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不喜歡京劇?

亮相文化


京劇不受歡迎是事實。雖然現在很多年輕人說,京劇多麼多麼美,多麼高雅。但是,很多人也只是嘴上說說,真正用心去欣賞(尤其是系統欣賞的人)少之又少。

如果說京劇高雅,那京劇相比於崑曲來說,那它真的算不上高雅(京劇最早只是下層人喜歡的藝術形式,清朝中期,因為為乾隆慶壽,才有了徽班進京。後來,沒什麼文化的慈禧喜歡京劇,才讓京劇有所發展)。

想必很多人都知道,臺灣作家,白崇禧之子白先勇十多年來一直在世界各地推崇青春版崑曲《牡丹亭》。《牡丹亭》所到之處,都受到了很多年輕人的追捧

青春版《牡丹亭》

當然,我承認,大家追捧崑曲的原因不是喜歡,而是好奇。

我曾經有幸採訪過白先勇先生一次,我直言不諱的問,崑曲“一步一科”(也就是每唱一句,都要又相應的動作)節奏緩慢,已經無法符合現在快節奏環境下的藝術方式。你覺得,崑曲是否應該改良?

白先勇說,表演流程,也就是“四功五法”(四功即“唱、念、作、打”,五法即“手、眼、身、法、歩”)沒有辦法動,動了就不是崑曲了。內容也是如此,湯顯祖寫得太美了,現代人寫不出來比他好的,所以不能動。至於舞美燈光,則可以適當進行現代化的調整。

我講這個故事就是說,我們的京劇、崑曲等戲曲其實也是不斷再進行改革,只不過它是“戴著鐐銬跳舞”。

我為什麼要說明這一點?下面我在分析原因的時候會提到。

那麼,為什麼現代人不喜歡京劇呢?

我覺得有幾個原因:

第一個,就是節奏緩慢。以前有種說法,京劇票友是聽戲而不是看戲,因為戲詞內容大家都知道,更重要的是聽唱腔。京劇裡面,“二黃慢板”等唱腔節奏非常慢,一句話甚至要唱好幾分鐘。對於年輕人來說,是無法忍受的(相反,現在某些流水板選段,反而大家很喜歡。比如2015年春晚羽泉反串的《三家店》選段,節奏很快,很多人就非常喜歡)。


第二個,就是京劇的故事都是傳統選段。對於現代人來說,歷史上的故事距離自己比較遙遠。有人說,現在古裝劇不也是如此麼?為什麼古裝劇受歡迎呢?那是因為古裝劇其實都是經過改編的(請注意我說的是古裝劇而不是歷史劇)。

著名編劇鄒靜之曾經在談《康熙微服私訪記》電視劇創作的時候說過一句話,叫:“康熙是個框,時事往裡裝”。也就是說,古裝劇是按照現代人審美來創作的(比如,現在古裝劇的臺詞都非常現代化)。我們上面說了,京劇等傳統戲劇的核心是內容,所以不能輕易改動,這也造成了京劇不受歡迎的因素。

第三個,我們可以從戲劇理論的角度來分析。京劇作為一種舞臺表演形式,它與觀眾距離較遠。這就如同看話劇,臺上的什麼事情其實與你無關。而且,它們的表演往往會誇張,為的是臺下更能看得清。

這與電視劇和電影不同。電視劇和電影,表演的要更加生活化,最好是不留下表演痕跡,情節也都是年輕人身邊或者關心的內容。

京劇舞臺的形式,導致它無法與觀眾進行互動。尤其是京劇程式化的表演,與人們的生活環境更是無關。這也是年輕人為什麼進入不進去的根本原因。


王佩瑜最近人氣很高,但是,我覺得她更受歡迎的原因是她參加了很多綜藝節目。


兮兮說事兒


上學那會兒每年寒暑假回家,晚上都去爺爺家睡。爺爺喜歡看京劇,我也陪著爺爺一起看,剛開始看起來還覺得有些枯燥,一個武生不斷翻跟頭,再上來兩個人唱起來,爺爺看得正帶勁,而我從開始階段能看個十五分鐘到三十分鐘,也算一種進步。這麼多年來,我依舊沒能完整地看完一場京劇演出,連春晚到京劇表演部分,上來表演的都是現在最好的角兒,但一般也是到了我入睡的時候。

