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0 《大秦帝國之崛起》背後真正的大秦帝國三

敢用善用重用外國人是為秦人氣度。

先說一下各國人才觀。



《大秦帝國之崛起》背後真正的大秦帝國三

戰國七雄

戰國之世,最稱得上風華之地的當屬魏國。皆因魏國佔據了華夏文明中心的大河兩岸,土地肥沃,貿易發達,人才雲集。魏文侯急賢,五訪段幹木留下佳話,李悝變法,西門豹治鄴,魏國迅速成為戰國初期超強大國。到魏武侯時,吳起變法,魏武卒天下聞名。魏惠王禮賢下士,連孟子都去跑了好幾回,留下了《孟子見梁惠王》的名篇。舉戰國之世,魏國出產的人才可能最多,但魏國流失的人才也可能最多。

為何如此?蓋魏國雖禮賢而不能用賢。

典型的例子很多:逼走吳起、不用衛鞅、陷害孫臏、迫害範睢、猜忌信陵君,這些人才的流失導致了魏國自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後一蹶不振,從此退出超級大國序列,最終難逃被滅命運。

再說齊國。田氏伐齊後,齊國豎起了招賢的金字大旗。稷下學宮延攬了當時學術最頂尖的人才,如孟子、淳于髡、鄒衍、田駢、慎到、申不害、接輿、季真、環淵、彭蒙、尹文、田巴、兒說、魯仲連、鄒爽、荀子等,諸子百家無不人才濟濟,爭鳴論辯天下無雙。但是從創立之初的齊威王乃至後世君主,只是一味清養,而不真正委以重任。導致齊國自齊威王變法之後,再無振興,反而還被樂毅聯合了五國人馬連下七十城,齊湣王落了個被亂剮的下場。

燕國自恃王室正宗,歷來缺乏人才觀念,也沒人願意去極北苦寒之地,僅有的異數有兩處:一是蘇秦合縱自燕國始,二是樂毅伐齊。自此再沒新人才引進,固步自封,抱殘守缺。最後時刻進來的荊軻,圖以一己之力挽救滅國命運,終無濟於事。

趙國也是出人才的地方。趙地貧瘠艱苦,趙人慷慨悲歌,但是歷代君主均無切實求賢政策,導致本國人不用,外國人不來。荀子生於趙國,學在齊國,落腳於楚國,終不被母國所用。樂毅生於趙國,伐齊之後逃回趙國,一直被束之高閣。廉頗出走楚魏,致死期望回國效力,得到一句“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最悲催的是李牧,燕代抗擊匈奴數十載,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馬,與秦戰每每能勝,即使相持也未顯敗象,如此人才最後落了個被密殺的下場。僅有的光輝就是我們所熟悉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廉頗藺相如的“將相和”,以及馬服君趙奢的“兩強相遇勇者勝”。大才不用而多出佞人,末世的郭開為一己私利而以國家做交易,是為最佳典型。

韓國一直在夾縫中生存,申不害變法的二十年,獲得“勁韓”稱號。此後連續幹著損己利人的事情。一是上黨郡馮亭想出來的遺禍趙國之計,將燙手的韓國上黨交個趙國,導致秦趙長平大戰,韓國差點滅國;二是聯合東周君及各小諸侯國伐秦,導致周室滅國;三是採用“疲秦之計”,送出自己最出色的水工鄭國,修了一條十分著名的大渠——鄭國渠,一舉使關中地區成為第二個天府之國,為秦國最終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韓有韓非,但無韓非用武之地。韓國成為六國中最早被滅的國家。

最後是楚國。楚國一直遊離於華夏文明之外,除了曾經引進的吳起外,再無人才入楚。自家的能說上的無非三閭大夫屈原和春申君黃歇,以及末世出現的大將項燕。蓋楚國的政權較為特殊,因此人才呈現獨有特色。楚國由各部落聯合成國,世族勢力在七大國中最大,國家機構裡的官職不是依才能才能大小而任,而是看各世族的勢力。屈、昭、景、黃、項五族勢力最為強盛,人才也最多。他們牢牢把持國政,外人根本無法立足,唯一的吳起,僅僅變法半年,便在頃襄王的國葬上被亂箭射死。自此入楚大門再未開啟。

