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7 狄仁傑:行走於冰與火之間

700年,一代賢相狄仁傑離開人世。他是一個具有傳奇經歷的人物,無論在廟堂還是江湖,都擁有眾多的粉絲。對他的生平事蹟,人們津津樂道,至今仍源源不斷有各種版本的“神探狄仁傑”湧出。

狄仁傑:行走於冰與火之間

狄仁傑以明經進入仕途,這給他的同僚們留下了一個難得的可以嘲諷的佐料。本朝制度,要想做官,可以憑藉父祖輩的恩蔭、重要領導的舉薦進入體制。沒有身份、沒有關係的只有老老實實走科舉一途。狄仁傑恰恰是二無人員。他的家境一般,他的父親只做過夔州長史,封妻廕子只能當傳說聽聽罷了。在科舉項目中,進士科含金量最高也最難考,當時流傳“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狄仁傑選的是明經。

事實證明,考試並不能定終生。

狄仁傑從汴州判佐做起,在芸芸眾官中起伏,多次因事蹟突出而被提拔。尤其是擔任大理丞期間,狄仁傑創下了一年判決1.7萬人,且無一人申冤的大唐紀錄,被世人稱為神探。688年,狄仁傑擔任江南巡撫使,用鐵腕手段將民間私自設立的祠廟一千七百多座全部焚燬,只保留夏禹、太伯、季札、伍子胥的祠廟供奉。同年,狄仁傑調任豫州刺史,以巧妙的手法保全了因越王李貞叛亂而牽連的百姓。到691年時,61歲的狄仁傑擔任地官侍郎、判尚書、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進入中樞,人生達到高峰。

有些道理,不是天然就懂的。狄仁傑初出道時,由於經驗淺,被小吏誣告,幸虧遇到在河南擔任黜陟使的閻立本,不但沒有處罰他,反而將他推薦為幷州都督府法曹。

在去幷州赴任路上,狄仁傑滿腹心事,卻步履堅定,腳登巍巍太行,目送孤雲一片,對左右說:“我的雙親,就住在這片雲下。”(吾親所居,在此雲下。)他默默的佇立,直到那片雲遠去。

狄仁傑:行走於冰與火之間

大唐官場,從太宗朝開始,留下了納諫的風氣。魏徵、馬周、褚遂良、蕭瑀等等,成全了李世民納諫的美名。高宗22歲登基,他的興趣在於發揚父親的遺志,因此在政治上事事學習乃父,朝野頗有貞觀遺風。他渴望自己也有自己的一批板蕩誠臣,因此對犯言直諫的大臣總能網開一面。

作為一個深受儒家思想教育的官員,狄仁傑深知“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道理,為百姓請命,救人於危難之際,是其義不容辭的責任。但是在實際運用中,剛好是反過來的,君威難犯,無論多麼有利於百姓的事情,一旦觸怒君威,後果均不堪設想。犯言直諫易,委曲求全難。如何在看似矛盾的衝突中拿捏好分寸,是一個優秀的官員必須掌握的技能。

有一年,平武將軍權善才因為誤砍伐了昭陵的柏樹,被高宗下令處死。狄仁傑認為權善才罪不至死。高宗認為,善才的行為會使他不孝。狄仁傑沒有在孝上做文章,因為孝是不容爭辯的必須遵行的法則,百善孝為先,不孝屬於根本不能得到赦免的重罪。他以桀紂和堯舜為例,認為逆君主意的事情在桀紂朝很難,在堯舜朝為易。相應的,高宗就是堯舜。進而,他又抬出漢文帝與張釋之的故事,說明自己多麼幸運的處在相同的時代。最後,解釋為什麼不該殺權善才的原因。高宗聽罷,沒有那麼生氣,權善才也保住了一條命。

還有一件事更能體現狄仁傑高超的政治技巧。

688年,狄仁傑擔任豫州刺史。彼時豫州剛經歷了越王叛亂,越王案牽連五百多家,將有五千餘口人被籍沒。狄仁傑想救他們,但是沒有如一般人那樣直諫,而是採取了很溫和又很巧妙的做法,他對武則天密奏道:“他們都是被牽連的,我如果公開奏報,似乎就是為反叛申訴,但是我如果知道而不言語,又不符合陛下仁恤的旨意。”武則天很高興,僅將這些人流放豐州。

691年,狄仁傑升任地官侍郎,加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成為宰相。雖然位極人臣,但是當時的宰相是一個高危職業。僅從690年到691年不到兩年時間,就先後有兩名宰相病死,一名下獄被處死,一名下獄後自殺。狄仁傑面對的是相對來說有些空曠的朝堂。同時,武則天為了自己新建起來的武周朝,也要倚重新晉的宰相來穩定朝局。

武則天御下,一貫以強勢著稱。

她經常給群臣講的一個故事是:當年太宗養了一匹馬叫獅子驄,總是沒人能馴服得了。那時她還是一個小小的才人,自奮告勇要去降服這匹烈馬。

李世民就問她:“你拿什麼去降服?”