京劇歷史上出現過大腕兒,特別是民國時期的梅蘭芳,譚鑫培,馬連良等,哪一個都是當時最受矚目的明星,影響力就像今天的鹿晗吳亦凡那種。之所以後來京劇的群眾基礎越來越小,喜歡看或者聽京劇的人也越來越少,主要的一點原因:



首先京劇形式沒有太多變化,還是按照規常在表演,還是以唱唸做打為主,故事也一般都是傳統的故事。在民國那會兒娛樂形式還很有限,京劇既能消遣又有文化內涵,自然受到了大眾的喜歡,而現在的娛樂形式很多,人的生活節奏相對於民國也快很多,京劇對於大部分年輕人來說已經顯得有些老套。

但像張火丁,王佩瑜這種京劇演員,能夠保留京劇傳統的基礎上,與大眾更好的互動,就會對京劇吸引更多人來看有不小幫助。

你平時看或聽京劇嗎?歡迎在留言裡分享。


(青(青衣張火丁)

(王佩瑜)


老李有刀


題主問:為何越來越多的人不喜歡京劇,是因為太土嗎?在下的回答:NO,NO,NO!

京劇的審美可一點不土,試問:還有比戲裝更多彩的服裝嗎?還有比旦角頭面更炫目的頭飾嗎?還有比身段更漂亮的肢體語言嗎?...這幾點毫不誇張的說,再過100年京劇的審美也不落伍,甚至可以說京劇的審美永遠走在時尚的最前端,同時也是中國人印象中的最美所在!這些只是最直觀的東西,也是每個人一眼就能看到的東西!

那麼非但不土還很時尚的京劇為何越來越多的人不喜歡呢?希望藉此貼澄清一些人對京劇的誤解!

1.京劇的特殊語言是京劇最大的特色和最大阻礙

不喜歡京劇的大多數人對京劇的第一概念就是聽不懂,確實如此,京劇的特殊語言“中州韻,湖廣音”,非普通話非地方語言,對於戲曲類,語言發音決定了其劇種的傳播範圍,但凡一個劇種要做到南北通吃,第一個先天條件是語言無障礙,以聲音為招牌的曲種,無法做到入耳即懂的話,單單的只是好看,還不夠人們引起對京劇的興趣!試想:如果在影院看一部美國大片,對於英語聽力不及格的人群來說,沒有中文字幕的輔助會有多少人能看懂故事?又有多少人能堅持看完呢?京劇在當下未流行也正是此因,所以現在字幕設備成為一個劇場必不可少的裝備!


2.有人說京劇的故事太陳舊?

京劇的劇本大多描寫的是古時的故事,是的,可當下的電視劇或電影,也有1/3的故事取材自古代,但凡你覺得能成為經典的電影或電視劇大部分都是古裝戲,主要人物的劇情和結局早已註定,那為何不嫌電影或電視劇太陳舊呢?顯然,京劇的故事太陳舊所以不喜歡是不成立的!因為這類人群從未深入瞭解京劇的劇情!

3.有人說京劇的唱詞太難太深奧?

京劇深奧難懂嗎?NO,京劇一點不深奧,無非是忠孝節義、愛情倫理,和當下的主流價值觀是一樣的!如果京劇深奧難懂了,便不會被低層人民和販夫走卒所傳唱!給大家找一段戲詞自會明瞭!京劇《坐宮》的戲詞:一見公主盜令箭,不由本宮喜心間,站立宮門叫小番 備爺的千里戰馬扣連環,爺好過關!從文字上分析,這段應該算是有點難度的了,大多數的戲詞都是如此般的口語詞彙,相比中國詩詞,京劇中的詞彙更接近現代人的白話語!既然京劇的故事不陳舊,也並非難懂深奧的藝術,為何還不喜歡京劇呢?京劇被稱為國粹,勢必和傳統文化緊密相連,失去傳統文化的薰染勢必會對京劇產生陌生感!當下社會娛樂多元化,京劇一家獨大的局面將一去不復還!任何一門藝術也不可能做到每個人都喜歡,在京劇最輝煌的100年前如此,在傳統文化沒落的當下更如此!

