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朱鹮在日本的灭绝?

-陌依寻-



其实朱鹮的灭绝是在远东地区同步发生的,不仅仅是日本,原本分布有朱鹮的俄罗斯、朝鲜半岛的朱鹮种群也绝迹了。就是在咱们中国,在80年代发现秦岭里那个7只的小种群之前,我们也以为中国的朱鹮早在60年代就灭绝了。


以日本朱鹮种群灭绝的个例来看的话,主要就是自然栖息地的破坏,和人类的捕杀。


朱鹮适宜生活的环境是湿地地带,在人口稠密的东亚地区,稻田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湿地,成为朱鹮的主要觅食场所。为了保护作物不被朱鹮破坏(其实朱鹮是来找小鱼小螺的,但是觅食的过程中总会踩歪、破坏一些水稻苗),日本人长期把它作为害鸟看待,尤其是日本开化以来,放开了对野生动物的捕猎禁令,体型大、又经常出现在稻田的朱鹮,就成了很多人的捕猎目标。而随着农药和化肥的大规模使用,稻田也受到了污染,这里生活的朱鹮的食物里也富集了有毒物质,尤其是著名的DDT,会导致鸟蛋蛋壳变软无法孵化;此外,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也需要砍伐不少的树木,朱鹮筑巢的场所也变少了。



实际上日本政府在战后就发现了朱鹮种群快速下降的势头,通过大量调研之后发现,野外环境十分恶劣,已经没有了野外保护的条件,于是只能走人工繁殖的路子,但是在这个摸索的过程中走了很多弯路:一开始给朱鹮喂食海水鱼,但是海水鱼体内的线虫寄生到朱鹮体内,导致死亡;后来给朱鹮喂食泥鳅,结果泥鳅生长的水体被污染,导致朱鹮死亡;笼子太小导致朱鹮撞击死亡……反正是各种死亡,到最后,只剩下5只野生和1只人工繁育的朱鹮,这6只却怎么也不交配,这个物种眼看就要完蛋了。(在当时,无论是中国、俄罗斯还是朝鲜半岛,都再也没发现过朱鹮的踪迹,大家都认为全世界就这6只朱鹮还幸存了)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我国学者在秦岭发现了7只野生朱鹮,并在原地进行保护,最终发展到现在1300多只野生种群,1100多只人工种群的,朱鹮大家族日益人丁兴旺。而日本也在第一时间和我国合作保护朱鹮,也从中国引进了朱鹮并野外放飞,重建了日本朱鹮种群。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并不能借朱鹮这个事来指责日本人在野外保护这个方面做的不如我们好。先污染后治理,先濒危后保护,是许多国家都走过的老路,我们中国的这7只朱鹮,并不是因为我们的环保工作搞得比日本好,而是因为我们中国太大了,在国内其他地区的朱鹮灭绝之后,还能幸运的在秦岭里保存下这点火种。我们应该吸取日本的教训,但不应该沾沾自喜盲目自大。


一个男人在流浪


是什么原因造成朱鹮在日本灭绝?

其实不只是在日本,朱鹮从经广泛分布在中国俄罗斯,朝鲜半岛和日本。


朱鹮的兴盛

早在16到17世纪,朱鹮在日本被称为“害鸟”(害田之鸟)而被驱逐,20世纪以来,朱鹮的数量急剧下降,1963年以后,俄罗斯一直没有朱鹮的报道,中国当时最后一只记录是1964年。到1981年,接近20年都没有朱鹮的报道,朝鲜半岛最后一只朱鹮的记录是1979年“三八线”军事区。而日本1934年还有100只,1980年只有五只了,日本政府把野外朱鹮全部捕获,想要人工繁殖,但是不熟悉朱鹮得习性,加上技术不成熟,5只朱鹮全部死亡。


朱鹮衰退的原因

①环境污染

上个世纪随着农药的大量使用,使朱鹮体内ddt大量富集,出现软卵壳和无受精卵等情况。

②人类捕猎

因为朱鹮居住在人类附近,且不怕人,喜欢鸣叫,所以认为捕杀的数量也不少。

③食物

因为人类的发展,许多水田湿地消失,朱鹮的食物资源减少

朱鹮在日本的复活

中国政府在甘肃发现野生朱鹮,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朱鹮,使朱鹮的数量得到提升,2003年最后一只朱鹮在日本死亡,2008年中国送给日本朱鹮200 只,日本在佐渡岛也陆续放飞。


