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为什么说有人说“鸡汤穷三代,励志毁一生”?

羊仔65456946


我并不认同这个观点。

鸡汤和励志都是能鼓舞人心的,它们本身是好的。但是为什么有些人总说毒鸡汤,说鸡汤害人。错就错在信他们的人,觉得有了信念就能成功,但是从来不付出行动。

或者是有了初步行动之后未看见打的包成效,于是就放弃了,说鸡汤都是骗人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说“知道了很多的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了。

不过确实有个词叫“得意忘形”,盲目乐观确实会让人有所懈怠,或者说话做事容易产生错误。我有位朋友,有一段时间爱情、事业双丰收,于是感觉走上了人生巅峰。

那段时间倍有自信,走路带风,啥话都敢说。在公司开会的时候,他公然顶撞领导,还说的振振有词,弄得领导下不来面子,自此,领导再也没给他安排重要的任务。

能不能成功需要以下因素:

1、目标

没有目标就如大海行舟找不到方向,不管到哪,都不算到了目的地。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干什么,做的大部分事情都是白费,最重要的是你永远不知满足,得不到快乐。

2、行动

“光说不练假把式”。当我们有目标之后,就要行动起来,不行动永远都在起跑线,到不了终点。

3、自我激励

我们在向目标行进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挫折,会想要打退堂鼓,这时候需要激励。不管是鸡汤、励志的话,还是他人的鼓励,都会让我们增加信心。但是想要长久地坚持,需要自我内心的坚定,你要相信自己。所以说成功需要自我激励。

4、机遇

目标+行动+自我激励到位之后,就只欠东风了,有时候我们做好了所有的事情还没有成功,不是我们不够好,而是机遇还没来,你要等。

综上所述,鸡汤和励志是“无罪的”,我们没有成功不是因为信了鸡汤,而是我们还没有行动。


——END——

你对鸡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哦。

职场技能掰开揉碎讲给你听,欢迎关注【霸王课】头条号,一起加速成长,成为一名优秀的职场精英~如果你喜欢我的回答,不妨点赞、转发、收藏一下。

霸王课


成功的人在默默发功,读鸡汤的人还在励志。

去年,我媳妇添加了一个老同学的微信。这位老同学每天早晨起来,附上个人大汗淋漓的健身照片,再来段励志的语录,正能量满满。

媳妇很崇拜这位同学,发誓要向她看齐。我告诉我媳妇:一年后如果这位老同学已经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取得个人的突破,你再去向她学习。

当时,我媳妇不明白我为什么要这么说。大约半年后,她发现她这位老同学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厉害,言谈之间,也没有发现这位同学取得了什么实质性的突破。

在伊索寓言里,有个乌鸦和狐狸的故事。乌鸦嘴里咬着一块肉,狐狸在树下面怂恿乌鸦说话,唱歌。结果,乌鸦一张开嘴,肉就掉了下去,被狐狸咬走。

有天,狐狸又遇见乌鸦,乌鸦正在去寻找肉块的路上,嘴里叨念着:“千万不要听狐狸说的话,千万不要听狐狸说的话。”

狐狸听到后很沮丧,把这件事情告诉妈妈。狐狸的妈妈对狐狸说,孩子,你尽管去吧,一个经常把事情挂在嘴上的人,是不会上心的。于是,狐狸继续去夸奖和怂恿乌鸦唱歌。这次,乌鸦没有开口。可当狐狸灵机一动,讽刺乌鸦歌唱得难听时,乌鸦表示不服,想要张开嘴唱歌时,肉就掉到了狐狸的嘴里。

在我们的身边也不乏乌鸦这类人。他们早早起床,对着朝阳拍张美照,或者附上个人大汗淋漓健身的照片,然后再来段励志的语录。而这些励志的语录大都不是他们亲自撰写的,是从网络上复制黏贴得来的。

发这些语录的人当中,不是微商、代购,就是爱秀狂魔。微商和代购,为的是刷存在感和给他人塑造出正能量满满的形象。而爱秀狂魔,则是为了说服自己很努力,为了向他人炫耀自己的努力。

