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为什么李世民当上皇帝后,没有杀秦琼这些握有兵权的人?

车子生活说


李世民不是开国皇帝,但在唐高祖时期,就将实际兵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武德四年(621),右领军大都督李世民带领大军攻下洛阳,击败王世充、窦建德联军。李世民因战功显赫而名声大振,唐高祖命他掌握东部平原文、武两方面的大权,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并且允许他在洛阳开天策府。

《贞观长歌》李世民与长孙无忌剧照

天策上将府,位列武官官府之首,在十四卫府之上。李世民大权在握,可以自己安置官员。

天策府的文臣武将,虽有不少是从敌营过来的,但他们在长期的战事中,同李世民结下了深厚的战斗情谊。这些人,尤其是秦琼一类的武将,虽可以挂帅领军出征,但真正的兵权还是李世民掌控。

他们追随李世民东征西讨,平定天下,甚至帮助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争夺皇位,在玄武门之变中出力不少。李世民称帝后,奖励耕种,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同时在军事上,在军事上,多次对外用兵,先后平定突厥、薜延陀、回纥、高昌、焉耆、龟兹、吐谷浑等,由是唐朝声威远播,四方宾服。

秦琼画像

所以,李世民还得进一步利用这些武将为其卖命。当然,回到题目所指的秦琼,他在李世民称帝后,虽官拜左武卫大将军,爵封胡国公,但他长期生病,并没有多少机会领兵作战。

这些大臣手中没有实际权力,对李世民完全构成不了威胁。就像曾领兵征讨吐谷浑、攻灭高昌的吏部尚书侯君集,为行军大总管,于贞观十七年阴谋拥立太子李承乾,很快事发被李世民处死。


以礼观书


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李世民当上皇帝后,没有杀秦琼这些手握兵权的开国功臣。但是是因为李世民心地善良么?并不是,李世民杀完李建成,李元吉后,可是连同自己十个亲侄子,也就是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全部杀死,然后他们的老婆也被李世民强行纳入后宫,对于李建成原来部下,降的就用,比如魏征;不降的全部流放,还不听话的全部杀死,绝不留情。

那么这样,问题就来了。我看了几百条回答,一个个都在吹嘘李世民的仁义,李世民自己的领军能力,所以不杀开国大将,但是仁义的李世民又为何把自己十个亲侄子全部杀死呢?李建成的部下里给唐朝立下开国大功的武将可也不少啊?所以这个问题最根本的答案就是:

秦琼这些握有兵权的人(有些实际上是有些很聪明的在功成之后急流勇退,交出兵权处于半隐退状态,就是怕李世民杀之),对李世民根本没有一丁点的威胁,有威胁的已经全部被铲除了。

李家本身就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李暠的后裔,世代显赫,是隋朝最顶级的贵族之一,家族底蕴完全不是刘邦、朱元璋这些人可以比拟的,这成为了李世民不惧怕握有兵权大将最大的后盾。因为他们拥有庞大的,完全听令李家的家族兵力。

再加上在整个隋末起义过程中,李家军最高统帅就是李渊、李建成、李世民三个人,这三人可以说牢牢把控着所有的军权,既然如此底下的人怎么反,拿什么反,谁还敢反?

所以玄武门之变后,李建成、李元吉被李世民杀死,随后李世民斩草除根杀害了两兄弟所有子嗣,断了其亲信的反叛之路,再自己名正言顺登基,再没有任何可以威胁到他皇位的存在,自然就不需要再杀人了。

但是后来太子李承乾想谋反的时候,还是有很多大臣跟着谋反,结果事败后被李世民一刀全给咔嚓了。这个故事告诉,仁义永远当不了君主,而谋反这种事,不过就是看有没有带头罢了。带头的除掉了,其他的不需要怕。

李建成没了,头就没了。是李建成的死,保护了李唐的开国功臣们啊!


