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7 狄仁杰:行走于冰与火之间

700年,一代贤相狄仁杰离开人世。他是一个具有传奇经历的人物,无论在庙堂还是江湖,都拥有众多的粉丝。对他的生平事迹,人们津津乐道,至今仍源源不断有各种版本的“神探狄仁杰”涌出。

狄仁杰:行走于冰与火之间

狄仁杰以明经进入仕途,这给他的同僚们留下了一个难得的可以嘲讽的佐料。本朝制度,要想做官,可以凭借父祖辈的恩荫、重要领导的举荐进入体制。没有身份、没有关系的只有老老实实走科举一途。狄仁杰恰恰是二无人员。他的家境一般,他的父亲只做过夔州长史,封妻荫子只能当传说听听罢了。在科举项目中,进士科含金量最高也最难考,当时流传“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狄仁杰选的是明经。

事实证明,考试并不能定终生。

狄仁杰从汴州判佐做起,在芸芸众官中起伏,多次因事迹突出而被提拔。尤其是担任大理丞期间,狄仁杰创下了一年判决1.7万人,且无一人申冤的大唐纪录,被世人称为神探。688年,狄仁杰担任江南巡抚使,用铁腕手段将民间私自设立的祠庙一千七百多座全部焚毁,只保留夏禹、太伯、季札、伍子胥的祠庙供奉。同年,狄仁杰调任豫州刺史,以巧妙的手法保全了因越王李贞叛乱而牵连的百姓。到691年时,61岁的狄仁杰担任地官侍郎、判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进入中枢,人生达到高峰。

有些道理,不是天然就懂的。狄仁杰初出道时,由于经验浅,被小吏诬告,幸亏遇到在河南担任黜陟使的阎立本,不但没有处罚他,反而将他推荐为并州都督府法曹。

在去并州赴任路上,狄仁杰满腹心事,却步履坚定,脚登巍巍太行,目送孤云一片,对左右说:“我的双亲,就住在这片云下。”(吾亲所居,在此云下。)他默默的伫立,直到那片云远去。

狄仁杰:行走于冰与火之间

大唐官场,从太宗朝开始,留下了纳谏的风气。魏征、马周、褚遂良、萧瑀等等,成全了李世民纳谏的美名。高宗22岁登基,他的兴趣在于发扬父亲的遗志,因此在政治上事事学习乃父,朝野颇有贞观遗风。他渴望自己也有自己的一批板荡诚臣,因此对犯言直谏的大臣总能网开一面。

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教育的官员,狄仁杰深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道理,为百姓请命,救人于危难之际,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刚好是反过来的,君威难犯,无论多么有利于百姓的事情,一旦触怒君威,后果均不堪设想。犯言直谏易,委曲求全难。如何在看似矛盾的冲突中拿捏好分寸,是一个优秀的官员必须掌握的技能。

有一年,平武将军权善才因为误砍伐了昭陵的柏树,被高宗下令处死。狄仁杰认为权善才罪不至死。高宗认为,善才的行为会使他不孝。狄仁杰没有在孝上做文章,因为孝是不容争辩的必须遵行的法则,百善孝为先,不孝属于根本不能得到赦免的重罪。他以桀纣和尧舜为例,认为逆君主意的事情在桀纣朝很难,在尧舜朝为易。相应的,高宗就是尧舜。进而,他又抬出汉文帝与张释之的故事,说明自己多么幸运的处在相同的时代。最后,解释为什么不该杀权善才的原因。高宗听罢,没有那么生气,权善才也保住了一条命。

还有一件事更能体现狄仁杰高超的政治技巧。

688年,狄仁杰担任豫州刺史。彼时豫州刚经历了越王叛乱,越王案牵连五百多家,将有五千余口人被籍没。狄仁杰想救他们,但是没有如一般人那样直谏,而是采取了很温和又很巧妙的做法,他对武则天密奏道:“他们都是被牵连的,我如果公开奏报,似乎就是为反叛申诉,但是我如果知道而不言语,又不符合陛下仁恤的旨意。”武则天很高兴,仅将这些人流放丰州。

691年,狄仁杰升任地官侍郎,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虽然位极人臣,但是当时的宰相是一个高危职业。仅从690年到691年不到两年时间,就先后有两名宰相病死,一名下狱被处死,一名下狱后自杀。狄仁杰面对的是相对来说有些空旷的朝堂。同时,武则天为了自己新建起来的武周朝,也要倚重新晋的宰相来稳定朝局。

武则天御下,一贯以强势著称。

她经常给群臣讲的一个故事是:当年太宗养了一匹马叫狮子骢,总是没人能驯服得了。那时她还是一个小小的才人,自奋告勇要去降服这匹烈马。

李世民就问她:“你拿什么去降服?”

