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1 怎樣才能達到臨貼的效果?

怎樣才能達到臨貼的效果?

如何正確臨帖?

(1)細看。

細看,就是要對法帖中字的用筆、結構、章法要詳察細審,既要在靜態上把握筆畫形態,又要在動態上理解點畫間的呼應關係。在結構上既要看到線條本身在空間中的安排,又要對線條分割平面後留白的分佈予以重視,弄懂空間分佈之理。而在整體章法上,要注意原法帖的字間行距,欹正關係,疏密等因素。在這一階段主要解決的是觀察能力的提高,要能看出法帖的微妙之處。許多臨習者只得粗枝大葉,整體看去,似乎與原帖相去不遠,但在細微處則失之甚多,這和抄書並無區別。前人法帖的妙處往往就在一筆一畫,甚至一個小動作之中,都是充滿神韻的。臨帖的時候,眼睛要像放大鏡,能夠將常人注意不到的細節放大。能否做到“細看”,關係到眼界是否能高,眼不高手必不能高。因此臨習者不能盲目機械照抄,應多讀帖,多觀察。

(2)“精臨”

孫過庭說:“心不厭精,手不厭熟”,所謂“手熟”不僅是指臨得形似,而且要神似。要做到形神兼備,初臨下筆自然要緩慢而精到。久而久之,練到一定程度,熟能生巧,而神采自生。事實上,“精臨”對於每個學書者來說固有難度,可這是一切的基礎。在眾多臨習者中,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並不太多。其原因有二:一是在臨習之初,未能做到“眼到”的境界;二是心態浮躁,臨摹功夫尚難達火候。

(3)“深悟”

“學而不思則罔”。用心去感悟,感悟點畫的形態和呼應,感悟結體的神態和照應,感悟字與字間的動態和顧盼,感悟行與行之間的分佈和親疏,感悟整篇上佈陣與和諧。所謂“形似”不過是對法帖外在形態上的深刻理解;要做到對法帖的風格意境和精神風貌的把握,必須“心悟”——去遐想和感觸前人在揮毫時的情緒變化、運筆動態及作品內在涵養。所以,王僧虔在《筆意贊》中說:“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即是說,書法貴在神采,字寫出來要有生命,有神情動態;而在字形結構和筆畫上精細,卻神采不足的,只能算是次一等的水平。一個人如果寫的字既有形質之精美,又有神采之鮮活,那麼他就等於從古人那裡繼承到了精華的東西。

臨摹與臨帖

<table><tbody>
/<tbody>/<table><table><tbody>
/<tbody>/<table>

怎樣才能達到臨貼的效果?

王忠勇臨鍾繇薦季直表

怎樣才能達到臨貼的效果?

翁志飛臨王羲之蘭亭序

怎樣才能達到臨貼的效果?

臨摹和臨帖

  學習前人書法的一種方法。置碑帖於一旁,仿照其筆畫書寫的稱“臨”;以薄紙蒙碑帖上,依其形跡而複寫的稱“摹”,或稱“影書”。小學生習字,用描紅本子,也屬摹。《丹鉛總錄》引岳珂語稱:“臨摹兩法本不同。摹帖如梓人作室,梁櫨欀桷,雖具準繩,而締創既成,氣象自有工拙;臨帖如雙鵠並翔,青犬浮雲,浩蕩萬里,各隨所至而息。”南宋美夔《續書譜》稱:“初學書不得不摹,亦以節度其手,易於成就。”又稱:“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筆意;摹書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臨書易進,摹書易忘,經意與不經意也。”臨摹之外,尚有“鉤”法,用油紙蒙碑帖或真跡上,以極細之筆畫將油紙下字跡雙鉤下來,再用墨填滿雙鉤內空處,稱“鉤填”。

臨摹時首先挑選一本自己比較喜愛的、點畫比較工整的、結體比較勻稱的字帖來臨摹。如果是毛筆字帖的話,則應挑選字體小一點的字帖,這樣可省去縮小的工夫。

其次,在習字時,要先摹後臨、臨摹結合。所謂摹,就是把字帖放在比較透明的習字紙下,用鋼筆照著字帖上的字一點一畫地“描紅”。要求鋼筆的筆跡不要越出毛筆字外,都寫在字帖上字的點畫中間。這樣,久而久之,就容易學到字帖上字的結構。所謂臨,就是把字帖放在習字紙旁;照著帖上的字依樣畫葫蘆。要求點畫寫得象,有輕重節奏和粗細的變化。這樣,久而久之,就容易學到字帖上字的筆意。由於臨書比摹書難,因此要先摹後臨,由於臨和摹是兩種相輔相成的學字手段,因此要臨摹結合,循序漸進。

再者,臨摹前要仔細讀帖。對帖上的字,其點畫怎樣書寫,結構怎樣安排,章法怎樣佈置,都要仔細琢磨並從中找出規律,這樣就容易寫得有興趣,也容易寫得象,寫得好。臨摹時,不能貪多貪快,而應集中兵力打殲滅戰,每天堅持一、二小時,反覆地臨摹幾個字,這樣才會有真正的收穫。對難寫的字,更要知難而上,多臨摹,多比較。

此外,光臨摹也還不夠,還要會背、核、用。背,就是不看帖,揹著帖寫,做到不看帖也能把帖上的字寫出來,力求形神畢肖;核,就是將背寫的字與帖上的字進行核對。看有否差錯,要善於發現自己的不足,從而改正缺點;用,就是實踐,把學了的東西,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在實踐中來鞏固和提高所學的東西。

最後,在已臨摹好了一種字帖後,還應象蜜蜂採百花釀佳蜜一樣博採眾長地再臨一些其它字帖。當然,學寫字帖也最忌見異思遷,今天摹這本帖,明天臨那本帖,像走馬燈似的輪換著書寫,這樣,是寫不好字的,初學者務必注意。

臨帖是將字帖置於案前,觀察字的形態、結構、筆劃,領會其精神,再下筆仿寫。臨帖,容易掌握字帖的筆意,但對把握字的結構位置不足,臨帖是很重要的學習方法。學習書法,要把臨帖看作是登堂入室的鑰匙,是打基礎。臨的次數越多、臨的範圍越廣,基礎就越牢固。臨帖需眼到手到、眼準手巧,眼裡看到的,筆端都能夠表達展示出來。

