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到底是誰瞎了?山水畫裡除了山和水還有啥?— 藝術

朋友們,說起中國山水畫,大家最先想到的是什麼?是萃花介紹過的 ?金碧山水?還是 ?

像萃花這樣愛鑽研(腦洞大)的,滿腦子都是藏在山水畫中的人物,這也就是今天萃花要給大家介紹的藏在山水畫裡小秘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有些畫裡飛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佔了三分之二的篇幅,與畫作息息相關的馱隊行旅,卻小得像條毛毛蟲!比如↓

到底是誰瞎了?山水畫裡除了山和水還有啥?— 藝術

▲北宋 范寬 《溪山行旅圖》角落裡毛毛蟲一樣的行旅隊伍

還有仙境一般的山灣裡,角落裡亂入一群在踏歌的農民。

到底是誰瞎了?山水畫裡除了山和水還有啥?— 藝術

▲南宋 馬遠 《踏歌行》亂入在踏歌的農民

每當我們沉浸在大自然懷抱,貪婪吮吸雨露陽光的時候,瞥見藏起來的人影才驚覺:哦,原來我們還要趕路,原來我們還要踏歌……

中國古代畫家慣用的這種圖名不符的“伎倆”是山水畫裡一大特色,這些在畫卷裡佔據小篇幅的人物統稱為:點景人物。點是點綴的意思,顧名思義,這裡的人物完全是山水畫的陪襯。

萃花今天也給大家帶來了一幅《山窗讀書圖》,它將點景人物的功能發揮到了極致。不信,拿起放大鏡我們一起找一找畫裡讀書的人在哪~~~

到底是誰瞎了?山水畫裡除了山和水還有啥?— 藝術

▲清 王翬 《山窗讀書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全圖以高遠法構圖,從上到下,白雲、瀑布、樓閣穿插在重巒疊嶂的林木間,一派氣象萬千的蒼鬱景緻。

到底是誰瞎了?山水畫裡除了山和水還有啥?— 藝術

▲穿插在林木間的樓閣和瀑布

我們不難看出他畫裡有元代畫家王蒙的影子,細密繁複的筆法刻畫,線條活而不亂。濃、淡墨色交疊皴擦,頗有層次感。

在這幅畫裡王翬幹筆、溼筆並用,而且多以細筆皴擦,畫面效果比較繁密。

到底是誰瞎了?山水畫裡除了山和水還有啥?— 藝術

▲《山窗讀書圖》中幹筆、溼筆並用的繁密

但是,萃花好像偏移了主題,咱們不是要找畫裡的讀書人嗎?彆著急,考驗大家眼力的時候到了,請於十秒內找到畫中讀書人的朋友留言索取萃花熊抱一個,謝謝!

到底是誰瞎了?山水畫裡除了山和水還有啥?— 藝術

▲《山窗讀書圖》中讀書的人

畫家王翬(huī)在畫幅的右下方畫了一個人在草堂裡讀書。抱歉,說他在讀書,萃花也很無奈,誰讓畫家命名為“讀書圖”,如果有朋友說那人在打盹,我也是舉雙手贊成的。

這個場景雖然在畫幅中所佔比例極小,卻昇華了“山窗讀書”的主題,實力詮釋了什麼叫一個支點就能撐起一幅山水畫。

到底是誰瞎了?山水畫裡除了山和水還有啥?— 藝術

中國山水畫中點景人物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古人畫山水,講究“丈山、尺樹,寸馬、分人”。(古人畫畫的比例理論:畫一丈高的山,就只能畫一尺髙的樹、一寸高的馬、一分高的人。)

所以這種比例要求下,他們一般先畫蒼山,次畫溪流,三畫房舍亭閣,最後才在其中點綴出幾個蠶豆或米粒般大小的人物。然而,最後畫的人物,往往就是這幅畫的主題,咱們藉此來倒推之前介紹過的《高士圖》、《稚川移居圖》。

到底是誰瞎了?山水畫裡除了山和水還有啥?— 藝術

▲左:《高士圖》(舉案齊眉的夫妻) 右:《稚川移居圖》(搬家途中的葛稚川)

是不是同《山窗讀書圖》比起來,這兩幅畫裡面的人物真是太容易找了啊?

古代畫家之所以將山水畫的人物畫得這麼小,與他們對待自然的態度有關。在他們眼中,人物藏在自然的角落裡,和諧地與自然共存,這樣也就不會破壞自然的獨立性和完整性。

並且,這些山水畫越成熟,畫中的人物就越是簡單。我國最早的山水人物畫《洛神賦圖》裡,人物神態生動,也因為描繪得細緻,大家很容易知道畫裡哪個是洛神,哪個是曹植……

到底是誰瞎了?山水畫裡除了山和水還有啥?— 藝術

▲東晉 顧愷之《洛神賦圖》局部

這個時候,山水只是作為背景存在。這是因為早期社會生產力落後,繪畫作為生存手段的迫切性遠大於其他的存在方式,描繪統治階級生活場景的作品佔多數,直接決定了以人物為主要表現對象的繪畫現狀。

所以我們看到《洛神賦圖》裡山石都沒有什麼皴擦,直接用線條勾勒,可以說魏晉時期的山水畫是比較稚嫩的。

到底是誰瞎了?山水畫裡除了山和水還有啥?— 藝術

▲東晉 顧愷之《洛神賦圖》局部

山水畫真正開始發生轉變是在隋唐,經濟一旦得到了發展,政治格局相對穩定,貴族們有心思遊山玩水了,畫家們也開始歌頌富足的貴族生活:有錢出去玩,真是好啊!

這一時期山水畫的代表作,想必大家都知道是展子虔的《遊春圖》。畫裡大幅山水,人都得費盡心思找,還不一定找得全。

到底是誰瞎了?山水畫裡除了山和水還有啥?— 藝術

▲隋朝 展子虔 《遊春圖》

發展到戰亂頻繁的五代,盛世不在,眾多畫家逃到了山旮旯裡去感受和山水的大氣磅礴,等到宋朝建立後再出山,在淡泊無為的治國思想影響下,畫家們撒歡似的畫起了點景人物:秋林放牧、寒山獨釣、山道盤車……

到底是誰瞎了?山水畫裡除了山和水還有啥?— 藝術

▲南宋 馬遠 《寒江獨釣圖》 局部

在這以後明清山水畫都發生了本質的改變:山水成為主體,而人物卻只是簡單幾筆勾勒,畫裡的人物也不是具體的洛神或者葛稚川,他們變成了一類人的代表:遊者行人、文人雅士、農夫牧童……

到底是誰瞎了?山水畫裡除了山和水還有啥?— 藝術

▲明 蔣嵩《漁舟讀書圖》中的漁夫

我們只能通過輪廓判斷他們的身份,這是畫家對人物的弱化處理,山水畫中點景人物也實現了由具象人物到特徵人物的轉變。

然而,不論是人物在山水畫中的篇幅越來越小,還是在畫中筆墨越來越少,這兩點都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人面對自然時的謙卑。

到底是誰瞎了?山水畫裡除了山和水還有啥?— 藝術

▲清 石濤 《山水圖》之八中飲酒的文人

背柴的樵夫、垂釣的漁父、樹下飲酒的文人,他們神態安然悠閒,沒有瘋狂的、痛苦的、大喊大叫的模樣。他們與自然融為一體,他們也是讓畫面充滿勃勃生機的一抹亮色。細細想來,這大概是我們古代農業社會中獨有的人對自然親和、嚮往態度的表現。

更多內容,請關注”藝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