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李渊为什么不立李世民为太子?

电竞杂烩君


李渊之所以不立李世民为太子,自有他的想法。

李渊起兵时,李世民还是个十几岁的孩子,而二十几岁的李建成已经可以独挡一面了。


当李渊在太原起兵时,是以李建成为陇西公最主要的左领军大都督的,而让李世民帅领的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则主要是李建成的主力军。在作战过程中,两兄弟配合得很好,一路攻城克敌向长安行军。结果,李建成的部下雷永吉率先登城攻入城内。所以,李渊之所以能建唐称帝,论功勋,李建成在此时并不比李世民差,还可能胜他一筹。那么,由此可见李建成一开始就是李渊心中的太子首选。


此外,可能还有一下几个原因:

一,立长不立幼。

隋朝灭亡,就是因为在立太子的问题上没有遵循“立长不立幼”的规矩,才导致隋朝很快灭亡的。李渊看明白了这一点,所以即使李世民再优秀也不会被立为太子。

二,李建成并不是庸才。

李建成不但能统领三军,在管理政务方面也是非常不错的,他经常帮李渊处理一些朝中政务。李世民却总被派去边关征战。


三,李渊怕自己的皇帝坐不久。

立了李世民当太子,恐怕李渊的皇位就坐不久了,因为李世民的势力太发了,这可能是最主要的一点。

李世民在外征战无数,门下有许多被他网罗来的各方人才。秦王府可谓是当时能人异士聚集的地方,更有一大批驰骋沙场,誓死为为李世民尽忠的武将。若是立李世民为太子,那么皇帝宝座可能很快就是李世民的了。

事实上也是如此:李家出身关陇军功贵族集团,这个团体最看重的就是会打仗。那么战功赫赫的李世民如果说自己想做皇帝,那么满朝文武,恐怕除了魏征,都不不会反对李世民。结果,群臣对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并没有表现出很抵触的情绪--李渊和李世民的权利交接,非常顺利。

或许,李渊早就预感到这一天早晚会来,只是美想到会如此(血腥)。于是他用李建成为太子,还能让他们兄弟俩玩玩二龙戏珠的游戏,好把时间拖得长一些。看李建成快玩不过时,再给他加码一个李元吉,当李建成还不行时,就削弱天策府…


他妄想平衡二者势力的势力,来缓解自己面对李世民这个无比优秀的儿子带来的压力…但最终他还是把自己邬几个儿子都推上了火山口……


超能博士


李渊两次立李世民为太子,但是李世民都推掉了。

李渊太原起兵,身边只有李世民,建成元吉都不在身边,为了鼓励李世民卖命,李渊跟李世民承诺,儿子好好干,如果咱爷俩能把江山打下来,那么我就立你为太子。李世民对李渊表示了感谢,但是婉拒了。其实很好理解,八字还没一撇呢,都是空头支票,现在说这些为时过早,李渊姑妄言之,李世民也姑妄听之,没啥实际意义。李渊入长安当了唐王,由于李世民首入长安,功劳比李建成大,所以将佐们都跟李渊请求立李世民为唐王世子,李渊也听了这些建议准备执行,可是李世民死活不肯当,执意让贤,于是李渊立了李建成。李渊当了皇帝,李建成顺理成章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

李世民为何两让太子,许多人都说这段记载是假的,是李世民后来编的,其实不然,李世民是真的不想当。李世民从小喜欢打仗,他的兴趣在军事上,不是搞政治。何况此时李唐王朝岌岌可危,正是需要征伐四方的时候,掌握军权才是硬道理。因此于公于私李世民都不可能接太子这个烫手的山芋,这无疑是把他放在火上烤。所以李世民当了秦王。李唐都城长安位于八百里秦川,秦王是最尊贵的王爷,地位仅次于太子。如果说此时李世民就有篡位夺权的野心,想把老爸老哥老弟搞掉自己上位,也是诛心之论。此时的李唐王朝正在上升期,李渊父子们还是能够抱团取暖的,还远没到排排坐吃果果的时候。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李世民虽然失去了太子之位,但是却得到了征伐四方的军权,当时的大唐王朝有两位军事首脑,一是征伐江南的李孝恭,一是经略中原的李世民,李世民连平薛举刘武周宋金刚王世充窦建德,尤其拿下洛阳城之后,他的政治野心膨胀了,觉得取代李建成太子之位的时机成熟了。只可惜李建成不是草包,就在李世民南征北战的时候,他也没闲着,李渊晚年好色多内宠,国家大事几乎都交给李建成处理,因此李建成也有了自己的行政班子,更重要的是他得到了关陇勋贵的支持。李唐定都长安就注定了必须依靠关陇集团才能活下去,否则只有死。因此李世民想要撼动李建成的太子地位并没有那么容易,因为他的势力在洛阳,依靠的是山东豪杰。在长安的根基远没有李建成深。