臨帖三法:

對臨:將範本置於眼前,開始時須看一筆寫一筆。

背臨:不看範本,只憑印象將諸字臨寫下來。

意臨:臨寫範本時,追求行氣及整體的神韻和意境。

臨帖境界:

可分為三個層次:“眼到”、“手到”、“心到”。其中後兩個層次是當前認識比較模糊的地方;如果對此沒有清醒的認識,勢必影響到以後的創作水平。

先來談談“眼到”。這一層次即是唐代孫過庭所謂的“察之者尚精”。對法帖中字的用筆、結構、章法要詳察細審,既要在靜態上把握筆畫形態,又要在動態上理解點畫間的呼應關係。南宋姜夔在《續書譜》中說:“字有藏鋒出鋒,粲然盈楮,顧其首尾相應,上下相接為佳。後學之士,隨所記憶,圖寫其形,未能涵容,皆支離而不相貫穿。”在結構上既要看到線條本身在空間中的安排,又要對空白的分佈予以重視。清笪重光《書筏》說:“黑之量度為分,白之虛淨為布。”即是指出要懂得空間分佈之理。而在整體章法上,要注意原法帖的字間行距,欹正關係,潤燥疏密等因素。古人講求章法要“變而貫”,“如織錦之法,花地相間須要得宜。”在這一階段主要解決的是觀察能力的提高,要能看出法帖的微妙之處。許多臨習者只得粗枝大葉,整體看去,似乎與原帖相去不遠,但在細微處則失之甚多,這和抄書並無區別。前人妙處往往就在一筆一畫,甚至一個小動作之中,就如同美人之美亦常在一顰一嗔之間一樣。所以王僧虔說:“纖微向背,毫髮死生。”姜夔說:“夫臨摹之際,毫髮失真則神情頓異,所貴詳謹。”這時的眼睛要像放大鏡,能夠將常人注意不到的細節放大。能否做到“眼到”決定了能否“手到”,因此臨習者不能盲目機械地照臨,應多讀帖,多觀察。

“手到”這一境界是在臨帖過程中最具基礎性的環節。孫過庭說:“心不厭精,手不厭熟”,所謂“手到”不僅是指臨得形似,而且要神似,要做到形勢相似,下筆自然要緩慢但要寫出神氣來,則非熟練迅速(相對而言)不可。而二者又是一對矛盾。務必精熟,才能遲速有度。所以古人說:“遲以取妍,速以取勁。先必能速,然空能遲。若素不能速而專事,則無神氣;若專事速,又多失勢。”在拳學中,“手到”是極關鍵的,在雙方對搏時,一旦得機,須身快手到,才能中敵,不然戰機即失。這說明了技術準確性的重要性。事實上,“手到”的境界對於一個學書法的人來說,可謂是難途了。在眾多臨習者中,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並不太多。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在臨習之初,未能做到“眼到”的境界;二是心態浮躁,臨摹功夫尚未下到。這和習太極拳技擊一樣,如果連拳架都不能達以精熟準確,何談實戰?當前許多臨習者對於“擬之者貴似”這一句格言的認識相當模糊,一個“似”字其中所包含的意義遠非想象的那樣簡單。

關於“心到”的境界,理應算達到了臨帖的最終要求。但反觀當代不少書法創作者在提及他們的臨帖經歷時都說臨過多少多少帖目,某帖目臨過多少遍,甚至過百遍。但其所創作的作品中,都難以看到他們從中吸收了多少精髓。最常見的兩種情況,一種是有的書寫者提到自己曾臨《蘭亭序》等“二王”帖多年,但在其作品中並無半點“二王”的神韻。如果從創造動機上根本就不想吸收“二王”的營養,那當然另當別論;但既然花了時間去臨“二王”,為何連捕風捉影的意思都沒有呢?另一種情況是雖然在創作中體現了所學的某些形式因素,但流於程式化,缺乏變通,更無論神韻二字。以上疑問使得筆者開始想到關於臨帖的“心到”問題。“手到”雖然標誌著臨帖已到精熟準確之境,但事實上,仍然處於技術層面,未能真正捕捉到原帖作者心靈深處的生命律動。所謂“形神兼似”也還不過是在筆墨外在形式上的深刻理解,雖然做到這一步已經很難得,但要想對創作起到精神層面的深刻影響,則必須“心到”——去觸動前人在揮毫時撩撥性靈的心絃。就像六祖慧能之於達摩,直通心性,而後可言悟道。王僧虔在《筆意贊》中說:“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必使心忘於筆,手忘於書,心乎達情,書不妄想,是謂求之不得,考之即彰。”創作的最高境界是“心忘於筆,手忘於書,心手達情”,那麼臨摹的最高境界也當如此。要想達到這一點,則須要更多地在精神層次上去體會探求。具體到《蘭亭序》則不能僅僅追求其形式上的逼肖,而應在充分了解魏晉社會文化大背景及王羲之本人思想個性的基礎上,熟讀《蘭亭》內容,把此文中的思想感情移植到自己的心靈深處,深味那魏晉時代士人獨有的心靈“藥酒”,試圖讓這酒的餘味滲入你的歷史悠思當中去。當你彷彿已聽到王羲之等人對人生的詠歎時,或許你將不再處處拘泥於《蘭亭》帖某筆某畫的固定形態,而達到心手雙暢的高境界。唐張懷瓘在《書斷》序中說:“若乃思賢哲於千載,覽陳跡於縑簡,謀猷在覿,作事粲然,言察深衷,使百代無隱,斯可尚也。及夫身處一方,會情萬里,標拔志氣,黼藻性靈,披封睹跡,欣如會面,又可樂也。“這裡雖然是論述書法的功用,但完全可以把它作為臨帖達到最高境界的具體要求。同時這也足以說明書法絕不僅僅是一種技巧形式而已,它的文化內涵是博大精深的。這自然就要求我們在學習前人傳統時,必須超越技術層面,而進入文化精神的境界去理解它。所謂“心到”,即是要在臨帖中突顯這一文化意義。

選貼:

  碑帖是我國曆代書跡保存和流傳的重要形式。碑是指碑版刻石。或者說是經過加工而豎起來的石版,俗稱"立碑",從我國最古的石碑上看,都沒有刻上文字,豎石僅是作為某種標記,或者說作為某種記號而已。從秦始皇時開始就在石碑上刻上了文字,以紀其功績。到了漢代時,碑的應用就很普遍了,作為上層的官吏要刻石立碑紀其政績,作為民間百姓為了紀念賢哲或亡故的先人而在廟堂、道旁或墓前豎碑,這時才稱為碑。藏碑最多的地方,稱為"碑?quot;。西安市的碑林就算是較大而聞名於世。帖是把前人的手跡摹刻在石版或木板上,再拓印成帖,即叫做字帖。帖起源於唐代,從李世民開始了廣泛應用。

碑帖的用途,在於臨習和欣賞。我國的碑帖極其豐富,不可能遍臨千帖,所以要有目的、有重點的選擇範本作為學習楷模。要求:

應當選用古代優秀的碑帖和字體。一般應先學楷書,它點畫規範,筆法豐富,結構端正,法度規矩,集中體現了書法藝術用筆、結構的法則,最便於初學者打基礎。應該選擇古代流傳下來的、經得起歷史考驗的、高水平的第一流碑帖來學習。這對學到正確的用筆法度和結體原則等書法的基本功及探索書法藝術的規律都有很大的幫助。

風格上,由於我國書法流派眾多風格各異,要選取有代表性的、難易適度的、適合自己、自己也喜歡的。

下面介紹一些碑帖供選擇:

  楷書類:1、《北魏鄭文公碑》

2、《北魏元懷墓誌》

3、《魏張猛龍碑》

4、《魏崔敬邕墓誌》

5、褚遂良《大字陽符經》《雁塔聖教序》

6、歐陽詢《九成醴泉銘》

7、虞世南《孔子廟堂碑》

8、顏真卿《勤禮碑》、《告自帖》、《麻姑仙壇記》、《顏家廟碑》、《李玄靖碑》

9、柳公權《玄秘塔碑》《神策軍碑》

10、趙孟頫《三門記》《膽巴碑》

隸書類:1、《乙瑛碑》

2、《禮器碑》

3、《張遷碑》

4、《石門頌》

5、《曹全碑》

6、《史晨碑》

行書類:1、王羲之《蘭亭序》《聖教序》

2、李邕《李思訓碑》

3、顏真卿《祭侄稿》

4、蘇軾《寒食詩帖》

5、黃庭堅《松風閣詩》

6、米芾《蜀素帖》《苕溪詩》

草書類:1、 皇象《急就章》

2、 王羲之《十七帖》

3、 孫過庭《書譜》

4、 張旭《古詩四帖》

5、 懷素《自敘帖》《聖母帖》《大、小千字文》

6、 黃庭堅《李白憶舊遊詩》《諸上座帖》

7、 王鐸的草書

篆書類:1、《散氏盤》

2、《石鼓文》

3、《嶧山碑》

4、李陽冰《三墳記》

怎樣才能達到臨貼的效果?

怎樣才能達到臨貼的效果?

怎樣才能達到臨貼的效果?

白砥臨黃道周致鄭牧仲書

延伸閱讀(一)

臨帖四“要”

當代書法家沈尹默說:“寫字不是臨帖,然而不從臨帖入手又不知寫字之道。”臨摹名家法帖要取得最佳效果,宜著力抓好以下“四要”:

要堅持循序漸進前人講練習書法須經五個階段:一遍正其手腳,二遍須學形勢,三遍須令似本,四遍加以遒勁,五遍每加抽拔。同時,在重點安排上也應注意循序漸進。如這一階段側重臨習結構,下階段側重臨習筆法,接著進行綜合練習等。如此持之以恆,就能從一點一滴中看到成績,從而堅定自己學好書法的決心與信心。

要堅持意在筆先王羲之雲:“凡書之時,貴乎沉靜。令意在筆先,筆居心後,未作之始,結思成矣,然後下筆。”歐陽詢也強調書寫時要“澄神靜慮,端己正容,秉筆思生,臨池志逸。”這些論述都認為臨帖或獨立書寫時要多揣摩字的筆畫結構、筆意法度,待成竹在胸,方可入筆。

要堅持提高人文涵養清人劉熙載《藝概》認為:“筆情墨性,皆以其人之性情為本,是則理性情者,書之首務也。”晚清學者楊守敬亦云:“若要成大家,一要品高,品高則下筆妍雅,不落俗套;一要學富,胸有萬書卷之氣,自然溢於行間。”

要堅持相互切磋要練好書法,一方面須從自己的臨摹實踐中去揣摩、領會;另一方面應向有經驗者學習,請教,使自己少走彎路。因為技藝的傳授有時很難口頭表達其微妙之處,如能親自看看造詣較深者的書寫實踐,細心揣摩其書寫時怎樣運指、運腕、運肘,就可得到不少啟發。

這裡須注意的是,按孫過庭所說的“擬之者貴似”來要求自己,努力使自己寫的字與法帖上的字相“似”,這應是相互切磋的重點。這樣相互學習,嚴格要求,就能從“形似”到“神似”,進而達到“形神兼備”的理想境界。

怎樣才能達到臨貼的效果?

白蕉先生臨帖作品

延伸閱讀(二)

白蕉先生談臨帖

傳統學習書法的步驟是由描紅、填黑(填寫空心字)到影格、脫格(脫一字二字至一行),最後才是臨寫。這個循序漸進的安排是很合理的,科學的。

描紅和填黑,事實上是在初步鍛鍊中鋒鋪毫,下基本功,使點畫就範,寫得圓滿周到。為什麼說是在下基本功呢?因為,如果你不能中鋒鋪毫,紅字就不能被蓋罩,空心字就填不滿;再進一步要求分佈結構,才寫影格、脫格。寫脫格時,事實就在引向臨寫。什麼叫“臨寫”?臨寫就是一面學習某一字體的筆跡,同時要把某一字體的架子搭像樣外,還要注意學習它的神氣,是學習遺產的手段。這個時期是一個較長的時期。一個書家往往是終身不懈地不廢臨寫功夫的。

臨寫要三到——心到、眼到、手到,是心眼手三個方面的緊密結合。心到第一。一般初學只有二到——眼到、手到,進步不快;頂差的只有一到——手到,甚至說一到都覺得勉強,因為他不是在“臨”帖而是在“抄”帖,寫的字總算是帖上有的幾個字,像麼,一點也不像。