讓我們轉回秦國。秦國的求賢政策,在秦孝公的求賢令中說的一清二楚。《史記·秦本紀》記載,“秦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翟遇之。孝公於是布惠,振孤寡,招戰士,明功賞。 孝公下令國中曰:‘昔我繆公自岐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里,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為後世開業,甚光美。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醜莫大焉。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徙治櫟陽,且欲東伐,復繆公之故地,修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列位請看,此求賢令之所以能引來衛鞅如此大才,因其包含了以下幾方面意思:一是回憶過往的輝煌,主要是秦穆公時西戎爭霸的歷史,那是春秋時秦的頂峰。二是自揭傷疤,痛定思痛,顯示求賢的真誠與迫切。三是開列條件“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確實是真誠求賢。比較而言,秦國求賢之心讓六國汗顏。

筆者大致數了一下秦國自孝公而至始皇重用的六國人才,依次是:

衛鞅,深徹變法二十餘年,秦國由弱變強,東出擊敗魏國,俘公子卬,拜秦國丞相,封商地,號商君。

犀首,本名公孫衍,率秦軍大敗魏國,殺魏將龍賈,全盤收復河西之地,函谷關重新為秦所有,拜大良造。

張儀,行連橫之策,分化瓦解六國,伐趙韓魏楚,取巴蜀、漢中地,拜丞相。

魏冉,宣太后之弟,因擁立秦昭王有功而被重用。好發現、結交、重用人才,武有司馬錯、任鄙、白起,文有樗裡疾、甘茂。尤其是與白起的合作,堪稱黃金搭檔。拜丞相,封陶地,封穰侯。

範睢,獻策秦昭王對內“強公室,杜私門”,罷宣太后、魏冉職權而行親政之權,對外“遠交近攻”,蠶食諸侯,最終使秦成就帝業。拜丞相,封應地,號應侯。

蔡澤,計然大家,西向入秦,說應侯辭退相位,任秦相未幾而自辭相,為不多之無大功丞相,號綱成君。

呂不韋,衛國大商,在趙國見到作為質子的異人,以為“奇貨可居”。經過複雜佈局,將改名後的子楚投入華陽夫人門下,被立為世子、太子,最終登上秦王之位。始皇帝即位後被封為丞相,期間組織力量編寫了《呂氏春秋》,實現了兵器的製作標準化,大大增強了秦國實力。封文信侯,封洛陽十萬戶。

李冰,著名水家,入秦任蜀郡太守,修都江堰,使蜀地真正成為天府之國,至今仍發揮著巨大作用。李冰父子被百姓造二王廟而拜祭,歷兩千年不絕。

鄭國

,主修鄭國渠,使關中大治,官職不詳,《大秦帝國》中言拜大田令,未見佐證。

尉繚,著名兵家,所著《尉繚子》,為“武經七書”之一。入秦被拜國尉。主張“併兼廣大,以一其制度”,提出了滅六國的總戰略,建議大肆賄賂六國權臣而不使合縱,終一一破滅六國。

李斯,入秦在鄭國前,之所以最後介紹乃為壓陣。李斯貢獻很多:上《諫逐客書》,為秦國挽回了人才;制定滅國方略,掃平六國;制定帝制、國制,推行郡縣制,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奠定華夏幾千年文明基礎。他的破壞力也是巨大:焚書坑儒、擁立胡亥,將秦帝國推入萬劫不復之深淵。無論如何,李斯都是擁有超能量的人。先拜客卿,再拜廷尉,最後拜丞相。

另有姚賈、頓弱及各方博士,不再一一敘述。

一路梳理下來可以發現,秦國確實忠實的執行了孝公的求賢法令,使得秦國雖被人稱為“虎狼”,卻令人才趨之若鶩,爭相入仕。

從某種意義上說,滅六國者,六國人也,滅秦者,六國與秦人也。

後續精彩內容請繼續關注“讀史小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