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0 汴梁文化|代表中國品德的經典故事:喚醒對傳統文化的記憶!

汴梁文化|代表中國品德的經典故事:喚醒對傳統文化的記憶!

頤和園長廊彩繪,韓信「一飯千金」的故事。(圖片:wikimedia commons)

重視品德是對的,因為它是做人的根本,應該從生活的一言一行做起。代表中國品德的經典故事,每一個都能觸動現代人的心靈,給人們啟迪和感悟!同時喚醒對傳統文化的記憶。孔子認為家庭對一個國家的繁榮有很重要的地位。各個時代傳下來的許多典故告訴我們,古代人對家庭的重要性及家庭與人和社會之間的關係擺得很正,也很注重對下一代人的言傳身教。下面我們一起來看幾個小故事:

相敬如賓指夫妻像對待貴賓一樣彼此尊重

春秋時期,晉國大臣郤芮因罪被殺,兒子郤缺也被廢為平民,務農為生。郤缺不因生活環境和個人際遇的巨大變化而怨天尤人,而是一面勤懇耕作以謀生,一面以古今聖賢為師刻苦修身,德行與日俱增,不僅妻子甚為仰慕,就連初次結識的人也無不讚嘆。

一次郤缺在田間除草,午飯時間妻子將飯送到地頭,十分恭敬地跪在丈夫面前,郤缺連忙接住,頻致謝意。夫妻倆相互尊重,飯雖粗陋,倒也吃得有滋有味。

此情此景,感動了路過此地的晉國大夫胥臣,一番攀談,認為郤缺是治國之才,極力舉薦他為下軍大夫,後來郤缺立大功,升為卿大夫。

汴梁文化|代表中國品德的經典故事:喚醒對傳統文化的記憶!

相敬如賓(圖片:chi lan/youtube視頻截圖)

媳婦的好心救了全家人的命

這個故事是在清朝發生的。順治甲午年三月,在晉陵這個地方住著一個人叫做顧成。他的兒媳婦叫做錢氏。

一次就在錢氏返回鄰村孃家的時候,顧成所在的村裡卻發生了瘟疫,到處都有傳染的情形,甚至連親戚都不敢路過、不敢探訪。不幸顧成夫婦也得了這種瘟疫,不久,幾個兒子和媳婦等八人,也都陸續染病,整日臥病在床,奄奄一息。

錢氏得知公婆等患時疫的消息後,急忙要趕回夫家照顧他們,可是錢氏的雙親為了她的安全,極力的勸阻,希望她不要回去。錢氏說:“丈夫當時娶我進門,不就是為了能孝養年老的公婆嗎?現在發生這樣的事情,我豈能置公婆於死而不顧呢?如果我明知他們病危而竟忍心不回去,那我跟禽獸又有何差異呢?我一定要回去照顧他們,就算死也沒什麼可遺憾的。”於是她便趕回去了。

剛到家,就聽到有鬼的說話聲,說:“眾神都護著這個孝婦錢氏來了,我們速速回避吧!”沒多久,顧成一家人果然都痊癒了。

仗義的兄弟倆跟匪徒的衝撞

這個故事講的是兩個親兄弟之間偉大的愛和犧牲。故事發生於漢朝。有一個名叫趙宵的男子,他的弟弟叫趙理。兄弟倆都是好人,彼此也非常相親相愛。

有一年,他們的家鄉鬧大饑荒。一幫土匪綁架了趙理,帶回他們的巢穴並想吃他的肉。趙宵追到後,跟他們說:「我弟弟身體不比我好,也很瘦。他吃得不多。我比他壯,也比他肥,你們放開他,吃我吧!」但是趙理不同意哥哥,說:「我才是被綁到這兒的人,這是宿命,你沒有什麼替我死的理由。」說完後,兄弟倆擁抱在一起哭了。看到兄弟倆高貴的人格,土匪們很感動,就把他們倆都放了。後來,皇帝知道趙宵和趙理的故事,讓他們在朝廷中在做處理案件的大臣。

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

傳說大禹和塗山嬌在新婚後第四天,就接到了舜帝的命令,去治理洪水。大禹這一去就是十三年,期間曾三過家門而不入。

大禹新婚後,便告別新婚妻子塗山嬌,帶著一批忠誠的助手,去治理洪水。妻子送他出門,大禹對妻子說:“我這次出門,要去很多地方,不知什麼時候回家,難以照料你。日後你生了孩子,就取名叫‘啟’。啟,就是啟行的意思,以此紀念我們這次的離別吧!”大禹和助手們跋山涉水、沐風櫛雨,經歷了無數艱險,足跡遍及九州大地,為的是察看地勢,查明河道。