“臨”,眼睛看,心裡想,手下寫,有帖在面前,是要對著寫的,所以叫“臨”。我們應用的大楷簿、中楷簿,有的是九宮格(井字格)、米字格,可是恰恰帖上沒有九宮格、米字格,怎麼辦?可以用明膠板或小玻璃,照習字簿上的格子用紅色或黑色細筆打的格子,放到帖上去對臨。這樣,一個字的點畫位置,在臨寫落筆前可以先仔細看一遍。過去寫不好的字,架子老是搭不好的字,在格子中要特地仔細檢查,一定能夠把原因都找出來,從而也就能夠寫好那個字了。

九宮格、米字格兩種習字格子作用不同。九宮格主要在求得點畫位置,米字格主要在求得結構中心,要寫得團結緊密。

臨寫的目的,既要得“形”,又要得“神”,形神俱得,工夫才到家。明九宮格、米字格可以求得“形似”,求“神似”怎麼辦?要“讀”。讀要在臨帖之前,或者並不準備臨寫,作為專門的一課。宋人書家黃庭堅說:“古人學書,不盡臨摹,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元朝書家趙孟說:“學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筆,乃為有益。”他這話是有深刻體會的。三國時曹操喜愛其時大書家師宜官的書法,把它放在帳上,一有空就讀。唐代大書家歐陽詢,某次在路上看到索靖寫的碑,已經走遠了,重新回來再認真讀,站得腳痠了,索性坐著,這樣一連讀了三天。

讀在乎認識書法的神理,不但在點畫分佈結構上看他具體用筆的道理,筆勢的往來;還要在整體上看它的精神面貌,尋玩它的韻味。

臨帖好比做演員,光是扮相像是不夠的,一定要能夠深入劇中人的內心世界,然後能演好戲。臨帖光是把字寫得端正還不夠,寫那一家那一帖,一定要摸透他的用筆方法,一定要臨寫得神氣活現才好。

臨帖臨到後來還要把它“背”出來,先不把帖打開,揹著臨,背不出,然後再翻開帖來核對,這個功夫叫“背臨”。

“背”很重要,臨寫過的字,任何時候,只要你拿起筆來,就應該把它默寫出來。帖在面前寫得像,帖不在面前“自來體”,成績就不能鞏固。

“讀帖”、“臨帖”、“背帖”三道功夫要結合起來,然後能夠保證學習勝利。看一筆寫一筆的臨帖,說明沒有下“讀”的功夫。帖拿開寫字就不像,說明沒有下“背”的功夫。總的說心到功夫欠缺。

臨帖雖說是書法學習的後期功夫,但它畢竟和描紅、填黑、影格、脫格一樣,是手段,不是目的。因為真正寫好字,一定要有自己面目的緣故。

怎樣才能達到臨貼的效果?

啟功先生臨帖作品

延伸閱讀(三)

啟功先生談臨帖

常有人問入手時或某個階段宜臨什麼帖,常問“你看我臨什麼帖好”,或問“我學哪一體好”,或問“為什麼要臨帖”,更常有人問“我怎麼總臨不像”,問題很多。據我個人的理解,在此試做探討。

“帖”這裡做樣本、範本的代稱。臨學範本,不是為了和它完全一樣,不是要寫成自己手邊帖上字的複印本,而是以範本為譜子,練熟自己手下的技巧。譬如練鋼琴,每天對著名曲的譜子彈,來練基本功。當然初臨總要求相似,學會了範本中各方面的方法,運用到自己要寫的字句上來,就是臨帖的目的。

選什麼帖,這完全要看幾項條件。自己喜愛哪樣風格的字,如同口味的嗜好,旁人無從代出主意。其次是有哪本帖,古代不但得到名家真跡不易,即得到好拓本也不易。有一本範本學了一生也沒練好字的人,真不知有多少。現在影印技術發達,好範本隨處可以買到,按照自己的愛好或“性之所近”的去學,沒有不收“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選範本可以換嗎?”學習什麼都要有一段穩定的熟練的階段,但發現手邊範本實在有不對胃口或違背自己個性的地方,換學另一種又有何不可?隨便“見異思遷”固然不好,但“見善則遷,有過則改”(《易經》語)又有何不該呢?

或問:“我怎麼總臨不像?”任何人學另一人的筆跡,都不能像,如果學就像,還都逼真,那麼簽字在法律上就失效了。所以王獻之的字不能十分像王羲之,米友仁的字不能十分像米芾。蘇轍的字不能十分像蘇軾,蔡卞的字不能十分像蔡京。所謂“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曹丕語),何況時間地點相隔很遠,未曾見過面的古人呢?臨學足為吸取方法,而不是為造假帖。學習求“似”,是為方法“準確”。

問:“碑帖上字中的某些特徵是怎麼寫成的?如龍門造像記中的方筆,顏真卿字中捺筆出鋒,應該怎麼去學?”圓錐形的毛筆頭,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那麼“刀斬斧齊”的方筆畫,碑上那些方筆畫.都是刀刻時留下的痕跡。所以,見過那時代的墨跡之後,再看石刻拓本,就不難理解未刻之先那些底本上筆畫輕重應是什麼樣的情況。再能掌握筆畫疏密的主要軌道,即使看那些刀痕斧跡也都能成為書法的參考。至於顏體捺腳另出一個小道,那是唐代毛筆製法上的特點所造成,唐筆的中心“主鋒”較硬較長,旁邊的“副毫”漸外漸短,形成半個棗核那樣,捺腳按住後,抬起筆時,副毫停止,主鋒在抬起處還留下痕跡,即是那個像是另加的小尖。不但捺筆如此,有些向下的豎筆末端再向左的鉤處也常有這種現象,前人稱之為“蟹爪”,即是主鋒和副毫步調不能一致的結果。

又常有人問應學“哪一體”。所謂“體”,即是指某一人或某一類的書法風格,我們試看古代某人所寫的若干碑,若干帖,常常互有不同處。我們學什麼體,又拿哪裡為那體的界限呢?那一人對他自己的作品還沒有絕對的、固定的界限,我們又何從學定他那一體呢?還有什麼當先學誰然後學誰的說法,恐怕都不可信。另外還有一樣說法,以為字是先有篆,再有隸,再有楷,因而要有“根本”、“淵源”,必須先學好篆隸,才能寫好楷書。我們看雞是從蛋中孵出的,但是沒見過學畫的人必先學好畫蛋,然後才會畫雞的!