每日开卷


朱鹮的拉丁文学名是Nipponia nippon,翻译成中文是“日本·日本”。这种鸟曾经广泛分布于日本、中国、朝鲜半岛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东部。但如今,原产自日本的朱鹮已经全部灭绝,目前日本国内的朱鹮都是从中国大陆引入并繁殖的。

在距今100多年前,朱鹮在日本还是一种十分常见的鸟类。可经过短短一个多世纪,这种鸟便在日本销声匿迹。日本的朱鹮是人类活动导致物种(亚种)灭绝的一个典型案例。导致朱鹮在日本灭绝的原因主要是栖息地丧失、过度捕杀和环境污染。

从栖息地丧失方面看,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国内经济高速增长,人口快速增加。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带土地和粮食需求,日本将大面积的湿地、森林改造成农田(主要是水田)。而朱鹮这种鸟对栖息地的要求比较高。朱鹮日常在水边漫步捕食,繁殖季节却是在树上筑巢的。也就是说,这种鸟并不是单纯的湿地鸟类或者森林鸟类,而是需要生活在湿地和林地的边沿。它们栖息地必须同时具备这两个元素。当湿地被改造成农田,朱鹮不得不来到水田里寻找小鱼和田螺等软体动物。水田里能够找到的食物本身就不丰富,农民们还会不断驱赶它们,因为朱鹮觅食时会踩坏水稻的秧苗(毕竟它们是身高80厘米左右的大鸟)。随着农业生产技术不断发展,部分水田被改为旱田,朱鹮的觅食场所进一步减少。与此同时,明治维新后为了扩建田地、村落、工厂开始了对山林的开垦。特别是太平洋战争打响之后,日本为了补充燃料不足砍伐了大片的森林,朱鹮能够选择的、位于湿地边缘的、能够支撑直径60厘米的巢穴的大树数量骤减。如果说,湿地的破坏导致了朱鹮的食物的减少,那么湿地周边山林的破坏就是对朱鹮的繁衍造成了直接影响。

下图为朱鹮↓ 来源:orientalbirdimages

从过度捕杀方面看,日本在江户时期(17世纪初到19世纪中叶)社会等级森严,当时日本的贵族中流行一种娱乐活动,叫做“鹰狩”,也就是放飞猎鹰捕捉猎物。文献中记载,朱鹮曾经是鹰狩的主要猎物之一。不过,真正的对于朱鹮的过度捕杀开始于明治维新之后。明治维新废除了贵族阶级的特权,大量平民百姓也加入到猎杀野生动物的行列中。这一时期,火枪开始广泛普及,猎杀的效率极大地提高了。同时,市场贸易发展,对于朱鹮羽毛(制作饰品)、肉(食用、药用)的需求也刺激了猎杀的积极性。大量的朱鹮在这一时期遭到捕杀。

从环境污染角度看,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工业、农业虽然高度发展,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却不强。1950年代开始,日本断断续续地发生了多次水俣病公害,水俣病是食用被有机汞污染的水产品(鱼、海带)等等而造成的严重病变。这反应出当时日本的河流水质已经遭到十分严重的污染。朱鹮作为一种生活在河流和湿地周边,以小鱼小虾喂食的鸟类,同样未能幸免。当时日本的科学家已经开始展开对朱鹮的救助,但在人工精心喂养下的雏鸟却接连发生因内脏大出血、肠胃炎、肺炎而死亡的情况。对尸体进行解剖之后发现,雏鸟的体内有大量的有机汞。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的朱鹮尚且如此,在自然环境中的朱鹮所受到的环境污染的波及也就不难想象了。除了工业废水造成的污染之外,农业农药的使用也对朱鹮造成了威胁。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农药DDT,它是一种杀虫剂,这种物质富集在昆虫体内,再被朱鹮取食,会导致朱鹮的蛋壳变薄变软,亲鸟孵蛋时就很可能将蛋压坏,这对朱鹮的繁衍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下图为朱鹮↓ 来源:orientalbirdimages

2003年,最后一只日本原产的朱鹮死去,宣告了朱鹮在日本的本土灭绝。虽然中国大陆和日本的朱鹮其实属于同一个物种,但是科学研究表明,由于长期的分离进化,日本的朱鹮确实具有一些独特的遗传特性。遗憾的是,在人们能够仔细展开研究之前,日本的朱鹮便已经消失了。如今,日本将朱鹮从中国重新引入,相继成功实现了朱鹮的人工饲养和繁殖,目前朱鹮的种群正在不断扩大中。


夕雾


多好看的鸟,幸亏秦岭还有七只。否则就完全绝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