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教育管见|刘铁芳:儿童教育的审美意蕴及其实现(二)

教育管见|刘铁芳:儿童教育的审美意蕴及其实现(二)

涵蕴身心体验:早期审美教育的实现

早期教育重在以个人身体感官与世界相遇,早期教育的审美化在给予儿童以切身性体验的同时,也把世界整体而直接地给予个体,由此而敞开个体与世界相契合的生命通道。在这里,不难发现,早期教育的中心并不是认识世界,即世界在个体视域中的知识化,而是体验世界,即个体与世界的审美性相遇,奠定个体与世界之间神秘而亲近的联系,孕育个体与世界的内在一致性,为个体逐步深入而理智地认识世界而整体性地奠定基础。

教育管见|刘铁芳:儿童教育的审美意蕴及其实现(二)

“审美经验揭示了人类与世界的最深刻和最亲密的关系。”站在个体发展的视角而言同样如此,个体最初的审美经验奠定了个体与世界之间最深刻和最亲密的关系。“如果说真善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那么只有‘美’不需要后天的教育和规范,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审美经验乃是基于个人身体感官而直接地被给予的、非理智的经验,审美经验所奠定的个体与世界的联系也是原初性的,同时又是无隔的,因而是最深刻而最亲密的关系。正是因为这种直接给予性与非反思性,个体在审美情景中所打开的审美经验世界就构成了个体人生在世的基本生活世界。正是在敞开个体身心整体而与自然世界相遇的审美化的教育情境中,日月星辰都不仅仅是客观知识对象,而且是我们存在的一部分,塑造着我们的自我本身。融身天地之间就是超越客观知识化而以身心整体性体验为通道,让个体悄无声息地融入其中,或者反过来,让天地自然悄无声息地融进个体生命之中,成为个体生命成长的无形而又切实的基础性世界,逐步形成个体与世界的根本性联系,成为个体精神生命得以充分孕育并不断生长的恒久性的源泉。

教育管见|刘铁芳:儿童教育的审美意蕴及其实现(二)

人活在世界之中,首先是作为一个人而存在着,其次才是作为专业人、知识人或技术人而存在。人之为人的存在构成个体在世的基础性存在。如果说个体作为专业人、知识人或技术人的存在乃是在个体理智思维能力的提升与知识技能以及公共道德的训练中逐步达成,那么人之为人的存在则需要超越这个层面,而不断地回返到个体成人的基础性世界,开启个体成人的基础性境遇。人活在天地之间,构成个体基础性存在的基础性境遇乃是天地自然时令,也即个体生命的初始性时间与空间,打开人之初始性生命时间与空间的基本场域,乃是居住空间的自然物理空间及其季节变化。人活在他人之中,构成个体基础性存在的直接性境遇则是人际背景,也即个体生命直接打开的人与人交往的背景,个体生命打开自身在人与人的关联之中,打开一个人之初始性人际交往的基本场域,乃是家庭及其生活与交往。人活在文化之中,个体基础性存在的间接性境遇则是个体周遭的文化世界,打开个体初始性文化世界的基本场域是个体心灵,是年少阶段个体心灵的文化浸润,其基本形式是年少阶段开始的阅读与个体周遭文化濡染,如文学作品及其歌谣、民俗、俚语,都是文化陶冶的重要载体。

教育管见|刘铁芳:儿童教育的审美意蕴及其实现(二)

个体与天地自然的相遇以及家庭人际关系的获得乃是直接性的,也即直接给予的。这种相遇如何深化、关系如何扩展,则是文化性的,是个体置身文化境遇中的自我反思与自主超越。基础性境遇的打开乃是直接给予的,间接性的文化境遇的开启则总是具有一定的反思性。当然,两者紧密相关:一方面基础性境遇的打开为个体进入文化自觉之中提供基础,没有前者,后者就是空乏的、概念化的、空洞的知识,无法融入个体生命之中,转化成个体生命的鲜活德性;另一方面,个体的文化自觉也可以让个体更好地理解自身存在的基础性境遇,更好地融身在他人与世界之中。这里的关键在于基础性境遇的打开,其奠基作用乃是根本性的。首先,从历时性发生而言,个体总是先行地置于与周遭世界的交往之中,然后才可能在反思中提升、自觉这种交往。其次,从共时性发生而言,个体当下同样需要不断地保持自我向着周遭人与事物的充分敞开,借以扩展个体在世的基础性存在,由此而让个体更多地通达事物的整体性、整全性的理解,也为知识层面的整体反思与向着生命世界的回返打开自我生命的本体性通道。