他们本质上跟“挂在嘴上的乌鸦”没有太大的区别。纠结仪式感的人,倘若不注重方法、方向,不加以思考,是很难在“复制别人的晨起的自律模式”里取得成功。

现在越来越多的成功人士都提倡早睡早起。可事实上,并不代表早起就能取得成功。这种无方向性的盲目复制,还不如多睡几分钟来得有益。要知道自律成功的人在默默发功,只有还没成功的人,需要不断地给自己喂鸡汤来麻痹自己。

所以,在这样没有章法的努力中,你非但学习不到什么实质性东西,还会被别人的“假性努力”和“励志语录”搞得自己很焦虑,并深深自责每天起不了床的自己。

要知道成功没有捷径,一味地听信加了激素的鸡汤,只会失去冷静判断和思考的能力,实际上,鸡汤只能缓和人的心理情绪,却不能带人走出困境。能带人走出困境的只有方法和行动。


升值君


鸡汤说白了不知道是不是真理,也不知道是出自哪?我们没有办法考究!

天天喝了,就缺少了自己思维,导致凡是鸡汤的都是对的;但是偶尔喝一下可以当做咖啡,提神提神;因为鸡汤这个东西谁都不敢说它是全部垃圾,谁也不敢承认它一无是处!我们只收留它的好,不要跟它谈恋爱!

第二,不要到处时时去传播你的“心灵鸡汤”,有时候原本是你的好鸡汤就变成别人的毒鸡汤,

我记得我有个朋友他曾经是做股票的,本来有只股票他是准备抛售的,没想到一个朋友跟他说了很多关于“坚持类”的相关鸡汤,结果亏了一笔,现在他看到什么坚持类的鸡汤,出口破骂,“骗子”!

很多事情有正反两面,针对性的事物不完全对也不完全错!所以,自己做个心灵纯净者!不污染环境,不干扰别人!

也最后说励志,有句话说励志的书本,都是读到别人的人生,你真的能跟作者发生的一样吗??不一定,所以有时候人家总结出来的“真理”就未必是你能用的真理!大家要对号入座!

不过话又说回来,不管鸡汤也好,励志也罢!没有这些辅助型的事物,你觉得世界会正能量满满吗??没有一些引导性的暗语,相信更多人信仰也会是缺失的!

还是一句老话,信则有,不信则无!

做人做事,别过度就好!特别是鸡汤,特别是励志!


鱼歌有渔到


鸡汤穷三代,励志毁一生。这句话正是为文人的真实写照。普通老百姓是不读鸡汤和励志文章的,每日为生计打拼的群体是没功夫读这些文章的,而官场和成功人士对这些文章是不屑一顾的。这些文章的市场在文人及准文人,也就是学生中间。自古以来文人相轻,现在又学会了自嘲。毁一身有可能。穷三代就是文字游戏了。

鸡汤,励志文是什么?它是文学家族的小花,是小说的远亲,是杂文的近邻,是散文的后辈,是美文的女儿。她是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事明言的延续。我喜欢,但不能当饭吃,痴迷到靠它吃饭就要穷一辈,而不是三辈,毁一身是可能的。古人讲:穷而为文。穷是什么?穷是没办法,贫是没钱财,贫穷相连,就是既没办法又没钱财,才会为文。文学大家曹雪芹由簪璎之族到举家食粥就是最好的代表。

纵观文学的地位,它在上层建筑中仍是从属地位,那就别说美文了,至于它的女儿鸡汤,励志文更是无足轻重了。它很美,语言别致清新,体态婀娜多姿,发音莺声燕语,适合装在老年人的乌笼子里,供有闲阶层把玩。对知识大家,他们嫌它稚嫩,对普通民众,他们嫌它平淡,对为文人,他们嫌它不赚钱。

对,就是不赚钱。为文的人不赚钱这己不是什么秘密。所以国外的作家少有专靠写做来生活的。我们国家好,成了职业作家后,工资是国家发的,稿费和版权都是自己的,所以我国作家能当,这是大家公认的,但近些年来有许多的自由撰稿人,要吃这碗饭,就不一定很容易了。文学市场萎缩,写书的人比看书的人多,除了故事会,其它文学形式都一蹶不振,何况鸡汤,励志文?要求又高,数字又少,能养家糊口吗?显然穷一辈,毁一生是可能的。

