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8 太行八陘”易縣蒲陰陘,千年前的一帶一路

巍巍太行屹立在華北平原和黃土高原之間,是阻礙兩地交通的天然屏障,自古以來先民為了突破這道屏障修建了若干條穿越太行山的道路,也就是傳說中的太行八陘。

太行山中多東西向橫谷(陘),著名的有軍都陘、蒲陰陘、飛狐陘、井陘、滏口陘、白陘、太行陘、軹關陘等,古稱太行八陘,即古代晉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來的8條咽喉通道,是三省邊界的重要軍事關隘所在之地。

蒲陰陘起於河北易縣,經過紫荊關到淶源。蒲陰陘到淶源向北和飛狐陘相接通蔚縣。紫荊關是蒲陰陘上著名的關口,為長城內三關之一,曾名五阮關、子莊關、金陂關。但也有專家學者說,蒲陰陘應為保定、順平、倒馬關、走馬驛、靈丘一線,倒馬關亦為長城內三關之一。這兩條線都在太行山中穿越,紫荊關前是拒馬河,倒馬關下是唐河,都是險要之地。

太行八陘”易縣蒲陰陘,千年前的一帶一路

蒲陰陘。在今河北省易縣西紫荊嶺上。山嶺有紫荊關,也稱子莊關。宋時稱為金陂關,元、明以來始稱紫荊關。其

太行八陘”易縣蒲陰陘,千年前的一帶一路

紫荊關南門的二道門

太行八陘”易縣蒲陰陘,千年前的一帶一路

二道門上的題字

太行八陘”易縣蒲陰陘,千年前的一帶一路

"河山帶礪"門的另一側,城牆被"合理"的為羊圈所利用。因遍生紫荊而得名的這處雄關是否還可稱其為"羊圈關"

太行八陘”易縣蒲陰陘,千年前的一帶一路

太行八陘”易縣蒲陰陘,千年前的一帶一路

太行八陘”易縣蒲陰陘,千年前的一帶一路

紫荊關始建於戰國,漢時稱上谷關,後因山上多紫荊樹易名紫荊關。現在的建築是經過明朝時期的大建特建後留下的。

紫荊關有兩大特點:與山海關、嘉峪關並稱的歷史最悠久的名關之一;大城套小城的結構在全國的長城中獨一無二。不過這種獨一無二的結構現在只能從繪圖上看到它的平面了

太行八陘”易縣蒲陰陘,千年前的一帶一路

當年八路軍過紫荊關大橋的照片

1944年走在橋上的八路軍。原來這座橋是木結構,是侵華日軍為了運輸物資而建,據說當時的汽車從橋上能直接進入紫荊關。這兩張老照片均出自沙飛攝影集

太行八陘”易縣蒲陰陘,千年前的一帶一路

從紫荊關城內中心位置由北向南看:三重門(紫塞金城)、二重門、南天門 1900年

太行八陘”易縣蒲陰陘,千年前的一帶一路

與上圖同樣角度看現在的相同部位拍於2008年

太行八陘”易縣蒲陰陘,千年前的一帶一路

依山面水的紫荊關地勢險要(蒲陰陘)河北易縣

太行八陘”易縣蒲陰陘,千年前的一帶一路

拒馬河邊玩耍的孩子 (蒲陰陘)河北易縣

2008年至今,我和朋友們多次探訪古道,從殘存的遺蹟中感受歷史,從淳樸的鄉俗中感受古風,從太行人的平實堅韌中感受太行精神,並用相機記錄下所見所聞。

太行八陘”易縣蒲陰陘,千年前的一帶一路

山路坡陡彎急,司機為車輪澆水降溫 (蒲陰陘)河北易縣

太行八陘”易縣蒲陰陘,千年前的一帶一路

歇息的放羊人 (蒲陰陘)河北易縣

太行八陘”易縣蒲陰陘,千年前的一帶一路

紫荊關南城門修復工地,當年城牆的石頭被拆下建“大寨田” (蒲陰陘)河北易縣

太行八陘”易縣蒲陰陘,千年前的一帶一路

55/70 大山下的婚禮 (蒲陰陘)河北易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