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9 城郊之美:城市怎樣與郊野相鄰

城郊之美:城市怎樣與郊野相鄰

梁東方

一座城市,發展得怎麼樣,城建如何,配套好不好,固然要看城市中心。但是當人們的注意力都在城中心的時候,城郊的狀態無疑就更真實了。因為少有人關注,因為一切都自然而然,因為這樣的地方還有諸多城市發展過程中被不自覺地邊緣化的原始之狀。

當然,世界上很多發達國家的城市,即便是城郊,就是城市和鄉野之間的臨界位置,也都在貌似無心之中充滿了設計感和規劃感。比較普遍的做法是絕不拖泥帶水,建築是建築,田地是田地,不因為田地臨近建築就成了垃圾堆放之地,不因為臨近城市就將田地模糊成了露天廢品站或者汙染嚴重的小工廠。鄉野的自然風光或者農業文明的風光,與城市的建築或者現代後現代的城市規劃設計,互相之間不存在混亂模糊的過渡,不存在因為擔心土地被徵用而時不我待地改變土地用途的盲目,而是直接將城市建築和田野貼合在一起,形成一種與我們印象中的混亂截然不同,總是讓人感到很和諧甚至很美的城郊場景。

我在很多城市,都刻意到城郊去看一看,看看這個城市光鮮的中心背面的真實的樣子,以期對這座城市有一個立體化的瞭解。這並非是非要看到這個城市的不堪,而是尋覓這城市在原來的田園基礎上拔地而起的時候的蛛絲馬跡的自然遺存,是想在城郊地帶發現城市所從出之的原始的特徵和美妙。

城郊之美:城市怎樣與郊野相鄰

比如在柏林,在施普雷河就要進入城區的那一段,那一大片森林草地景觀,才是本地人經常前往的戶外休閒之地。那裡河流沿岸的參天大樹和慢坡草地都一如其舊,雖然不遠處的城市裡就是成片的建築,但是這裡絕對沒有建築的干涉,道路的介入也都縮小到了窄窄的僅可容步行與自行車的寬度。人們在這裡運動遊戲野餐聚會,或者就只是坐在河邊樹下看流水湯湯,其情其景,給人留下了永遠的印象。

比如在當年的桂林,特意借了自行車,沿著灕江桃花江等幾條河向上游下遊走,在郊外桃花江水奔騰的河段,才意識到桂林作為一個發展得越來越大的城市,其所賴以存在的基礎,正是這樣幾條水流充沛的地表徑流。桃花江水在茂盛的竹子和寬大的芭蕉葉子下騰起白色浪花的姿態與聲響,是孕育出桂林這樣的名城的地理根據。

在我們自己的城市裡,尤其是北方的城市裡,這樣的城郊的美,帶著歷史和地理痕跡的美,大多都已經蕩然無存。代之而來的是坑窪不平的道路、混亂無序歪歪扭扭的小作坊小棚子、垃圾堆放地、廢品回收站,以及諸多不無可疑的油漬斑駁的臨建。功能不明,又不再耕作,也無田園風光可言,成為一段人人掩鼻側目匆匆而過的地方。而以北京為首的用公路的“環”來界定城郊的做法,更使城市和鄉野有了一道屬於這個時代的高牆,高牆上不僅充滿了24小時綿綿不絕的車輛喧囂,也在視覺是遮蔽了城市和鄉野之間的無間過渡的可能,讓城市不能借景於鄉野,讓鄉野不能從以視覺為中心的身心感受上形成對城市的向心力。

城郊之美:城市怎樣與郊野相鄰

不過,這一次,我在我所居住的城市邊緣,竟然發現了一個依然充滿了可以審美的角度。那是一片新起的高樓下的田野,田野上的麥子排撻而去一直到了高樓腳下。麥地之間穿插著村民們最後的菜地,菜地裡各種各樣的小片蔬菜聯合起來形成一片廣袤的顏色各異條塊不同的線條。麥田和菜地作為鄉野風物的絕對平面鋪展,與其後面不遠處高樓的絕對高聳之間,就是使兩者都相得益彰的對比。

我在這裡駐足、漫步了很久。看點綴在麥地裡的一棵棵小核桃樹的婉約姿態,看高高的花椒樹柵欄裡面蹲在菜地裡認真除草心無旁騖的菜農勞動,看土路邊站在一起說話的農人手持鐵鍁和鐮刀一任清澈的井水在腳下的壟溝裡奔流的溼潤清涼。一棵開著黃花的蒲公英在地邊上被這樣的井水滋潤著,茁壯而茂盛,將貼在地面上的葉片完全舒展開、挺立起來,形態完美漂亮……

何以這樣的城鄉對比、建築與田園對比之中的景象,會讓人有賞心悅目的感覺?我想除了整潔分明顏色頤和的形式美感之外,大約還是因為其中隱含著亙古以來人類賴以生存的植被氣息和田園景象,是現代生活所當立足的天人合一的生活理想的一種象徵性的表現。

城郊之美:城市怎樣與郊野相鄰

城郊的美與鄉野的美的是不一樣的,它的獨特性正在於城市建築背景下的田園風光的可貴,在於人類在大地上棲息的不同方式的直接比鄰排列所形成的視覺愉悅與心靈滋潤;當然,也在於其對於城市來說,是最近便的重回自然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