她说:“我需要三样东西。第一,铁鞭;第二,铁锤;第三,匕首。先用铁鞭抽它,如果它不服,就用铁锤锤它脑袋,如果它还不服,我就一匕首捅了它。”

这个故事未必可信,但不能不信。事可以是假的,武则天御下的风格却是真的。当年的褚遂良、长孙无忌、上官仪何等的桀骜不驯,武则天硬是将其一个个治死,身为皇帝的李治无可奈何。

对狄仁杰,武则天却总带着一种特殊的偏爱

有时候宁愿委屈自己也要成全他。700年夏天,武则天要去三阳宫避暑,路上有一个胡僧邀请她去观看安葬舍利,武则天答应了。但是狄仁杰不同意,他说:“佛是戎狄之神,还不足以让天下之主屈尊。那个胡僧太狡猾了,以此来迷惑您。山路难行,侍卫又过不去,实在不宜。”走到半路,武则天想明白了,下令折返。返回的路上,她对狄仁杰意味深长的说:“我是成全我的直臣的气节。”

或许是从狄仁杰身上看到了一种真切的维护,或许是狄仁杰出身低微,靠自己的努力奋斗出一片天地,恰如武则天自己在深宫之中奋斗一样,是一种长期奋斗积累起来的惺惺相惜,也有对彼此个性的欣赏。有一天聊天,武则天对狄仁杰说:“你在汝南围观时,有人中伤你,你想知道时谁吗?”狄仁杰回答:“如果陛下认为臣做错了,臣当改正。如果陛下明白臣并无过错,这是臣的幸运,臣不想知道中伤我的人是谁。”武则天叹服,愈加对他信任。

这种信任,经历了大是大非的考验。

就在狄仁杰刚当上宰相的四个月后,来俊臣告狄仁杰、任知古、裴宣礼、魏元忠等人谋反。几人下狱后,被分别审讯。魏元忠誓死不承认谋反,受的苦大了去了,被倒拖着折磨,越不承认越受折磨。裴宣礼信佛,一入狱只知道念经。

只有狄仁杰能出乎意料,完全不按常理出牌。

当时有一个规定,还是来俊臣亲自向武则天求来的:只要一问就承认谋反的,一律免死。狄仁杰就钻了这个空子,赶紧承认自己谋反了。来俊臣一看,得,不用费事了,就把狄仁杰晾在一边,看管也放松了些。狄仁杰抓住机会,赶紧秘密修书一封,趁换冬衣的机会让儿子带出去呈给武则天。武则天一看,就召来俊臣来问,来俊臣诡辩狄仁杰好好的,连衣服都没碰一下,根本不承认谋反。武则天不信,派人去看,也没看出个所以然。来俊臣又使人伪造了狄仁杰谢罪书。最后武则天亲自召见狄仁杰,问他为什么要招认谋反。狄仁杰一肚子委屈:我若不认,早死于狱中了。武则天又问,为什么写谢罪书,狄仁杰矢口否认,一查果然是假的。武则天明白原委后,这些人才得了性命,狄仁杰被降为彭泽县令。

696年,彭泽县令狄仁杰出任河北魏州刺史以防备突厥。第二年,因为在突厥事上功勋卓著,狄仁杰由幽州都督再次成为宰相,进入权力中枢。

此时的洛阳,已入寒冬,木叶落尽,百虫蛰伏。端阳门外,在残阳的余晖中,天枢上武则天自书“大周万国颂德天枢”八个大字显得格外刺眼。天枢正对着赫赫有名的洛阳天街,来自各地的人们熙熙攘攘,一片繁华景致。

