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找準學生需要,提高教學效果

找準學生需要,提高教學效果

沙灘上的烏龜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個好心人在海邊發現一隻小海龜從沙穴裡往外爬,這時過來一隻老鷹要抓小海龜,好心人把小海龜送回大海,把老鷹趕走。這時一群海龜從沙穴裡爬出來,爬向海裡,原來那隻小孩龜是個偵察兵。因為小海龜沒有把偵察結果及時告訴海龜們,等好心人走後,馬上來了一群老鷹,海龜全部被老鷹叼走。

《莊子》中有一篇《鑿七竅》的寓言,大致是說:南海最高的神叫倏,北海最高的神叫忽,中央最高的神叫做混沌。倏和忽,時常到混沌管轄的地方相會,混沌招待十分殷勤。倏和忽為報答混沌的恩惠,說:“別人都有七孔,用以看外物、聽聲音、吃東西、呼吸空氣,惟獨這個混沌沒有七孔,我們試著給他開鑿出來吧。”於是他們每天鑿開一個孔道,鑿了七天,混沌便死了。

這兩個故事告訴我們:人的動機和結果可能不一致,我們有時並不瞭解別人的需要,把自己認為很好,其實別人並不需要的東西,作為禮物送給別人,結果卻害了別人,甚至給別人帶來災難。

這兩個故事包含的道理值得我們深思。作為教師,有時我們一心一意想把自己的知識教給學生,卻發現學生並不領情,甚至對教師和學習產生厭煩心理。其實,我們也正象那個把海龜護送回大海的好心人以及鑿七竅的倏和忽一樣,我們只顧及到我們自己的需要和想法,沒有考慮學生的需要和感受。

有位詩人曾對這種情況有一句精彩的描述:世界上最大的傷害往往以愛的名義。所以,作為教師,在我們的教學工作中,不能光靠愛心,光靠一腔熱情,更重要的是要找準學生的需要,多從滿足學生需要的角度來開展教學工作。需要的才是最好的! 滿足需要的教學,才是最受人歡迎的教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