李世民攻克洛阳之后,大肆分封功臣,把自己的亲信安插在洛阳各个岗位,俨然一个独立王国,不仅迟迟不向长安城上缴战利品,还借口洛阳还有反对势力需要处理为由迟迟不入朝,李渊没办法,只好让张婕妤尹德妃等人前往洛阳城接管洛阳宫人和府库珍宝。但是李世民拒不交接,他说,府库宝货已经登记入库,需要封赏有功之臣,宫女需要配给有功将士,官爵需要授给才德之人,所以不能交给你们几个女子。张婕妤一看没辙,只好汇报了李渊,恰好李世民封赏了李神通几十顷地,李渊趁此机会亲自下诏让李神通把这些地让给张婕妤老爸,但是李神通有李世民撑腰,根本不认李渊的诏书,坚决不给。李渊大怒,跟李世民说,现在我亲手下的诏书居然还没有你的命令管用啊。后来又跟裴寂说,我这个儿子变了,由于常年在外掌握兵权,被那些书生们教坏了,不是我以前认识的乖孩子了。于是派尹德妃的老爸找茬打断了杜如晦一根手指以示惩戒。

李世民母亲窦皇后去世得早,每次李世民和李渊吃饭,看到李渊身边美女如云,想起母亲看不到今日的好光景,就不由得落下泪来。这种扫兴的事一多,谁都不高兴。但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却没心没肺的玩得很嗨,因此李渊对懂事的李建成好感越来越强,却对李世民越来越讨厌,从此没有易太子之心,于是李世民兄弟矛盾日甚,直到玄武门之变爆发。


唐风宋月


大家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是个很牛的皇帝,他开疆扩土,开创贞观之治,被少数民族称为天可汗。要说李世民一生中有什么污点,那就是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哥哥和弟弟,登基为帝的。李世民在大唐建国初立下赫赫战功,为什么李渊不立他为太子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古代讲究立长不立幼,立嫡不立庶的封建制度。李世民虽然很厉害,但是谁让你是老二来,你终生就于皇位无缘。李渊追寻这个制度,还是有道理的,如果没有这个制度,那不就哪一个皇子都有资格继位了,这样容易引起争位的烦恼。所以李渊立李建成也符合祖制。


第二,李建成也是有才能的,不像电视上说的那么平庸。关于这一点我以前专门回答过李建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李建成宽厚仁义,虽然看上去没有李世民战功多,可是他在治国方面还是很有经验的。而且李建成几乎没犯过什么大错,深得李渊的喜爱。所以立他为太子也可以理解。


第三,李渊为了自己的皇权稳固,不得不立建成为太子。因为李世民的战功太大了,而且李世民手底下大将如云,在朝中的势力很大,李渊都有点控制不住了。所以他利用太子建成可以很好的制约李世民。可是后来也不成想没制住,当了太上皇。令人唏嘘。


第四,李渊为了儿子们考虑,立建成为太子,他日建成当上皇帝,可以善待兄弟。李建成宽厚仁义,有多次四弟元吉让他杀了李世民,他都没有这么做。从这点就看出他是个仁义之人,他没有李世民那么不设手段,心狠手辣,建成当皇帝,是兄弟们的福分。


所以,综合考虑,对自己有利,对儿孙有利,李渊就选择了建成为太子。其实他也有很多次犹豫,但是还是没改变这个决定。后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也是始料未及的。本人愚见,建成当皇帝未必不行。


楚风说历史


李渊当时毫无理由要立李世民为太子,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两点:

第一:李建成也是非常有才华的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新唐书》、《旧唐书》等史料,其实,李世民曾经在其中做过手脚,中国古代的皇位继承制度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登上皇位,对太子李建成集团大开杀戒,逼迫其父李渊禅位,这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是没有任何正统性和合法性可言的,因此,李世民登基以后,实施了一系列的措施,来诠释其皇位的正统性和合法性,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修改唐朝的实录,突出李世民在李唐开国过程中的作用,贬低太子集团的形象,把李建成和李渊都描绘的庸庸碌碌,以塑造秦王登基的正统性与合法性。