然而狄仁杰对这些都无心欣赏,他就像一个狡猾的猎人,早已嗅出了空气中即将到来的危险,随时准备出击。此时,薛怀义早已做鬼,张易之、张昌宗两兄弟由太平公主引荐入大内,成为皇帝新的男宠。武承嗣、武三思一如对薛怀义一般对二张大献殷勤,希望能在皇上那儿美言两句,助他们早日登上太子之位。

狄仁杰早有恢复李唐江山的宏愿,但他知道,自己的力量实在不够,唯有耐心等待。他也知道自己不会等待太长时间,毕竟当今的皇上已经年近八旬,即将作古。

他有耐心

其实,在立太子的事情上,武则天一直摇摆不定。她倚重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想得到太子之位,就经常派人向她吹风:“自古天子没有以异姓为继承人的。”武则天还是拿不定主意。武承嗣没等到太子人选出来就死了,武则天本家只剩下武三思一个考虑了。她本想立武三思,但是理由总是不那么充分。

一天,武则天问群臣,立武三思可否?众人都称贺,唯有狄仁杰不言。

武则天问:你有异议?

狄仁杰答:有一个。之前陛下命武三思招募武士,岁时之间来了数百人。庐陵王代替他,数日之间响应者是之前的十倍。我知道大家还是心念唐朝。

武则天很生气,命人将狄仁杰架出去。

第二天,武则天问狄仁杰:我梦见玩双陆老不胜,为什么?

狄仁杰回答:双陆不胜,宫中无子。

狄仁杰又被架出去了。

又过了一天,武则天得病,狄仁杰进入阁中问候。

武则天问:“我梦见鹦鹉折断了双翅,为什么?”

狄仁杰一看,机会又送上门来了,就对武说道:“武,是陛下的姓。两翼,是陛下的两个儿子。陛下启用两个儿子,翅膀就会重新振作。”

武则天有所感悟,就派宫人秘密将庐陵王接入宫内,藏于帐中,自己与狄仁杰于帐外说话。

武则天说:我想立武三思,群臣没有说不同意的,现在就等你了。同意,你就能长保富贵。不同意,你就再也见不到众卿了。

狄仁杰说:太子是天下的根本,本一摇,天下就会动荡。陛下只重视自己的欲望,而轻视天下的安稳。当年太宗历经百战夺取天下,传给子孙。高宗皇帝生病,令陛下暂时处理军国大事,现在陛下执掌玉玺数十年,现在又将以武三思为后,将天下放在何处?陛下立庐陵王,百年之后还能配享大唐血食。立武三思,宗庙并没有祭祀姑姑的礼仪。我不怕死以服从陛下的企图。

字字如雷霆万钧,震荡着武则天的耳膜,她感动而泣,命庐陵王出来拜见狄仁杰,说:“今天我把你的天子交给你。”狄仁杰俯下身子,哭拜在地。武则天命左右将狄仁杰搀起来,手按在他的背上,说:“你岂止是我的臣子,更是社稷之臣啊!”

从此,武三思与太子之位无缘。

储君之争结束后,狄仁杰自感疲惫,多次请求退休,武则天就是不许。每次拜见,武则天都不让他行礼,她说:“每次见你行礼,我就感到身痛”。

700年深秋,狄仁杰走完了最后的历程,平静的离开了他拼命维护的百姓、社稷、储君,离开了那个让他又爱又恨的一代女皇。

狄仁杰死后,武则天哭道:“朝堂空矣!”每次朝廷有不能决定的事,武则天都说:“天夺吾国老何太早邪!”

狄仁杰未竟的事业,已经交给了他亲自推荐的张柬之、姚元崇、桓彦范、敬晖等人。他相信,他们一定不会让他失望的。

一百年后,诗人张祜在读了狄仁杰的传记后,为他作诗一首:

读狄梁公传

失运庐陵厄,乘时武后尊。

五丁扶造化,一柱正乾坤。

上保储皇位,深然国老勋。

圣朝虽百代,长合问王孙。

338年后,有一人名范仲淹的,因官场失意,在彭泽凭吊狄梁公祠,写下了饱含深情的《狄梁公碑》,碑文起首:天地闭,孰将辟焉?日月蚀,孰将廓焉?大厦仆,孰将起焉?神器坠,孰将举焉?岩岩乎!克当其任者,惟梁公之伟欤。……

狄仁杰:行走于冰与火之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