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3 走進《詩經》,看看母親的模樣

走進《詩經》,看看母親的模樣

《詩經》是先民的歌唱,讓我們走進《詩經》,看看母親的模樣。

《凱風》:“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勞。”

有一出評劇,其中一齣戲的劇情大概是一位書生被冤枉要殺頭,母親到法場祭他,抱了兒子在那裡哀哀地唱。先唱懷胎十月何其辛苦,再唱從嬰兒長大成人多麼艱難:“一歲兩歲娘懷中抱,三歲四歲不出房門。五歲六歲大街去耍,娘在後邊緊把兒跟。不下雨娘替兒拿著雨傘,不颳風娘替兒拿著風巾。兒吃飯娘先嚐一口,還恐怕熱飯燙了兒嘴唇。正月裡就把兒單衣做好,六月天在櫃裡把兒棉衣存;為什麼六月天就把棉衣做?娘恐怕變了天凍著兒身……”一段“大悲調”唱得臺上臺下哭成一片。這不就是“母氏劬勞”嗎?

走進《詩經》,看看母親的模樣

《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拊我”是您撥弄著我的臉蛋兒逗我發出咯咯的笑聲嗎?“畜我”是您把我放進搖籃裡哼唱著小曲催我入眠嗎?“長我”是您扶著我邁出我趔趔趄趄的人生第一步嗎?“育我”是您在我週歲的時候擺了一桌子物品讓我“抓周”嗎?“顧我”是我在睡夢中露出微笑被您不錯眼珠地看到眼裡嗎?“復我”是您採桑時把我放給奶奶照管出了門口還要回來再看看我是否情願嗎?“腹我”是您帶我去姥姥家一直抱了我八里路累得大汗淋漓嗎?

無怪乎清代研究《詩經》的專家姚際恆說“勾人淚眼,全在此無數我字”!

走進《詩經》,看看母親的模樣

《伯兮》:“焉得諼草,言樹之背?”

“諼草”即萱草,其花可食,古人認為食之可以忘憂,於是又稱其“忘憂草”。母親為什麼要擔憂啊?因為兒子長大了,要出門闖天下,要奔事業去了。在母親的眼裡,長到多大你也是個孩子。天冷了,母親擔憂你沒添衣;下雨了,母親擔憂你沒打傘;生病了,母親擔憂你沒吃藥……你走了一萬里,但是你始終走不出母親的心!

《二子乘舟》:“二子乘舟,泛泛其景。願言思子,中心養養。二子乘舟,泛泛其逝。願言思子,不瑕有害。”

兩個人坐上小船,飄飄遠去,努力遠望也只能看見一點影子,我想念他們心裡說不出的憂亂。兩個人坐上小船,飄飄遠去,努力遠望連影子也看不見,我想念他們心裡盼著他們千萬別遇到什麼麻煩。聞一多先生認為,這是一個母親送別兒子的詩歌。這些牽腸掛肚的思戀,豈不像母親送你離開家門的時候?

走進《詩經》,看看母親的模樣

《思齊》:“思齊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婦。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

文王祖母周姜(太姜)有“媚”,是說她有愛心;文王母親大任(太任)則以“齊”著稱,“齊”同“齋”,當莊敬講;文王妻子大姒(太姒)則繼承了先輩母親們的賢德和美譽,她們共稱“周室三母”。

母親集善良、賢惠、端莊於一身,母親對我們的恩德比大地還重,比高山還高。

◎本文原載於《文摘報》,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