至于说读鸡汤文,励志文,照鸡汤文,励志文去激励,规划自己的人生,有什么不好?鸡汤文是写心灵感悟,励志文是催人上进,一个人内外皆修,难道还比不上浑浑噩噩?只是不要太迷信它,更不要靠它吃饭就好了。我喜欢鸡汤,励志文,希望更多的人来写,当然能靠写它吃饭就更好了。


天太2


鸡汤文化刚出来的时候,还是颇受欢迎的,也鼓舞了一批人,然而,这几年来已经很少有人为鸡汤买单了。如果谁在朋友圈每天一心灵鸡汤刷屏,估计心里会忍不住骂他一句二货。

为何曾经大行其道的鸡汤不再流行了呢?其实很简单,因为我们是极其务实的民族,喝了那么久的鸡汤,发现这玩意毫无用处,还不如及早抛弃。鸡汤刚出来的时候,尽是一些鼓舞人心的话,人们以前在失意时,平日里连一句表扬赞美的话都听不到,忽然看到了心灵鸡汤,里面充斥着希望赞美鼓舞的话铺天盖地般的涌来,人们忍不住都要自我表扬一下,看了以后真是心情舒畅,遍体喷香啊。时间久了以后,痛苦的依旧痛苦,贫穷的没有富裕,有看鸡汤的功夫,倒不如多去背背单词或者直接睡大觉来得更实际一些。


为什么鸡汤绝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没用的呢,其实看看我们自己失意的原因就明白了。人一般失意,要么贫穷,要么情感,而这两点很难通过自己读几篇励志文章就改变。

贫穷的原因是多方面短板综合的结果:出身、智商、能力、性格甚至还有运气,这里面只要有一个特别突出基本就不会贫穷。然而一般人难有出众之处,靠的无非是勤奋努力罢了。比如说本来只能考九十分,每天多学一个小时就可以达到九十五分。比如开个小店,别人六点起十点关门,拼命的五点起十一点关门,钱就会多赚一点,过得就会好一点。这就是普通人上进的方式,没有什么捷径。如果把这些多出来的时间都去读鸡汤,最后得到的是什么,除了一时的肾上腺分泌,就只有长久的空虚了。

而情感呢,发家致富如果遇到了一个好的导师或者伙伴,还是有路径学一学取得成效的,但是情感羁绊却很少可以靠别人的指点走脱,只有靠自己承受领悟。比如说亲人之间的情感,很多人跟家里人的感情会有问题,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还有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跟家人如果出现感情问题,一般都是几十年牵绊观念的老问题,一辈子剪不断理还乱。恋人不好了可以分手,夫妻不好了可以离婚,可是血缘至亲之间的关系,难难难!看多少鸡汤也是没法子解决的。

当然了,爱情的问题也是不好解决啊。分开两字说起来容易,真要分开,不知道多难受呢。所以有了怎么办呀,吵啊闹啊。鸡汤上说要体谅对方,换位思考,多多鼓励,看的时候觉得好有道理,怎么一到了实际情况就完全做不到了呢,想好的好话到了嘴里就变成了讥讽挤兑,酝酿的笑脸一旦迎上对方就露出了狰狞。如果对方是一个人还好,还要面对对方的父母、家庭,还有其他的什么房子车子票子啦。什么鸡汤可以解决这些重重困难呢,好像真没有,因为鸡汤既不会改造人的性格,也改变不了人的习惯,人们只能得到一时的快感。


于是,鸡汤文化越来越不流行了,大多数沉迷于此的人也都走了出来。这时候回过头再去看鸡汤,便如清水一般,毫无药效了。如果今天看到一个人还在不停的发鸡汤,那么这个人要么是作直销传销的,要么是小公司小老板发给员工看的。所以鸡汤穷三代,励志毁一生不存在的,大多数人都已经免疫了。