教育管见|刘铁芳:儿童教育的审美意蕴及其实现(二)

“儿童的学习乃是从整体性开始的。这意味着教育的过程乃是一个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过程,个体对事物的理智性探究建立在个体对事物本身的亲近与好奇之上。从个体与学习事物的整体性关联出发,启迪个体向着事物的整体感知,以此为基础,引导个体进入事物的理智性认知,再提升、深化个体对事物的整体性认知,由此而进一步增进个体与学习事物之间的意义联系,也即让学习与成长的过程成为个体意义人生渐次丰盈的过程。”个体成长的过程,乃是以融身于世界之中为基础,然后是理智地探究世界与认识世界,最后又重现回到对世界的整体性认识,复归自我存在的整体性,也即从早期发展之直觉的、体验的天人合一,到中期发展之理智的、分析的天人相分,再到后期发展之理智直觉的、整体生命自觉的、更高层面上的天人合一。个体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遵循着整—分—整的发展秩序,伴随着个体成长,年少阶段从身体出发的、整体性地与世界相遇,并让世界整体性地给予个体的方式逐步让渡于理智地、分析地看待世界。个体生活世界的祛魅与模糊的整体性世界的分化乃是个体成长之必须,具有正当性的同时又有必然性,但正是早期审美教育的奠基性,让个体在历经个体理智能力上升、对世界客体化的认识渐趋强化后,依然可能回返到更高层面上认识世界的整体性与实现自我人格的完整性生成。

教育管见|刘铁芳:儿童教育的审美意蕴及其实现(二)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个体生命和谐而充分发展的内在秩序。在个体发展早期与周遭自然世界的充分接触中,原初性地开启个体与世界的本然联系,即让个体本源性地活在天地之间,活出自我存在的基础性状态。在始自家庭亲子关系的爱的交往的充分扩展中开启个体与他人的生动联结,在人与人的爱的联结中带出自我现实的人性姿态。在从个体早期开始的诗性教育情境中让个体获得初步的文化浸染,这种文化浸染直接地促成个体更好地活出自我与世界及他人的生动联系来,让自我积极主动地融身天地人的基础性视域之中,由此而形成个体与周遭人事的多层次、多维度、多样性的基础性联系。这种联系成为个体生命在世的基本规定性,由此而使个体生命的意义空间充分扩展,孕育个体真实而又充实的生命内涵,免于自我存在的虚空。个体成长中期则是个体理智能力的充分舒展与个体对世界认知在天人相分中的逐步深化。个体成长后期,包括大学教育以及大学后教育阶段,这个阶段在进一步深化个体的知识学习、扩展个体的知识视野的同时,凸显人文综合,以完成个体的世界观与人生观,逐步形成稳定的意义结构,在更高的层面上回应个体成长早期与世界的审美性相遇。

教育管见|刘铁芳:儿童教育的审美意蕴及其实现(二)

意义的生发源自理解的背景,换言之,始自个体年少阶段与周遭世界的某种默契与生动联系,正是一个人其后意义生活得以扩展的基础。个体就是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文化的生动接触中,打开自我成人的契机。个体成长早期置身天地自然之中的多样性活动方式,其根本着眼点其实并不仅仅是,或者说并不是知识与兴趣,而是触发个体融身天地之间的契机。儿童当然需要更多地接触、学习自然事物,但目的并不是简单地学习自然知识,甚至也不是为了单纯的好奇心与探究能力的培养,而是在敞开儿童身体感官、走向深度学习的过程中,去获得一种“天地与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的整体性体验。儿童凭借发达的直觉,在以身体与世界审美相遇的过程中,世界直接地给予儿童,儿童不知不觉地融入其中,儿童向着世界的惊奇、发问与探究能力的生长,都是儿童个体与世界整体相遇后不期而然的生命力量的生动涌现,而非某种技术性的理智冲动。这意味着早期教育应该弱化知识,强化情境,弱化理智思维,强化身体投入,即强化基于个人身心融合的整体参与,避免个体发展早期的单一化。正是早期教育中个体身心整体地倾入其中,促成个体与世界的模糊而深度的联结,为个体后期发展奠定多样而开放的可能性。

