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8 為什麼羅斯福寧願牛奶,棉花扔掉,也不免費分發給窮人?

為什麼羅斯福寧願牛奶,棉花扔掉,也不免費分發給窮人?​竟然是這樣

事實上把過剩的牛奶、棉花扔掉的現象最早發生在羅斯福新政之前的大蕭條時代,這麼做的目的是解決物資過剩問題——當市場上的物資供應供過於求時就意味著物資價格的下降,這時銷燬部分過剩物資而使價格回升。如果把產品免費分發給窮人,吃飽後的窮人還需要企業的產品物資嗎?那麼企業的利潤從何而來呢?

美國是一個奉行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的國家,這意味著即使是美國總統也無權干涉企業的日常經營,對企業主而言最優先考慮的必然是自己的利潤,所以他們寧願把過剩的牛奶、棉花扔掉也不免費分發給窮人。
為什麼羅斯福寧願牛奶,棉花扔掉,也不免費分發給窮人?​然而恰恰也正是羅斯福新政標誌著美國由自由放任的經濟體系向國家干涉的國家資本主義體系過渡——兩者最大的區別在於:在羅斯福新政之前的美國和歐洲所有政府都只扮演著市場經濟守夜人的角色,國家只保證市場的自由競爭,至於每個人參與市場競爭的結果是不會管的。羅斯福新政後美國政府明確了一個基本理念:人民享有免於貧困匱乏的自由,也就是說保證不餓死人成為政府的基本職能之一。

具體的解決之道是:以工代賑——讓百姓有工作,有收入,增強購買能力,刺激經濟復甦。同時一些公共項目也得到了發展。這要比單純把牛奶、糧食、棉花免費送給人民好的多。目前世界各國普遍認為:政府的職能是保證國家不受外來侵略和恐怖活動的襲擊,為人民創造穩定的生活環境,與此同時保證人們至少滿足最低生活水平,至於人們所希望獲得的幸福生活則必須依靠自己的奮鬥努力,如果由政府來包辦一切無異於用社會公共資源養活一群閒人懶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