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琼参加玄武门了吗?

江山壹统


我们来捋一捋玄武门之变的来龙去脉。

狭义上讲,就是在玄武门,李世民杀死太子李建成,叫做玄武门之变。

唐高祖李渊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太极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政变。

今天如果去西安旅游,都能看到玄武门。

如果往广义上讲,就是从太子之位之争,从太原起兵就可以算起了,最后在玄武门彻底爆发,了结,直到李世民登基称帝。

李渊是在太原起兵的。反隋的过程中,李世明和李建成,兄弟二人配合仍算默契,直到建立唐朝。

唐高祖李渊当上皇帝以后,封李建成为太子,常驻宫内处理事务。

李渊暗示李世民太子之位,让李世民南征北讨,继续率领武将集团带兵出征,做统一全国的努力。

李世民精通兵法,手下能人很多,在虎牢关一战大败窦建德王世充,统一全国,功高震主。李渊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

这个天策上将可厉害了,可以开府一议事,可以任命官员,吸收人才,铸造钱币。就相当于一个小朝廷。名义上也只听李渊一个人的。其实相当于只听李世民的,其他谁的话都不管用。

太子李建成自知战功与威信,皆不及世民,任由天策府这么发展下去,自己这个太子的位置,恐怕难以坐稳,因为此时李建成,已经对天策府失去了控制。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于是李建成就和弟弟齐王李元吉联合,一起排挤和陷害李世民。反正不管用什么手段,就是要打垮李世民集团。原先还比较克制。后面就非常直接了,甚至毒酒暗害李世民的招数都使用出来了。

太子李建成听从魏征的引导,收服被李世民重创的窦建德,尝试拿回兵权,李渊也尝试任用裴寂,最终导致大败,不得不再用李世民领兵。因为李世民确实厉害,不管哪方面的才能,都比太子李建成厉害。

经过长期的斗争,李渊的偏袒下,天策府功臣集团无罪被贬,相当于不停的在削弱李世民的势力。

最后,李渊的猜忌愈加严重,以李世民为首的功臣集团,贬的贬,杀的杀,死的死。剩下的人全部都提心吊胆。

最后决定,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发动兵变。

这天早上,李世民在太子李建成上朝的必经之路,也就是玄武门,埋伏好人马。

等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一出现。所有埋伏的人马,直接就冲出,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全部杀死。

太子李建成死后,李世民就进宫面见李渊,此时李渊还不知道太子死了。李世民抱着李渊痛哭流涕,讲了事情的经过。

李渊也没有办法改变事实,后继无人,只有立李世民为太子。

两个月后,李渊禅让皇位给李世民,自己做了太上皇。

李世民就是唐太宗,年号贞观,开启了22年的“贞观之治”。

其中还有很多很多相关故事。都足够写一部小说了。

玄武门之变,之所以李世民赢了,一来因为个人能力强,二来也是因为身边有一群给力的兄弟。参加玄武门之变的人,后来几乎都名垂青史了。

由此可见,跟对一个好主子,其实是非常重要的。

秦琼参加了。











西溪蝴蝶飞


秦琼到底有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夲来是不应该有这么多质疑和争论的。因为新、旧《唐书.秦叔宝传》都明确记载了他参加这次军事政变的史实。那么,为什么现在还有那么多人提出疑问呢?问题就出在史书中记载的几份名单上。好,那我们就先从名单上去分析一下,秦琼到底有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



正史中的参与者名单,一共有三份。其中两份出自新、旧《唐书.长孙无忌传》,开列的有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九人。这些人都是清一色的武将,且大多名不见经传。从正史中记载的敬德手刃元吉,以及现存的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人的墓志碑刻,可以肯定,此九人是政变现场的直接杀戮者。



另一份名单,出自《旧唐书.太宗夲纪》,也是引起人们争论的根源。他们是: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十二人。不难看出,这份名单汇集了当时名气很大的文臣武将和遗臣新贵。那么,这些人是否都参与了玄武门之变呢?



长孙、尉迟、房、杜、高士廉、侯君集自不必说,都是史载明确的直接谋划和具体执行者。程、秦、段、屈、张的参与形式,其实可以从屈突通的安排上可见端倪。史书记载他“驰镇洛阳”,也就是说负责外围重镇。所以完全可以断定,秦、程等人作为威名四方的大将,一定是率领劲卒镇守京城要隘,或者是扫清外围、攻打太子府老巢(有人猜测是让秦琼保卫家眷,依李世民的政治军事头脑,根本不会做那样的傻事)。这从事宁之后的封食上也可以看出来:秦、程同拜左、右武卫大将军,食封均为七百户。



可见二人担任的应是同样的任务,只不过程多了个太子左卫率,可能是作为程知节曾当面表过衷心、鼓动过政变的回报吧!综上所述,两份名单其实都没问题,第一份名单说的是现场杀戮之人,第二份名单说的是各方的负责人。所以说,秦琼一定是参与了玄武门之变的,这一点毋庸致疑!



