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李淵為什麼不立李世民為太子?

電競雜燴君


李淵之所以不立李世民為太子,自有他的想法。

李淵起兵時,李世民還是個十幾歲的孩子,而二十幾歲的李建成已經可以獨擋一面了。


當李淵在太原起兵時,是以李建成為隴西公最主要的左領軍大都督的,而讓李世民帥領的敦煌公右領軍大都督則主要是李建成的主力軍。在作戰過程中,兩兄弟配合得很好,一路攻城克敵向長安行軍。結果,李建成的部下雷永吉率先登城攻入城內。所以,李淵之所以能建唐稱帝,論功勳,李建成在此時並不比李世民差,還可能勝他一籌。那麼,由此可見李建成一開始就是李淵心中的太子首選。


此外,可能還有一下幾個原因:

一,立長不立幼。

隋朝滅亡,就是因為在立太子的問題上沒有遵循“立長不立幼”的規矩,才導致隋朝很快滅亡的。李淵看明白了這一點,所以即使李世民再優秀也不會被立為太子。

二,李建成並不是庸才。

李建成不但能統領三軍,在管理政務方面也是非常不錯的,他經常幫李淵處理一些朝中政務。李世民卻總被派去邊關征戰。


三,李淵怕自己的皇帝坐不久。

立了李世民當太子,恐怕李淵的皇位就坐不久了,因為李世民的勢力太發了,這可能是最主要的一點。

李世民在外征戰無數,門下有許多被他網羅來的各方人才。秦王府可謂是當時能人異士聚集的地方,更有一大批馳騁沙場,誓死為為李世民盡忠的武將。若是立李世民為太子,那麼皇帝寶座可能很快就是李世民的了。

事實上也是如此:李家出身關隴軍功貴族集團,這個團體最看重的就是會打仗。那麼戰功赫赫的李世民如果說自己想做皇帝,那麼滿朝文武,恐怕除了魏徵,都不不會反對李世民。結果,群臣對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並沒有表現出很牴觸的情緒--李淵和李世民的權利交接,非常順利。

或許,李淵早就預感到這一天早晚會來,只是美想到會如此(血腥)。於是他用李建成為太子,還能讓他們兄弟倆玩玩二龍戲珠的遊戲,好把時間拖得長一些。看李建成快玩不過時,再給他加碼一個李元吉,當李建成還不行時,就削弱天策府…


他妄想平衡二者勢力的勢力,來緩解自己面對李世民這個無比優秀的兒子帶來的壓力…但最終他還是把自己鄔幾個兒子都推上了火山口……


超能博士


李淵兩次立李世民為太子,但是李世民都推掉了。

李淵太原起兵,身邊只有李世民,建成元吉都不在身邊,為了鼓勵李世民賣命,李淵跟李世民承諾,兒子好好幹,如果咱爺倆能把江山打下來,那麼我就立你為太子。李世民對李淵表示了感謝,但是婉拒了。其實很好理解,八字還沒一撇呢,都是空頭支票,現在說這些為時過早,李淵姑妄言之,李世民也姑妄聽之,沒啥實際意義。李淵入長安當了唐王,由於李世民首入長安,功勞比李建成大,所以將佐們都跟李淵請求立李世民為唐王世子,李淵也聽了這些建議準備執行,可是李世民死活不肯當,執意讓賢,於是李淵立了李建成。李淵當了皇帝,李建成順理成章成為太子,李世民為秦王。