還有人誤解筆畫中的“力量”,以為必須自己使勁去寫才能出現。其實筆畫的“有力”,是由於它的軌道準確,給看者以“有力”的感覺,如果下筆、行筆時指、腕、肘、臂等任何一處有意識地去用了力,那些地方必然僵化,而寫不出美觀的“力感”。還有人有意追求什麼“雄偉”、“挺拔”、“俊秀”、“古樸”等等,不但無法實現,甚至寫不成一個平常的字了。清代翁方綱題一本模糊的古帖有一句詩說:“渾樸當居用筆先。”我們真無法設想,筆還沒落時就先渾樸,除非這個書家是個嬰兒。

問:“每天要寫多少字?”這和每天要吃多少飯的問題一樣,每人的食量不同,不能規定一致。總在食慾旺盛時吃,消化吸收也很容易。學生功課有定額是一種目的和要求,愛好者練字又是一種目的和要求,不能等同。我有一位朋友,每天一定要寫幾篇字,都是臨張遷碑,寫了的元書紙,疊在地上,有一人高的兩大疊。我去翻看,上層的不如下層的好。因為他已經寫得膩煩了,但還要寫,只是“完成任務”,除了有自己向自己“交差”的思想外,還有給旁人看“成績”的思想。其實真“成績”高下不在“數量”的多少。

有人誤解“功夫”二字。以為時間久、數量多即叫做“功夫”。事實上“功夫”是“準確”的積累。熟練了,下筆即能準確,便是功夫的成效。譬如用槍打靶,每天盲目地放百粒子彈,不如精心用手眼俱準地打一槍,如能每次射二中一,已經不錯了。所以可說:“功夫不是盲目的時間加數量,而是準確的重複以達到熟練。”

怎樣才能達到臨貼的效果?

當代王義軍作品

延伸閱讀(四)

初學書法的六大誤區

書法是民族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枝奇葩。弘揚民族書法文化、學習書法技藝、勇攀書法高峰,也並不是一條平坦之路。一般情況而言,由於個人的文化背景、學習的心態、方法、習慣及悟性的差異,學習後的成效也不近相同。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每個學習者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一些困難,所以,途中折筆者屢見不鮮 。以下筆者就多年在學習書法的道路上得到一些教訓與經驗。與初學書法的同仁們做一交流,期盼著大家能予以斧正不當之處。

一、孤陋寡聞、習書有所心德以後易陷入坐井觀天的誤區

隨著書法熱的升溫,有許多人加入到書法學習的行列,為弘揚祖國書法藝術事業增添了新鮮血液和活力。初學書法者對書法興趣開始是濃厚的,往往臨習一段時日後有了對書法初步的認識之後,一些人似乎得到了書法藝術的真諦。不再深入臨帖,認真思考帖中的多方面的奧妙,及早掌握字帖的特點,學習古人的書學方法,而滿足於一知半解,對一些技法的問題也不求甚解,導致很長時間字體沒啥長進。更有甚者空談顏、歐、柳、趙等諸體、“二王”等各類字帖為能事,大有點賣弄學問的嫌疑。如此發展下去,持這樣的心態就會不知不覺地影響了個人學習書法藝術的成長進步,難免造成基礎淺薄難登大雅之堂,很容易陷入坐井觀天的誤區。

二、臨帖片面、取捨不當易陷入閉門造車的誤區

我們說臨帖是學習書法的不二法門。初學者要著重臨帖,同時,要善於思維,切不可片面的追求形似或單純的追求神似。記得魯迅先生講過讀書,他指出讀書既要能“鑽進去”又要可以“鑽出來”,這是讀書的兩個階段。其實學習書法和讀書也有相似之處,正確的的認識書法學習中的臨帖時的取捨關係,有的放矢的臨帖,取其精華、舍其缺點、增其不足行之有效的進帖與出帖。一些學習書法的人雖然臨帖多年,知道如何能在一個帖中“鑽進去”了,就是臨習字帖的第一階段力求形似階段,在與把握用筆怎樣能寫到與帖相似的程度,很有成效了,但始終在帖中“鑽出來”階段不得要領,因為沒有學會很好的轉換能力,沒有形成自己的基本的書寫功底,一些人好像邯鄲學步似的,離開帖還是不會寫出較好的字來。特別是哪一些不願與專家學者或書法有成績的愛好者交流的初學者,更容易陷入了閉門造車的誤區。

三、見異思遷、缺乏辯證思維易陷入盲人摸象的誤區

初學書法有一定的臨習經驗後,在嘗試轉帖的時候,在眾帖之中難以專注,往往是博覽群帖、舉棋不定,難以把握學習書法中的博與專的關係。這時,學習書法的初學者如果沒有審慎思考、辯證思維,率性的臨帖,朝秦暮楚地臨習,不僅寫不出合乎法度的字,也很可能寫成“四不像”,無疑走了彎路。這一情況如果沒有注意到的話,還在深入臨習下去,恐怕整個將學到的一些好的經驗也沒有得到強化,相反被一些陋習與習氣取代了已有的功力,那可真的得不償失了。有一些初學者也許沒有對臨帖的現象與本質沒有區分開來,多臨帖本來是好事情,但不加以思考,分析用筆的特點與字形的特徵的關係和規律,一味地換帖、臨帖,不僅沒有達到學習目的,而且還增加了習氣、走了彎路,不自覺的陷入了盲人摸象的誤區。

四、固執己見、墨守陳規的學習書法的方法易陷入南轅北轍的誤區

有道是:“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學習書法也不例外,只要做有心人,學習書法並不難事。一般情況選擇經典的好帖,按照書法名家的指導,有幾年的學習應該小有成就了。但事實上大多數的初學者沒有預期的學習效果,原因不在書法本身有多難,而在於學習過程中,沒有調整好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學習心態。那些好固執己見、抱殘守缺、墨守陳規的學習者,因學習書法的心態不正確、方法不適宜,還會走很多彎路並且還不自知。有很多人還把他們沒有掌握書法的書寫技法,歸結到沒有天賦上去。學了一個時期因為方法不當,甚至還沒有搞清楚寫字和書法的區別,而且又剛愎自用、堅持用不當的方法學習書法,結果陷入了南轅北轍的誤區。