以上是夲人一家之言,希望各位各抒己见,批评指正!


妻贤子孝2


秦琼当然参与了玄武门之变!有充分的史料可以证明,而且他的任务很明确,就是消灭李建成的余党。秦琼的身份是秦王府右三统军,是秦王府的人!玄武门之变连长孙皇后都亲自出动的最关键一战,秦琼还想不参加?还说什么保持中立?不怕被李世民斩首祭旗啊?


说秦琼没参加玄武门之变是很荒唐的论调。从以下五方面可以驳斥:

一、史书的记载非常明确。


主要是《旧唐书•太宗本纪》和《旧唐书•长孙顺德传》。《旧唐书•太宗本纪》记载:“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于玄武门诛之。”这里明确提到了秦叔宝,如果没有参加,为什么要写他的名字?有人举出《旧唐书•长孙无忌传》中写了另一班人的名字:“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九人,入玄武门讨建成、元吉,平之。”就说秦琼没参与。其实大错特错。长孙无忌传中的这些人只是最早在玄武门埋伏的人而已,但是不代表这是全部参与政变的人,这点在第三点具体讲。

如果嫌这点不够,似乎没有说明他具体做了点什么。那就要看另一个人的传记《旧唐书•长孙顺德传》,长孙顺德也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他的传记明确写了:“武德九年,与秦叔宝等讨建成余党于玄武门。”这里就非常明确了,长孙顺德和秦琼都是在玄武门之变中负责清理李建成余党。能说他没参加吗没参加还要给他加戏?

二、秦琼的身份不容他不参加。


说秦琼不参与玄武门之变最荒唐的一点就是他们完全忽略了秦琼的身份。秦琼在玄武门之变前的官职是秦王府右三统军。秦王府的将领,李世民的自己人,说的直白点,李世民的家将!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的秦王集团与李建成、李元吉的东宫、齐王集团殊死一搏,你作为秦王府的将领,还想置身事外?那不叫置身事外,不叫中立,那叫吃里扒外!

玄武门之变,秦王府全员出动,还嫌人手不够。当时的秦王妃,后来的长孙皇后都亲自出面鼓舞士气。长孙皇后与长孙无忌的舅舅高士廉更是以防万一准备释放囚徒补充兵力。这时候你秦琼想不参加?


再举个例子。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让人去请已经被李建成、李元吉设计调离秦王府的房玄龄、杜如晦前来密谋,房、杜二人试探李世民决心,表示不敢入秦王府。李世民怒而拔出佩刀,让尉迟恭提刀去请,不来就提头来。这就是李世民的态度,连已经离开秦王府的房玄龄、杜如晦都必须参加,秦琼还在秦王府呢,你就想不来?只有诸如李靖、李勣这样自己独立领军,不受李世民节制的人才有资格说什么置身事外,保持中立,秦琼没资格!

三、玄武门之变不止一个战场。


玄武门之变,是一场全面的政变,并不是有些人想的,在玄武门埋下伏兵,把李健成、李元吉杀了就算完了的。完整的政变必须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在玄武门伏击李建成、李元吉,第二部分就是要在李建成、李元吉死后清剿二人余党,第三部分就是控制宫中的李渊及亲信。这样才能在第一时间保证李世民顺利掌权。

第一部分是长孙无忌、尉迟恭、张公谨等人大放异彩,成功杀死李建成、李元吉,并将东宫、齐王府的援军防住;秦琼就是在第二部分,清剿李建成余党;而第三部分,史书记载不可信,什么李渊带着宰相们在湖心泛舟,等到尉迟恭一身是血过来才知道发生了什么。其实,李渊不可能这么后知后觉,李世民一定也派人进宫对付李渊的禁军,但是由于是对抗君父所以史书有所隐晦。而被定为玄武门五大首功的侯君集,在史书中也没有关于他究竟在玄武门之变做了什么的任何记载,很有可能就是去控制李渊去了。所以,就算史书记载不多也是正常的。

四、玄武门之变后秦琼获得升官。


玄武门之变后,秦王府个个高升,秦琼也不例外。玄武门之变前,他的官职是秦王府右三统军,正四品上;玄武门之变后,他升任十二卫大将军之一的左武卫大将军,正三品。不要小看正三品,唐朝连宰相都只是三品官,玄武门之变后,连五大首功之一的尉迟恭也仅仅获封右武候大将军,也是正三品,与秦琼平级。所以,怎么就能说秦琼没参与呢?

