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 民国山西粮王

民国年间,随着正太、同蒲两条铁路的开通,给地当要冲的太谷造成了粮食交易的方便条件,粮行迅速崛起,并出现了一种赌博性的粮食交易形式做粮盘。这种活动,只限于在粮行内部通行。每做一次盘子,参与粮商要向粮行预交三千元押金。一次盘子限定半月为期。到了期口,交易双方交粮交钱。在此期间,由于市场粮价涨落不定,故有时赚有时赔;不懂行情的人是不敢做粮盘的。当时太谷县有个“粮王”,在山西粮界非常有名。“粮王”姓高名必明,是祁县谷恋村人。

高必明十几岁时来到太谷,在南门外一家不起眼的油面店当伙计。因为刚刚出来学生意,懂的事情不多,不懂的东西不少,经常因为出差错受到掌柜责罚。不久,高必明因为睡过了点,没有能按时赶到店里下板开门。想到严苛的掌柜,连工钱也没要,干脆不干了。过了些日子,有一家叫“恒锡庆”的油面店缺人手,他就去应聘,继续当起了小伙计。这个店的掌柜比较随和,看高必明聪明懂事又肯吃苦,便喜欢上了这个小后生。高必明被掌柜赏识,也就干得越加起劲。掌柜经常指点他,还把自己做生意的窍门和经验加以传授。这样高必明就在这个店里干了下来。几年后,这个对粮油买卖一窍不通,且不谙世事的小屁孩,靠头脑灵活又吃苦好学,从扛麻袋打杂开始,一点一点地把自己磨炼成了一个业务精通、善于经营、胆识过人的业界高手。

高必明不仅做事爱动脑子,又善于搞交际,所以在生意上总是比别人技高一筹。掌柜也看出来了,高必明不是个等闲之辈。掌柜真没走眼,高必明确实胸怀大志,只可惜没有施展才干的机会罢了。尽管如此,高必明在干活时和平时一样卖力。只是在跟朋友茶余饭后,也不免会流露出不甘久居人下的意思。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有个榆次北田人叫侯家书,看粮食生意很赚钱,想做又怕自己不在行做不起来,所以一直没敢做,遇到高必明这样的行家里手,自然是相见恨晚。久而久之,两个人成了掏心窝子的朋友。民国七年(1918)侯家书出资5000元在太谷东门外正东道开设“德义生”粮店,高必明如愿以偿当上了大掌柜。当了掌柜,高必明就有了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高必明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做好生意,一可以证明自己的才干,二可以报答侯东家的知遇之恩。侯东家也很高兴,高兴自己终于找到了一个能为侯家发达生财的高手。后来的岁月里,东家与掌柜相互信赖,相互尊重,合作非常愉快。短短的几年,年轻的高必明带着粮店里的十几个人,硬是把生意做到了天津售粉、保定乾易,太原精粉这样的大公司。

“德义生”的生意蒸蒸日上,而且一直很红火。世事难料,后来因侯家兄弟都吃上了“料子”(鸦片烟),加之阎锡山败于蒋阎战争,晋钞大幅贬值,生意很快就垮了。然而,高必明成功运作这个粮店十几年,不但经营才干得到了发挥和提升,也让他经历了一次成功与失败的人生体验,而且这种体验是深刻的。“德义生”的买卖垮了,高必明失去掌柜身份,店里原来跟着他风里雨里东奔西走的伙计们也丢了饭碗。大家没事凑在一起喝酒解闷,常有一些不知情的老主顾还在联系他们买粮卖粮。有伙计就说高掌柜干脆你开个买卖我们都给你干好不好,高必明一听正中下怀,干多年掌柜也有了积累了,说干就真的干起来了。民国二十三、四年(1934—1935)年间,高必明在太谷县东门外南河街买了一块烂地,盖了三间房子,自己出资带着从德义生追随而来原班人马,开起了自己的粮店,取名“聚利川”。由于上下齐心经营有方,伙计都是干了多年粮店生意的老伙计,客户也有多年的老关系,生意做得顺风顺水出奇的兴隆。后来生意做不过来,又分出一个“义利川”请了榆次人任掌柜,经营方面还是采用“聚利川”模式。这聚、义两店天天门庭若市,交易量剧增,月存粮达到二百多车皮50000多石,一时竟成了太谷粮市的调控中心,影响力辐射到了津、京和张家口等地。高必明除了做购销粮食实体业务外,还从事着粮盘子交易。所谓粮盘子跟现在的粮食期货有点相似,就是买卖粮食价格的涨落,十五天为一个交割期口。到时钱货两清,也可以协商找补差价,采用后者交割方式时居多。这种生意类似经纪人业内人士叫“做佣”,他们取酬方式是获取委托人的佣金。由于交易的刺激性赌博性,引来京、津、冀玩家参与其中,使得交易更加火爆。据1934年《山西省大观》记载各家粮店代客做盘,仅仅佣金一项一年就可抽取79830元(当时做粮盘子佣金按每石麦子是五厘钱计算)。粮盘子更是大得惊人,一个期口就是数百车皮几万甚至十万石的交易额。一石粮食价格浮动一元钱,就是多少万元钱出入。高必明凭着自己多年经营粮食生意积累的经验,和他对市场超人的分析判断能力,既做盘子也做佣,短时间内就聚积了数百万元的可观财富。高必明鸟枪换炮了,他先后在太谷东门外买地盖起了七座院落二百多间房子,其中有库房、账房、办公室,营业厅、接待室等一应俱全。后院建有花园楼阁,楼下是东家掌柜生活居所,俨然就是一个粮食帝国。此外高必明还在太原等地也置下了数量不等的产业。至此,高必明这个生长在祁县乡村里的娃娃,当初两手空空的来到太谷,由做店小伙计开始,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奋斗,终成一代“粮王”。

高必明在太谷粮行独霸一方,名声远播,引起了官方注意。"四大家族"之一的孔祥熙和山西土皇帝阎锡山十分眼红,先后插足粮行和高必明竞争。他们凭借官家鉛力,终于把高必明挤垮了,到了三十年代末,阎锡山曾借故将高必明下狱,后放出,给了个有名无实的"太谷粮店"掌柜做,从此,"粮王"便从太谷商界泯灭了。

民国山西粮王

民国山西粮王

民国山西粮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