喜歡京劇也好,不喜歡也罷,京劇都在那裡,但如果用“土”成為不喜歡的理由,顯然是不成立的,有失公允!以上也僅是個人的觀點,歡迎各位老闆指正!


大話京劇


學過品酒的人應該瞭解,有一個專業術語叫“易飲”。這兩個字代表這款葡萄酒在入口時的感覺讓人很舒服,僅此而已。這並不能代表這款酒是一款高分好酒。真正的好酒勝在香氣複雜濃郁,但入口的一剎那卻並不一定是那麼驚豔。

而京劇就像是一款並不“易飲”的好酒,香氣濃郁,卻難以入口。所以喜歡京劇的人不多。現今京劇逐漸式微,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來說,京劇的發音吐字和普通話並不相同。傳統京劇有上口的字,分為“尖”和“團”。比如“內”不讀作“nei”,反而要讀作“nuei”,這就是團。“前”不讀作“qian”,反而要讀作“cian”,這就是尖。

隨著普通話的推廣,尖團字逐漸消失了。但在京劇裡,這兩種讀音方式被保留了下來。而年輕一代的人沒有接觸過這種讀音,聽京劇和外國話差不多,“不看字幕什麼都聽不懂”。聽都聽不懂,自然沒法深入接觸,更談不上喜愛了。

比起京劇,流行歌曲就“易飲”得多。流行歌曲的旋律動人,而且歌詞朗朗上口,這無疑能吸引來大批的粉絲。不過,近幾年越來越火熱的古風歌曲也為京劇熱度的復甦做了一些貢獻,這證明我們的傳統藝術自有其魅力所在。

其次,京劇是一種慢熱藝術。總有老人說“生書熟戲”,其實道理很簡單:評書像“爽文”,第一次爽過了,第二次閾值就提高了,所以生書好;但是經過文人加工,流傳多年的傳統戲,是將許多隻可意會的東西暗含在臺詞中的。如果能對臺詞瞭如指掌,或許你在五年十年後,就會萌生出一些新的感悟。

少年時聽《春閨夢》裡的那句“門環偶響疑投信,市語微譁慮變生”時,只是覺得這句對仗工整,必定出自文人之手。可現在聽到這句的時候,才發現,長時間對一個人的牽掛真的可以讓人對任何一場風吹草動都頗為敏感。

京劇背後有著很大的世界,但我們只能接受到其中的一角。戲曲頻道經常播出京劇《武家坡》,一般來說都搭配《大登殿》。偶爾心情好了,中間給加上《算軍糧》或者《銀空山》。湊湊也算是一整齣戲了。

然而《紅鬃烈馬》的完全體包括以下這些內容:

《花園贈金》《綵樓配》《三擊掌》《鬧窯降馬》《別窯投軍》《誤卯三打》《探寒窯》《鴻雁修書》《趕三關》《武家坡》《算軍糧》《銀空山》《大登殿》

所以很多人納悶:為什麼薛平貴登基之後,對兩個姐夫的態度截然不同?為什麼給蘇龍官升三級,然後把魏虎宰了?在網絡發達的時代,我們有百度,也有悟空問答。但在之前,就是很容易讓人一頭霧水。

最重要的一點,京劇缺乏引人矚目的巨星。除了長期關注京劇的愛好者之外,大多數人對京劇的印象也就停留在於魁智身上了。當然業內人士和票友對於魁智的詬病也不少,但於魁智仍然功不可沒,至少他還讓大夥還記得有京劇這門藝術的存在。

最近這些年,李玉剛做的努力很多。我也算是從星光大道時代一直關注他,直到今天的“種子用戶”了。值得一提的是,李玉剛早期的演唱僅限於偽聲,他的京劇是在成名後,拜師胡文閣學來的。期間也得到了梅派名家梅葆玖老先生的很多指點。一個歌手能在成名後潛心鑽研這些古典藝術,這是非常值得尊重的事情。

雖然李玉剛並非京劇演員,但他的演唱和表演形式確實為京劇帶來了新的熱度。在《中國好歌曲》上爆紅的霍尊,則進一步推動了京劇的熱度。他在《國色天香》上的扮相和演唱真的堪稱驚豔。