大禹外出治水後,第一次路過家門是在出門後的第十個月,他帶人修渠路過家門,這時,妻子塗山嬌剛剛生下兒子夏啟沒幾天。這天,大禹路過家門,正巧聽到自己的孩子“呱呱”的啼哭聲,妻子塗山嬌邊哄孩子邊罵大禹不顧家。同行的人都放慢了腳步。有人說:“禹王,您回家住幾天吧!”大禹沒有停住腳步,邊走邊說:“現在災情嚴重,治水要緊!”還有人說:“你還沒有見過自己的親生孩子,回家看一眼吧。”大禹也很想進門去看看妻子和剛出生的孩子,可一想,治水責任重大,還有許多事要他去辦,因而搖了搖頭,鄭重地說:“我現在重任在肩,可不能因家事而誤了國事呀!”說完,他就大踏步地向前走去了。

汴梁文化|代表中國品德的經典故事:喚醒對傳統文化的記憶!

大禹(圖片:wikimedia commons)

第二次路過家門時,他看見抱在妻子懷裡的兒子已經會說話了,妻子正在教兒子喊爸爸,小夏啟也很乖巧地邊笑邊喊爸爸。大禹看到這一幕,不禁熱淚盈眶,但治水工程正是緊張的時候,他擦了擦臉上的淚花轉身就要離開。這時,妻子看見了大禹,趕忙出來迎接,看到大禹一副疲憊的模樣,妻子塗山嬌疼惜地說:“快回家歇歇吧!看你累的,我給你換身衣服。”大禹接過兒子親了親,說:“不行,許多人被洪水圍在高地,我要去救人哪!”說著,把兒子送到妻子懷裡,安慰了她幾句,就轉身走了,還是沒有回家。

第三次路過家門,兒子已長到10多歲了,當奶奶告訴他爸爸就在家門口時,小夏啟使勁把他往家裡拉。大禹深情地撫摸著兒子的頭,叫他告訴媽媽,因為治水工作非常繁忙,他一時還回不了家。不過他們鑿山開渠,疏通壅塞,把洪水基本上引進了大江大河,只等開挖渠道把洪水歸入大海了。最後,大禹告訴夏啟說:“我很快就會回來和你們團聚的。”說完就又匆忙離開了,還是沒進家門。

大禹治水十三年,十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現在仍被傳為美談,廣為傳頌。大禹一生為民謀福,治水時三過家門而不入,這種顧念百姓、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值得敬仰。

孔子的學生曾參的三個小故事(曾參:世稱“曾子”)

1、曾子殺豬

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出去買東西,他們的兒子哭鬧著也要跟著去,妻子就哄他說:“你在家等我,我買菜回來給你殺豬燉肉吃。”孩子信以為真,便不再哭鬧了。

妻子回來後,見曾子已經把豬綁好,並且正在磨刀。妻子一看就明白了,原來曾子當真要把家裡的豬殺掉,她趕忙阻攔說:“你怎麼當真啦!我是哄孩子的。”曾子認真地說:“對小孩子怎麼能欺騙呢?我們的一言一行對孩子都有影響,我們說了不算數,孩子以後就不會聽我們的話了。”妻子覺得曾子說的十分在理,便幫助曾子把豬殺了,給孩子燉了一鍋肉。

曾子言傳身教,言必信,行必果,得到了後世傳頌。曾子深深懂得誠實守信是做人的基本準則,若失言不殺豬,那麼家中的豬保住了,但卻在一個純潔孩子的心靈上留下不可磨滅的陰影。誠實守信作為一種美德,一直被世人推崇備至。

2、曾子孝敬父母的故事

曾參奉養父母非常孝順,在吃飯時都會為父母準備豐富好吃的菜餚,而家中事務的處理或是贈送親朋好友等事宜,都一定會問過父親的意見以表示尊重。曾子的父親平常喜歡吃羊棗子,後來父親過逝了,曾參就一輩子也吃羊棗子,以表達對父親的懷念。曾參和母親的感情非常好,母親常常要倚靠曾子來幫忙家中的事情,