五、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習書無常性易陷入葉公好龍的誤區

現在的初學書法者沒有缺少學習資料的,因為到了書店有林林總總的各類書法字帖,還有VCD、DVD光盤,多種教授真、草、篆、隸的學習資料應有盡有,那麼主要學不好的因素就是主觀不努力。特別是有些人沒有學習的自控能力,定下的學習計劃沒有不折不扣的去完成。另外,不會協調自己的學習時間,往往是憑一時的熱情,或時冷時熱的學習,這樣的方法怎能學好書法呢。還有一些初學者也臨習字帖也看VCD、DVD盤的學習內容,經常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看似用各種方法學習書法實則是陷入了葉公好龍誤區。

六、取法偏頗、不善總結的習字方法易陷入盲人騎馬的誤區

學習書法有了己見是好事,可又怕是偏見,有了偏見就會指導的走向偏路,比如在取法方面,將帖上的習氣當優點,把民間書法當經典,把創意怪誕誇張當創新等,這樣就會走向無法無天書寫的地步。還有一些江湖雜耍具有表演性,不為初學者瞭解並被有些人熱衷追捧。比如:雙手寫字、用嘴寫字(身殘者例外)、寫反字、用火烤字等等。這樣的書寫方法是具有迷惑性的,是譁眾取寵之舉,這些江湖雜耍是對文化的低俗化、庸俗化、媚俗化,更甚是還有一些文化垃圾。我們學習書法的人要有清醒的認識。要努力學習傳統的書法藝術經典,在掌握傳統精華的基礎上再有所創新,不斷總結學習中的經驗和教訓,否則,難免陷入盲人騎瞎馬、半夜臨深池的誤區。

以上這六大誤區,是初學書法者的容易陷入的,筆者也進過誤區,並走了很長時間的彎路。近幾年,通過學習和不斷總結有所心得。現在,表達出來希望能帶給初學書法者一些啟發。下面我將在學習書法的道路上的經驗教訓一併介紹給大家,能夠讓更多初學者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走或少走彎路,避免陷入誤區,更快的掌握書法的技能和知識,為傳承書法藝術做出自己的貢獻,請廣大書學同仁們共鑑。

其一、端正學習態度,不斷提高對書法藝術的認識

中國書法是以漢字為載體用毛筆為書寫工具,以線條變化來表情達意的一種傳統書寫的藝術。中國書法是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史的標誌性符號,是世界範圍內文字演化史上,以實用與藝術最完美的結合體。因此,我們要以認真的態度學習書法藝術,要用虛心、耐心、細心的精神臨習諸體,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審美素養及對書法藝術的理解。加強古典文學的學習,特別是古典詩詞的學習,充實個人的國學文化修養。儘早瞭解書法藝術現象和本質規律,掌握書法藝術的發展史的概要、書法藝術的創作的理論,不斷提高對書法藝術的認識水平。

其二、掌握書法學習方法,探求臨創要領走良性循環的學習道路

古人對學習書法的方法的論述很多,給我們後人學習書法藝術留下了十分珍貴的、可資借鑑的寶貴資料。我們要循序漸進的去閱讀一些經典書法論著,理解其中的深刻內涵,特別是用筆的方面、結體方面、章法方面的內容。在一些基本的、也是基礎性的方法,我們要準確的掌握。比如持筆姿勢,寫小楷就要枕腕、寫中楷就要枕肘、寫大楷就要懸肘、寫楷書就要遵循中鋒行筆等。我們只有在熟練的掌握基礎的書法技法時,方可探求臨帖時的筆意取捨、書寫節奏、輕重緩急,為書法創作奠定和積累有益的元素。努力把握臨創的要領,儘快的走到學習書法的良性的軌道上,少走彎路、少進誤區。

其三、開闊視野,增進交流逐漸確定自己的書學方向

當今的書法活動十分盛行,得到了各級政府和文化部門的廣泛支持,從國家級的書法大展賽到省、市級的書法賽事活動每年都不斷舉辦。建議初學書法者多參加各類展覽,開闊視野,從展覽中會了解到很多書法的信息,包括作品的形式、內容、書寫的各類書體,能夠正確觀察並分析作品上字體的取法來歷、書寫水平和創新內容。有了對高規格書法作品的認識與瞭解,及時找到自己的不足,不至於陷入誤區走許多彎路。另外,還要有時間、有機會在當地,要訪問書法大家、名家,多聽他們的指教、指導,從專家學者身上學到字內功和寶貴的字外功,是怎麼得來得,從而得到啟發。書法藝術是以深厚的傳統文化為底蘊,只有不斷地通過觀摩展覽、訪問、交流,拓展思路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如何去彌補自身的差距與不足之處,方可明確學習的目標和有的放矢的制定學習書法的計劃、方案,努力實現確定的書法藝術的學習方向。力爭較早的出成績,將中國的傳統書法藝術發揚光大。

其四、書法藝術與人品的雙修,是參悟、求索人生的至高境界

書法藝術以筆墨線條的變化來組合平面空間的韻律,形成一種凝態的樂章,給人帶來無限的遐想和美的享受。文字的教化和線條的變化,震撼人心靈,讓人感觸到了歷久彌新的文明之光、智慧之光。而由技上升到道的高度,也就是將技法提升到學術的高度來研究,又給學習書法者再賦予一個新的思想內涵。它能夠站在歷史的角度審視、思考、弘揚中華民族的文明史、文字史的所有外延,讓更多的有思想、智慧光芒的書法藝術的學習者創作出既富於傳統又結合創新時代的優秀書法作品和書法理論篇章,是對當代書法學人追求書法藝術的至高要求。人的思想、智慧的成長進步,有賴於對事業探求的過程之中。通過學習書法藝術提高了對書法藝術的認識,同時,特別也提高了對自我本質的認識。大家知道所謂字如其人、文如其人,實質上是群眾在欣賞創作的書法作品、寫作作品的作者,個性評價的形象概括,是指人在探求藝術事業中的信念、思想、價值、心態、意志等多方面的綜合反映。藝無止境也是對書品與人品的高度概括。同時,可以說書法藝術和人品的不斷進步才是參悟、求索人生的至高境界。

以上所見多有偏頗,好在有書藝同仁們的關愛、提攜,錯誤與不當之處,希望大家及時糾正。讓我在理性認識上有更大的進步,在學習書法的道路上領悟跟多的樂趣與收穫。 (趙玉宏)

怎樣才能達到臨貼的效果?

