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5 luckin沒解決用戶“喝咖啡”痛點,因為根本不痛

luckin並不是解決了痛點,而是創造了新痛點

luckin没解决用户“喝咖啡”痛点,因为根本不痛

在 luckin Coffee 出現之前,用戶怎麼喝咖啡呢?

  • 方式一 喝現磨咖啡:去星巴克、costa店內,一邊喝咖啡一邊談事情;或者手機APP外賣,不出門,享受20+元咖啡
  • 方式二 喝罐裝咖啡:雀巢、貝納瑞隨手攜帶,5元內完美搞定

大家都在說luckin咖啡是新零售的代表,顛覆了傳統的咖啡行業。下圖,對比了下luckin和其他咖啡連鎖的模式:

luckin没解决用户“喝咖啡”痛点,因为根本不痛

可以看到:需求場景、產品形態、售賣方式和傳統咖啡連鎖相比,根本就沒有多大的差別啊!

也就是說:用戶想喝現磨咖啡的需求,無論是想去實體店內還是想直接外賣,都已經有了成熟的產品滿足。

那luckin顛覆了傳統行業,顛覆在哪兒?

luckin顛覆咖啡行業的原因是:給用戶創造了“新痛點”

本節概覽:luckin顛覆的關鍵在於“10億元投入教育市場”,而不在於低價、線上線下一體化等。

粗暴的把整個咖啡的產業鏈分為三段,來看下luckin分別做了啥?

luckin没解决用户“喝咖啡”痛点,因为根本不痛

生產側:指咖啡原料的選購、採買,製作等。luckin提高供應鏈能力,咖啡好,卻低價格。

luckin原料選擇比星巴克還貴20%到30%的咖啡豆,並且採用瑞士最頂級的咖啡機器,保證每一杯咖啡的質量都非常穩定,口味都一樣。並且咖啡製作人員的水平也是業界頂尖的。從實際情況來看,口感和價格基本得到了普遍消費者的認可,挑不出太大的毛病。在這一點上,完爆了coffee box等跟隨外賣行業的新興的咖啡品牌。

售賣側:指咖啡店內的運行效率。luckin通過線上線下一體化,提高了店內坪效。

店內坪效是指店內1平方米的位置可以產生的收益。提高方式可以是提高人流量、提高咖啡的毛利率等。星巴克一直沒有開通外賣服務,對於線上流量一直沒有涉足。可是一個咖啡店的線下流量是存在天花板的,每杯咖啡的製作、服務需要時間導致單店的坪效有限。很多小型連鎖咖啡品牌則是隻做線上,放棄了線下的流量入口。luckin整合了線上線下流量,整體提高了人流量,從而提高坪效。

瑞幸咖啡創始人錢治亞表示:瑞幸咖啡的品牌差異化主要體現在 “好的用料卻更低價”(20-30 元)和 “提供配送服務” 這兩點上

從生產側和售賣側的表現上來看,重資本的挾持下,Lukin的確是具有優勢的。可是我們想一想,如果星巴克開通了外賣,如果coffee box砸重金提升咖啡口味和價格,那麼luckin的競爭力在哪兒呢?

luckin在生產側還是售賣側的改變,都沒有完全顛覆咖啡這個行業。它只是在競爭對手紛紛掉坑的情況下,連續的做了正確的事情。並且luckin在生產側和售賣側的優勢,都不是絕對的競爭壁壘。

luckin的制勝關鍵其實會出現在消費側。luckin投入了大量的錢教育市場的原因,是通過消費側在用戶的認知中“卡位”來獲得絕對競爭壁壘。也就是通過教育用戶,給用戶養成了“新痛點”。

luckin是怎麼給用戶創造“新痛點”

我們來看咖啡這個品類。在中國,咖啡尚未普及。全球咖啡消費市場12萬億,中國咖啡消費市場規模700億,是美國的1/45。

最近,咖啡巨頭在中國市場動作頻繁,紛紛加大籌碼。

  • 星巴克13億美元收購合資公司50%股份
  • Costa 3.1億人民幣收購合資企業49%股權,全資擁有中國南方市場
  • 雀巢5億美元注資blue bottle,成其最大股東
  • 美國老牌咖啡Peets,正式進軍中國,首家門店落戶上海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整體市場潛力巨大。但是國外咖啡市場巨大,能說明中國咖啡消費市場是一片藍海?不能!文化差異導致中國人對於咖啡這種舶來品,並不是深入骨子裡的習慣。喜茶、奈雪的茶等品牌的火爆是基於中國茶文化的“內核”,那咖啡市場在中國有“內核”麼?

