

到了呂后殺韓信的時候,韓信才明白,當初有勢力三分天下的時候,沒有選擇三分天下,看來確實是錯誤的一件事情。


史學達人


劉邦問韓信,自己能夠統領多少軍隊,韓信說陛下最多不過十萬人,而問韓信能夠統領多少軍隊,韓信說多多益善。韓信之後又說,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

根據《史記》中的原話就是:“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

這個就是劉邦和韓信項羽等人的區別。其實韓信和項羽就是一樣的人,善於將兵,不善於將將。簡單的說就是韓信,項羽適合當管理層,而不適合當董事長。劉邦生來就是董事長的料。

韓信一年之內滅了四國,而且軍隊數量直接發至到了三十萬人,比劉邦直接統領的人都要多。當時韓信被封為齊王的時候,這個也是韓信人生的巔峰,而且最關鍵的是隻要他不聽劉邦的都是可以的,因為他有自己完全的自治權。當時不光是韓信的手下,還有項羽都去勸說韓信自立,三分天下。但是韓信拒絕了。

韓信如果自立的話,那麼最後的勝利不會是項羽或者是韓信,即使劉邦被打敗了也會再出現一個和劉邦一樣的人,韓信和項羽不會是接下來的統治者。為什麼這麼說呢?

韓信和項羽雖然兵多將廣,但是就如韓信自己所說的,他只善將兵,不善於將將,韓信生來就是一個打將軍,只適合打仗,衝鋒陷陣,而不善於馭人,項羽也是一樣,這個就是劉邦和他們兩者最大的區別。

其次就是分裂已經不是歷史的潮流了,經過了秦始皇一統天下,建立中央集權的國家之後,讓人們開始對統一有了意識,春秋戰國幾百年的戰亂也是讓人意識到只有統一才會避免戰亂,這個時候人人都想統一,韓信如果搞分裂的話,不會得民心。也不順應歷史的潮流,所以最終肯定會失敗。

也不要低谷劉邦統軍的能力,劉邦從芒碭山斬白蛇起義幾十人,發展到入關中進咸陽的,駐軍霸上的時候發展到了十幾萬人。僅僅只是幾年時間,在這其中並沒有韓信的幫助,韓信是在劉邦入漢中之後才跟了劉邦的。從這點來說劉邦就不是一個完全不懂帶軍打仗的人,不然也不會發展的如此迅速了。

韓信如果自立,發展的趨勢應該是一開始確實會給劉邦帶來巨大的威脅,但是隻要劉邦堅持幾年,挺住這段時間的話,最後的勝利還是劉邦的,劉邦當時得民心,順應歷史的潮流,大勢所趨。如果韓信和項羽聯合有可能滅了劉邦,但是他們兩個都不是當皇帝一統天下的料,沒了劉邦還會再出現一個的。韓信,項羽只是一個將者,而不是一個統治者。


中國歷史研究所


韓信如果擁兵自重,完全有能力和劉邦、項羽三分天下。因為在他獲得齊地後,就已經擁有了與這二位三分天下的實力。而劉邦兵敗彭城,更為他提供了大可借勢的良機。

那時的劉邦,56萬大軍被項羽的3萬雄師擊潰,劉邦已陷入發關中老弱未傅悉諧滎陽的危機,在勢力上可謂已是強弩之末,或曰正苟延殘喘,而項羽由於亂封諸侯,很多抗秦力量的首領也早對他存有二心,這會兒也不可能再輕意與他站到一條戰線上。

韓信,這個時候只要一狠心,反過手來,擒拿住劉邦,可謂不用費吹灰之力;就是按兵不動,繼續遠觀劉邦和項羽相互廝殺,他也可漁翁得利。

當時的形勢,對他來講,真的是萬分的有利。可惜的是,他只滿足於當個齊王,且討得封號之後,又跟劉邦聯起手來,夾擊項羽,真是一念之差,鑄成千古大恨。

其實,當時的形勢,他不是沒看明白。即使他一時沒看明白,也有高人指點他。當時,就有齊人蒯通告訴他:如果你對劉邦、項羽不偏不倚,三分天下,垂手可得;如果滅掉劉邦,再戰項羽,由你一統天下,也是指日可待;你千萬別錯過這千載難逢的自立好機會。