三观粉碎机


1.来自对自己军事能力的自信。他在军事上是全能人才,驰骋沙场、叱咤风云、出生入死,几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运筹帷幄,纵横捭阖方面在玄武门之变时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没有谁敢犯上作乱,侯君集曾经有想法,也是蛊惑太子,自己不敢有任何坐南朝北的想法,纵是如此,星火没到燎原之际,就被李世民扑灭了;这有前车之鉴。


2.有知书达礼,贤惠的长孙皇后辅政。他上位第十三天就封长孙氏为皇后,可见长孙自有过人之处,她来自优裕的家庭,从小受过文明熏陶,富有正义感与前瞻性思维。

在陪伴李世民的岁月里经常借古喻今,纠正李世民政治上的失误,曾经力保了很多忠直的大臣与开国元勋,她死后,李加谥号为文德圣皇后;有这样的"嘉偶""良佐"在,妄开杀戒自会众叛亲离。

另长孙皇后教子有方,为李世民养育的李治、李恪、李泰个个都能独挡一面,江山后继有人,一般老臣是动摇不根基的,李世民心知肚明。

3.李世民有高超的驾御属下的艺术,这点不得不服!唯才是举,不管来自哪个方面,纵使是敌人阵营,只要有能力,只要作出了成绩,依然能享受到高官厚䘵,如魏征、秦叔宝、薛万彻等等,谁会放弃太平日子不过去谋反?
而且善用谋略,如监终前故意降职李世绩并调他到边疆任职,这就是给李治留人情,叮嘱李治以后召回重用,使得文武双全的李世绩对李治能死心塌地。


希望星晨58298869


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为什么没有杀秦琼等手握兵权的重臣?

自古以来,名臣武将,功成名就后,难免为君主所猜忌,难免晚年凄惨。“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一直流传至今。

但是,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少有的一位,君臣相知,开创大唐盛世的君主。

究其原因,就是有才、有自信、雄才伟略。

一、马上天子,军中自有威信,不惧手下大将

起兵之前,李世民就曾带兵,在突厥人的包围中,救下隋炀帝杨广;之后更是多次带兵剿灭叛乱,甚至抗击突厥人的入侵。

自隋朝末年起兵之后,李世民多次带兵出征,南征北战,可以说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唐朝的大半土地都是李世民带兵打下来的。

甚至在《资治通鉴》中记载,李世民曾多次身披玄甲,率领数千玄甲铁骑冲锋陷阵。这样的皇帝自然不需要对手下的将军有所猜忌。

二、雄才伟略,不断开疆拓土,重用手下将军

唐太宗李世民被当时大唐周边的少数民族尊为“天可汗”。大家都知道,草原民族历来是强者为尊,想要得到他们的认可,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他们打怕了。

所以李世民被尊为“天可汗”,只有这一个可能。

当了皇帝之后,李世民不可能每次都御驾亲征,更不可能深入草原。所以,李世民只能依靠他手下的将军。当然,也只有雄才伟略、心怀天下的君主才能做到。

唐高宗李治作为一个较为懦弱的君主,能够拥有唐朝最大的领土面积,与唐太宗李世民开疆拓土,打下的基础,有极大的关系。

三、设凌烟阁,展现赫赫功绩,纪念功臣武将

不管李世民是想要名臣武将为他卖命,还是真的怀念当年与手下一起打天下的时光,李世民设立凌烟阁,都为大唐后期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就是最好的明证。后期李世民开科举,能够造成“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的景象,于此也有极大的关系。

当然,李世民也有昏庸的时候,比如他曾在魏征死后,亲自刻书碑文为他立碑,但是后来又听信谗言,取消了公主与魏征儿子的婚约,在征高丽后,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少牢之礼祭祀魏徵,又重立纪念碑,也是难能可贵的。

我是春秋百晓生,与大家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敬请期待!


历史公元


纵观历史,大部分皇帝都会把那些帮他打江山的将军基本除掉,一是因为这些人很有实力,日后有可能直接影响帝王的统治,皇上为了防止皇权不被侵犯而除之;二是因为历史上就出现过开国元勋谋权篡位的例子,这给历代皇帝敲了个警钟,对那些手握重权的大将不得不防。就像刘邦杀韩信,朱元璋杀徐达,无一不是皇帝巩固政权的牺牲品。可是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登基,获得帝王之位的他一生都没有杀过手握兵权的将领。

首先,李世民不杀功臣是因为他有着能把这些人管理好,并为他所用的才能和自信。李世民登上皇位时还很年轻,况且他从20岁开始就统兵打仗,手下这些人都对他很服气,等他功成名就以后更是唯他马首是瞻,他没必要大开杀戒。

其次,秦琼等人跟着李世民打天下,和李世民关系非常要好,而李世民也很优待他们。但最关键的问题是,唐朝建立以后掌权的首先是宗室,所以李世民手下的这些人掌握的权利并不大,而李世民上位后也没有给这些人太大的权利。


再次,是因为唐朝不杀功臣有个特殊原因,当时有个制度叫府兵制,是用来限制每个地方的兵权,所以整个唐朝上下的兵权管理是非常严格的,皇帝不用担心谁能手握重兵而造反,更不用担心威胁皇权。