李世民為何兩讓太子,許多人都說這段記載是假的,是李世民後來編的,其實不然,李世民是真的不想當。李世民從小喜歡打仗,他的興趣在軍事上,不是搞政治。何況此時李唐王朝岌岌可危,正是需要征伐四方的時候,掌握軍權才是硬道理。因此於公於私李世民都不可能接太子這個燙手的山芋,這無疑是把他放在火上烤。所以李世民當了秦王。李唐都城長安位於八百里秦川,秦王是最尊貴的王爺,地位僅次於太子。如果說此時李世民就有篡位奪權的野心,想把老爸老哥老弟搞掉自己上位,也是誅心之論。此時的李唐王朝正在上升期,李淵父子們還是能夠抱團取暖的,還遠沒到排排坐吃果果的時候。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李世民雖然失去了太子之位,但是卻得到了征伐四方的軍權,當時的大唐王朝有兩位軍事首腦,一是征伐江南的李孝恭,一是經略中原的李世民,李世民連平薛舉劉武周宋金剛王世充竇建德,尤其拿下洛陽城之後,他的政治野心膨脹了,覺得取代李建成太子之位的時機成熟了。只可惜李建成不是草包,就在李世民南征北戰的時候,他也沒閒著,李淵晚年好色多內寵,國家大事幾乎都交給李建成處理,因此李建成也有了自己的行政班子,更重要的是他得到了關隴勳貴的支持。李唐定都長安就註定了必須依靠關隴集團才能活下去,否則只有死。因此李世民想要撼動李建成的太子地位並沒有那麼容易,因為他的勢力在洛陽,依靠的是山東豪傑。在長安的根基遠沒有李建成深。

李世民攻克洛陽之後,大肆分封功臣,把自己的親信安插在洛陽各個崗位,儼然一個獨立王國,不僅遲遲不向長安城上繳戰利品,還藉口洛陽還有反對勢力需要處理為由遲遲不入朝,李淵沒辦法,只好讓張婕妤尹德妃等人前往洛陽城接管洛陽宮人和府庫珍寶。但是李世民拒不交接,他說,府庫寶貨已經登記入庫,需要封賞有功之臣,宮女需要配給有功將士,官爵需要授給才德之人,所以不能交給你們幾個女子。張婕妤一看沒轍,只好彙報了李淵,恰好李世民封賞了李神通幾十頃地,李淵趁此機會親自下詔讓李神通把這些地讓給張婕妤老爸,但是李神通有李世民撐腰,根本不認李淵的詔書,堅決不給。李淵大怒,跟李世民說,現在我親手下的詔書居然還沒有你的命令管用啊。後來又跟裴寂說,我這個兒子變了,由於常年在外掌握兵權,被那些書生們教壞了,不是我以前認識的乖孩子了。於是派尹德妃的老爸找茬打斷了杜如晦一根手指以示懲戒。

李世民母親竇皇后去世得早,每次李世民和李淵吃飯,看到李淵身邊美女如雲,想起母親看不到今日的好光景,就不由得落下淚來。這種掃興的事一多,誰都不高興。但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卻沒心沒肺的玩得很嗨,因此李淵對懂事的李建成好感越來越強,卻對李世民越來越討厭,從此沒有易太子之心,於是李世民兄弟矛盾日甚,直到玄武門之變爆發。


唐風宋月


大家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是個很牛的皇帝,他開疆擴土,開創貞觀之治,被少數民族稱為天可汗。要說李世民一生中有什麼汙點,那就是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哥哥和弟弟,登基為帝的。李世民在大唐建國初立下赫赫戰功,為什麼李淵不立他為太子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古代講究立長不立幼,立嫡不立庶的封建制度。李世民雖然很厲害,但是誰讓你是老二來,你終生就於皇位無緣。李淵追尋這個制度,還是有道理的,如果沒有這個制度,那不就哪一個皇子都有資格繼位了,這樣容易引起爭位的煩惱。所以李淵立李建成也符合祖制。


第二,李建成也是有才能的,不像電視上說的那麼平庸。關於這一點我以前專門回答過李建成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李建成寬厚仁義,雖然看上去沒有李世民戰功多,可是他在治國方面還是很有經驗的。而且李建成幾乎沒犯過什麼大錯,深得李淵的喜愛。所以立他為太子也可以理解。