但觀眾對他們的印象,仍然是“歌手”,而不是“京劇演員”。優秀的京劇演員並非沒有,而是影響力太小了。如題主所說的譚正巖,他的幾句話正是他最佳的寫照:“身高一米八,生長在譚家。自幼學京劇,純屬沒辦法。”雖然他很有偶像氣質,但他不可能成為譚富英,也不可能成為譚鑫培,甚至無法達到譚元壽的水平。

年輕的旦角演員裡,我比較喜歡張佳春。第六屆全國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時,她演唱的《霍小玉》真心讓我驚豔了一把。別的不說,做戲真的夠狠,這就很有感染力。然而她只能算是優秀的青年京劇演員,比“流量明星”的影響力差很多。

除非有龐大的資本集團來對京劇進行推廣,並且制訂出合理的營銷方案,讓更多的年輕人對京劇提高關注。否則,在這個“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時代,京劇恐怕不可能火起來。


渭水徐公



不是越來越多的人不喜歡京劇,而是越來越多的人沒機會與時間去欣賞京劇才導致這樣的局面。京劇這門藝術與其他門類不同,不是每個人一看都會馬上喜歡的,需要學習。問題就出在怎樣學習,去那裡學習。一個愛上京是有幾個條件的。

一,耳聞目染,也就是說要有與之打交道的條件。要麼與懂戲的老觀眾討教學習,並長看戲,要麼自己找相關資料學習。顯然目前這些條件並不是每個人都具備的。以其這麼麻煩,還不如去看其他文藝演出。

二,由於生活的快節奏,很多人忙於其他事務,能常到戲院看戲的機會少之又少,甚至沒有這種機會。

三,由於電視與多媒體的高度發達,可供選擇的娛樂形式很多。而且不像看京劇那樣麻煩,要去查那個戲團在那家劇院演。票價是多少,不會開車的還要考慮散戲後有沒有公交。自駕的又當心有沒有停車位。在農村生活的更沒看戲的條件。不如打開電視與電腦,何況還每人一步手機方便。省錢,省力甚至省時。

四,由於以上一些原因,很多劇院都沒了演出,很多劇團解散。不用說地縣市,就算是省會城市也無法保證都有京劇院。就算你想看都看不了。


五,由於戲院的原因,宣傳力度差,很多戲演完了連戲迷都不知道,更不用說一般觀眾了。往往是把票發給文化部門的人,剩餘的票在大廳出售 。不進大廳,你從門前過都不知裡面在幹什麼。甚至戲院周邊的有些人還不知有這麼個劇院演京劇!正因為這種不健康的運作方式,使很多人養成了等著發票看戲的不良習慣。一般觀眾想看還摸不著門道了!

六,由於觀眾的流失,演員的敬業精神受很大的打擊。而且一般演職人員的工資待遇普遍低於城市裡的其他行業。所以演出的戲質量越來越差。大家都找不費力的文戲唱,吃功夫,對演員要求高的戲一般都不演了。想演也排不出,老師不是退休,就是失去了希望。就算是還有人苦心經營,流血流汗的拿出一臺大戲,可到頭一看,觀眾還沒演員多,那種打擊與失落,可想而之。而且排新戲,上面的投入也是小家子氣。工資低,補貼少,誰還願幹那提心吊膽,吃力不討好的事。只好來個簡化版,應付了事。如果一個資深觀眾看了,下次還會看嗎?

七,由於

喜歡京劇的觀眾越來越少。要改變這種局面,恐怕依靠市場運作,京劇的消亡是必然的了。有關部門常說要振興京劇,要傳承與發揚國粹,但運作起來確不如人意。所以京劇恐怕不走公益性質是無法了!