只是他韓信自己為人太忠,報恩心太強,太看重他一直認可的上峰對他的重視對他的信賴,不忍心反戈一擊,把其拉下馬來,自己來做老大。他要是有後世的趙匡胤那狠勁的一半,他也就會一蹴而就了。可他卻沒有那種狠勁。

到後來,他則是錯上又加錯了。

為什麼要這麼說,是因為劉邦打敗項羽,平定天下之後,他韓信又萌動了反心,又想自己來坐這個天下。

從旁觀者的角度,我們可以這樣問:既然你韓信存有取代劉邦的野心,為什麼在有機會可以成事時不去做,沒有可能的時候,卻陰謀奪位呢?這不是暈了頭嗎?這不是失算到家了嗎?

按常理說,既然你當初有機會奪得天下或三分天下,你卻一味地以忠於劉邦忠於大漢為榮,那你在後來沒有這種機會時,就應該夾起尾巴,老老實實地當人家的臣民,或激流勇退,御甲歸田,去享受榮華就是了。可你又自己把控不住自己的嘴,又自己掩飾不了自己的野心,由此引起別人的警覺,由此使得別人把你當隱患除之,那不是很自然的事嗎?

在這件事上,我們這些歷史愛好者也還真不能怨劉邦、呂雉這兩口子心狠手辣,那都是他韓信當初心太不狠手太不辣引來的。

已成刀下冤鬼的韓信時至今天,對於這一點,不知是不是還沒有想明白。



夢野豔齊


韓信是有能力和劉邦、項羽三分天下的。

包括趙國、燕國、齊國,都是韓信打下來的。在這些地方,韓信很有影響力。

在井陘之戰中,韓信以3萬人,擊敗了趙國20萬大軍。在齊國,韓信又殲滅了楚國龍且的20萬大軍。

依靠這些戰功,和自己的實力,韓信脅迫劉邦封他為齊王。劉邦對此很憤怒,卻又無可奈何。

垓下之戰時,韓信直接指揮的部隊達到了30萬之眾。他的兵力數量比劉邦和項羽的都多。而且,韓信手下的將領更能打,士兵更驍勇善戰。劉邦曾經想用武力解決韓信的部隊。但是自知打不過韓信,最後採用了陳平的計謀,生擒了韓信。

韓信的大本營齊國,經濟富庶、人口眾多,足以自立。韓信在趙國、燕國都很有影響力,再吞併這兩個地方,足以傲世天下。

韓信什麼都不需要做,只要坐觀成敗即可。劉邦、項羽都有弱點。劉邦善於用人、得人心,但卻不擅長打仗。項羽是天才的將領,卻不會用人、不得人心。兩人誰也滅不了誰。

只要韓信不出兵幫助劉邦,劉邦就無法統一天下。韓信就可以安心的做他的齊王。而且劉邦、項羽兩邊都得巴結他。

韓信要做的是培養自己的班底,比如李左車、蒯通等人都是值得重用的。另外,他要解決劉邦在他身邊安排的人,比如曹參、灌嬰等人。在齊國、趙國等地重用賢才、招攬人心,則足以三分天下。


國史拾遺


豈止是三分天下,韓信可以輕輕鬆鬆消滅劉邦項羽,一統江山。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假如韓信要反叛劉邦,爭雄天下。只會在佔領齊國全境之後。

從三方兵力對比看,

劉邦經過項羽多次打擊,特別是彭城之戰,六十萬人全軍潰敗。此時,應該有兵二十萬到三十萬人。

項羽有兵十萬。

韓信吞併了趙國和齊國之後,軍力大為增強,最少有兵二十萬。

韓信絲毫不落下風,甚至還佔優勢。

從個人能力看。

劉邦及其手下的將領,屢戰屢敗,軍事能力糟糕透頂。在韓信面前實在不值一提。

項羽勇而無謀,戰術精明,戰略糊塗。也不是韓信的對手。垓下之圍的結果,已經說明一切。



所以在實力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兵仙韓信超凡的軍事才華將起到決定性作用。

如果韓信造反,他有多種選擇。可以按兵不動,坐看楚漢相爭,然後坐收漁翁之利。


也可以與項羽聯合,使項羽與劉邦在河南對峙。留下十萬大軍固守山東,以防項羽偷襲。親率十萬大軍從側背襲擊劉邦。一舉殲滅劉邦。然後騰出手對付項羽。

也可以揮師西進,經山西,陝西直取漢中,四川,端了劉邦的老窩。天下三分,已佔其二。必勝無疑!