第三,李淵為了自己的皇權穩固,不得不立建成為太子。因為李世民的戰功太大了,而且李世民手底下大將如雲,在朝中的勢力很大,李淵都有點控制不住了。所以他利用太子建成可以很好的制約李世民。可是後來也不成想沒制住,當了太上皇。令人唏噓。


第四,李淵為了兒子們考慮,立建成為太子,他日建成當上皇帝,可以善待兄弟。李建成寬厚仁義,有多次四弟元吉讓他殺了李世民,他都沒有這麼做。從這點就看出他是個仁義之人,他沒有李世民那麼不設手段,心狠手辣,建成當皇帝,是兄弟們的福分。


所以,綜合考慮,對自己有利,對兒孫有利,李淵就選擇了建成為太子。其實他也有很多次猶豫,但是還是沒改變這個決定。後來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也是始料未及的。本人愚見,建成當皇帝未必不行。


楚風說歷史


李淵當時毫無理由要立李世民為太子,為什麼這麼說呢?原因有兩點:

第一:李建成也是非常有才華的

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新唐書》、《舊唐書》等史料,其實,李世民曾經在其中做過手腳,中國古代的皇位繼承製度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登上皇位,對太子李建成集團大開殺戒,逼迫其父李淵禪位,這在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是沒有任何正統性和合法性可言的,因此,李世民登基以後,實施了一系列的措施,來詮釋其皇位的正統性和合法性,其中,很重要的一項措施,就是修改唐朝的實錄,突出李世民在李唐開國過程中的作用,貶低太子集團的形象,把李建成和李淵都描繪的庸庸碌碌,以塑造秦王登基的正統性與合法性。

(唐太宗李世民畫像)

在《新唐書》和《舊唐書》中,李世民被認為是“自古攻德兼隆,由漢以來未之有也”的一位皇帝,其實有點言過其實了,從晉陽起兵到建立唐朝,李淵本人以及太子集團的功勞都非常大,整個晉陽起兵的過程,其實是李淵策劃的,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等人只不過是起到了贊襄的作用,我們在未經李世民動過手腳的可以信賴的《大唐創業起居注》這本書中可以看出來,但是呢,到了《新唐書》和《舊唐書》中,李淵就變得唯唯諾諾了,好像晉陽起兵的成功,李世民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所以,在唐朝建立初年,李淵毫無理由立李世民為太子,因為李建成並不是庸庸碌碌之輩。

(唐高祖李淵畫像)

第二:李世民之所以功勞大,是因為李建成被束縛了

李建成通過“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皇位繼承製度成功晉級太子,但是呢,卻被另一項制度給束縛了,那就是《左傳》裡提到的“君之嗣嫡,不可以帥師”的說法,“太子者,國之根本”,在中國古代傳統政治文化中,太子是不可以率領軍隊打仗的,因為,太子一旦死在了戰場上,相當於動搖了“國本”,中國古代,有皇帝御駕親征,但從來沒有過太子親征,在皇帝親征之時,太子一般留守監國,平時,地方上有什麼重要的政務要處理,皇帝一般也不會派太子過去,而是派其他的皇子去處理,“君之嗣嫡,不可以帥師”的制度一方面保護了太子的人身安全,但另一方面卻束縛了太子,讓其他的皇子有了建功立業的機會,他們在建功立業的過程中,凝聚了一個屬於自己的集團,周圍聚集著一批能臣武將,往往對太子集團構成威脅。

(康熙皇帝親征之時,也是太子留守京師,圖為康熙皇帝畫像。)

李世民的功勞比李建成的功勞大,不是因為李建成的性格庸庸碌碌,而是李建成身為太子,根本就沒有多少建功立業的機會,

李建成並不是平庸之輩,再加上其身為嫡長子,所以,李淵毫無理由立李世民為太子,只是,李淵沒有想到後來的發展形勢而已,沒有想到李世民的功業會越來越大,以致於對太子集團,甚至自己構成威脅。


騰飛說史


以下是我個人對李淵不立李世民為太子的一點看法,不對之處還請大家指正海涵。

答案只有一個,就是立長不立幼

這是一個最主要原因,各個朝代廢長立幼都引起了兄弟相殘的慘案,所以廢長立幼這等事情輕易不會做出,除非太子有重大過失,例如謀反等大罪,才會被廢除,否則立長子為太子這是非常名正言順的事情。

那麼既然如此名正言順之事,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爭議呢?李世民為什麼要發動玄武門事變呢?