乾杯安德烈


1、京劇之類的戲劇,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本來就不高,在古代屬於下九流的行業。所謂“婊子無情,戲子無義”,可見古人對戲劇和演員的態度。雖然古人也有戲迷,但要說有多重視戲劇,那是不可能的。提到古代藝術精華,首先唐詩宋詞,其次琴棋書畫,戲劇什麼的,在古代大概還排不上藝術的層次。事實上京劇本來就起源於世俗之間,在民間野生野長,缺乏系統的傳承。京劇藝術的系統化,理論化,以及其藝術地位的提高,應該是近代的事,大約民國吧。而將演員升格為人民藝術家,是新中國的事了。正因為如此,京劇的傳承本來就不太被中國人重視。

2、京劇是產生於古代的藝術形式,其表演方式和表演內容與現代社會有一定的距離或者說是隔閡。當然這不是京劇或中國古典戲劇的特有問題,全世界的古典藝術都存在這一問題。因此要說喜歡京劇的人越來越少,我覺得沒什麼奇怪的,在國外,喜歡古典音樂和歌劇的人難道就多了嗎?每個時代會產生時代特有的藝術形式,現在就是話劇、電影、流行音樂、搖滾、現代舞蹈,不存在土不土、高雅與否的問題,也許100年後的人也會覺得今天的流行音樂很土,可知否京劇就是百多年前的電影、流行音樂?

3、節奏問題。之所以將這個文體單獨拎出來說,是因為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任何慢節奏的表演藝術都會影響受眾,別說京劇,話劇,歌劇,藝術類的電影,早期的流行歌曲等等,都一樣。但京劇的表演特色註定京劇在這方面很難做出改變,如果把京劇的伴奏全都變成流行音樂或搖滾,京劇還叫京劇嗎?所以在今天的社會,京劇註定是小眾的。

但京劇也不會消失。任何藝術流傳至今這麼久,都有其道理,說明這門藝術是經得過歷史考驗的。只要我們不放棄京劇的傳承,京劇就總能獲取一部分人的青睞。畢竟十多億人口性格、社會經歷、藝術口味是不一樣的,有不愛京劇的就一定有喜愛京劇的。同時,其他表演藝術也可以不斷學習、吸收京劇的藝術精華,讓京劇以另一種方式不斷壯大。


文刀views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不喜歡京劇?我覺得,如果你把京劇換成“戲劇”更為妥當一些。

大家並不是不喜歡京劇了,而是越來越多的人都不喜歡看戲了。

為什麼呢?因為戲劇的市場被佔領了。

打個比方,同樣的一個情節,戲劇拖拖拉拉的唱一句,之後還要說上一句,簡單的一個情節用了十分鐘。而在電視劇中,同樣表現出來只需要兩三分鐘。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你覺得人們更願意選擇哪種?況且同樣水平的電視劇,往往比戲劇劇組製作精良,看起來更為貼切。


比如兩者同樣要表演一個兩軍對戰的情景,戲劇一般限於舞臺,只能用幾個人代替幹軍萬馬。而電視劇卻有更大的舞臺,他們真的可以用幾千個人來渲染場景。這樣一對比,前者簡直弱爆了啊。

說完一個競爭對手,再來說另一個競爭對手。這個對手跟電視劇差不多,叫電影。

解放後,有不少戲劇拍攝成電影,獲得大量好評。大家開始發現原來電影可以比戲劇好看這麼多,當時比較熱火的梁祝,據說拿到外國去都獲得很高的評價。


相對於戲劇來說,電影的優點在於省時省力,一次製作,後顧無憂。同樣一出大型連臺本戲,戲劇劇組搭臺、唱戲、拆臺,往往需要好幾天。而電影可以把它濃縮成兩個小時的視頻,並且傳播度廣,在任何時間、場合都可以放映,並且只需要製作的時候投入資金,就可以永久的保留下來。而現實中的劇組,則需要一遍又一遍的去表演。

第三個競爭對手,相信大家也能猜到了。說完了電視劇、電影,剩下的自然要說流行音樂。流行音樂的風潮說實話吧,颳得真的是太快了。因為流行音樂的衝擊,導致戲劇中的各種唱腔幾近失傳,沒人去學了。


大家可以看一下當今中國的幾大著名的戲劇學院,有幾個不是衝著當明星去的,一般長得好看的,專業課又好的,出來差不多都進了娛樂圈。而真正才藝雙馨的學生進入戲曲界的很少很少,屈指可數。而且戲曲界雜亂無章,光是戲曲種類就有三百多種。各地大的劇種加起來也有四五十種,大多數還是用方言唱的。這個聽起來就很亂,加之現在傳承都成問題了,更別說如何發展了。

