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6 刘禅是一位贤君吗?诸葛亮说是,陈寿说是,难道大家错怪他了?

说起蜀汉后主刘禅,读者脑海中普遍泛起的两句台词就是:扶不起的阿斗和乐不思蜀,但是这些印象来自罗贯中演义的成分颇多,不具备正史的严谨。

近来,有些学者开始为刘禅翻案,称其为贤君,甚至是千古一帝!无风不起浪,为什么会有如此言论出现呢,难道我们真的被欺骗了两千年?

刘禅是一位贤君吗?诸葛亮说是,陈寿说是,难道大家错怪他了?

首先我们要捋一遍阿斗的幸福的一生。

刘备在时,刘禅是没多少单独镜头的,只做了个五虎将的陪衬,被赵云翻来覆去拯救于水火,然后就被刘备摔了,说起来也是个悲惨的童年。

刘备亡后,刘禅即位,开始了掌权生涯,可是为何却从没见过他发号施令?刘禅做了皇帝,却还是每日清闲自在,诸葛亮依旧统领蜀汉政务,人家说他傻,他真的傻吗?这里就体现出了刘禅的大智慧。

假如刘禅下定决心整治诸葛亮专政专权,那么诸葛亮的应对策略有两种。

刘禅是一位贤君吗?诸葛亮说是,陈寿说是,难道大家错怪他了?

第一种,废主自立。诸葛亮是谋略家,但不是慈善家,他受刘备托孤是出于对先主的知遇之恩,是义务但无责任。如果刘禅擅作主张,将诸葛亮过分压制,那么依孔明的头脑,没必要苦了自己,废后主自立称王是他最好的选择。

第二种,弃蜀而去。你不待见我,我不干了还不成吗?受刘禅排挤的诸葛亮很大概率是选择归隐,而转投魏或吴的可能性不大。

这两种结果都是刘禅不想看到的,与其大家一起鱼死网破,倒不如放手一搏。刘禅将军政大权全部交予诸葛亮,不论北伐和东征都全权支持,因为他相信先皇的眼光,相信诸葛亮的能力。反之,不发一兵,坐以待毙的结局可能更加凄惨。

刘禅是一位贤君吗?诸葛亮说是,陈寿说是,难道大家错怪他了?

司马昭三路伐蜀,刘禅想都没想就投降了,为何?

因为他知道反抗也没用,巨大的实力悬殊下,顶多再多亡几些蜀人,大门还是要被攻破的,倒不如直接投降,免去川蜀战乱之灾,为黎民百姓最后再造一点福。

再者说,刘禅被押送洛阳,说出了“此间乐,不思蜀。”可是大家是否想到,刘禅不仅是为保护自己脑袋,还有一大批蜀汉降臣的命运都握在他手中,如果他慷慨就义,那么剩下的人下场会如何?

所以刘备在临终遗诏中才说:“射援到,说丞相叹卿(刘禅)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

刘禅是一位贤君吗?诸葛亮说是,陈寿说是,难道大家错怪他了?

刘备从射援中郎将口中得知,诸葛亮对刘禅的评价很高,如此一来,刘备就没什么好担忧的了,最后还让刘禅勉之,意思是加倍努力。

而诸葛亮亲口说的则是:“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诸葛亮的话很漂亮!他不提及刘禅的治国敬业,独称赞他的知礼爱德,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刘禅在治国安邦上的确能力欠缺,但在礼贤下士(就是重任诸葛亮自己)上很有头脑,这至少证明了刘禅不昏庸。

刘禅是一位贤君吗?诸葛亮说是,陈寿说是,难道大家错怪他了?

《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评价最为客观,他写道:“素丝无常,唯所染之。”就是说刘禅本是一块白板,遇到了贤者诸葛亮则“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而一旦诸葛亮不在了,他就会“惑阉竖则为昏闇之后”。

《三国志》的注解作者周寿昌说:“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

通读之下,如此多的学者都对刘禅有着和罗贯中不一样的解读,那么刘禅的历史评价到底是褒是贬,刘禅的不思蜀究竟为己为民,就留待那一千个哈姆雷特去说了。不知大家意下如何?

参考书目:《三国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