爭議主要的來源就是大多數人對於李建成的不瞭解,和史官對李建成功績的抹殺,這就讓一些吃瓜群眾認為李建成是一個草包,而李淵立李建成為太子,自然也好不到哪裡去,這就使得大家認為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肯定是有他的苦衷和不得已。不過事實就是這麼無情,李世民的“苦衷”就是他不忍皇權旁落,不甘心。縱然是有貞觀之治和大唐盛世,但這也絕對不能掩蓋李世民“得位不正“的人生汙點。

李建成在李淵起兵初期,為了招募士兵做了充足的準備和工作,後期攻城略地更是和李世民的功勞不相上下,但是這些都在李世民當皇帝后將歷史記載抹除了,也使得歷史學家考察這一段歷史真相艱難至極,學者也都責怪李世民不該如此。

李淵優柔寡斷的性格讓他親自見證了親兒子同室操戈,最後還無可奈何的傳位給李世民,不過所幸李世民確實是一位明君,否則遺臭萬年李二是逃不脫的了。


野史日記


據新舊《唐書》和《資治通鑑》記載,李淵先後兩次私許李世民太子之位。雖然人說為李世民私改,但史書又記載唐太宗兩次要求看史書,均被史官拒絕,想來此事不是空穴來風。但李淵之所以沒有實現允諾,與立嫡立長制有關,也與太子李建成才華有關,但最重要的卻是以下兩點:



一,李世民功高震主。李唐建朝,李世民有半壁江山之功,官位也高到封無可封。他南征北戰,浴血拚殺, 換來了大唐的開疆拓土,也換來了李淵對他的猜忌。立李世民為太子,李淵會感到心裡不安。

事實上,唐初的政令已經非常混亂,形成唐王朝,太子府,秦王府三方並行的局面,為此,李淵夥同太子李建成,逐漸削減李世民手下的文官武將,企圖孤立李世民。若不是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將成為卸磨後所殺的驢,過河後所拆的橋,飛鳥盡後所藏的弓。



二,李建成與李淵父子更情深。這是李淵食言的另一個原因。人常說十個手指不一般長。人又說,皇家眾長子,百姓愛么兒。李建成是李淵長子,寄託著李淵無數的期待與父愛。

在李唐建國過程中,李世民負責開疆拓土,李建成負責管理後方,因此李建成侍奉在李淵左右的時間比較多, 更能夠了解李淵的心理,也更能夠投其所好,取得李淵的好感。因此,父子感情也更加深厚。



以上兩個重要原因,使李淵在立太子之事上選擇了李建成。


萍風竹雨123


李世民那麼厲害,為何李淵卻不立他為太子?

李世民真的厲害嗎?

按歷史記載其確實如此,非常厲害。

不說他繼位後其所開創的貞觀之治,天可汗功業,讓古今悅然,天下臣服,地不分東西,國不分南北皆言其為王。

就說建國期間其也可說功輝彪炳,整個天下可以說都是其打下來的,即便有一部分不是其親自出手,也與其有關,不是其部將,就是他舉薦之人攻取。

可說兒子英雄父好漢,孩子打來江山,父親坐。李淵不過窩囊廢,一切全靠其兒子,若無李世民,不說其能當上皇帝,甚至能否在隋末亂世上活下來就是個問題。

然事實真如此嗎?