如何搞定中國的咖啡市場呢?

luckin做了兩件事情:增加目標咖啡用戶,並且改變咖啡購買偏好

1. 增加目標咖啡用戶(圖中關鍵點2、3):將速溶咖啡用戶、劣質咖啡用戶的消費水平升級為現磨咖啡用戶;針對於泛飲品用戶(非咖啡用戶)培養用戶習慣,變為咖啡用戶

2. 改變咖啡購買偏好(圖中關鍵點1):當用戶想到的咖啡的時候,會慣性的選擇luckin

luckin没解决用户“喝咖啡”痛点,因为根本不痛

正是做到了這兩點,才提高了整體的消費市場,把中國市場變成了一片藍海。

1. 增加目標咖啡用戶:如何讓非目標用戶痛起來?

luckin瞄準的是咖啡市場麼?

luckin更大的野心是速溶咖啡、茶飲的份額。

目前市場70%以上的咖啡是速溶咖啡,在速溶咖啡領域,創業者幾乎已經沒有什麼機會。從咖啡飲用結構上看,全球現磨咖啡在咖啡總消費量中的佔比超過87%,速溶咖啡佔比小於13%。而在中國這組數據恰恰是反過來的——速溶咖啡加上即飲咖啡佔據84%的市場份額,現磨咖啡僅佔約16%。

作為產品經理,讓我們用場景角度思考問題。咖啡是一種場景麼?不是。喝咖啡是一種行為,會在下午茶、工作等場景需要。所以 luckin 針對的是這種“想要喝什麼”的場景,提供一個選項叫做“luckin 咖啡”。也就是第一件事:針對泛飲品用戶,培養用戶咖啡習慣。將泛飲品用戶轉換成咖啡用戶。

增加目標咖啡用戶,也就是讓非目標用戶“痛起來”。痛起來的原因是有了一種新的消費習慣。如何培養用戶習慣?經歷過打車、外賣補貼大戰,我們應該對於我們怎麼培養了這個習慣很熟悉了吧!。

A 減少用戶“養成習慣”的成本

我們可以看一個小白咖啡用戶的理想成長過程。首先,我通過同事或者其他途徑,瞭解了這個咖啡,甚至嚐了一口。覺得還不錯後,自己去買了一杯,過程中瞭解了多少錢、怎麼買、是否購買方便等。後來就不斷重複買一杯的行為,直到形成習慣。

luckin没解决用户“喝咖啡”痛点,因为根本不痛

所以,激發用戶養成習慣,也就是要在上面說的每一個環節減少用戶的習得成本,激勵用戶完成行為

1. 激發用戶試用:“買2送1”策略,你是不是也有很多杯咖啡來自同事被贈送的1杯呢?

2. 促成用戶首單:註冊首杯免費,增加用戶試用

3. 提高重複購買:優惠補貼,增加用戶的購買意願

上面的只是針對每一個點各舉一個策略,大家可以仔細研究下,luckin在這個用戶養成體系的策略~

B 增加“養成習慣”的觸發點

如何最快的學習一門外語?到國外去。

針對於luckin教育市場的目的,需要最大的滲透咖啡服務場景到用戶中。增加場景滲透,也就是不管你想不想喝咖啡,你都可以看到luckin。無時無刻,任何地方。

luckin没解决用户“喝咖啡”痛点,因为根本不痛

所以,來看下,luckin針對用戶不同的咖啡使用場景進行了哪些流量佈局。

線上線下場景融合:線下場景中,luckin用半年時間開放了600+家左右門店,可以說是十分喪心病狂的擴張速度了。目前,國民消費的普遍線上線下消費額比例是2:8,可見線下流量是增加場景滲透的必爭之地。線上場景中,luckin不依存於外賣平臺,獨立開發app,並且建立會員、錢包等系統,為線上場景的使用增加籌碼。通過對線上場景、線下場景實現對現有場景的改造,增加場景滲透。

創造新場景:整合線上線下流量的同時,luckin一定會拓展更多的咖啡場景。比如現在在試水的咖啡紅包。在公司裡,收到了同事的幫忙,不再使用現金紅包,而是一個咖啡紅包來回報!是不是聽上去更加性感呢!