上將噯福斯


題主的這個問題沒有設定是在什麼時間,不過應該是在韓信攻下齊地之後,這個時候,劉邦和項羽僵持不下,然而韓信已經異軍突起,他利用劉邦的一部分軍隊為劉邦開疆拓土,由於其卓越的軍事才能,他連戰皆捷,終於成了劉邦和項羽之間,決定成敗的一股力量。

如果這個時候韓信用兵之重,不幫劉邦,也不住項羽,而是與他們並爭天下,那麼毫無疑問,韓信是至少可以和他們三分天下的。


單憑軍事才能,當時的天下有人是韓信的對手嗎?沒有!論打仗誰也打不過韓信,項羽也白搭,垓下一戰足以證明!所以韓信如果不助劉邦,玩兒的好的話,他甚至能打敗項羽和劉邦,像原先的楚霸王一樣一統天下。

然而那又怎麼樣呢?如果韓信得了天下,不過是第二個楚霸王罷了!他沒有先進的政治理念,他所想的不過是一統天下分封諸侯,比如他佔領齊地之後,就希望劉邦封他為齊王,然而當時分封制的弊端已經顯露無疑,卻由於周朝幾百年的政治觀念而深入人心,很少有人能悟到時代需要一種更先進的政治管理理念,所以即便韓信要打天下很容易,然而手天下對他來說卻非常難,就像項羽本來已經得到了天下,然而由於治理不善,各地諸侯等紛紛造反,最終弄得一敗塗地。

看看韓信的個人的品性和才能,他並沒有多少政治智慧,後來韓信被呂后殺於長樂宮鍾室,完全是他咎由自取罷了,他被封楚王之後卻不甘心,一點兒也不知道韜光養晦,還有謀反的打算,終被陳平用計活捉,被帶到長安之後,還看誰都不順眼,想著趁劉邦出征之後造反,而且還真就行動了,只是沒想到他的行為早就受到了監視,終於為蕭何設計,為呂后所殺。


科普大世界


歷史如果可以假設,韓信擁兵自重,不一定能和劉邦、項羽平分天下,但鹿死誰手也未可知,也許項羽統一天下也不一定。

一方面,韓信擁兵自重的劣勢很明顯:

首先,韓信不具有劉邦、項羽的名望。項羽、劉邦作為楚懷王帳下的最重要的兩路義軍,項羽有破釜沉舟大破秦軍之功,劉邦最先攻入咸陽。兩個人都是遠得民心近得人望的明主,而韓信是依託劉邦才成名的,不具有他們的號召力;

其次,韓信沒有自己的根基。項羽、劉邦都有自己的文成武將班底,項羽手下武將質量很高,謀臣也有范增;劉邦手下更是謀臣如雲、武將如雨。而韓信幾乎是孤家寡人,雖然貴為大將軍,後面又擔任齊王、楚王,手下雄兵百萬、戰將千員,但都是劉邦的人,兩人翻臉後還有幾個能追隨韓信。

另一方面,韓信也有自己無可比擬的優勢:

首先,韓信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就連劉邦也稱讚他“戰必勝,攻必取”,劉邦沒有得到韓信之前,與項羽作戰幾乎沒有大勝過;拜韓信為將後,才橫掃天下,逼的項羽烏江自刎;

其次,韓信年輕。這個理由可能有點可笑,但也是重要的因素。劉邦比項羽大24歲,比韓信大25歲。如果韓信擁兵自重,就算不能成功,沒有了韓信這個助力,劉邦也沒辦法在幾年之內幹掉項羽。歷史上劉邦公元前195年就死了,也就是韓信被殺後的第一年,項羽自刎後的第七年。如果戰事拖延幾年,劉邦一死,僅憑呂后專政和惠帝平庸,漢軍恐怕也得分崩離析。

