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想要靠自己努力成为中产阶级,这事有多大困难?

关心婷


我是从三线城市普通家庭出来,现在在准一线城市生活,在迈向中产阶级的道路上前行。对于你提的问题,我来谈谈我的想法。

我2013年四川大学研究生毕业,来到省会城市的一家国有企业。2014年底买了房子,2015年结婚,2016年有了孩子。对于生活,我可以算是人生小赢家。我上班的时候虽然遇到了收入降低,但是我在适当的时间把房子买了,避免了15年底16年的房价大涨,以至于我不会被这个城市边缘化。这是,我能有机会往中产方向走的一个关键。

上班了四年多,对于我的所见所闻,我有这么样的一个体会。如果你想从普通家庭出来想迈入中产阶级,最大众的方式还是读书。但是,你需要把书读好,因为优秀学校毕业的学生找到高收入工作的机会会大很多。

然后,你也可以投资或者投机。但是投资或者投机需要原始的积累。我知道2015年上半年炒股票是很不错的选择,因为那时候股票市场是印钞机。2016年炒房子是很不错的选择,因为那时的房价发烧了。但是做这些事,都需要你有原始的积累。

最后你可以考虑创业。创业需要多方面资源:资金、人脉、设备、团队......少了一样你都成不了。所以,对于创业,虽然你看到很多人可以大富大贵,但是你永远不知道他们在通往成功的路上付出过什么。和他们做类似事情的人,有多少是跪了的。

希望你能明确自己的方向。找到目标找到方向,沿着它一直走,你就会离成功越来越近。


我有酒你有故事


讲下我表哥的故事:用了近20年的时间,从领贫困生资助到全款290万买别墅,绝对是跨越了阶级,实现了人生逆袭!

表哥是70后,平日里我姑姑种着水稻、甘蔗,偶尔到镇上卖些一元几毛的水果,姑丈则在建筑工地干活,家庭收入微薄。最艰难的时候,表哥中秋节放假回家,家里连柚子都买不起,一家人喝着粥水过了一个冷冷清清的中秋节。

表哥卯足了劲要出人头地,改变自己和家里的命运。

他拼命读书,竭尽全力抓住上学的机会。他考上了中专,家里砸锅卖铁、四处筹钱也无法负担第一年的学费,姑姑劝他不读,表哥当下就哭了,读,一定读!最后是舅舅放弃修新房,把修新房的钱给了他当第一年的学费。在学校里,表哥一直领着贫困资助,他永远只吃最便宜的饭菜,把钱省下来买书、学习,读了中专,他又自学取得大专文凭,到夜校读本科,二十来岁的年轻人极少出来玩乐,极度自律,抓住一切读书学习的机会,取得一个高学历。

出来工作,他选择了一个朝阳产业——法律行业,他进入一家律师事务所,从工资只有600元的助理做起。第一年,他没考过律师资格考试(现在是司法考试),他坚持继续考,他一边工作一边准备考试,强大的工作、学习压力下,本来就营养不良的他晕倒了,但即使打着点滴他也坚持学习,广东的炎夏,他在阁楼里一边汗如雨下、一边奋笔疾书。终于,第二年,他一举通过考试,20年间,从律师助理、执业律师、律所合伙人、执行合伙人,一步步向前。这期间,他所吃过的苦、他付出的努力可想而知。

表哥仪表堂堂,善于交际,善于利用身边的资源,他跟同学的关系维系得很好,通过同学接触到了很多重要人物、获得了很多大项目的资源。他也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解决问题,他能很稳妥地处理好事情,深得大家信任,这使得他在律师行业混得风生水起。

表哥跟在国企工作的嫂子结婚,嫂子家里条件比较好,有几个叔叔在市里的重要职位上担任一把手,跟表哥结婚的时候,嫂子家里在房子首付、车子方面给予了很大支持,婚后他的事业也更加好了。表哥一如既往自律、努力,在这个变幻不定的世界顽强地坚持着。在结婚的第12年,全款290万买了市里最好地段的别墅。

表哥终于摆脱了原生家庭的影子,实现了阶级的跨越,完成了人生的逆袭。

他这一路走来,每一步都是苦心经营,拼命读书获得高学历,这是他实现阶级跨越的敲门砖,用一份好学历敲开了律所的大门,进入一个朝阳行业,从事高收入职业,这是他实现阶级跨越并维持稳定生活层次的关键,最后,娶了有资源的妻子,这使得年轻的他一下子摆脱困顿状态,拔高了他的事业和人生层次。