延伸閱讀(五)

也談初學書法

書法是我國國粹之一,其中學問博大精深,包羅萬象。其線條更是變化多端,奇美無窮。古今已使多少人為之傾倒,畢其一生鑽研不休。一幅好的書法作品或妍美或厚重,或沉穩如磐石,或美妙如行雲流水。他們總會在瞬間給人一種震撼,一種精神上的愉悅和美的享受。甚至永恆的美。這也是以漢字為基本元素的中國書法的魅力所在。因為敬慕中國書法以及祖先遺留下來的瑰寶,所以筆者也喜愛和學習寫字。並在學習中有一些體會或觀點(僅限毛筆書法),寫出來與大家共勉。望方家指正。

我們很多人往往一提到書法,便馬上會與寫字等同起來。覺得寫字就是書法。毛筆字就是軟筆書法,鋼筆字就是硬筆書法。其實這只是一種對書法的直觀認識。真正的書法是應該上升到藝術的高度的,不僅僅指會寫字。他包含字的結構,用筆,內容章法等很多學問的綜合;也包含書作者的學識,修養,悟性,心情等寫字以外的因素。寫好字只是學習書法的最基本的過程。一手好字不等於一幅好的書法作品。同樣字寫的好人不一定是書法家。

現代社會高度發達,人們過去用於書寫的毛筆,鋼筆工具逐步由電腦所取代。加之商品經濟社會,人們多忙於生計或事業。寫硬筆字的人已經很少,寫軟筆字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只有某些行業或人如學校,書法家及其書法愛好者還在用。大多數人已經到了提筆忘字,對字似曾相識的地步,更談不上會寫。所以社會上有“一筆好字被電腦給廢了”俏皮說法。這對祖先幾千年遺留下來的中國漢字和書法都是一種悲哀。也是社會高度發展的一種代價。

學習書法首先要學會寫漢字,把字寫準確,結構寫協調。不管是臨寫某家範帖。學習態度一定要端正,因為學寫書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是一蹴而久的。所以要有恆心和毅力。堅持臨習,恆即有成。現在有些人,自己本來就是半路出家,但為了一己之利辦學習速成班鼓吹跟他學會幾個月就能練到某種程度云云,言之鑿鑿令人耳紅。還有一些老者,退休了家裡悶得慌,於是乎拿床墊海綿作了一些狀如毛筆的“毛筆”,蘸著水在地上練習所謂的“地書”。不乏有一部分老者練習的目的是為了鍛鍊身體和記憶這是好的。少部分則是向世人更主要是向兒童兜售“自己的發明”(這種筆的發明者不可考,人人都稱自己發明),著實害人不淺。讓好多人誤入歧途,特別是許多孩童。蘸著水在地上寫固然方便,但恐怕寫一輩子都不會在紙上寫。我有一次在某地見一老者,在地上地書,寫的極其美妙。竊以為偶遇大家,便請其到家留墨寶一幅。只見老者戰戰兢兢在宣紙上揮毫,一氣呵成。寫罷我急去端詳——天地之別的感受!在宣紙上寫的我不忍再看第二眼。現在人為了求新求異發明地書,勺書,刀書等等諸多書寫手段手段,美其名曰創新,愚以為譁眾取寵的成分多一些。要想寫好書法,還須歸於傳統,規規矩矩走先輩們所走過的路。而且是由楷到隸,行,草,篆逐步發展的過程。

其次,練習書法必須從臨帖開始。我的老師馬治權說過“字帖是最好的老師”。有些人練習書法不去臨帖,拿上筆信馬由韁的亂寫,看似龍飛鳳舞,其實毛病滿篇。所以要師法古人,最好是名帖明碑。因為它們是經過歷史和無數人檢驗過的精品。例如東晉二王,唐朝歐趙褚柳,宋朝蘇黃米蔡,元朝趙孟頫,鮮于樞,明朝董其昌等等名家,選其所愛,一家到數家,堅持臨習終會有所成。那些不臨帖或只臨現代名家的人終是不會走遠的。

再次,練習書法除讀帖,臨帖,對帖體會筆法以外,要多請教老師或專業人士指點,答疑解惑,這樣會少走好多彎路。還要多讀書法理論書籍及書法以外的文學作品,以提升自己書法的認識和鑑賞水平,同時也是對自己人格修養的提高——“腹有詩書書自華”。也是所謂的“功夫在詩外”。 (佚名)

怎樣才能達到臨貼的效果?

陳鴻翎臨王羲之蘭亭序

怎樣才能達到臨貼的效果?

陳忠康節臨王羲之喪亂帖

怎樣才能達到臨貼的效果?

李靜節臨楊大眼造像記

怎樣才能達到臨貼的效果?

林邦德臨蘇軾黃食詩帖

怎樣才能達到臨貼的效果?

遆高亮臨米芾彥和帖

怎樣才能達到臨貼的效果?

怎樣才能達到臨貼的效果?

怎樣才能達到臨貼的效果?

遆高亮臨王羲之孔侍中帖

怎樣才能達到臨貼的效果?

王忠勇臨王羲之姨母帖

怎樣才能達到臨貼的效果?

謝景行臨王羲之蘭亭序

怎樣才能達到臨貼的效果?

謝景行臨顏真卿祭姪文稿

怎樣才能達到臨貼的效果?

於明詮臨顏真卿祭姪文稿

怎樣才能達到臨貼的效果?

張守躍臨王羲之黃庭經

怎樣才能達到臨貼的效果?

張守躍臨鍾繇宣示表

臨帖要專一

怎樣才能達到臨貼的效果?

怎樣才能達到臨貼的效果?