最后,因为李世民他是个非常有作为的政治家,在他的统治下百姓安居乐业,将士赏罚分明,所以大部分人对他都持有敬畏之情,很少有反叛之心。对那些极少数的反对分子,李世民也是很有手段来对付,不需要用“杀”来解决问题。


第一军情


我不禁要反问为什么要杀?因为唐太宗时期的军事将领根本没有办法威胁皇权,他用不着杀。

历史上当了皇帝就杀手握兵权的人,主要分几种:手握兵权的人威胁到了皇帝的地位;手握兵权的人威胁到了后来的皇帝;纯粹的昏庸,例如被人称作“禽兽王朝”的高家,杀害众多将领特别是斛律金,导致直接亡国。

除了上述情况外,没有必要集体杀害武将。而且正巧,李世民时期的这些所谓的手握兵权的人其实没有兵。

1.唐朝实行府兵制,军人平时做农民,而秦汉三国两晋都是义务兵。军事将领有自己的固定下属,所以,西汉刘邦、东汉刘秀采用“罢兵归里”的方式去除军事将领的实力。南北朝、隋唐(玄宗之前)都是府兵制,之后则是征兵和义务兵。

2.唐太宗年轻力壮,手下将领都是其亲信,他用不着杀,除非是一些特别小肚鸡肠的将领如侯君集等,那是纯粹找死。唐太宗轻松一句话,尉迟恭就自此闭门谢客、游手好闲,一直到死都没见过手下将领。可见,唐太宗根本用不着杀,手下人听话。

3.还有诸如秦琼等功臣,因为伤病其实早就退出历史舞台了。李世民登基后秦琼等一些功臣就进入半退休状态,贞观十二年(638年)就病故了。因此,他们根本没有军权,没有军权就不会威胁皇权。

4.开国功臣老矣,李世民有新的人才所用。李世民在亲政高句丽(隋唐时期管高句丽叫高丽,但这时的高丽和后来的高丽不是一个民族不是一个国家)后,就对薛仁贵说过:我的将军们都已经老了,这次讨伐高丽我很不高兴,但我高兴的是发现了你。要知道,薛仁贵出世很晚,645年,李世民死前四年才出现。而包括阿史那·社尔在内的一大群新起之秀(包括汉族、突厥族等众多民族)足以制衡并不团结的开国武将势力。

综上所述,开国武将集团因为个人经历不同、个人民族不同,又并非同一期归附,所以,他们之间并没有形成团体,最根本的原因是,唐朝的府兵制使其手下无兵,所以,对开国武将集团来说,他们没有任何资本与皇帝斗。


坐古谈今


开国皇帝为了巩固皇权,都会严厉打击开国功臣。比如朱元璋、刘邦等人,他们会编造理由,削夺开国功臣的兵权,对开国功臣进行严厉杀戮。赵匡胤虽然并没有杀功臣,但他依然采用了“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了功臣们的兵权。刘秀看起来对功臣们是非常好的,没有杀功臣,同时还给予了他们巨大赏赐。其实不然,刘秀当时是采用“推恩令”的方式,封赏非常多的侯,以此削减功臣的权力。同时他还采用“废后”等方式,间接地削夺功臣的权力。

但李世民(李世民严格意义上,可以称为“开国皇帝”)的做法,却和这些开国皇帝都不同。他并没有打击那些开国功臣们,甚至还修建了凌烟阁,表彰他们。虽说后来也杀过侯君集和张亮,但是他们主要是参与了太子谋反事件。这与忌惮开国功臣功高而处置他们,意义是不一样的。

(李世民剧照)

那么,李世民为什么不像其他开国皇帝做的那样对待开国功臣呢?

一、唐初大将并不掌控兵权。

唐朝初年实行的是府兵制。关于在府兵制中将领所起的作用,《新唐书》上是这样记载的:“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於府,将归於朝。”

也就是说,唐朝初年的将领们,并不直接掌控军队,兵权由朝廷来掌握。没有直接掌控军队的大将,其实作用是并不大的。

这和汉朝初年的情况就不太一样。汉初是封国制,那些开国功臣都在封国里,他们手里都掌控着军队,有自己的自主权。虽说这些功臣们的长史这样的文官,由朝廷委派,这些长史实际上起到的是监督功臣们的作用。但是,一旦功臣想造反,只需要派一个士兵,就把那个文弱的长史给解决掉了。