有一次曾參到山裡面砍柴,沒想到家裡突然有客人來了,曾參的母親很著急,因為曾參不在家,她一時也不知道該怎樣來招待客人,所以就急得猛咬自己的手指頭,一不小心,竟然把手指都咬出血來了,這時候可能是因為「母子連心」吧,就在這時候,在山裡面砍柴的曾參突然覺得心裡好像有小鹿亂撞一樣,又急又心痛,他覺得可能是家裡有需要他幫忙的地方,於是他趕緊揹著砍下來的木柴就匆匆忙忙地回家了,而母親看到曾參回家來,也就放下心來了。

3、曾參的爸爸打曾參

曾參的爸爸叫作曾點,曾是孔子最早收的一批學生之一,而他的兒子曾參也成了孔子的學生,所以父子兩人成了同師同門的同學。

有一天,父親曾點和曾參在瓜田裡用鋤頭鋤草,曾參因為心裡想著孔子上課說的話,一沒注意竟然把瓜葉下的根給剷斷了,曾點非常心愛這片瓜田,連忙就叫曾參要小心,沒想到,爸爸的話還沒說完呢,曾參又剷斷了一棵瓜葉下的根,這下子曾點可是火了,大罵著說:「你眼睛瞎啦?看你乾的什麼好事!」曾參小聲而恭敬地說:「爸爸,對不起,我剛剛正在想夫子說的話呢。」可是曾點聽了不但不同情,反而是變成火上澆油了:「你這是在教室還是在田裡啊?你怎麼這麼傻啊?我看你這書是愈讀愈笨啦!」父親愈說愈生氣,一手拿著木棍就對著曾參打下去,而曾參既不閃躲也不求饒,一直就被打到昏了過去,過了好一會兒才醒過來!

而且更誇張的是,當滿身是傷的曾參一醒過來,竟然勉強站了起來,笑著對父親曾點說:「爸爸,您剛才這麼費力地教導我,一定累壞了吧?」同時還強忍著痛去彈琴唱歌,想讓父親放心。

可是後來孔子卻告訴曾參:「曾參啊,你孝順父母很好,但是不可以太愚蠢;你還記得舜在面對家人要殺掉他的時候,都會想辦法逃掉然後躱起來,以免家人犯下大錯;而你被父親這樣用力地痛打,卻不懂得要躲開,如果你被打死了該怎麼辦?那你不是害你父親犯下殺死兒子的重罪嗎?」孔子的一番話讓曾參對孝道又有了更深一層的瞭解了。

韓信知恩圖報

韓信的母親去世後,韓信的生活更加艱難,常常無飯可吃。因為貧困,他飽受別人的白眼和欺辱,也受到過他人的施捨。

南昌亭亭長看韓信非等閒之輩,眼下雖然貧困,日後必出人頭地,所以對他很是照顧,經常讓韓信去他家吃飯,時間一長,亭長妻子心生嫌惡,想出了晨炊蓐食的辦法把韓信趕走。她提前讓家人吃完早飯,鍋碗瓢盆也都收拾得乾乾淨淨。韓信像往常一樣來到亭長家時,等待他的是空空如也的飯桌,連殘羹剩飯也沒留下。韓信一看就明白了,扭頭就走,從此再沒有去過亭長家。

汴梁文化|代表中國品德的經典故事:喚醒對傳統文化的記憶!

韓信讀書之餘,有時到河邊垂釣。有位洗衣服的老嫗,後人稱為漂母,很同情他,時常把自己的食物分給他。韓信心裡非常感激,發誓將來要報答她的恩情。

後來韓信在五年之內結束了秦朝末年天下群雄逐鹿的混亂局面,中原大地再次統一。漢得天下,皆他之功。他成就了一段神話,戰必勝、攻必克,千古無二的霸王項羽亦是其手下敗將。

他不忘舊恩,衣錦還鄉,果然贈給漂母千金以酬謝她當年的幫助。

“一飯千金”的成語由此而來,意思是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

孝順的子路與閔子騫

子路

在兩千五百多年的周朝,有一位賢人,他姓仲,名由,字子路,是孔子門下很優秀的一個學生。在子路還小的時候,家裡非常窮困,每天都是吃一些很普通的野菜。子路非常孝順父母,因為住的地方附近都沒有在賣白米的,他為了要讓父母吃到白米飯,子路必須要翻山越嶺,走一段很遠很遠的路程,才能夠買得到白米,可是買得到,還得自己揹回來才行哦,所以子路又要一個人揹著一大包白米,再走這段很遠很遠的路程回到家中,煮白米飯給父母吃。