五、凌烟阁排名最末另有原因。


很多人说秦琼没参与政变,理由就是他在玄武门之变排名最末。这是毫无逻辑的。首先,凌烟阁排名与玄武门的功劳没有必然联系,在政变中保持中立的李靖、李勣,在跟李渊一起“湖心泛舟”的萧瑀,甚至李建成阵营的魏徵等等都在二十四功臣名单中。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排名,是按照设立凌烟阁功臣时(贞观二十四年)各功臣的官职品级高低决定的。比如排名第一的长孙无忌,官职是正一品三公中排名第二的司徒;二到五位的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龄都是三公中排名第三的司空,其中李孝恭、杜如晦、魏徵已死,所以排名在活着的房玄龄之前,又以李孝恭为宗亲,所以排最前。第七位高士廉、第八位尉迟恭都是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第九位的李靖、第十位萧瑀都是正二品特进,从他们开始就是二品官了。秦琼已于贞观十二年去世,最高官职是正三品左武卫大将军,追赠正三品徐州都督。所以是三品官,而其他人至少是二品(就算排名倒数第二的李勣官职是从二品光禄大夫兼正三品兵部尚书,是二品官)。当然,这些官员在玄武门之变后并没有马上获得一二品高官,有的当时还没有秦琼高,只有四品。但是后来升官比秦琼高。

为什么秦琼一直没有升高官?三点原因,一是开国战争中虽然履历战功,但只是将才而非帅才,无独自领兵经验。所以在最初阶段没有获得高官,不像屈突通、殷开山等;二是并非治国文臣,没能像魏徵、虞世南等文臣一样入相有所作为;三来,长期受伤病困扰,不能进一步建功立业,他常对人说自己经历数十场大战,怎么能不一身是病。贞观十二年秦琼去世,自然也没办法进一步加封。


伊耆角木


这个问题说过几次了,秦琼毫无疑问参与了玄武门事变。

《旧唐书.长孙顺德传》记载:武德九年,与秦叔宝等讨建成余党于玄武门。

按《旧唐书.长孙顺德传》的记载,玄武门事变中,长孙顺德与秦叔宝等人在玄武门于李建成余党作战。

结合玄武门事变的过程,长孙顺德、秦叔宝等人在玄武门事变中的主要任务是在玄武门对抗李建成、李元吉被杀后东宫和齐王方面援军的反扑。由于在长安城内太子齐王势力处于优势,太子和齐王的援军实力要高于李世民掌握的力量,战事进行的十分激烈,选择站在李世民一边的玄武门守将敬君弘战死。后来李世民方面拿出李建成和李元吉两人的人头,太子齐王方面的援兵才见大势已去后散去。

长孙顺德可能对很多人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人物,但其当时地位比秦琼等人高得多,后来也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长孙顺德是李世民妻子长孙氏的族叔,李渊太原起兵时已经积极参与,李渊成功占领长安后封赏的太原元谋功臣,长孙顺德排名第四,资历和地位都很高。玄武门之变时,长孙顺德也选择站在李世民一边。

秦琼在玄武门事变中,虽然没有尉迟敬德表现亮眼,但毫无疑问也是重要参与者,起到了不小的作用。玄武门之变后,秦琼也得到了封赏,拜左武卫大将军,食实封七百户。


仁勇校尉


先说结论,秦琼当然参加了玄武门之变,这在正史中有明确清楚的记载。

《旧唐书·太宗本纪》如是说:

《秦琼传》则如是说:

两相印证,确凿无疑。有观点认为只有《旧唐书》记载了此事,而其他史书不载,这也是错误的,且看《新唐书》所述:

从秦琼秦叔宝所获得的实封700户来看,虽然少于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所获封赏,但是和程知节(程咬金)所获得的实封数量一样,根据情理揣度,赏罚分明的李世民不可能封赏没有参与政变的下属。

当房玄龄和杜如晦在玄武门之变前表示出不愿参加的姿态(可能是为了激发李世民的决心),李世民甚至下令再不来就取了他俩的性命,同作为李世民的直接下属,当时的情势不容秦琼置身之外而采取所谓『中立』的态度。

政变过程涉及多个发力的战场,形势也瞬息万变,参与的每一个人不可能都像尉迟敬德这般出彩,秦琼负责某个方面,起的作用有限,这也是很正常的。

相比尉迟敬德、程知节,秦琼或许因为更感念李渊的恩义,所以对政变不那么起劲,也没有尉迟等人喋喋不休反复劝说李世民的行为,但是不那么主动秦琼既然已经不可选择地被视为李世民的下属,参与不参与玄武门之变也是他不能够自行选择的。


