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古人說不讀此書,“如遊魂耳”,此書誰都知道,讀的人卻很少

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怠已”,就是說,知識並不是越多越好,人生苦短,學那些沒用的知識,等於在浪費生命。我們從上學起,學的很多東西根本就用不上,生而為人,最應該瞭解的東西,大多數人卻一無所知,豈非咄咄怪事?

古人說不讀此書,“如遊魂耳”,此書誰都知道,讀的人卻很少

比如英語。當年我們的英語老師,是個滿臉落腮鬍子的西北大漢,當過兵,總是穿一身藏青色的中山裝,風紀扣系得緊緊的。他教導我們說,English是我們這一代人必須掌握的武器,我們要用它,在未來的21世紀裡縱橫馳騁。

他朗讀的英語,帶著濃重的關中口音,鏗鏘有力,神情也是慷慨激昂,似乎我們即將接管白金漢宮,要把飄揚的紅旗插遍所有的英聯邦地區。我們背誦了大量的英語單詞:書包、學校、警察、銀行、繳槍不殺。遺憾的是,到現在為止,我的英語實踐只限於用字母A和B,幫我在看電影時正確區分上下集。

古人說不讀此書,“如遊魂耳”,此書誰都知道,讀的人卻很少

那麼,作為人來說,最應該瞭解的是什麼呢?是浩瀚無垠的宇宙萬物,還是汗牛充棟的百家學科?都不是!古希臘哲人說:要認識你自己。一個人連自己都不瞭解,卻想了解宇宙,不是很可笑麼?那麼怎樣才能認識自己呢?佛家說:要識得自己的本心。人類對外界的認識和判斷,無不受到各種外來因素的影響,只有“時時勤拂掃,莫使惹塵埃”,返觀無掛礙汙染的本心,才能看透世界的真相。

古人說不讀此書,“如遊魂耳”,此書誰都知道,讀的人卻很少

那麼怎樣才能識得自己的本心呢?道家說:“緣督以為經,致虛,守靜,觀其復也。”打通了身體的督脈,保持清虛寧靜,自己的本心自然會顯現出來。那麼人體的督脈在哪裡,它的作用又是什麼呢? 這就不得不說到一部奇書。這部書就是《黃帝內經》,它可以說是言言金玉,字字珠磯,有“生全民命之功”。在這部書中,不僅清晰地描述了人體的解剖結構,還重點講述了包括任督二脈在內的十二經絡,奇經八脈的運行路線。

古人說不讀此書,“如遊魂耳”,此書誰都知道,讀的人卻很少

它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將人體之六腑、五官、形體等組織聯繫起來,形成了五個系統。它把五臟六腑功能,與五官體表的聯繫,和互為影響的關係,以及人體生理和病理的來龍去脈,都進行了細緻入微的論述,實在是人類瞭解自己的一部百科全書,是我們認識自己,進而認識世界的第一步。

古人說不讀此書,“如遊魂耳”,此書誰都知道,讀的人卻很少

李時珍著《奇經八脈考》,指出如果人們懂得了經絡的循行之路,各自所主,則斷病攻疾不愁,益壽延年有望。所以說,我們每個人首先應該瞭解的,是自己的身體組織結構,身體中經脈運行的路線,最應該讀的書,就是《黃帝內經》。

通過《黃帝內經》的經絡體系,我們就對人體的組織結構,有了個清晰的認識。根據“諸病於內,必形於外”的原理,身體哪個部位有所不適,循其經絡,就知道對應的是哪個臟腑出了毛病,一下子就能找到疾病根源。所以即便有了病,也不至於對病理一無所知,手足無措,把自己的健康交到別人手裡,任人擺佈。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身體都不能做主,還談而什麼自由?

古人說不讀此書,“如遊魂耳”,此書誰都知道,讀的人卻很少

古人把《黃帝內經》奉為醫家之宗,是學醫乃至養生的必讀之書。明代醫學家張景嶽說: “人之大事莫若生死,堂堂八尺之軀,如果不知醫事養生,就等於沒有頭腦。”

清代醫學家程國彭說:“為人父子者,不可不知醫,堂堂七尺之軀,不曉禮義,不知腑臟,如遊魂耳。”

清沈金鰲認為養生尊生,是立國之本。堂堂鬚眉,不懂養生,就太無知了。

醫聖張仲景說:“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而指責那些“不顧根本,忘軀循物”者,都是鬼迷心竅的蠢漢。

古人說不讀此書,“如遊魂耳”,此書誰都知道,讀的人卻很少

如今的人們不瞭解自身各臟腑器官的功能和喜忌,不知道人體經絡的運行和存在,有些人連五臟六腑的名稱和具體位置都說不上來,更別說具備基本的養生保養常識了。平時貪圖肥肉厚酒這些爛腸之食,喜好五音無色這等亂心之樂,有病了盲目地相信專家和醫生,病急亂投醫,這是對自己極大的不負責。連自己都不愛的人,怎麼能去愛別人?

古人說不讀此書,“如遊魂耳”,此書誰都知道,讀的人卻很少

儒家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不僅是規範自己的道德行為,更要養生愛身,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輕毀。形若不存,德將附焉?一切夢想,都是空談。

再回到開頭的話題,對大多數人來說,英語完全可以在有需要的時候,上個速成班即可,而人體的基本常識卻不能不懂,自身的健康狀況不能不知。所以說學習《黃帝內經》,要從娃娃抓起,瞭解傳統醫學的脈絡體系,匹夫有責。有人會擔心,《黃帝內經》文字古奧難懂,意趣微妙難解,許多醫學大家尚難窮其理,普通人如何能輕窺門徑呢?

古人說不讀此書,“如遊魂耳”,此書誰都知道,讀的人卻很少

其實這也不難,比如傳統蒙學《三字經》,相傳為宋儒始作,遼金以下,後人相續。其言簡而義長,詞明而理晰,淹貫三才,出入經史,山川地理之奇,天人性命之微,歷代王朝之序,諸子百家之宗,無所不包,可稱一部“袖裡通鑑”。古代稚稚童子從三四歲起,便開始誦讀,繼而一生受用。昔章太炎先生有感於當時的大學生不知周公為何人,不曉歷史朝代之次第,乃增訂《三字經》,重新發行,“其猶使眇者視,跛者履也”。

古人說不讀此書,“如遊魂耳”,此書誰都知道,讀的人卻很少

如今若有人能仿照《三字經》這樣的體裁,將《黃帝內經》里人體的組織結構,經脈的運行路線, 以及修身養生,療病診疾的一般常識和方法,化繁為簡,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表述出來, 廣宣流佈,使上至老翁,下至童蒙,皆能通曉其綱領,從中獲得切身的利益,實在是功德無量,善莫大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