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贝多芬《“月光奏鸣曲”》背后的故事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生于1770年的德国波恩,德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期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乐圣”。他一生创作了九部交响曲、三十二部噶奏鸣曲最为著名,还有许多钢琴小品、重奏曲、歌曲等等。他的代表作主要有《英雄》、《田园》、《命运》、《合唱》交响曲,以及《悲怆》、《月光》、《热情》等钢琴奏鸣曲,被称为“钢琴音乐的旧约全书”,另外,还有17部弦乐四重奏、5部钢琴协奏曲、以及歌剧《费德里奥》等,都是世界宝库中的珍品。

贝多芬《“月光奏鸣曲”》背后的故事

贝多芬图像

《月光奏鸣曲》写于1800年 -1801年,在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里面排在第14号,这本是一部无标题音乐,原名《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至于“月光”的冠名权,当属一位德国诗人海因里希·雷尔斯塔布。他在谈到这首乐曲的第一乐章时,眉飞色舞地说着音乐让人联想到瑞士风景迷人的琉森湖,在蓝色的月光下,波光粼粼。这个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乐评,是对这个乐章的误解,但是,“月光”竟从此成了《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的标题。而且,在月光这个名词的引领下,竟然还生成了好几种关于《月光奏鸣曲》的故事。

有关《月光奏鸣曲》的故事有若干种版本,但都大同小异,主要内容是:一个晚上,贝多芬来到波恩城外散步,当他走到一个湖边时,突然听到有人在弹他的钢琴曲,他循声找去,只见不远处有一个茅草房,琴声正是从这座房子里传出来的。透过微弱的灯光,贝多芬看见有一对兄妹,哥哥是一个穷鞋匠,而弹琴的妹妹却是一个盲人。贝多芬驻足外面,就听见妹妹说道:“这首曲子一直弹不好,要是能亲自听到贝多芬的弹琴,那该有多好啊!”哥哥安慰她说:“是的,如果妹妹能听到贝多芬亲自弹琴,你一定会弹得更好,可是,我们哪里有钱去买贝多芬音乐会的票啊!”贝多芬听到这儿,叩门而入,他坐在姑娘的钢琴前,这时,一阵清风吹来,外面的月光如水般地照射进来,照在端庄美丽的姑娘身上。此情此景,令贝多芬大受感动,他的灵感飞至,新的乐思源源不断地从指间流泻出来,他即兴演奏起来,兄妹二人听得入了迷,当他们从陶醉中体会出演奏的大师就是贝多芬时,贝多芬早已飞奔回家,他迫不及待地拿起谱纸,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月光曲》。

这个故事非常优美,但是,它却不是真的,是后人编造出来的,当然了,人们宁愿相信这个美丽的故事是真的,这个故事还被编写到我国小学语文课本里面,可见其影响力是多么巨大。

贝多芬《“月光奏鸣曲”》背后的故事

贝多芬素描

事实上,贝多芬创作《月光奏鸣曲》时,已过而立之年,在艺术上正处于成熟时期。他一生有过多次恋爱,都无果而终。1799年,贝多芬来到冯·布龙斯威克家庭给这个家庭的两个女儿做钢琴教师。一个绝色佳人——两个小姐的表妹朱丽叶闯进了贝多芬的生活,天生敏感的贝多芬对年轻漂亮的朱丽叶自然是一见钟情,而这位长者一对水灵灵的大眼睛和高挑身材的贵族少女对贝多芬也是情窦初开,两人相恋了,甚至发展到了卿卿我我的程度。一天傍晚,贝多芬约请朱丽叶来到一个花园,银色的月光泄满大地,朱丽叶对贝多芬一往情深,贝多芬也对朱丽叶倾诉了心声。当天夜里,贝多芬回到自己的住处,抑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望着窗外的月光,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钢琴曲——《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第二天一大早,贝多芬就找来朱丽叶,将乐曲弹给了她听。

后来,贝多芬在给一位最信赖的朋友的信中写道:“如今发生了变化,这变化是一个姑娘的魅力促成的。她爱我,我也爱她,这是两年来我重新遇到的幸福的日子,也是第一次让我觉得婚姻可能给人幸福。遗憾的是,她的情况和我不同……”岂止是不同,朱丽叶的贵族身份和贝多芬的下等平民身份简直就是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贝多芬在维也纳虽然是个音乐奇才,但这一切丝毫改变不了他的平民身份。最终,这次恋爱失败了。

贝多芬《“月光奏鸣曲”》背后的故事

《月光奏鸣曲》曲谱

贝多芬这次痛苦的经历使得音乐史上又增添了一部经典性的文献,1801年,贝多芬完成了《月光奏鸣曲》的全部乐谱,并且在扉页上题词“献给朱丽叶”。如果不是这个题词的话,恐怕全世界都会相信前面那个关于《月光奏鸣曲》的故事啦。

《月光奏鸣曲》在音乐形式上不受任何拘束,大幅度地感情变化恣肆放纵,表现出贝多芬与命运的抗争,是人格力量的激烈迸发。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这一首展现作者内心世界最为突出。也是历来最受欢迎的一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