2. 改變咖啡購買偏好:如何讓目標用戶痛點從“喝咖啡”到“喝luckin”

咖啡用戶,是指已經有咖啡習慣和咖啡偏好的用戶。他們有購買一杯咖啡的需求。針對於這些用戶如,如何讓他們選擇luckin呢?

luckin没解决用户“喝咖啡”痛点,因为根本不痛

首先,我們看下咖啡這個品類的特點!咖啡根據用戶的購買行為分類屬於便利品。也就是用戶頻繁購買和隨時購買的產品。一般我們在街邊便利店看到的產品基本都屬於這個大分類裡面。

問個小問題:“餅乾”和“鹽”同樣都屬於便利品的分類,但是你的購買行為是相同的麼?

luckin没解决用户“喝咖啡”痛点,因为根本不痛

“餅乾”的購買行為:當你想吃餅乾的時候你是忠誠於某一個品牌麼?不會的,餅乾的選擇性太多了。蘇打餅乾、巧克力餅乾、奧利奧等數不勝數。就算你喜歡蘇打餅乾,那芥末味、香蔥味等等口味選擇也是煙花繚亂。所以“餅乾”類的產品,品類的多樣性至關重要。因為用戶總是try一下不同的。

“鹽”的購買行為:當你買一個鹽的時候,你忠誠於某一個品牌麼?大部分是忠誠的。並且根本意識不到你在忠誠。鹽的差異性不是很大,買習慣了,基本都是到超市直接拿一袋兒。

那麼問題來了,你覺得咖啡和那種更類似呢?“鹽”還是“餅乾”呢?我覺得咖啡是“鹽”。或者目前為止他是“鹽”。我們類比的看下茶飲的市場。“喜茶”創新的水果茶、芝士茶等,不斷的豐富茶的多樣性。產品層面的創新,把茶變得像“餅乾”一樣選擇多樣。可是咖啡呢?美式、拿鐵、卡布、意式……目前來看各家咖啡創新的品類基本沒有……所以咖啡對於普通消費者的來說就像鹽一樣。

選擇“鹽”的時候哪些因素會影響選擇呢?第一,這個品牌是不是很熟悉,比如“中鹽”就是常出現的品牌;第二,貨架上擺放的位置,如果位置特別難找,相信你也會放棄的。所以針對於咖啡來說,讓一個用戶選擇luckin兩種方式:

一、提高品牌認知:湯唯代言人、藍色罐裝、獨特的logo、鋪天蓋地的宣傳,這一切都在提高著luckin的品牌認知。

二、提高購買便利性:為了讓用戶更加方便的購買咖啡,和順豐合作,30分鐘內咖啡必達,解決配送影響咖啡口味的線上購買問題;線下密集開店,悠享店(RELAX)、快取店(PICKUP)、外賣廚房店(KITCHEN)以及旗艦店(ELITE)四大特色門店,致力於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新零售方式覆蓋“無限場景”(Any Moment)

總結一下,如何讓目標用戶痛點從“喝咖啡”到“喝luckin”?首先,判斷咖啡是屬於那種品類,是“鹽”還是“餅乾”;其次,針對於“鹽”類,找到用戶選擇的決策依據,然後去優化它。

總結

Luckin並不是解決了“喝咖啡”這個痛點,“喝咖啡”需求本身並不是一個麻煩事兒。

luckin的制勝關鍵並不是在於生產側和售賣冊,其實是在消費側。

luckin投入了大量的錢教育市場的原因,是通過消費側在用戶的認知中“卡位”來獲得絕對競爭壁壘。

對於泛飲品用戶,Luckin是讓一些本來不喝20+元咖啡的用戶開始喝咖啡了,培養用戶習慣;對於咖啡用戶,提升品牌認知來促進常用品的購買行為。

作者:姜太公公 , 微信號公眾號:grandpa_jiang,產品老流氓,終身學習者。致力於研究產品方法論,解決小白PM的疑難雜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