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要想成为中产阶级,完成阶级的跨越,学历、工作、婚姻、人脉等因素缺一不可,当然也离不开特定的时代背景,时势加持。最重要的是,无论在什么境况下,自己要脚踏实地,拼劲全力去奋斗,坚持不懈,用青春、汗水、泪水才能换来美好的明天。

实现阶级跨越,最应该感谢的是那个努力的自己。

努力实现阶级跨越,最重要的是要一直努力。


千山成长


我是2006年大专毕业的,我不知道自己现在算不算中产。我老家是中国五六线的小县城,说出来,70-80%的人都说没听过我们县城的名字。我父母是农民,但是和真正的乡下又有点区别,我爸爸妈妈是国营农场的职工,小时候读的是农场子弟小学,中学在县城读书,高中读的是县城被评为省重点高中。我从小读书还是蛮好的,不过去了省重点高中以后,高二分文理的时候,听从父母的选择,没有选自己喜欢的文科,而是选了不喜欢的理科。后来成绩越来越不理想,虽然后来读了大专,但是我想说,我的能力一直都还蛮被认可的,这种能力是指学习力,我对我感兴趣的东西很喜欢研究。

2006年大学毕业来上海,一无所有,带了300多元钱来。我2008年资助父母在老家买了一套15.9万的房子,我付了5万,装修后来出了2万126平,3房2厅2卫,带一个14平的地下室。买这个房子的时候,我父母是1万都拿不出来。2010年结婚,2010年12月生我女儿,2013年老家县城买房,2015年老家县城再次买房,我的名下我老家县城已经有2套房。为什么会回老家买房,一是当初钱不够,二是做了回老家陪孩子读书的打算。

但是后来计划有变,我感觉回去会不习惯,想办法把女儿接到上海来读书了。现在和老公在上海工作,女儿在上海读书。我们上海无房,租房住。

我爸爸有7兄弟姐妹,除了我爸爸当了农民,我叔叔伯伯都当了兵分了工作,我姑姑们都嫁了有单位的老公,有一个姑姑嫁到农村,后来经商。从我爷爷奶奶算起,第三代的我们当中12个人,我对比下来,我算了比较有出息的那个。我的姐姐弟弟们,他们从小的家庭环境比我好,生活比较安逸,结婚的婚房也有父母会准备,他们都选择在县城过安逸舒适的生活。我后来想,我当初背景离乡出来闯,是因为家里穷,父母给不了我什么,我只能靠我自己。

不过我跟身边的一些同事对比,他们能力可能不一定比我强,但是他们有父母的首付支持,在上海买房,后来置换,我们现在身价真的不能比。我是父母不能支持我,我还要拿钱给父母买房,导致我要比别人多奋斗10年,20年。所以我仍然努力赚钱,好好培养我的女儿,我希望在她将来努力工作的同时,我能做那个帮助她而不是拖累她的父母。

所以,我觉得穷人的孩子是有机会逆袭中产的。如果父母穷,就多读书,至少不要丢掉持续的学习力。做人还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nikki曹薪颜


中产?八十年代表彰万元户,后来是一万不算富,十万才起步。现在是十万不算富,百万才起步。



我们这些领工资吃饭的人,一辈子都挣不到百万的钱,难以达到所谓的中产。

九十年代初期,我的同学们敢拼的都出去了。现在也是有企业的人。

我们是穷苦人。大学毕业时才第一次买皮鞋穿。没有勇气,也没有现实基础支撑。

如果,那个时候,我也有几千块万把块钱,我就会在保证温饱的基础上去奋斗。所以,如果你打算去奋斗,先要保证温饱。如果失败,你要想好退路。



一个人成功的因素有很多。智慧是第一要素。学识见解不够,处理问题的能力不够。永远在某个阶层里面,难以冒出来。这是没有办法解决的。

除非你认知很高,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里游刃有余。遇事冷静,为人大度。


教育之象


是挺难的,因为对于下层比较贫困的年轻人而言,即便聪慧勤劳,能让他们支配的资源依然也有限。

说说我和我朋友的差距,论学生时代的成绩不如我,论工作能力依然是我略强于他,论已经掌握到的各种职场技能,那我简直就是碾压式胜利了。

可从最世俗的成功角度而言,我简直是彻头彻尾的失败。

他的父母收入比我父母要高出很多,而我的父母都双双退休,几乎没有存款,我甚至还要帮我父亲负担一两年的养老保险。他父母愿意出一些钱给他自己做些小生意或者投资,而这货自己开过店也炒过比特币,有赔有赚吧。