不說其它,就光說歷史記載李世民曾多次下令史官修改史書,開古今帝王刪改歷史之先例,這些東西就不再可信,在敬佩之前就得先打個問 。

最起碼在建國史上的一些東西不可信。或李淵,李建成不會太英明,但也不會太差,對其沒有一拼之力,否則其也不會被逼得發動玄武門之變,只有絕地反擊,才能登上帝位了。

他憑實力,玩政鬥就能將其弄玩,又豈用首上罵名,還要修改史書才能維持自己聲名。

從這個意義來說,李淵不立其為太子也不錯。

畢竟李建成也不錯,與其差別也不大,又是長子,有千年嫡長子繼成制加成,不想引發動亂,讓長子,以及其它兒子不滿,他肯定不能立李世民為太子了。

否則又怎麼和其它兒子交待。

縱李世民在建國,以及國家發展,統一天下過程中立功很大,因此也正如此,讓人們和他生出此心。

但李建成也不差,雖在軍事上不行,但在內政,外交也是好手,否則要無他與關東鄭氏家族聯姻,和關西隴西貴族保持良好關係。

又穩定國內,處理好政務,保國內亂,前方兵員糧草供應不缺,縱大敗,長期對峙消耗也不怕,又豈有李世民前方攻城掠地之功。

而且李建成在軍事上也不是一無事處,甚至可說馬到功成,幹啥啥行。出西河,西河破,攻長安,手下之人第一個登上長安城頭入長安,去河北屢戰屢敗,不斷復起發生叛亂的劉黑闥死,河北定。

即使最後其敗也不是無能,而是在在佔有絕對優勢,在對敵方下死手時掉以輕心,還有手下人背叛,否則其又豈會敗,事實上既便那一刻李世民也勝的不輕鬆,險些死在那個過程中,與之同歸於盡。

而也正因如此,在這個意上來說李淵不立李世民,而立李建成,無論從那方面來說,都是不錯的。

而另一方即便李世民很厲害,李建成很差,歷史上所寫的為真的。李世民確實英明神武,不僅功勞是諸子最大的,整個天下基本都為其所打下。

他為李世民諸子之中最強,無論哪方面來說其都最適合當太子,大唐的合法繼承人。

但也正因其最優秀,能力最強,所以才不能立其為太子啊。

畢竟那還是打天下時期,天下還有許多諸侯強藩未滅,帝國處於初興危難艱險之中,成還好家族永興,化家為國,興盛萬代,享受無窮榮華權勢。敗,自己國家家族算是完了,不僅是被打入塵埃,榮光不再,永世不能翻身,更將是身死族滅,家破人亡,屍骨無存。

於此危險關鍵時刻又豈能不盡自己最大努力去爭天下,在這種情況下又豈能放著這樣一個人才,尤其是軍事上的人才,統帥,大帥浪費,而不是將其放出去,放在最合適的位置上以為國家做貢獻,使其更有可能成功?

而亂世軍權必須掌握在自己手中,以免南北朝,五代大將,權臣坐大後掌握重權與軍隊然後一步步黃袍加身,和他一樣進行篡位,代替,所以要如此。

畢竟其就是這樣乾的。

再說太子按剩不能掌軍,而其它兒子又不行,強當大任,壓服天下將軍,也只有讓其如此了。

否則即使打下天下,也是別人的了。自己不僅什麼都得不到,還要身死族滅,不如不打。

另一方面也正因其厲害,為平衡其之勢力,讓自己多做幾年皇帝,也得如此啊,否則以其功,以其能,縱早立太子也會為酬功,選擇一個更好的繼承人,他也已廢立太子,換他了。

否則其那麼強,若等不急,想提前登位,來個弒父奪位,或既便不殺,也要架空,讓自己當個太上皇。

此也不能啊,否則自己就算完了,畢竟既便不死,只當太上皇也不好受啊!

……

或正因此,由於這些原因,李淵才不立其為太子吧。

可惜其即想平衡,又不妥善處理,以致人倫喪盡,產生人間悲劇,讓人惋惜,世間

不再完美。






毀建策


李淵,中國最偉大的朝代之一——唐朝的開創者。卻在皇位的傳承上猶豫不決,最後導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奪取了政權。

那李淵為什麼不直接把皇位傳給李世民呢?