歷史不容假設,所以本人也是大開腦洞,有不到之處,敬請見諒。


武威王


沒有這個可能性,因為韓信僅僅只有為帥的本領,戰略能力,政治能力都非常薄弱。而且,在軍事統帥方面,無論是為將還是為帥方面都與項羽還一段差距。下面我們模擬PK如下:

韓信與項羽的PK:

項羽最終兵敗於垓下,是因為劉邦已經整合了各方力量,以30-50萬的兵力的絕對優勢合圍了項羽缺衣斷糧的10萬兵力,而韓信僅僅只是參戰一方,其所統帥的兵力大約10萬。就在這種背景之下,項羽依然可以帶領小分隊成功突圍,並選擇在烏江自刎。

換句話來講,垓下之戰如果僅僅只是韓信與項羽的對決,那麼韓信一定不是對手,一定會敗給項羽。

垓下之圍的時候的韓信已經一路征服了魏國、趙國、燕國、齊國四大諸侯處於巔峰狀態,而那時候的項羽則處於谷底狀態,一個巔峰狀態的韓信尚不能剿滅谷底狀態的項羽,這就是史實。

韓信與劉邦的PK:

這倆人不在一個層面上,劉邦下面雖然沒有韓信那麼強悍的戰將與統帥,但是有整體實力超強、忠誠度極高的文武團隊。謀臣有蕭何、張良、陳平,能文能武的有曹參、王陵、周勃、灌嬰、樊噲等等。這些人都不是韓信可以憑藉一己之力搞定的。所以韓信與劉邦的PK必敗無疑,一個連項羽+亞父范增都搞不定的劉邦,韓信萬無可能與其對峙。

如果韓信在楚漢對峙過程中,打下了魏趙燕齊四個諸侯之後,擁兵自重,那麼也劉邦會在蕭何與張良的支持下,首先搞定韓信,然後整合力量對付西楚霸王,只不過如此一來,楚漢爭霸這一階段會被拉長,僅此而已。


大叔煮史問道


假使韓信採納蒯通的建議,以齊為根據地,保持中立,最多是延緩劉邦統一天下的進程,終究無法跟劉邦項羽三分天下。

蒯通盡言楚漢劣勢,對齊王韓信的劣勢避而不談。

蒯通向韓信進言時,滿嘴都是項羽和劉邦的劣勢。

在蒯通的嘴裡,項羽的楚軍,戰鬥力雖強,但卻被劉邦的漢軍阻擋在滎陽之外,絲毫前進不得,這樣的情況已經持續三年了,看樣子,項羽根本就沒有能力西進,最多是維持在滎陽對抗的樣子。

蒯通說完楚軍的劣勢,又開始數落漢軍的劣勢。

在蒯通的嘴裡,漢軍擁巴蜀、漢中、關中之地,後方穩固,要兵有兵源,要糧草有糧草,但也只能採取守勢,不敢輕易對楚軍發動攻擊,可謂是智勇俱困,長此以往,漢軍必失人心,後方不穩固。

的確,從當時的情形上來看,蒯通說得大體正確。

但是,蒯通卻只談楚漢劣勢不談楚漢優勢,更不談齊王的劣勢。

當時的齊王韓信,劣勢很明顯,小的劣勢就不說了,這裡只提兩個最明顯的。

①齊地的民心並不屬於韓信。

韓信之所以能夠得到齊地,是因為韓信在蒯通的建議下,玩了一次詐,後來又在劉邦最危急的時刻對劉邦落井下石。

這與項羽佔楚地和劉邦佔巴蜀、漢中關中完全不一樣。

項羽本是楚國大將項燕之孫,項家又在滅秦之役中居首功,在楚地非常得人心。

劉邦是第一個進入關中的諸侯,在關中行約法三章的仁政,深得關中民心,又是被名正言順地封在巴蜀和漢中的漢王,蕭何與太子劉盈又在巴蜀和漢中施仁政,劉邦在前線抵抗楚軍,後方安定。