他们父母把自己2006年左右买的房子在2016年的时候卖掉了,这笔买卖必然是大赚。然后我朋友拿着他父母卖房赚到的钱和自己平时赚来的钱一起,买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和车子。

或许人生奋斗的意义远远不只是房和车,但是如若能够解决房和车,仿佛就解决了人生的大部分难题。

而我呢?一直在上班,一直在寻找机会,比如双双下跌的数字货币市场和股市,做自媒体和社群等等,但至今还没有赚到什么大钱,勉勉强强维持温饱倒是可以。我一直在努力,但从来没有获得过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虽然别的觉得我很优秀,但这样的优秀暂时还没能变现。

有时我一想到这辈子都可能这样在繁忙中庸碌的度过,内心就会特别悲伤。

你问成为中产难吗,至少在底层的社会环境里,那是真的很难。因为可供你支配的资源实在有限,而且抵抗风险的能力也实在太弱。

一个人一生中总有那么几次跨越人生阶层机会,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但很多人的起点低到没办法抓住机会,最后就眼睁睁看着机会流逝。


暴涨菌


这个问题可以转换一下:读书有多难?

普通家庭的孩子向中产阶级转变,最便捷有用、毫无风险的道路就是读书。倒不是说学历、文凭有多重要,而是普通原生家庭本来就不能给孩子提供好的环境去见世面、父母也没什么技能可以教给孩子,孩子只能通过读书,在别人的智慧中拓宽眼界、增长见识、总结经验。

中产阶级是怎样的呢?

就是白领,工作了几年,有一定资本积累的白领。

普通家庭的孩子,想要蜕变成中产阶级,最重要的就是选择一个含金量高的专业,一路死磕下去。比如说,金融、法律、会计。总之,越难越好,因为越难就越稀奇,越稀奇就越有含金量。

举个例子,法学毕业,通过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在律所实习满一年就可以成为一名执业律师。据我所知,有些律师审查合同,每份收费4k,法律咨询,每小时收费2k。如果足够努力,在律师职业生涯的同时去考一个法学研究生(名校),那么执业八年之后就有望进入仲裁机构当仲裁员,仲裁员的收费是案子争议标的额的10%-30%。仲裁案件中最常见的就是银行之间互相拆借,标的额特别巨大。我们假设标的额为1亿,那么首席仲裁员就可以收到3000万,边裁可以收到1000万。随便做一个案子就可以达到中产阶级的水平。

这只是一个例子,其实金融行业赚得更多……

所以,普通家庭的孩子,要想改变命运,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读书。

读书有多难,变成中产阶级就有多难。

你觉得呢?


浮力麻麻


太难了!

是的,我可以回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多么励志啊!但现实呢?下图就残酷而直观的反应了现实。

两个孩子,一个出身在普通家庭,一个出身在中产阶级。

普通家庭的孩子,父母没有资源,能不拖后腿、可以让孩子不负重跑步就已经很不错了;

而中产阶级家庭,不要想当然的以为他们就会在功劳簿上吃喝玩乐不努力,他们一样很焦虑,焦虑如何奋斗才能维持住现有阶段,才能晋升到富人的阶层中去,一样很努力的举全家之力带着孩子一起跑。

孰快孰慢?看上图一见分晓。

我在北京读的大学,外地生源的同学大学毕业时就很明显。有人脉的父母直接帮孩子落实有北京户口的单位,无论他的成绩好坏。而普通家庭的孩子只能自己在千军万马中找工作,找不到户口就被打回原籍。

一毕业,差距就已经拉开的不是一点半点。

但是,我的大学同学中一样有出身平凡,靠自己努力找到北京户口的工作,靠自己努力如今有车有房。当然不可否认过程是很艰辛的。

所以说,普通家庭孩子想要靠自己努力成为中产阶级,很难,非常难!