谈古论金


七律:【我用首诗帮秦琼说出心里话】

攻打江山为主劳,

忠诚不二未轻摇。

能臣敬德多欢乐,

福将咬金旷志豪。

玄武门中心不忍,

凌烟阁里定低调。

他年可论千秋事,

莫使秦家愧我朝。


枞阳乡村摄影


秦雄,在隋唐演义中,是传奇的人物,秦琼在山东历城县,我现在来说,是县里的公安局局长,总,浦头,一次他出差,路过阳明山,赶上,昏君杨广,伴作,武林人,杀李渊一家,正好秦琼赶上,用双减打跑,杨广,就下了李渊一家,所以说,秦琼,是唐朝的恩人,所以说后来,李世民把他姑娘,银瓶公主,嫁给了,秦琼的儿子,驸马秦怀玉,这也是来报答秦琼,救命之恩,青琼和李世民,是儿女亲家,也是开国功臣,之所以秦琼,没参加玄武门之变,因为秦琼老母有病,所以说,秦琼回家探母,所以没赶上,这就是历史原因吧,谢谢大家


北斗星3557


秦琼是否参加玄武门之变

这是一个悬案,《旧唐书》说有,并被赏赐了封邑七百户,“六月四日,从诛建成、元吉。事宁,拜左武卫大将军,食实封七百户”。《新唐书》及其他史书则没有记载,但这个封邑七百户,对比之后很有问题。玄武门之变发生后,大加封赏的前面几人有:裴寂加食九百户,加上原有的为一千五百户;长孙无忌、王君廓、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五人,各封食邑一千三百户;长孙顺德、柴绍、罗艺、赵郡王李孝恭等四人,各封食邑一千二百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等三人食邑一千户。秦琼如果有直接参加李世民杀兄杀弟这一役,结合之前功劳,应不至封赏如此之低。


秦琼原在隋朝名将张须陀手下,讨伐瓦岗时张须陀战死,秦琼部队划归裴仁基,同守虎牢,随裴仁基投瓦岗,李密大喜,立即封秦琼为四骠骑之一。李密败后被王世充重用,与程咬金觉得王世充待人奸诈,不屑于跟随,在与唐军对阵时,二人阵前辞别归唐。(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当时李渊对他恩遇有加。秦琼随李世民出征刘武周,尉迟敬德之前所向披靡,唐军闻之胆寒,在美良川之战中,秦琼以他的悍勇无敌击败尉迟敬德,重拾军心士气,李渊特地下旨慰劳他,“卿不恤妻子而来归我,且又立功,使朕肉可食,当割以啖尔,况子女玉帛乎!卿当勉之”。如果秦琼对李渊身上的肉有兴趣吃的话,他可以割下来给他,皇帝对臣子推诚置腹如此,也算诚意满满。


秦琼的第一任领导来护儿曾评价秦琼说,“此人勇悍,加有志节,必当自取富贵,岂得以卑贱处之”。说他是有志气和操守的人,既然有志节,对于手足相残,父子对垒的事应该不想或不屑于参与,大丈夫取功业自有大道,不必低三下四。也有人说魏征曾评价说,“秦琼是国之栋梁,是社稷之臣。是良臣而不是所谓的忠臣,他是忠于国家,忠于社稷,而不是忠于个人”。但这句话本人学识有限,遍寻不到出处,若为真,可确定秦琼并没有参加到玄武门之变中去,(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看了玄武门之变前的谋划,房谋杜断都出来了,名将如李靖,李绩,秦琼则连谋划时谈话中也无提及,可能因这三人是属于国家忠臣,不党不私,如秦琼志节人所共知,所以想都没想他。也有另一个可能,当时元吉正打算出征突厥,秦琼已先到军队报告而无法联系也未可知。也有人猜测说秦琼当时可能在保护秦王府内老少,如果这样,则又卷入到兄弟之争中来,封赏也不应如此之低。须知之前李世民对秦琼的看重“每敌有骁将锐士震耀出入以夸众者,秦王辄命叔宝往取之。跃马挺枪刺于万众中,莫不如志”。


南方鹏


秦琼做为李世民的主力战将之一,怎么可能不参与怎么大的事呢?

在《旧唐书》里直接到玄武门去的人不包括秦琼,但在《新唐书》里就加上了秦琼,因为他当天没有到玄武门去,而是做为后方接应,算是预备队。

如果他没有参与这个重大事件的话,估计都排不进凌烟阁。


红黑圣西罗


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时,秦琼奉命保护李世民的家人。所以秦琼并没有到玄武门之变的现场,但是作为李世民集团的大将秦琼对于玄武门事变还是知道的。只是负责李世民的家眷保护,而没有出现在现场而已。李世民也做好了玄武门之变失败的准备,一旦出现失利?就让秦琼带领家眷逃命的准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