唐朝的功臣们也会派到地方上去。比如,尉迟敬德就被派往同州担任刺史。但是,他只是起一个文官的作用,并不掌兵。需要他掌兵的时候,才由朝廷任命。因此,实际上李世民并不需要刻意打击他们。

(长孙无忌剧照)

二、李世民已经有过一次洗牌。

李世民所面对的开国功臣非常特殊。原本唐初开国功臣是有很多的,这些开国功臣,有些是在李渊打江山的过程中出过力的,有些是投降过来的,情况很复杂。但是,由于后来发生了玄武门政变,开国功臣就完全变了,变成了李世民的那些嫡系。而原先李渊的那些功臣裴寂、刘文静、萧瑀、陈叔达、封德彝、裴矩这些人,已经没有了势力。

李世民的这些嫡系,一方面都是李世民提拔起来的,和李世民的关系很亲密。另一方面,比如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他们其实在唐初建国的时候,所立的功劳并不多,没有什么可倨傲的。当时他们既不成气候也没有势力,就算他们想像胡惟庸那样造反,也不会有人听他们的。而尉迟敬德、秦叔宝这些带兵的人,也属于李世民的嫡系,他们与李世民并没有什么抵牾,因此也不会反叛李世民。

用一句简单通俗的话来说,当李世民上台的时候,开国功臣其实已经洗过一次牌,相当于已经削夺过开国功臣的权力,李世民不需要再削夺了。

(朱元璋剧照)

三、李世民有足够的自信和开阔。

其实,开国皇帝之所以一定要杀功臣,削夺功臣的权力,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皇帝本人不够自信和开阔

比如杀功臣最多的刘邦和朱元璋。

刘邦当年一穷二白,而且本身是个无赖,最后竟然当上了皇帝。这一点,就让他自己都觉得像做梦一样。因此,他一点儿也不自信,看谁都像要造反的样子。

韩信、彭越、英布这些人,手握重兵,自然不可靠。但是,后来他甚至也怀疑上了卢绾、樊哙这些他最亲近的人,觉得这些人也要造他的反。连萧何这种,手中并没有兵权,一直兢兢业业,后勤工作做得极为出色的人,他也觉得他是一副造反的样子。搞得最终萧何不得不“自污”,把自己的品德“强行拉低”,以此来减少刘邦的怀疑。

朱元璋的情况和刘邦差不多,也是一个充满疑心病的人。

赵匡胤则因为是通过“陈桥兵变”获得皇位的,这也让他很担心,害怕手下也会学习他这种方式。因此,也很不自信。

但是李世民不一样。他本身是一把打仗的好手,同时又是一个治国的能手,而他的祖上,也一直是朝廷中的大官。这样的背景和能力,让李世民非常自信。根本就不用怀疑别人造反,也不害怕别人造反。当侯君集有造反言论的时候,有人告诉李世民,李世民还表现出容忍他的样子。由此可见,李世民实在是相当大度和自信的。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张生全精彩历史


在中国历史上,少有比唐太宗李世民更复杂的帝王。历代宫闱之内,众皇子对皇位的争夺多是波折诡诈,但像李世民兴“玄武门之变”,先杀兄弟,再行逼宫,这么彻底的并不多见。其实不止千古名君,就算暴君也是一样,我们向前推到隋炀帝身上:杨广争夺皇位的路上,其兄弟死的死,囚的囚,就算侄子都几乎斩尽杀绝——可见在这些人心里,亲情于皇位而言,实在不值一提。

任何威胁到皇位的人和势力乃至于事物,都将面临当权者的猛烈打击。从一个统治者的角度来看,功臣的威胁也很大,历史上,汉高祖刘邦的功臣集团就被他砍得七零八落,得善终者甚少——但李世民基本上没有杀过功臣,为什么?

查相关史料,多是对唐初功臣集团的记述,极少有对李世民功臣不遭屠戮原因进行解释。本文将结合部分史料,对个中原因进行分析,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前文已经提过,皇帝对于任何威胁皇权的人或事物,无论对方是亲人还是亲信,决不会手下留情。这就是第一个可能的原因:所谓的功臣集团,并不能对其统治产生威胁,或者就算有些威胁,亦不算迫切。

应当提及的是,在李世民兴“玄武门之变”之前,坐江山的还是他老爹李渊。唐高祖李渊才情匪浅,虽然一统天下时日尚短,却已经对功臣起了心思,但也不算放在心上。首义之功其实如明日黄花,虽然有在裴寂这样的例外存在,却已经失势。李世民异军突起,与李建成争夺太子之位如火如荼,才是更让李渊头痛的事情。此后李世民逼宫,更让李渊没来得及“烹狗”了。