她說:“我需要三樣東西。第一,鐵鞭;第二,鐵錘;第三,匕首。先用鐵鞭抽它,如果它不服,就用鐵錘錘它腦袋,如果它還不服,我就一匕首捅了它。”

這個故事未必可信,但不能不信。事可以是假的,武則天御下的風格卻是真的。當年的褚遂良、長孫無忌、上官儀何等的桀驁不馴,武則天硬是將其一個個治死,身為皇帝的李治無可奈何。

對狄仁傑,武則天卻總帶著一種特殊的偏愛

有時候寧願委屈自己也要成全他。700年夏天,武則天要去三陽宮避暑,路上有一個胡僧邀請她去觀看安葬舍利,武則天答應了。但是狄仁傑不同意,他說:“佛是戎狄之神,還不足以讓天下之主屈尊。那個胡僧太狡猾了,以此來迷惑您。山路難行,侍衛又過不去,實在不宜。”走到半路,武則天想明白了,下令折返。返回的路上,她對狄仁傑意味深長的說:“我是成全我的直臣的氣節。”

或許是從狄仁傑身上看到了一種真切的維護,或許是狄仁傑出身低微,靠自己的努力奮鬥出一片天地,恰如武則天自己在深宮之中奮鬥一樣,是一種長期奮鬥積累起來的惺惺相惜,也有對彼此個性的欣賞。有一天聊天,武則天對狄仁傑說:“你在汝南圍觀時,有人中傷你,你想知道時誰嗎?”狄仁傑回答:“如果陛下認為臣做錯了,臣當改正。如果陛下明白臣並無過錯,這是臣的幸運,臣不想知道中傷我的人是誰。”武則天歎服,愈加對他信任。

這種信任,經歷了大是大非的考驗。

就在狄仁傑剛當上宰相的四個月後,來俊臣告狄仁傑、任知古、裴宣禮、魏元忠等人謀反。幾人下獄後,被分別審訊。魏元忠誓死不承認謀反,受的苦大了去了,被倒拖著折磨,越不承認越受折磨。裴宣禮信佛,一入獄只知道唸經。

只有狄仁傑能出乎意料,完全不按常理出牌。

當時有一個規定,還是來俊臣親自向武則天求來的:只要一問就承認謀反的,一律免死。狄仁傑就鑽了這個空子,趕緊承認自己謀反了。來俊臣一看,得,不用費事了,就把狄仁傑晾在一邊,看管也放鬆了些。狄仁傑抓住機會,趕緊秘密修書一封,趁換冬衣的機會讓兒子帶出去呈給武則天。武則天一看,就召來俊臣來問,來俊臣詭辯狄仁傑好好的,連衣服都沒碰一下,根本不承認謀反。武則天不信,派人去看,也沒看出個所以然。來俊臣又使人偽造了狄仁傑謝罪書。最後武則天親自召見狄仁傑,問他為什麼要招認謀反。狄仁傑一肚子委屈:我若不認,早死於獄中了。武則天又問,為什麼寫謝罪書,狄仁傑矢口否認,一查果然是假的。武則天明白原委後,這些人才得了性命,狄仁傑被降為彭澤縣令。

696年,彭澤縣令狄仁傑出任河北魏州刺史以防備突厥。第二年,因為在突厥事上功勳卓著,狄仁傑由幽州都督再次成為宰相,進入權力中樞。

此時的洛陽,已入寒冬,木葉落盡,百蟲蟄伏。端陽門外,在殘陽的餘暉中,天樞上武則天自書“大周萬國頌德天樞”八個大字顯得格外刺眼。天樞正對著赫赫有名的洛陽天街,來自各地的人們熙熙攘攘,一片繁華景緻。