但,难不代表没可能!有时人生乐趣就产生于攻坚克难中。

欢迎评论一起探讨~

我是职场资深HR李小船,同名微信公众号“李小船”,欢迎关注我。职场酸甜苦辣,陪你一路成长。


职场女超人李小船



对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要成为一个中产阶级,不同时代的概率不同。

大概来说,八十年代有百分之二十的机会,九十年代有百分之十五的机会,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有百分之十的机会,第二个十年就只有大概百分之五的机会了。

当然,这是从个人的角度看,从社会的角度看,则是八十年代还有百分之二十的普通家庭的孩子可以进入中产阶级,现在就只有百分之五的孩子有这个机会了。

也就是说,这个机会变得越来越少了,相应的,从个人角度看,则是普通家庭的孩子要想成为中产阶级,变得越来越难了。一个普通家庭如果想让自己的孩子以后过上中产生活,需要投入的成本越来越高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近几年关于阶级固化的话题总是特别容易引爆社会舆论的原因。因为几乎所有人都感受到了这个变化,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所以许多人都非常焦虑,尤其是对孩子的教育,投入非常高。

尤其是刚进入中产时间不长的中产们,即便是再心疼孩子,也只能狠心让孩子周末参加各种辅导班,。他们也想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但是相比之下,他们更无法接受的是孩子将来滑入社会中下层。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四十年前刚开始出现贫富分化之前,社会总体而言还是比较平等的,资源配置也比较均衡,所以所有人都有大致平等的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社会阶层。

但问题在于,社会阶层分化是会积累和代际传承的。也就是说,那些已经进入中产以上阶层的家庭,他们占有的资源要比那些社会中下层的孩子更多,更有竞争优势,也就是俗话说的起点更高。

用现在社会上公认的为孩子预定一张进入中产阶级的车票,也就是考上九八五高校,用这个标准来衡量,就可以看出差距。虽然考上九八五拿到了车票,也未必能到达终点站,但如果拿到这个车票比没拿到的人机会更大,这是毫无疑问的。

八十年代要成为那个百分之二十,每个家庭和每个孩子需要付出的成本是大致差不多的。而现在,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的孩子如果要上九八五高校,需要比中产阶级的孩子多付出四五倍的成本。这还只是说成本,不包括孩子自身的努力。

如果你是从中西部的普通农村家庭来的,现在在一线城市过上了中产阶级生活,你会更直观的感受到这种变化。你的记忆里小学同学里应该有八辈子贫农家庭出身的孩子,也有当地普通公务员家庭出身的孩子。但是如果你问你孩子现在的同学,家庭环境就是比较接近的。

那么,现在只有百分之五的机会了,未来会不会机会更少呢?答案是否定的。任何社会的阶层固化都是有限度的,中国也不例外。


因为中产阶级家庭本身也是千差万别的,也会有逐步的分化,有些人会进入精英阶层,有些人会落入社会中下层。正如精英的孩子未必一定是精英,也有一部分人会成为普通中产阶级,一些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也可能会向下滑落。

比如说,目前国内最顶尖的大学北大清华这两所学校的教授们,他们的孩子虽然整体来说享受着比一般家庭更好的教育资源,但他们中间也只有百分之十还不到的家庭的孩子能够上清华北大。

这就意味着,这些顶尖高校的专家学者们的孩子的平均智力水平与社会平均智力水平是接近的,差距没有一般人想象的那么大。那么,其中一些家庭的孩子就可能从中产阶级家庭滑落下去。

加上国家政策的干预,这个概率也会在一定区间浮动。因为国家也必须为社会中下层家庭出身的那些智力超群的孩子保留一定的上升空间,否则他们可能会成为破坏性的力量。同时,保留一定的阶层流动性,也有助于保持社会的活力。即便是日本,英国,印度这种阶层固化更严重的社会,也同样如此。

对普通家庭来说,另外一个好消息是,因为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中国人口可能会在未来十年内出现拐点,进入负增长的阶段。这就意味着,参与竞争的人数将会在未来十年内出现拐点,进入逐步减少的阶段。

也就是说,如果社会阶层上升的概率仍然保持在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之间,稳定不变,那么因为参与竞争的人数在未来有可能进入下降阶段,就意味着普通家庭的孩子上升空间有可能增加。


