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3 走进《诗经》,看看母亲的模样

走进《诗经》,看看母亲的模样

《诗经》是先民的歌唱,让我们走进《诗经》,看看母亲的模样。

《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有一出评剧,其中一出戏的剧情大概是一位书生被冤枉要杀头,母亲到法场祭他,抱了儿子在那里哀哀地唱。先唱怀胎十月何其辛苦,再唱从婴儿长大成人多么艰难:“一岁两岁娘怀中抱,三岁四岁不出房门。五岁六岁大街去耍,娘在后边紧把儿跟。不下雨娘替儿拿着雨伞,不刮风娘替儿拿着风巾。儿吃饭娘先尝一口,还恐怕热饭烫了儿嘴唇。正月里就把儿单衣做好,六月天在柜里把儿棉衣存;为什么六月天就把棉衣做?娘恐怕变了天冻着儿身……”一段“大悲调”唱得台上台下哭成一片。这不就是“母氏劬劳”吗?

走进《诗经》,看看母亲的模样

《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拊我”是您拨弄着我的脸蛋儿逗我发出咯咯的笑声吗?“畜我”是您把我放进摇篮里哼唱着小曲催我入眠吗?“长我”是您扶着我迈出我趔趔趄趄的人生第一步吗?“育我”是您在我周岁的时候摆了一桌子物品让我“抓周”吗?“顾我”是我在睡梦中露出微笑被您不错眼珠地看到眼里吗?“复我”是您采桑时把我放给奶奶照管出了门口还要回来再看看我是否情愿吗?“腹我”是您带我去姥姥家一直抱了我八里路累得大汗淋漓吗?

无怪乎清代研究《诗经》的专家姚际恒说“勾人泪眼,全在此无数我字”!

走进《诗经》,看看母亲的模样

《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谖草”即萱草,其花可食,古人认为食之可以忘忧,于是又称其“忘忧草”。母亲为什么要担忧啊?因为儿子长大了,要出门闯天下,要奔事业去了。在母亲的眼里,长到多大你也是个孩子。天冷了,母亲担忧你没添衣;下雨了,母亲担忧你没打伞;生病了,母亲担忧你没吃药……你走了一万里,但是你始终走不出母亲的心!

《二子乘舟》:“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两个人坐上小船,飘飘远去,努力远望也只能看见一点影子,我想念他们心里说不出的忧乱。两个人坐上小船,飘飘远去,努力远望连影子也看不见,我想念他们心里盼着他们千万别遇到什么麻烦。闻一多先生认为,这是一个母亲送别儿子的诗歌。这些牵肠挂肚的思恋,岂不像母亲送你离开家门的时候?

走进《诗经》,看看母亲的模样

《思齐》:“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文王祖母周姜(太姜)有“媚”,是说她有爱心;文王母亲大任(太任)则以“齐”著称,“齐”同“斋”,当庄敬讲;文王妻子大姒(太姒)则继承了先辈母亲们的贤德和美誉,她们共称“周室三母”。

母亲集善良、贤惠、端庄于一身,母亲对我们的恩德比大地还重,比高山还高。

◎本文原载于《文摘报》,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