(唐太宗李世民画像)

在《新唐书》和《旧唐书》中,李世民被认为是“自古攻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的一位皇帝,其实有点言过其实了,从晋阳起兵到建立唐朝,李渊本人以及太子集团的功劳都非常大,整个晋阳起兵的过程,其实是李渊策划的,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等人只不过是起到了赞襄的作用,我们在未经李世民动过手脚的可以信赖的《大唐创业起居注》这本书中可以看出来,但是呢,到了《新唐书》和《旧唐书》中,李渊就变得唯唯诺诺了,好像晋阳起兵的成功,李世民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所以,在唐朝建立初年,李渊毫无理由立李世民为太子,因为李建成并不是庸庸碌碌之辈。

(唐高祖李渊画像)

第二:李世民之所以功劳大,是因为李建成被束缚了

李建成通过“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皇位继承制度成功晋级太子,但是呢,却被另一项制度给束缚了,那就是《左传》里提到的“君之嗣嫡,不可以帅师”的说法,“太子者,国之根本”,在中国古代传统政治文化中,太子是不可以率领军队打仗的,因为,太子一旦死在了战场上,相当于动摇了“国本”,中国古代,有皇帝御驾亲征,但从来没有过太子亲征,在皇帝亲征之时,太子一般留守监国,平时,地方上有什么重要的政务要处理,皇帝一般也不会派太子过去,而是派其他的皇子去处理,“君之嗣嫡,不可以帅师”的制度一方面保护了太子的人身安全,但另一方面却束缚了太子,让其他的皇子有了建功立业的机会,他们在建功立业的过程中,凝聚了一个属于自己的集团,周围聚集着一批能臣武将,往往对太子集团构成威胁。

(康熙皇帝亲征之时,也是太子留守京师,图为康熙皇帝画像。)

李世民的功劳比李建成的功劳大,不是因为李建成的性格庸庸碌碌,而是李建成身为太子,根本就没有多少建功立业的机会,

李建成并不是平庸之辈,再加上其身为嫡长子,所以,李渊毫无理由立李世民为太子,只是,李渊没有想到后来的发展形势而已,没有想到李世民的功业会越来越大,以致于对太子集团,甚至自己构成威胁。


腾飞说史


以下是我个人对李渊不立李世民为太子的一点看法,不对之处还请大家指正海涵。

答案只有一个,就是立长不立幼

这是一个最主要原因,各个朝代废长立幼都引起了兄弟相残的惨案,所以废长立幼这等事情轻易不会做出,除非太子有重大过失,例如谋反等大罪,才会被废除,否则立长子为太子这是非常名正言顺的事情。

那么既然如此名正言顺之事,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争议呢?李世民为什么要发动玄武门事变呢?

争议主要的来源就是大多数人对于李建成的不了解,和史官对李建成功绩的抹杀,这就让一些吃瓜群众认为李建成是一个草包,而李渊立李建成为太子,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这就使得大家认为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肯定是有他的苦衷和不得已。不过事实就是这么无情,李世民的“苦衷”就是他不忍皇权旁落,不甘心。纵然是有贞观之治和大唐盛世,但这也绝对不能掩盖李世民“得位不正“的人生污点。

李建成在李渊起兵初期,为了招募士兵做了充足的准备和工作,后期攻城略地更是和李世民的功劳不相上下,但是这些都在李世民当皇帝后将历史记载抹除了,也使得历史学家考察这一段历史真相艰难至极,学者也都责怪李世民不该如此。

李渊优柔寡断的性格让他亲自见证了亲儿子同室操戈,最后还无可奈何的传位给李世民,不过所幸李世民确实是一位明君,否则遗臭万年李二是逃不脱的了。


野史日记


据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记载,李渊先后两次私许李世民太子之位。虽然人说为李世民私改,但史书又记载唐太宗两次要求看史书,均被史官拒绝,想来此事不是空穴来风。但李渊之所以没有实现允诺,与立嫡立长制有关,也与太子李建成才华有关,但最重要的却是以下两点:



一,李世民功高震主。李唐建朝,李世民有半壁江山之功,官位也高到封无可封。他南征北战,浴血拚杀, 换来了大唐的开疆拓土,也换来了李渊对他的猜忌。立李世民为太子,李渊会感到心里不安。

事实上,唐初的政令已经非常混乱,形成唐王朝,太子府,秦王府三方并行的局面,为此,李渊伙同太子李建成,逐渐削减李世民手下的文官武将,企图孤立李世民。若不是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将成为卸磨后所杀的驴,过河后所拆的桥,飞鸟尽后所藏的弓。



二,李建成与李渊父子更情深。这是李渊食言的另一个原因。人常说十个手指不一般长。人又说,皇家众长子,百姓爱幺儿。李建成是李渊长子,寄托着李渊无数的期待与父爱。

在李唐建国过程中,李世民负责开疆拓土,李建成负责管理后方,因此李建成侍奉在李渊左右的时间比较多, 更能够了解李渊的心理,也更能够投其所好,取得李渊的好感。因此,父子感情也更加深厚。



以上两个重要原因,使李渊在立太子之事上选择了李建成。


萍风竹雨123


李世民那么厉害,为何李渊却不立他为太子?

李世民真的厉害吗?

按历史记载其确实如此,非常厉害。

不说他继位后其所开创的贞观之治,天可汗功业,让古今悦然,天下臣服,地不分东西,国不分南北皆言其为王。

就说建国期间其也可说功辉彪炳,整个天下可以说都是其打下来的,即便有一部分不是其亲自出手,也与其有关,不是其部将,就是他举荐之人攻取。

可说儿子英雄父好汉,孩子打来江山,父亲坐。李渊不过窝囊废,一切全靠其儿子,若无李世民,不说其能当上皇帝,甚至能否在隋末乱世上活下来就是个问题。

然事实真如此吗?

不说其它,就光说历史记载李世民曾多次下令史官修改史书,开古今帝王删改历史之先例,这些东西就不再可信,在敬佩之前就得先打个问 。

最起码在建国史上的一些东西不可信。或李渊,李建成不会太英明,但也不会太差,对其没有一拼之力,否则其也不会被逼得发动玄武门之变,只有绝地反击,才能登上帝位了。

他凭实力,玩政斗就能将其弄玩,又岂用首上骂名,还要修改史书才能维持自己声名。

从这个意义来说,李渊不立其为太子也不错。

毕竟李建成也不错,与其差别也不大,又是长子,有千年嫡长子继成制加成,不想引发动乱,让长子,以及其它儿子不满,他肯定不能立李世民为太子了。

否则又怎么和其它儿子交待。

纵李世民在建国,以及国家发展,统一天下过程中立功很大,因此也正如此,让人们和他生出此心。

但李建成也不差,虽在军事上不行,但在内政,外交也是好手,否则要无他与关东郑氏家族联姻,和关西陇西贵族保持良好关系。

又稳定国内,处理好政务,保国内乱,前方兵员粮草供应不缺,纵大败,长期对峙消耗也不怕,又岂有李世民前方攻城掠地之功。

而且李建成在军事上也不是一无事处,甚至可说马到功成,干啥啥行。出西河,西河破,攻长安,手下之人第一个登上长安城头入长安,去河北屡战屡败,不断复起发生叛乱的刘黑闼死,河北定。

即使最后其败也不是无能,而是在在占有绝对优势,在对敌方下死手时掉以轻心,还有手下人背叛,否则其又岂会败,事实上既便那一刻李世民也胜的不轻松,险些死在那个过程中,与之同归于尽。

而也正因如此,在这个意上来说李渊不立李世民,而立李建成,无论从那方面来说,都是不错的。

而另一方即便李世民很厉害,李建成很差,历史上所写的为真的。李世民确实英明神武,不仅功劳是诸子最大的,整个天下基本都为其所打下。

他为李世民诸子之中最强,无论哪方面来说其都最适合当太子,大唐的合法继承人。

但也正因其最优秀,能力最强,所以才不能立其为太子啊。

毕竟那还是打天下时期,天下还有许多诸侯强藩未灭,帝国处于初兴危难艰险之中,成还好家族永兴,化家为国,兴盛万代,享受无穷荣华权势。败,自己国家家族算是完了,不仅是被打入尘埃,荣光不再,永世不能翻身,更将是身死族灭,家破人亡,尸骨无存。

于此危险关键时刻又岂能不尽自己最大努力去争天下,在这种情况下又岂能放着这样一个人才,尤其是军事上的人才,统帅,大帅浪费,而不是将其放出去,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以为国家做贡献,使其更有可能成功?