功臣团体对李渊来说威胁不大,李世民在早期更是感受不到,他的主要威胁在于太子李建成。等他成功登基之后,短时间内是不能大肆屠戮的。首先在于他以政变登基,朝廷之内必然暗流涌动,暗中反对者甚众;其次,李世民以弱势登基,对朝臣的掌控不足。

这就是第二个原因,他需要功臣来帮他坐稳江山——玄武门之变的功臣集团,包括李世民亲自认定的居功第一的五人,即长孙无忌、房玄龄、尉迟敬德、杜如晦、侯君集。

司马光《资治通鉴》有云,“诸将争功,纷纭不已”,据《唐会要》记载,长孙无忌等五人的嘉奖诏书颁布后,以将军丘师利、淮安王李神通等人为首提出抗议,“义旗初起,臣率兵先到,今房玄龄、杜如晦等刀笔之人,功居第一,臣窃不伏”。“伏”即“服”,李神通说的功劳,实际上扯的是追随李渊起义的功绩——长孙无忌等人可说是李世民的亲信,如日中天,李神通等人如何能够相抗?但事实令人大跌眼镜,唐太宗虽然以“叔父于国至亲,诚无所爱,但以不可缘私,滥与勋臣共赏耳”回绝淮安王,却为顾全大局,对功臣之争做出了妥协。

李世民不能无视“顽固”势力——无论是时局还是李世民的实力而言,在其登基初期都不适宜对大臣进行屠戮。当然,话说回来,大臣并不代表手握重权——真正手握重权的人物,恐怕过不了唐高祖那一关。

至于唐太宗晚年,对朝政的掌控力度可说令人惊叹——他虽少杀功臣,权力却是抓了过来的。


古今事


说李世民没有杀功臣的人非常无知而且无耻,侯君集张亮都属于上了凌烟阁的李世民主要的二十四功臣 ,都被李世民杀了,这叫不杀功臣?

侯君集是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取最高权力的核心功臣,带领唐军消灭高昌国,侯君集不过是支持李世民的长子皇太子李承乾,就被李世民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杀害,李承乾是李世民的法定接班人,他有必要谋反吗?李承乾侯君集等的所谓谋反不过是支持魏王李泰及晋王李治的势力集团的陷害。

张亮排名凌烟阁功臣第16,为李世民对抗李建成李元吉而下狱仍然拒不牵连李世民,张亮的所谓谋反案更是莫须有,仅仅是有人举报张亮比较迷信算命,而且据说张亮有五百个干儿子,就被李世民杀害。

另外,李世民还杀害了罗艺王君廓李君羡等功臣,燕王罗艺是隋末群雄之一,为唐朝牵制窦建德的大夏政权立下汗马功劳,因为罗艺与唐朝的开国皇太子李建成的关系比较好,李世民夺取最高权力以后就杀害了罗艺。

王君廓曾经是瓦岗军名将,为李世民打败王世充窦建德立下汗马功劳,坐镇幽州的王君廓因为被手下官员发生矛盾就被李世民杀害。

最冤枉的李君羡,这位多次为李世民打败王世充窦建德冲锋陷阵的瓦岗军名将,仅仅因为小名叫五娘,就被李世民怀疑是武氏要取代唐朝天下而被杀,其实真正取代唐朝的武氏是李世民的妃子武才人即武则天。

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杀了刘文静赵文恪独孤怀恩等开国功臣,而李世民杀的功臣比他老爸李渊还多,可见那些说李世民不杀功臣的势利小人有多么无耻。


厚德载物49847


先说杀功臣的皇帝都是什么样的人?

从历史上看,一般出身较为低微的皇帝,较喜欢杀开国功臣。这是因为他们本身出身太差,没有什么家族势力,因此喜欢杀掉功臣,一是可以树立自己的威信;二是为子孙后代继位扫清障碍。

但从李世民的出身来看,并不存在这些情况:

第一,他不需要立威,因为在唐朝统一战中,他的声威已经够高了;

第二,他杀了李建成、李元吉,能够对他的皇位构成威胁的人也基本没有了;

第三,也是最基本的,他出身于贵族,当上皇帝也是依靠身后一帮贵族和将领的支持,为了笼络人心,轻易杀不得。

但是,晚年的李世民,因为“女主武氏”的传说,也曾杀过大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