然而狄仁傑對這些都無心欣賞,他就像一個狡猾的獵人,早已嗅出了空氣中即將到來的危險,隨時準備出擊。此時,薛懷義早已做鬼,張易之、張昌宗兩兄弟由太平公主引薦入大內,成為皇帝新的男寵。武承嗣、武三思一如對薛懷義一般對二張大獻殷勤,希望能在皇上那兒美言兩句,助他們早日登上太子之位。

狄仁傑早有恢復李唐江山的宏願,但他知道,自己的力量實在不夠,唯有耐心等待。他也知道自己不會等待太長時間,畢竟當今的皇上已經年近八旬,即將作古。

他有耐心

其實,在立太子的事情上,武則天一直搖擺不定。她倚重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想得到太子之位,就經常派人向她吹風:“自古天子沒有以異姓為繼承人的。”武則天還是拿不定主意。武承嗣沒等到太子人選出來就死了,武則天本家只剩下武三思一個考慮了。她本想立武三思,但是理由總是不那麼充分。

一天,武則天問群臣,立武三思可否?眾人都稱賀,唯有狄仁傑不言。

武則天問:你有異議?

狄仁傑答:有一個。之前陛下命武三思招募武士,歲時之間來了數百人。廬陵王代替他,數日之間響應者是之前的十倍。我知道大家還是心念唐朝。

武則天很生氣,命人將狄仁傑架出去。

第二天,武則天問狄仁傑:我夢見玩雙陸老不勝,為什麼?

狄仁傑回答:雙陸不勝,宮中無子。

狄仁傑又被架出去了。

又過了一天,武則天得病,狄仁傑進入閣中問候。

武則天問:“我夢見鸚鵡折斷了雙翅,為什麼?”

狄仁傑一看,機會又送上門來了,就對武說道:“武,是陛下的姓。兩翼,是陛下的兩個兒子。陛下啟用兩個兒子,翅膀就會重新振作。”

武則天有所感悟,就派宮人秘密將廬陵王接入宮內,藏於帳中,自己與狄仁傑於帳外說話。

武則天說:我想立武三思,群臣沒有說不同意的,現在就等你了。同意,你就能長保富貴。不同意,你就再也見不到眾卿了。

狄仁傑說:太子是天下的根本,本一搖,天下就會動盪。陛下只重視自己的慾望,而輕視天下的安穩。當年太宗歷經百戰奪取天下,傳給子孫。高宗皇帝生病,令陛下暫時處理軍國大事,現在陛下執掌玉璽數十年,現在又將以武三思為後,將天下放在何處?陛下立廬陵王,百年之後還能配享大唐血食。立武三思,宗廟並沒有祭祀姑姑的禮儀。我不怕死以服從陛下的企圖。

字字如雷霆萬鈞,震盪著武則天的耳膜,她感動而泣,命廬陵王出來拜見狄仁傑,說:“今天我把你的天子交給你。”狄仁傑俯下身子,哭拜在地。武則天命左右將狄仁傑攙起來,手按在他的背上,說:“你豈止是我的臣子,更是社稷之臣啊!”

從此,武三思與太子之位無緣。

儲君之爭結束後,狄仁傑自感疲憊,多次請求退休,武則天就是不許。每次拜見,武則天都不讓他行禮,她說:“每次見你行禮,我就感到身痛”。

700年深秋,狄仁傑走完了最後的歷程,平靜的離開了他拼命維護的百姓、社稷、儲君,離開了那個讓他又愛又恨的一代女皇。

狄仁傑死後,武則天哭道:“朝堂空矣!”每次朝廷有不能決定的事,武則天都說:“天奪吾國老何太早邪!”

狄仁傑未竟的事業,已經交給了他親自推薦的張柬之、姚元崇、桓彥範、敬暉等人。他相信,他們一定不會讓他失望的。

一百年後,詩人張祜在讀了狄仁傑的傳記後,為他作詩一首:

讀狄梁公傳

失運廬陵厄,乘時武后尊。

五丁扶造化,一柱正乾坤。

上保儲皇位,深然國老勳。

聖朝雖百代,長合問王孫。

338年後,有一人名范仲淹的,因官場失意,在彭澤憑弔狄梁公祠,寫下了飽含深情的《狄梁公碑》,碑文起首:天地閉,孰將闢焉?日月蝕,孰將廓焉?大廈僕,孰將起焉?神器墜,孰將舉焉?巖巖乎!克當其任者,惟梁公之偉歟。……

狄仁傑:行走於冰與火之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