而乱世军权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以免南北朝,五代大将,权臣坐大后掌握重权与军队然后一步步黄袍加身,和他一样进行篡位,代替,所以要如此。

毕竟其就是这样干的。

再说太子按剩不能掌军,而其它儿子又不行,强当大任,压服天下将军,也只有让其如此了。

否则即使打下天下,也是别人的了。自己不仅什么都得不到,还要身死族灭,不如不打。

另一方面也正因其厉害,为平衡其之势力,让自己多做几年皇帝,也得如此啊,否则以其功,以其能,纵早立太子也会为酬功,选择一个更好的继承人,他也已废立太子,换他了。

否则其那么强,若等不急,想提前登位,来个弑父夺位,或既便不杀,也要架空,让自己当个太上皇。

此也不能啊,否则自己就算完了,毕竟既便不死,只当太上皇也不好受啊!

……

或正因此,由于这些原因,李渊才不立其为太子吧。

可惜其即想平衡,又不妥善处理,以致人伦丧尽,产生人间悲剧,让人惋惜,世间

不再完美。






毁建策


李渊,中国最伟大的朝代之一——唐朝的开创者。却在皇位的传承上犹豫不决,最后导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取了政权。

那李渊为什么不直接把皇位传给李世民呢?

中国自古以来留下的习惯,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幼。而这种传承方式,在当时的家天下的时代,无疑是既能保持统一,又能减少传承中相互争抢而产生的消耗,是最稳妥的传承方式。李渊不想打破这种传承方式。而李渊的这种担忧也成为了现实,自李世民打破惯例,夺得皇位以后,他的子孙纷纷效仿,几乎皇位的每一次更替,都伴随着血雨腥风。

而要特别说明的,李建成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废物。跟随李渊起兵大战小战经历无数,平顶山东,擒杀勾结突厥的刘黑闼等,只是相对稳定之后,李建成大多在协助李渊处理政务,而战功不显。也就是说,没有李世民这种天生带BUG的变态,李建成也是那种“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牛人。这也是李建成在于李世民的斗争中屡屡失败,李渊依然不愿废掉李建成太子的原因之一。


魔智


李渊——大唐王朝的开国皇帝,李世民——大唐王朝的第二位皇帝、是将唐朝带入强势时期的一代开明皇帝,但作为李渊的次子,纵然李世民为唐朝的创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按理来说,他还没资格继承皇位,也就不可能成为唐朝的第二位皇帝,而这个过程大家都应该知道的一场“玄武门之变”改变了这一切,拥有众多人才、武将的李世民取代他的哥哥,当朝太子——李建成,成为大唐第二位皇帝。

唐高祖李渊

为什么李渊没有将太子之位直接传位给次子李世民呢?这样或许就不会发生“玄武门之变”死了两个儿子李建成、李元吉,及李建成的儿子安陆王李承道、河东王李承德、武安王李承训、汝南王李承明、钜鹿王李承义,李元吉的儿子梁郡王李承业、渔阳王李承鸾、普安王李承奖、江夏王李承裕、义阳王李承度等幼儿都被残忍杀害.......

小编今天就讲讲其中的原因(如有不同意见,关注小编,欢迎指正):

太子李建成

一、首先就是一直存在的嫡长子继承制度:

这个制度早在周朝的时候就出现了,即使是在今天,也有一些家族企业会选择让嫡长子来继承父业,再说周朝是中国礼法制迅速发展的一个朝代,礼仪文化对后朝都影响颇深,周朝时期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分封制,一直到封建王朝,在皇位继承上,都会采取嫡长子继承制,后来又演变成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说法。

虽然这种制度一直延续着,细心的朋友就会发现,当这个哥哥有多难,都不知道有多少刀子24小时盯着你:秦始皇临死前,立长子扶苏继承皇位,但十八子胡亥一计就使得扶苏自杀,并继承皇位;隋朝,太子杨勇与杨广之间.......东西两汉王朝加起来一共有33位皇帝,只有7位皇帝勉强能算是遵守了嫡长子继承制度,唐朝一共有21个皇帝,也只有两个皇帝算得上是嫡长子,宋朝一共有皇帝12位,只有3个皇帝是嫡长子,明朝有皇帝16位只有5个皇帝是嫡出,而清朝12位皇帝没有一个皇帝是嫡长子继承的(嫡长子或已死、被陷害、被杀、被废掉........)