教育管见|刘铁芳:儿童教育的审美意蕴及其实现(二)

早期教育的重心乃是引导儿童个体充分地与世界相遇,在整体性地经验世界的过程中开启个体成长的基础性视域,激活个体整体成人的可能性,避免个体成人一开始就自我疏离于自然世界,以及由此而来个体成人的自我封闭。这意味着个体成长早期的教育究其根本而言正是一种开启个体发展的基础性境遇,进而开启个体生存的基础性意义的教育。早期教育的中心就是凭借个体逐步激活的身体感官与周遭他人及自然世界相遇,在审美化的教育情境中潜移默化地奠定个体成长的天地人视域,以此孕育个体诗性的生命本体,为个体意义人生奠基。无疑,年少阶段的个体一旦能充分地建构自我与周遭他人与自然世界的丰富而生动的生命联系,由此而建构起个体朝向他人与世界的积极而开放的基础性生命姿态,这不仅直接地建构着童年个体感性的充实与愉悦,而且意味着个体意义人生的可能性。儿童个体凭借其新鲜而强旺的身体感官与世界相遇,这种诗性的相遇直接地建构着个体人生发展的初始而基本的生活世界。儿童与世界的感性联系,不仅寄予了一个人自我的初始型式,同时也奠定了个体建构自我的初始方式与路径,这种方式与路径实际上潜在地具有个体发展历程中的方法论意义。如果说个体一生发展的过程都是一个人与世界打交道、融入世界之中的过程,毫无疑问,年少阶段的经历更具奠基意义。

教育管见|刘铁芳:儿童教育的审美意蕴及其实现(二)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强调个体成长的基础性境遇的打开,乃是强调今日个体成人需要不断地回复民族生命形态的起点,以孕育丰盈的意义根基,避免无根化生存。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就可以止步于此,或者说以敞开个体天地视域为取向的早期审美教育更多的是为个体人生奠基,个体成人同样需要向着时代与世界开放,这恰恰是成为现实的中国人之不可或缺的重要内涵。“中国人”不是一种固执的身份,或固着的身份认同,成为“中国人”并不是刻意与“美国人”“英国人”区别开来,毋宁说是一种人性的期待,是一种开放的人性姿态。“如何做‘中国人’的核心问题恰恰要求个人向着更高的文明-文化、向着更高的人性开放自身。”正因为如此,如果说低龄阶段的教育乃是奠基性的,那么伴随着个体成长,个体需要在天人相分的过程中切实地扩展自我知识视野,提升自我理智能力,并始终保持自我向着时代与世界积极开放的过程中保持蓬勃而生动的生命活力和力量。正是年少阶段个体与自然世界的审美相遇所奠定的个体开放性心灵结构,使其在成长过程中更容易包容、接纳不同质的事物,更容易保持自我人性向着时代与世界的多层次而又多形式的开放性。“中国人”并非一成不变的传统形象,而是活在天地之间,生动地联结过去、接纳当下,而又朝向未来的生命特性。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当天地视域逐渐地成为个体生命的隐在背景,天与地潜移默化地给出个体生命的自我规定性,由此而让个体保持自强不息的同时,又厚德而载物,以充分的开放性吸纳一切优秀文明,让“中国人”成为一种既上承传统、下启未来、活泼健康、开放创造的生命范式。循此而成长起来的中国人,当然需要积极走向世界,包容、接纳不同的生活方式,但我们总是可以凭借从年少阶段就开始孕育的文化-生命意义上的“中国人”的生命形象自信、从容地走向世界。