總結一下,為什麼京劇(戲劇)越來越多的人不喜歡了?就是因為電視劇、電影、流行音樂以及娛樂圈的衝擊啊!如果戲曲界能夠克服這個困難,想必發展起來就不是很難了。


魏青衣


從京元雜劇到明清傳奇,作為傳統戲曲代表的京劇,也不可避免的遇到了傳承發展的問題。京劇作為曾經輝煌大眾娛樂,到今天觀眾的的減少,也是傳統文化文藝術,在當代沒落的一個縮影。


事易時移,八個樣板戲滿足全國觀眾的時代過去了,文化精神生活的極大豐富,娛樂的多樣性使人們的選擇,也日趨多元化。不要說傳統戲曲節目,連電視觀眾都在高齡化。

網絡劇,綜藝搞笑,以及真人秀節目似乎更對年青人胃口,鮮活而快節奏的表演形式,更符合大多數年青觀眾的審美需求。生活壓力的普通人,也希望輕鬆的娛樂節目,放鬆自己。

京劇的發展在於繼承和創新,滿足不同年齡段觀眾的需求。魯迅在《社戲》中描述小男孩看戲的感覺,打鬥翻筋斗熱鬧好看,老生伊伊啊啊唱半天就煩了。大部分的唱段,一句話幾個字,長達二三分鐘唱不完,根本不適應快節奏的社會。



記得兒時有一回和父親去看京戲,據說是省京劇團的,全城都轟動了。父親是個戲迷,收集了不少京劇唱詞,卻只唱得走調三兩句。

記得那戲叫《穆柯寨》,小孩子也不懂,只看見一群人轉來轉去,也不曉得臺上三五步便是戰場,手裡拿根帶須的小棍便是馬兒,兩人前後拎著兩面旗似的就是坐轎了…只覺得穆桂英身上的幾面彩旗漂亮,頭上那兩根顫羚子好威風,看了一場也就如此了。

之所以寫這個往事,是想說欣賞京劇是有門檻的。所謂曲高和寡,沒有一定的歷史文化素養,難以愛上它的。京劇被稱為國粹,和傳統文化緊密相連。年輕看不懂京戲,也不知戲裡在講了啥故事,如何喜愛看戲呢?



當然現在的表演形式,包括舞臺設計,畫妝,道具,音樂等都在力求和時代靠近。堅持為宣傳推廣京劇的王珮瑜等大師,也作了不少有益的嘗試。

國家也非常重視京劇的發展,早已將其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來進行保護。令人欣慰的是有志之士,也努力培養小戲迷,做講座,組織愛好者協會等。


作為中華優秀的文化遺產,京劇不會消亡,雖然觀眾少了,懂它的人一直卻都在。"不信人間盡耳聾”,美好的藝術將生命長青。

元元,金沙江的小閒🐟,期待你的關注點評。

元元的天下


京劇節奏太慢吧。不喜歡京劇可能是個普遍現象吧,我小的時候就只有上了年紀的人才會看京劇。我們稱為老戲。我父親那一輩喜歡京劇的就已經很少了,父親弟兄五個只有我大伯喜歡看老戲。

可能在古代娛樂方式少,人們只能去看京劇之類的節目,興趣也都是那個年代培養起來的。伴隨著社會進步電影電視逐漸取了京劇的地位,而且相比較京劇明顯的不能適合大眾的口味。小時候聽說北京有好多戲劇票友,但我來北京也十來年了從沒有見過。

小時候看春晚,常表演京劇唱段,也感覺很好鋤美案、勸千歲吧,擱到現在如果還演一定還會看,但如果讓我看一整部戲還真不能看下來呢。常聽說京劇是國粹現終究越不能適合現代人的欣賞口味,也不知道它未來的發展出方向如何了。傳承的基礎仍需要有根基才行。


國學新知堂


俺懷著對中國傳統的敬瞻說明一下:

陽春白雪與曲高和寡都不足以表達京劇的高冷,但卻足以表達京劇離我而去的步伐。真的沒有挽留國萃的理由和方法嗎?否!關鍵是我們什麼都沒有做。假如:把《遊園驚夢》列入高考之必考……不說了,說出來都是《荒山淚》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