二、嫡长子李建成也是一位有能之人:

智破刘黑闼

李渊在起兵前,可以说有两个根据地,一个就是他和李世民一起管理的太原,还有一个就是李建成为他招兵买马的河东:“命太子于河东潜结英俊,秦王于晋阳秘招豪友”

而且李建成拥有着出色的军事才能:主要事迹有夺取西河之战(一举攻克西河,封李建成为陇西公,为左领军大都督),智取霍邑之战(旧唐书载此战李渊被宋老生击败,李建成坠马,功劳全归于李世民),潼关防御战及智破刘黑闼(初步完成唐朝统一之战)等。

李建成在起义前就开始,广罗人才,善待贤才,在建唐前后,更是招揽了许多谋臣猛将,为他出谋献策,谋臣魏征、唐初名相王珪、武将薛万彻、冯立、马三宝等


三、坐镇长安,很少出征

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李建成则被确立为太子,最开始并没有呆在李渊身边学习政务,而是一直帮李渊平定各种叛乱,北部抵御突厥、擒杀唐朝最强劲的敌人刘黑闼,(十二月“皇太子破刘黑闼与魏州,斩之,山东平”),让唐朝基本实现了统一,后逐渐开始协助李渊处理朝政,李渊对太子李建成悉心栽培: “每令习时事,自非军国大务,悉委决之”,“同时又命令礼部尚书李纲兼太子詹事,后擢太子少保,民部尚书郑果兼太子左庶子,辅佐太子,李渊外出“巡幸”,则李建成要坐镇长安“监国”,所以后期太子李建成基本上是坐镇长安。

唐太宗李世民

李建成并不是平庸之辈,再加上其身为嫡长子,所以,李渊毫无理由立李世民为太子,只是,李渊没有想到后来的发展形势而已,没有想到李世民的功业会越来越大,以至于对太子集团,甚至自己构成威胁。


但不可否认,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大唐盛世,使大唐成为一个开放、强盛、伟大朝代让“唐”文化遍及世界各地。

历史没有如果,发生即是事实!


谢谢大家查阅 欢迎指正 关注“刘家五叔”,与“刘家五叔”一起谈古今趣事!


刘家五叔


古时皇家立太子的传统是立嫡立长,立庶立贵。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说:。“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適(通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啥意思呢?隐公年长又贤能,为什么不适合立为国君呢?因为立嫡子就是立年长的,不管他是否贤能;立庶子就立尊贵的,不考虑他是否年长。

李渊夺得隋朝江山后,当然按照古制立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李渊的原配老婆窦皇后生了四个儿子: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先立的太子即是嫡长子,按古制也是理所当然,无可争议。何况李建成也不是窝囊废,颇有武功,为老爹夺取江山也立下了大功。

但李渊之所以敢扯旗兴兵造反,灭掉隋朝,与李世民的极力怂恿和支持有极大的关系。《资治通鉴·唐纪·卷一百九十》载:“上之起兵晋阳也,皆秦王世民之谋,上谓世民曰:‘若事成,则天下皆汝所致,当以汝为世子。’世民拜且辞。及为唐王,将佐亦请以世民为世子,上将立之,世民固辞而止。”按人情常理揆度,李世民心中应该是有怨气的,没打下江山时,老爹许我个空愿,我假意推掉也就算了。你做皇帝了,我的将佐都请以我为太子,你也准备立我,我能坚决推辞,你就不能坚决不允许吗?太子可是你死后的接班人啊,谁能不愿意做?你不知道打下江山我的功劳最大啊。

李建成和积极跟随他的老四李元吉也不是傻子,心里清楚得很,老二功劳大,迟早会威胁到太子继位。开始在老爹面前搬弄是非,栽赃陷害老二,而做皇帝久了的李渊,也听信了几个嫔妃埋怨老二的话,开始时不时挑老二的毛病责难之。最终导致了有名的玄武门之变,老大、老四丢了性命,老二取胜。没法了,再立老二为太子吧。不久,也许是李渊对亲骨肉的相互残杀伤心过度,也许受李世民的逼迫,提前退休做了太上皇,李世民正式登基,开始了贞观之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