培育“中国人”:早期教育的审美旨趣

《中庸》开篇有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人的本质乃是天赋的,那个本质在天就称为“道”,赋予人之后在人身上就称为“性”,“性”即是身中的“道”,率性即在自身之中实现道的规定。通过自身来修道,依循着天命之性,并成全天命之性,这就是教的蕴含。这意味着个体成人的根本规定性来自于天,个体后天之“学”就是如何努力达成这种“天”命之“性”的成全,所谓“学达性天”,下学而上达,上达于天。常言做人要“顶天立地”,就是强调个体如何秉持天地之正气,活出天地之正气,让自我人生走在正道——以道为正的道路——之上。正如《礼记》所言:“上必明正道以道民,民道之而有功。”( 《礼记·燕义》)个体成人的基础正是以正道来引导自我,明天地之正道,行天地之正道。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大学》开篇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个体学问的增长与个体教化之实现乃在于不断地去明了天地之间高明的道德,在成就自我的同时努力带动他人日新其德,教学相长,相互激励,以臻于至善之境。天地境遇的打开乃是把个体带入天地之间,以天地之间无所不在的天道秩序浸润个体,激励个体,向着个体敞开的天地境域就成为一种生长性的力量,活生生地敞开并成全个体的天命之性。所谓“中国人”正是活在天地之间、取法天地万物、融入时代与世界、积极有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生命形象。我们强调早期教育的审美化,其根本旨趣就是要在早期审美化教育情景中,以天地视域的充分敞开,让个体在天地人的整体视域中获得自我作为中国人的初始体验,由此而让个体在其后的成长过程中一点点自觉到这种体验,扩展、深化、提升这种体验,进而逐步自觉而整体地活出自我作为健全中国人的生命形象。

教育管见|刘铁芳:儿童教育的审美意蕴及其实现(二)

《中庸》有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对须臾不离的道的觉悟生发为个体内心之仁德。孔子有言:“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正是对须臾不离的道的觉悟成就个体仁心,让个体成为为道所规定的仁化之人,成为有德的“中国人”。个体成德的基本路径正是以《诗经》之兴将自我融入天地视域之中,让个体在其中领悟天道秩序的同时,接受礼之教化。所谓“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泰伯》)个体成长早期的诗教为礼教奠定基础。如果说诗之教更多地乃是“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即充分地敞开个体生命的基础形态,而礼之教化意味着让个体更合理地进入公共生活之中,过一种德性的现实生活。如果说苏格拉底、柏拉图所奠定的西方古典教育的基本路径与方式乃是理智型的启发,那么孔子所奠定的中国古典教育的基本路径与方式则是情境型的兴发。以苏格拉底对话为基本范式的理智型启发,其实质乃是在促成个体对日常意见的反思的过程中引导个体朝向普遍性事物,这一过程凸显的是说理,即逻辑的力量,让个体在不断自我否定之中走向自我灵魂的超越。以孔子为代表的基于情境的兴发教学理念,乃是在激活个体身心与世界直接相遇的过程中,让个体进入情境,去领悟个体与世界直接相遇中直接给予个体内心的天道与人道秩序,进而在恰切的点拨中让其显现在个体的自主意识之中,成为个体的觉悟。兴发之所以成为中国古典教育的基本形式,正是在于以物起兴,由此而形成人与物的积极关联情境,扩而成为人与天的积极关联情境,由此直接地唤起个体身心自然而自由地活在天人视域之中,进而让个体切实地领悟天人视域中的个体成人之理,并真实地活出这种理,活出为天人关系结构所潜移默化地规定的个体生命之合理价值与秩序。这种规定性也最终成为个体人格发展的最高目的,如《周易》所言:“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周易·乾·文言》)由此而活出天道秩序对个体生命的内在规定性,活出寄身天地之间——既能“顶天”又能“立地”,上承天道,下接地气,以道成人——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的浩然气象。(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教育管见|刘铁芳:儿童教育的审美意蕴及其实现(二)

刘铁芳,现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哲学、道德教育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教育管见|刘铁芳:儿童教育的审美意蕴及其实现(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