當子路的父母漸漸衰老而相繼過世以後,子路傷心難過地離開家,開始到南方去遊歷。當他到了楚國的時候,楚王因為仰慕子路的學問和人品,就聘請他來坐上重要的官位。因為子路作了大官,所以當他一外出,光是跟隨他的車馬就有一百多輛,而在他家裡存積的白米根本是多到吃也吃不完,每當到了吃飯時,飯桌上常常是擺滿了各式的美食佳餚。

汴梁文化|代表中國品德的經典故事:喚醒對傳統文化的記憶!

但是,子路的心中卻總是非常地難過,經常深深地感慨:「為什麼?為什麼?當我開始有能力讓父母享福的時候,可是父母卻已經不在人世了,唉~雖然現在我可以享受富貴,但是我卻還想要回到以前吃野菜,為父母到很遠的地方去背白米的日子,因為那時候父母還在我身邊,他們可以吃到我為他們揹回來的白米飯,但是現在,就算我想要去背白米給父母吃,父母也是吃不到了,想到這兒,真叫我怎麼能夠不傷心呢?」

原來,當子路已經可以享受榮華富貴的時候,他心中還是一直想念著父母,他寧可放棄所有的富裕生活,只希望父母仍然能夠在他身邊,讓他可以盡到子女的孝道啊!當老師孔子知道了子路的事情,就讚美子路說:「子路孝順父母,可以說是盡了全力了,不僅是父母在世的時候努力照顧奉養他們,而且當父母離開人世以後,他還是對父母懷抱著無盡的追思想念啊!」

的確,子路比較為人所熟知的是他勇敢豪爽的一面,而這個故事則又展現了子路對父母極為孝順的另外一面。

閔子騫

閔子騫也是孔子非常優秀的一位學生,他的品德和品行是相當令孔子讚賞的。閔子騫的家庭本來不是很幸福,他的親生媽媽在他年幼的時候就過逝了。後來,他爸爸又娶了新媽媽來照顧他,可是這位新媽媽並不太喜歡閔子騫,尤其是新媽媽又和爸爸生了兩個兒子以後,對於親生兒子就更偏心了。雖然,新媽媽對閔子騫不好,總是讓他兩個弟弟吃得好,穿得暖,而閔子騫則常常是吃不飽也穿不暖,但是閔子騫總是逆來順受,從不抱怨。相反,閔子騫還是非常地孝順父母,對弟弟也很友善。

閔子騫的爸爸是個商人,常常要到外地做生意,偶爾才會回家一趟。而當他父親回來的時候,新媽媽就會虛情假意的表演一番,好像對閔子騫或是親生的兩個兒子都沒什麼不同。

有一年冬天下大雪,天氣非常寒冷,爸爸要閔子騫幫他駕馬車,閔子騫身上雖然穿著棉襖,可是仍然忍不住一直髮抖,一不小心沒有抓穩駕馬的皮帶,還把身上的棉襖勾破了一個大洞。他爸爸看了很不高興,但是仔細一看,大吃一驚,原來閔子騫棉襖裡塞的根本是不保暖的蘆葦花啊!

汴梁文化|代表中國品德的經典故事:喚醒對傳統文化的記憶!

爸爸回家以後,用小刀割開兩個小兒子的棉襖一看,裡面都是能夠保暖的棉花,這一下子才知道新媽媽會偏心,爸爸很生氣地告訴新媽媽:「你真是狠心啊,我不能容忍你這樣偏心,你給我走!」新媽媽聽完以後,嚇得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這時候,閔子騫突然在爸爸面前跪了下來,請求爸爸不要生氣,並且對爸爸說:「請爸爸千萬不要趕媽媽走,媽媽如果在,最多隻有我一個人會孤單受罪,但是如果媽媽走了,那弟弟和我三個人都要受寒受凍了!」爸爸聽他這麼一說,非常感動,就讓新媽媽留了下來,而新媽媽也知道自己真的是做錯了,非常感謝閔子騫。從此以後,對待閔子騫就像親生兒子一樣疼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