書法是中國漢字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蘊藏著自然的靈性、溢美的芬芳。而且歷代書法家的壽命都比較長,經常練習書法的人,不僅能得到藝術上的享受,而且能增進身體健康,延年益壽。現在很多老年人也意識到了這一點,退休後開始練習書法。怎麼練習才能少走彎路提高得更快?怎樣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寫出像樣的作品?本報帶您走進遼寧老幹部大學書法班王憲增老師的書法課堂,一起去感悟書法的魅力。

中國書法分為楷書、行書、草書、隸書、篆書幾種書體,學習的順序也沒有嚴格的規定。不過還是建議初學者從楷書、隸書學起。因為楷書的筆法豐富,結構嚴謹,通過練習可以打下良好的基礎。隸書則比較穩重,用筆簡單,容易掌握,對筆法的基礎鍛鍊有不錯的效果。

不要過分用力握筆

很多練習書法的朋友認為寫出來的字要顯得蒼勁有力,運筆時就一定要有力道,於是就自然而然地認為寫字的時候應該用力握筆,死死地把筆抓牢。其實這樣做是不對的,因為握筆過分用力,就會引起肌肉緊張,寫起字來就會不夠靈活、運筆艱難,寫出來的字自然顯得生硬而沒有靈性。

總結:正確的握筆方式是,只要手能把筆握住就行,握筆越松,字越靈活。

字越大,執筆應當越高

一般而言,字越大,筆所揮動的範圍越大,執筆就應當越高。字越小則反之。執筆位置低時,手腕可以枕在紙上;執筆位置略高時,為了防止抖動,增加穩定性,可將手腕枕在左手手背上;執筆位置再高時,那麼手腕就要離開桌面,用手肘支撐桌邊書寫;執筆位置更高的話,就應該懸腕書寫了。

總結:字的大小如果超過拳頭大了,一般採用站姿書寫,鴨蛋大小或小於鴨蛋的一般採用坐姿書寫。

先練筆畫 後練結構

要練好書法必須把橫、豎、撇、捺、折、鉤、點、挑這八大基礎筆畫的書寫方法牢固掌握。基本筆畫書寫中要注意起、行、收三個過程,且三個過程要連貫、一氣呵成,中途不可隨意停頓,同時還要注意各種筆畫的形狀、輕重、長短、曲直以及方向的不同。

總結:練習多長時間筆畫,才能開始寫字呢?這個時間沒有明確的規定,因人而異,掌握得好就可以少練一點兒時間,覺得不好,就可以多練一些時間,總之打好基礎有益無弊。

練好一種書體再練另一種

很多人寫了一輩子字,但重新開始學習書法還是覺得提高很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幾十年來已經形成了一套自我書寫的習慣,要想提高必須拋棄舊有的習慣。

臨帖是書法學習過程中打基礎的階段,就是通過觀察和模仿字帖上的結字習慣來代替自己以往不好的習慣,通過臨帖把幾十年來養成的不好的書寫習慣逐漸改掉,只有拋棄這些舊習慣才能真正“入帖”。

臨帖時要認真觀察字帖上每一個字的結構特點,再結合自己寫出的字,對比一下重心是否平穩、上下左右是否分佈均勻,是否點畫呼應,是否突出了這個字的主要筆畫。

如果臨帖的基礎沒打牢就投入創作,不僅無益甚至會阻礙書法水平的提高。只有紮實練好基本功,一旦“入帖”就等於練就了一種看家本領,具備了創作能力。

初學者可以選擇褚遂良的《千字文》和顏真卿的楷書字帖來臨帖。把帖上的好習慣變成自己的習慣,把一種書體練紮實了再換另一種書體練習,否則沒有一個帖能在腦子裡留下深刻印象,哪一門也達不到像樣的水平,就像熊瞎子掰苞米一樣,掰一個扔一個,不論你臨多少帖都不可能真正“入帖”,這也是很多人練書法總不見明顯進步的重要原因。

在每次臨帖之前先按自己的寫法寫上一個字,然後和字帖進行比較,找到和帖上不一致的地方,包括筆的走向、角度、筆畫間的相互關係等,找到毛病了,字帖上字的特點也就明確了,記憶的也更牢固。如果發現好幾個字都犯同樣的毛病,那就找找規律,改好一個字可能會帶動一批字。

在練好基本功後可以根據各自的情況來選擇適合自己的字帖。 本版稿件均由遼瀋晚報、聊沈客戶端記者 計一雪 採寫

課程名稱:書法主講人:王憲增教師簡介:中 國 刑 事 警察 學 院 副 教授、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遼 寧 省 書 法家協會會員、瀋陽 市 書 法家 協 會 常 務理事、瀋陽市皇 姑 區 書 協主席、遼寧省老 幹 部 大 學書 法 班 特 聘教師。

正確的握筆方法。

速成班

這麼結字才好看

1.橫平豎直、平穩端正

橫畫和豎畫在漢字中使用頻率較高,要求在結字時橫平豎直,平穩端正。但橫的平是相對的平,並不能寫成水平,應右部稍高取斜式。

出現多橫畫時,其橫畫要有長有短,有平有仰,如“奉、正”等。

當橫畫用作主筆或在最下邊時,往往寫成長橫且橫略波浪或略拱狀。

當字中被包圍部分有兩條或兩條以上短橫時,要長度相仿,基本平行,且與右豎相離,這樣寫才有透氣性。如“直、青”。

當字中只有一豎而且居中時,豎必須寫的垂直。如“中、申”等。

當字左右有對應的兩條短豎時,兩豎要上開下合,成“開肩”狀,如“四、裡”等。

當字中有相對應的兩條長豎或左豎右鉤或左右都是鉤時,要基本平行向下,並注意寫得左略短而右略長,如“林、同”等,但有少數左右都是豎鉤的字例外,如“射、謝”等,需左鉤長右鉤短。

2.把握好豎中線和橫中線

書寫時要安排好相對稱的一些字的筆畫在字形中的位置,在書寫時應考慮是以點為中線標準、以豎為中線標準、還是以撇捺交叉點為中線標準。

3.相對平行排列的筆畫之間距離要勻稱

筆畫構成漢字時,相對平行排列的筆畫之間,如橫距、豎距、撇距、點距以及整體筆畫距離要勻稱。

4注意偏旁部首與筆畫的呼應

5把握好字的主筆和重心

6把握住漢字書寫的外形特徵

漢字大體上都是方塊形,而有些字的外部形狀則是左斜行、右斜形、三角形、菱形或圓形,這些字不能寫成方形,同時又要注意重心平穩。如“夕、飛、丁、女、乃”等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