中國自古以來留下的習慣,傳嫡不傳庶,傳長不傳幼。而這種傳承方式,在當時的家天下的時代,無疑是既能保持統一,又能減少傳承中相互爭搶而產生的消耗,是最穩妥的傳承方式。李淵不想打破這種傳承方式。而李淵的這種擔憂也成為了現實,自李世民打破慣例,奪得皇位以後,他的子孫紛紛效仿,幾乎皇位的每一次更替,都伴隨著血雨腥風。

而要特別說明的,李建成並不是一無是處的廢物。跟隨李淵起兵大戰小戰經歷無數,平頂山東,擒殺勾結突厥的劉黑闥等,只是相對穩定之後,李建成大多在協助李淵處理政務,而戰功不顯。也就是說,沒有李世民這種天生帶BUG的變態,李建成也是那種“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的牛人。這也是李建成在於李世民的鬥爭中屢屢失敗,李淵依然不願廢掉李建成太子的原因之一。


魔智


李淵——大唐王朝的開國皇帝,李世民——大唐王朝的第二位皇帝、是將唐朝帶入強勢時期的一代開明皇帝,但作為李淵的次子,縱然李世民為唐朝的創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按理來說,他還沒資格繼承皇位,也就不可能成為唐朝的第二位皇帝,而這個過程大家都應該知道的一場“玄武門之變”改變了這一切,擁有眾多人才、武將的李世民取代他的哥哥,當朝太子——李建成,成為大唐第二位皇帝。

唐高祖李淵

為什麼李淵沒有將太子之位直接傳位給次子李世民呢?這樣或許就不會發生“玄武門之變”死了兩個兒子李建成、李元吉,及李建成的兒子安陸王李承道、河東王李承德、武安王李承訓、汝南王李承明、鉅鹿王李承義,李元吉的兒子梁郡王李承業、漁陽王李承鸞、普安王李承獎、江夏王李承裕、義陽王李承度等幼兒都被殘忍殺害.......

小編今天就講講其中的原因(如有不同意見,關注小編,歡迎指正):

太子李建成

一、首先就是一直存在的嫡長子繼承製度:

這個制度早在周朝的時候就出現了,即使是在今天,也有一些家族企業會選擇讓嫡長子來繼承父業,再說周朝是中國禮法制迅速發展的一個朝代,禮儀文化對後朝都影響頗深,周朝時期以嫡長子繼承製為核心的宗法分封制,一直到封建王朝,在皇位繼承上,都會採取嫡長子繼承製,後來又演變成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說法。

雖然這種制度一直延續著,細心的朋友就會發現,當這個哥哥有多難,都不知道有多少刀子24小時盯著你:秦始皇臨死前,立長子扶蘇繼承皇位,但十八子胡亥一計就使得扶蘇自殺,並繼承皇位;隋朝,太子楊勇與楊廣之間.......東西兩漢王朝加起來一共有33位皇帝,只有7位皇帝勉強能算是遵守了嫡長子繼承製度,唐朝一共有21個皇帝,也只有兩個皇帝算得上是嫡長子,宋朝一共有皇帝12位,只有3個皇帝是嫡長子,明朝有皇帝16位只有5個皇帝是嫡出,而清朝12位皇帝沒有一個皇帝是嫡長子繼承的(嫡長子或已死、被陷害、被殺、被廢掉........)

