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农村俗语“一旋横,俩旋拧,三旋打架不要命”,说的有道理吗?

用户68286120


每个人头顶上都会有头发旋转产生的“发旋儿”,有的地方叫“泉”,我们这边叫“顶顶”,人与人之间发旋的数量及位置是有差异的,所以民间关于发旋的各种“八卦”就出来了,就像农村俗语说的“一旋横,俩旋拧,三旋打架不要命”,而们这边说的是“一个顶顶好,两个顶顶坏,三个顶顶死得快”,发旋多少真有好坏之分吗?

首先对民间传的各种俗语不必当真,很多是为了押韵而一吐为快。所谓的发旋跟我们的发肤一样皆受之于父母,是头发在头顶上的一种分布形态,每个人的头发在自然状态下都会跟皮肤呈现30-35度之间的倾斜,当毛发在一定的位置呈现旋涡状有规律的倾斜时就会形成发旋。

发旋的数量多以单个、双个、三个为主,据人类学家统计单旋的人数最多占比为89%-96%,双旋的人数占比在10%左右,三旋的人数最少,占比仅在0.6%左右。

并且发旋的位置与方向也有差异,有的分布在头顶的左侧占29.1%,分布在右侧占49.4%,居中的占比21.5%。

人在生活中发现双旋的人很少,三旋的人更少,对他们的行为更加敏感,总觉得他们天生异相,异于常人,于是产生了各种关于双旋不好,三旋更不好的判断。

实际上发旋的数量是由人的体型及基因各种因素决定的,在母体内6-7个月就形成了发旋,并没有科学数据证明发旋跟人的气质或性格有关。所以农村俗语“一旋横,俩旋拧,三旋打架不要命”的说法并不靠谱。

【大乡】专注农业、农村、农民,承载您的乡土、乡村和乡情,欢迎关注!

大乡


农村俗语“一旋横,俩旋拧,三旋打架不要命”,说的有道理吗?

小时候读书的时候,我们村里的这帮小学生最喜欢的就是比较谁头上的旋比较多。我的头上是一个旋,当时特别羡慕那些头上有两个旋的,因为有人说头上有两个旋的话比较聪明。当然这个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是带有迷信封建色彩的,要学会辩证的对待。这一种俗语正是利用了人们的猎奇心理,去助推这种俗语的传播。下面我谈下我对于头旋的看法:


头旋是人的头发在围绕着一个或者两个以上中心倾斜,在不同人的头上形成不同的旋,大多数人的头上都是只有一个旋的。头旋是孩子在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受地心引力和地球自转的影响,头发就会形成倾斜轨迹。所以说头旋的数量一般是在出生以后就确定了,没有必要太过去纠结头旋的数量。

“一旋横,两旋拧,三旋打架不要命”,看待这句话之前我们先不管这句话的真或者假,只从它对人生的指导意义来分析。大多数人是一旋,少数人是两个旋,三个旋的就更少之又少了,基本这句话涵盖了所有人。这句话中指出的大都是人身上都会存在的缺点,如果我们坚信这句话的的正确性,我们就会在做事情的时候时刻提醒自己该注意什么,避免一些问题和错误的发生。在我们老家有懂佛学的一位老师说,头上有三个旋的,不是大善,就是大恶。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个例子,头上有三个旋,考上了北京大学,现在在社会上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了。


不管你相信或者不相信,你都可以用这句话告诉你三个做事准则。遇到坏人,不要横;遇到难处理的事情,不要拧;遇到打架,要多想想家里人。作为父母也要多教育自己的子女,让他们有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处事方法,不要让一时冲动害了自己一生。欢迎关注花开陇上,和有趣的人做朋友。


老农民说事


在我这儿所谓的“旋”叫做“泉”(为什么这么叫我也不知道),题主说的是“一旋精,俩旋拧,三旋打架不要命……”我还知道后边还有一句:“四个旋敢和皇帝来拼命!!!”

我们这里的说法就有些不一样了。我们这里说的是“一个泉好,两个泉孬,三个泉是个大草包”……

其实,所谓的“旋”到底和一个人的命运 有没有关系,何处有各处的说法,是不一样的。我见过头顶上最多的就是三个旋,一个旋两个旋的很为平常。

有的说旋是人的气场之源,旋越多气场就越强大,人也就越聪明。不知道有没有科学依据(反正最近科学老是和我们的传统文化打架),不过根据老人们的见多识广的生活阅历来看,旋多的孩子聪明的比例也还真是多一些。

下世多年的老奶奶留下的一段古话我如今还记得是这样唱的:“

天降下麒麟子有龙有风

生下来就注定享福受穷

头顶上有旋风不可改动

几个旋几种运大不相同

一个旋生下来就是把地种

庄稼人平平安安过一生

娶媳妇生孩子日子平静

穿绫罗用绸缎那可不行

两个旋读书人学习孔孟

知礼仪念春秋为取功名

五岁上就读《百家姓》

十岁上《弟子规》烂熟在心中

秀才举人和拔贡

翰林学士进朝廷

万岁爷见他文章很出众

龙颜大悦亲口封

金榜题名名声动

天下都知道他的名

三旋四旋要了命

领兵造反就像李自成

这本是一段古话老人讲

俺闲着没事胡哼哼

只要你听了心高兴

头上边几个旋都是好命好营生……”

她唱的和我听说的就不一样了,其实我觉得这类事谁也不要太认真,太认真了就是把自己绕进去了,没意思了,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