萧武


我所理解的选择的能力意思是指:生活是张试卷,而且一张有很多选择题的试卷,我们赚钱是为了增加选择题的选项,以获得我们期望中的分数。

有钱并不意味着分数高,而在于选项多。而且这个选项多是指试卷上的许多选择题,当然还有部分选择题于有钱来说意味着选项变少了,就不详细解释。

所以,不必因为他人的选项多而觉得自己分数低。因为最重要的一点:打分权是在我们自己的手上。当然掌握打分权不是放弃获取更大选择能力的借口。说道这里大家应该懂了我的意思。

钱也好,生活也好,选择题也好,都是很神奇的东西。

有钱和没钱,往大了说很好说,但是对于活生生的个体之不能再次重来的生活而言,意味着什么,谁又知道。

直到最近才深深地感受到,缺少的不仅仅是选择的权利,还有为人生下赌,



最近和一位好友聊到将来的出路,在听我一鼓作气地说了一大堆考各种资格证,考托福,出国留学的宏伟计划后,他只淡淡的说了三个字:不知道。 看着他那充满迷茫的眼神,瞬时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感情,脑海中又浮现出知乎各种贫富差异的对比。比如说这个:能否说家庭经济状况越好的人越愿意努力,而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的人会安于平凡? 还有最近很火的这个:富人的思考方式是什么?

然后怀着一颗普济天下的心对他说:和我一起考CPA吧,只要有了这个证以后找工作不用愁。

他:我知道这个很NB,但也很难。

我:我们还有两年时间,每天都好好学应该差不多吧。

他:你知道我的家庭,我不能像你一样,我还有学业,如果把所有课余精力都放在这个上却没有考到,我根本赌不起!

我:......

的确,对于我来说,我可以毫无顾忌地、甚至逃课去复习CPA,去考GMAT,不用顾虑万一考不到怎么办。因为有父母提供经济后盾,唯一消耗的只有时间或者说是机遇。而这种不顾一切的努力很少会得到坏的结果,从而最终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如果不安于稳定的工作,我大可以辞职去创业,哪怕失败了还能再回到原点,在一次次的触碰、闯荡中总会有成功的时候。在经历见识过的很多次商业投资中,除了个别野心家,没有人不会给自己留退路,不会因为一两次的投资失败而彻底破产。

相反,如果你没有一个富裕的背景,你对于你人生中的每一次选择都会偏于保守,害怕失去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但是没有任何资本,低风险、高收益的馅饼怎么会砸到你的头上,除非你一生只买了一次彩票就中了500W。这或许是当前中国富人的后代依然富,平凡的后代依然平凡的一个原因。

从一个逆向的思维来考虑,待遇优厚的莫过于知名企业,而这类型企业在招聘时首先考虑海外名校的毕业生,没有钱这一条可以直接忽略。其次考虑国内名校的高学历,然后当前教育资源的不均匀分布导致普通家庭的孩子考上清华北大之类学校的压力都心知肚明。

总之,没钱是几乎可以决定你一生的事,最怕的不是输在起跑线上,而是永远都没有机会追回来。


用户64116025296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话听起来带感,干起来特别骨感!

你觉得怎样算中产?有标准么?前一阵闹得财务自由门槛是2.9亿,不知道你看过没有?

与财务自由的富豪相比,我们普通家庭充其量算个贫农!中产?想多了!

如果按照上面的胡润研究院的扯淡2.9亿作为财务自由的目标,你这中产的台阶最少要千万以上资产了,这对于普通人,目前看来,要求有点儿高!

说我们没有阶级之分的人,都是大骗子或者揣着明白装糊涂。王思聪之所以拥有现在的资产,绝对不是因为他天资聪明或者个人努力,而是因为他爸是王健林。

你的奋斗目标,有的时候就是人家的起点!

如果不把2.9亿这种不靠谱的财务自由作为参考标准,当个中产也没什么难的,按部就班大多数人都能实现。

如果把中产定义为,有车有房,有固定并且还算体面的职业,有稳定的收入,与同乡同学同龄人比过得相对体面,收入与支出成正比,在正常消费之外还能有多余的钱做做理财。那并不需要太多努力,只要把握机会基本都可以实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