二、嫡長子李建成也是一位有能之人:

智破劉黑闥

李淵在起兵前,可以說有兩個根據地,一個就是他和李世民一起管理的太原,還有一個就是李建成為他招兵買馬的河東:“命太子於河東潛結英俊,秦王於晉陽秘招豪友”

而且李建成擁有著出色的軍事才能:主要事蹟有奪取西河之戰(一舉攻克西河,封李建成為隴西公,為左領軍大都督),智取霍邑之戰(舊唐書載此戰李淵被宋老生擊敗,李建成墜馬,功勞全歸於李世民),潼關防禦戰及智破劉黑闥(初步完成唐朝統一之戰)等。

李建成在起義前就開始,廣羅人才,善待賢才,在建唐前後,更是招攬了許多謀臣猛將,為他出謀獻策,謀臣魏徵、唐初名相王珪、武將薛萬徹、馮立、馬三寶等


三、坐鎮長安,很少出徵

公元618年,李淵稱帝,建立唐朝,李建成則被確立為太子,最開始並沒有呆在李淵身邊學習政務,而是一直幫李淵平定各種叛亂,北部抵禦突厥、擒殺唐朝最強勁的敵人劉黑闥,(十二月“皇太子破劉黑闥與魏州,斬之,山東平”),讓唐朝基本實現了統一,後逐漸開始協助李淵處理朝政,李淵對太子李建成悉心栽培: “每令習時事,自非軍國大務,悉委決之”,“同時又命令禮部尚書李綱兼太子詹事,後擢太子少保,民部尚書鄭果兼太子左庶子,輔佐太子,李淵外出“巡幸”,則李建成要坐鎮長安“監國”,所以後期太子李建成基本上是坐鎮長安。

唐太宗李世民

李建成並不是平庸之輩,再加上其身為嫡長子,所以,李淵毫無理由立李世民為太子,只是,李淵沒有想到後來的發展形勢而已,沒有想到李世民的功業會越來越大,以至於對太子集團,甚至自己構成威脅。


但不可否認,唐太宗李世民開創了大唐盛世,使大唐成為一個開放、強盛、偉大朝代讓“唐”文化遍及世界各地。

歷史沒有如果,發生即是事實!


謝謝大家查閱 歡迎指正 關注“劉家五叔”,與“劉家五叔”一起談古今趣事!


劉家五叔


古時皇家立太子的傳統是立嫡立長,立庶立貴。

《春秋·公羊傳·隱公元年》說:。“隱長又賢,何以不宜立?立適(通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啥意思呢?隱公年長又賢能,為什麼不適合立為國君呢?因為立嫡子就是立年長的,不管他是否賢能;立庶子就立尊貴的,不考慮他是否年長。

李淵奪得隋朝江山後,當然按照古制立嫡長子李建成為太子。李淵的原配老婆竇皇后生了四個兒子: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先立的太子即是嫡長子,按古制也是理所當然,無可爭議。何況李建成也不是窩囊廢,頗有武功,為老爹奪取江山也立下了大功。

但李淵之所以敢扯旗興兵造反,滅掉隋朝,與李世民的極力慫恿和支持有極大的關係。《資治通鑑·唐紀·卷一百九十》載:“上之起兵晉陽也,皆秦王世民之謀,上謂世民曰:‘若事成,則天下皆汝所致,當以汝為世子。’世民拜且辭。及為唐王,將佐亦請以世民為世子,上將立之,世民固辭而止。”按人情常理揆度,李世民心中應該是有怨氣的,沒打下江山時,老爹許我個空願,我假意推掉也就算了。你做皇帝了,我的將佐都請以我為太子,你也準備立我,我能堅決推辭,你就不能堅決不允許嗎?太子可是你死後的接班人啊,誰能不願意做?你不知道打下江山我的功勞最大啊。

李建成和積極跟隨他的老四李元吉也不是傻子,心裡清楚得很,老二功勞大,遲早會威脅到太子繼位。開始在老爹面前搬弄是非,栽贓陷害老二,而做皇帝久了的李淵,也聽信了幾個嬪妃埋怨老二的話,開始時不時挑老二的毛病責難之。最終導致了有名的玄武門之變,老大、老四丟了性命,老二取勝。沒法了,再立老二為太子吧。不久,也許是李淵對親骨肉的相互殘殺傷心過度,也許受李世民的逼迫,提前退休做了太上皇,李世民正式登基,開始了貞觀之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