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3 我市将重点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十大工程”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武霈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昨日从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推进办公室了解到,为加快菏泽高质量发展步伐,在实现“后来居上”的征程中迈出更大步伐,日前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十大工程”加快推动菏泽后来居上的意见》,将重点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十大工程”,推动菏泽全方面发展。据了解,这十大工程分别为:实施产业倍增工程、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实施园区升级工程、实施资本助力工程、实施立体交通工程、实施城市提升工程、实施乡村振兴工程、实施生态优化工程、实施全民创业工程、实施民生改善工程。

产业倍增工程,为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注入强心针

产业提升是我市实现科学赶超、后来居上的主引擎,产业项目是新旧动能转换的有力抓手,如何“调旧”“育新”实现动能转换还需要从做强主导产业入手,为此,“产业倍增工程”成为十大工程之首。

经过精心培育,我市已形成高端化工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机电设备制造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现代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现代商贸物流产业、电子商务产业七大主导产业,实施产业倍增工程,正是要从七大主导产业入手。《意见》指出,力争到2020年,我市高端化工、生物医药等五大工业主导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万亿元,2022年达到1.4万亿元,5年内年均增长15%左右;现代商贸物流业交易额年均增长14%左右;电子商务交易额力争到2020年达到5500亿元,2022年突破1万亿元,年均增长40%左右。

发展七大主导产业的同时,我市将积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依托医疗健康、养老养生为主题功能的产业项目,大力发展医养健康产业,打造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产业链。依托菏泽丰富的文化资源,推进全域旅游,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打响“牡丹之都、好汉之乡”文化旅游品牌。

为新旧动能转换注入“创新”活力

唯有创新方能激发动能转换的内生活力。在动能转换的“调旧”“育新”上,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同样被被列入了“十大工程”。

《意见》指出,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强化企业的主体作用、创新平台的载体作用和人才的支撑作用,力争到2022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7%;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9%;省级以上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突破200家,引进院士、泰山领军人才等40人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9%。

实施立体交通工程,建成国家区域交通枢纽城市

《意见》指出,按照“统筹规划、适度超前,合理布局、优化结构”原则,加快构建外快内畅、互联互通、舒适安全、经济绿色的现代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力争2022年基本建成国家区域交通枢纽城市。

机场建设方面。2019年底建成菏泽牡丹机场,开通部分国内主要城市的航线,加快打造国际航空物流港。力争2020年,牡丹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56万人,货邮吞吐量达到2300吨以上。

铁路建设方面。力争2018年鲁南高铁曲阜至菏泽段、菏泽至兰考段开工建设,2022年建成投运;加快推进雄商高铁建设。力争到2020年,全市运营和在建铁路里程达到400公里。

公路建设方面。建成东新高速公路、德上高速公路巨野至单县段、枣菏高速公路菏泽段,开工建设濮阳至阳新高速公路、实施日兰高速巨野至菏泽段改扩建工程,开展德郓高速东阿至郓城段前期工作,全市形成“三纵两横两连”的高速公路网络。改造提升一批国、省道干线公路,建成市区至机场、高铁站的快速通道和到港口的连接线。到2020年,通车和在建高速公路里程达到586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与周边市高速直达。力争今年全市新改建农村公路2000公里,实现自然村“村村通”。

内河航运方面。提升洙水河航道运输能力,加快推进新万福河、郓城新河、东鱼河航道建设。力争到2020年,境内通航和在建Ⅲ级航道达到73公里,建成港口作业区5个。

实施城市提升工程,打造区域中心城市

围绕打造“本地人留恋、外乡人向往”的区域中心城市,进一步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不断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力、影响力、带动力。力争2020年创建成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56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20万,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6%;到2022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8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50万,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9%。

为打造区域中心城市,我市将高标准做好城乡一体空间战略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做好高铁新区、东部物流园区、航空港区等城市新区和城市出入口、主干道、赵王河及万福河沿岸等重点区域城市设计。做好水城、绿城、花城、商城四篇文章,保护“外圆内方”古城格局。

在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方面,我市将着力实施道路畅通工程,完善城市路网结构,消除市区内断头路,持续推动棚户区改造,2020年全市城区基本消除成方连片的棚户区。完成具备条件的所有路口渠化改造。同时,今后3年每年增加新能源公交车100辆,公交线路发展到50条。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20年实现市区供热和生活垃圾规范化无害化处理全覆盖、多点供气管网互联互通。建设非遗展示馆、曹州历史文化名人馆,完成市民文化中心、老年大学和老干部活动中心场馆建设。加强环城公园、环堤公园、赵王河和洙水河公园、万福河湿地公园等城市绿地建设,抓好沿河、沿路和组团间绿化,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以上。实施“水系连通”工程,开发改造“三湖七河”,形成城区万亩水面。

实施乡村振兴工程,善用“特色”二字

为把我市打造成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先行区,我市重点实施“乡村振兴工程”,到2020年,农村产业发展能力和质量明显提高,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农村生态环境持续好转,乡风文明水平显著提升,农村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社会形势和谐稳定。到2022年,乡村振兴工程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意见》指出,我市要发挥特色优势推动产业振兴。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到 2020年市级专业村达到2000个。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到2020年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200家。做大做强牡丹产业,打响“中国牡丹城”品牌。依托“中国林产品交易会”国字号品牌,建设中国(菏泽)林产品交易中心。新建扩建一批大中型水库,加快黄河故道、黄河滩区综合开发利用,打造沿黄产业带、黄河故道产业带。推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到2020年打造6个乡村旅游集群片区、20个乡村旅游园区。

民生改善工程,依然是重中之重

为了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我市将持续加大民生投入,着力补齐民生短板。

在积极推进就业方面,我市将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妥善解决军转干部、退役士兵和随军家属就业。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鼓励非全日制、临时性和弹性工作等灵活就业,加强对残疾人等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规范公益性岗位开发和管理,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到2022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0万人以上,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以内。

在社会保障方面,我市将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健全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机制。同时采取因地制宜推进多种养老方式,到2022年基本建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方面,我市将实施解决大班额规划和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有效增加学前教育供给。力争到2022年,所有中小学班额符合要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覆盖、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8%、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同时,加快建设市职教园区和牡丹区职教园区,推动菏泽学院筹建菏泽大学,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争取扩大齐鲁工大菏泽校区招生计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