可韓信新到齊地,又用詐傷害了在齊地經營多時的田氏,自然不得齊地的民心,所以韓信不自立為齊王,而是用劉邦和漢軍的威名來壓制齊地的民心。

②韓信尚未建立自己的班底。

韓信在拒絕武涉的時候,說得很明白,自己的軍隊是劉邦給的,自己在軍中的威信,也是劉邦幫著建立的。

如果沒有劉邦,韓信不可能走到今天,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雖然韓信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但韓信尚未擺脫劉邦的影響,韓信帳下的主要將領,仍舊是劉邦的老部下,他們都是劉邦的死忠粉,根本不可能跟隨韓信倒戈。

不但不會倒戈,反而可能會在韓信有二心的時候幹掉韓信。

當然,你也可以說,韓信可以玩一下陰謀詭計,把劉邦的死忠一網打盡。

可是,如果韓信玩了這一手,又無異於自斷臂膀,使原本靠漢王建立起的軍隊戰鬥力銳減,西楚霸王項羽、燕王臧荼、梁王彭越,都有可能趁齊軍戰鬥力銳減時對齊地發動進攻,到那時,韓信怎麼玩下去?

韓信不採納蒯通的建議,是因為蒯通的建議不妥。

長期以來,很多人都因為韓信的軍事才能太過耀眼,從而忽視了韓信的謀略和政治才能。

其實,韓信的謀略遠遠強過蒯通。

蒯通在《史記》中出現兩次,一次是在陳涉起義後不久,靠搖唇鼓舌,幫著武臣取了燕趙之地的一些城池,第二次便是再次搖唇鼓舌,鼓動韓信佔了齊地。

從這兩次的搖唇鼓舌上來看,蒯通的表現只是一個徹徹底底的辯士而已,無法深刻把握天下大勢。

但韓信就不一樣了。

早在韓信被拜為大將軍的時候,就為漢王劉邦提出了非常有政治高度的東進策略,如果劉邦在彭城不大意,或許楚漢之爭會提前四年結束。

漢軍在彭城大敗之後,韓信又審時度勢,為劉邦提出了包圍、消耗項羽的戰法。也正是這一建議,讓韓信真正有機會獨自帶兵並漸漸建立屬於自己的政治班底。

這樣一個有著極高謀略和政治見解的韓信,明顯是在一步步地夯實自己的基礎,意圖某年某月能夠自立。

因此,對於蒯通的建議,也肯定早於蒯通獻計時就在腦海中考慮過很多次了,從歷史記載上來看,蒯通獻計後,韓信應當也又慎重地考慮過一次的。

韓信反反覆覆地考慮,最後還是否決了蒯通的建議,原因只有一個:蒯通的建議不妥。

楚漢之爭,漢軍的勢能越來越大,早晚統一天下。

項王帳下大將龍且戰死後,天下的局勢已經很明瞭了。

燕王臧荼、九江王英布、梁王彭越、衡山王吳芮等諸侯王皆以站隊漢王劉邦,唯有實力極遜的臨江王共尉尚屬楚營。

劉邦及各路諸侯,已對楚軍形成包圍之時,就能大決戰的那一刻。

縱使此時的韓信在齊地自立,宣佈保持中立,也最多是守住齊地而已,漢軍及諸侯軍還是會把缺並少糧的項羽給幹掉,只不過難一些罷了。

等到項羽被滅,韓信的齊地,就是第二個西楚,很快就會被漢軍和諸侯軍瓜分。

對於這樣的大勢,韓信心知肚明,所以,保持中立,皮一下,只會開心一時半刻,終究無法開心一輩子。

反倒是幫著劉邦,留個賢名,還有可能保住齊王的名頭,縱使保不住齊王的名頭,也能做別的王。

我是金戈,如果你認為我的回答有那麼一丁點道理,希望你不要吝嗇你點讚的權利,伸出你抓錢的小手,為我點個贊,給我個大大的鼓勵!如果你希望繼續看到我的回答,請點擊本回答上方的關注按鈕,或者搜索“jin_sg”關注我的公眾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