一览众河小


真相:成功主要取决于客观条件、方向和个人努力。

客观条件、方向,对成功几乎是决定性的。客观条件是王健林或成龙的儿子,不成功都难;方向上,不管智商差异,十年前选择了炒房的大部分都比当时选择炒股的赚钱。

客观条件、方向的改变(比如让一个小官僚移民去纽约卖煎饼)需要因人而异的具体指引,这个鸡汤、励志很难做到。

个人努力方面,应该说鸡汤、励志有些作用,比如做传销的个个都好像打了鸡血一样整天到处忽悠…但是,不考虑客观条件、不选对方向,穷忙并没什么卵用。

举个例子, 客观条件是面对不同意见只会拉黑的智商,方向是忽悠小白,虽然很多年都在努力忽悠,可怜据说连北京房子还没有买上。而 智商和杜子建差不老些儿,但选择的方向是忽悠骗子,结果呢,深圳房子一套接一套的买。


王海


鸡汤文、励志文其实就是成年人的童话,我们如果当真了,那么我们就会活在童话世界里,结果自然不言而喻。


我们给小孩子讲童话时,我们自己是不会当真的。可是对于鸡汤励志之类文章,我们却毫无防备地当了真,这是为什么呢?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面对现实,我们充满了挫败、无助、彷徨和无奈,我们的心灵需要抚慰,我们个人需要认同,我们想要更好地生存。


于是各种鸡汤励志文铺天盖地而来,反正,总有一款适合我们,于是我门心灵的创伤被抚平了,我们自己认同了自己,我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总之呢,鸡汤励志文使我们原地满血复活。


然而这并没有什么鸟儿用,这改变不了我们当下的任何实际情况。鸡汤励志文如精神鸦片一样,让我们欲罢不能,满脑袋不切实际的想法。


在现实中碰得满头包,却依然九死而未悔,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还有人还在向周围大肆宣扬,并以此为精神食粮来教育下一代,正所谓鸡汤穷三代,励志毁一生。



举个现实的例子吧,销售业务的培训都是以励志鸡汤为主,不信你去听一下现在满大街的保健品直销理念,再和保险人员聊聊,真是满满的正能量,似乎今天努力去拜访客户,明天他们就能躺在钱上睡到自然醒。


还不相信,去网上搜一下传销是怎么培训的,那个洗脑过程,其实就是鸡汤励志文的反复灌输,乃至自我催眠再到信以为真。


下面我们再从名利,学习,工作,生活,一大三小四个方面来浅说一下信奉鸡汤励志文的无用之处处。


名利

名利是我们人生的终极目标,无论我们如何否认辩解,我们都离不开它,我们所有的一切都是以此为基础的。你敢如那些文章所蛊惑的那样不在乎名利吗?


名声坏了,就成孤家寡人了,而且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没有利益和物质,我们生存都成问题。


佛教有高僧说:“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置乎?”


对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有人以此写了好多各式励志鸡汤文。娘西皮,如果这样的话,活着还是个人吗,看着欺辱自己的人逍遥自在,婶可忍,叔不可忍。难道都去当和尚,那以后还会有和尚吗?


学习

学习从来不是轻松的事,相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讲,是相当痛苦的事情。记住知识了,记得越多,会得越多,才会越学越容易,越学越有兴趣。记住了才会用,才能学以致用,才会再去学。


没什么捷径,信奉兴趣和实用引导的人,等你找到兴趣,找到要学的了。你的同学早就毕业了,而你在哪里呢?



工作

鸡汤励志文会告诉我们工作要努力,不必在意一时得失,花开蝶自在来,⋯⋯。工作是要去做嘀,光想是没有用嘀,是要自己找方法去解决,而不是某人喋喋不休地告诉我方法总比问题多。


屁话,这对我有用吗?方法有人帮我找吗,我学了这么多年习,我不知道为人处事的道理吗,看你我还不如查查工作手册呢!


生活

生活不是看到有半杯水,我们对自己说真幸运,我还有半杯水喝,或者说我真惨,只有半杯水喝了。我们与其有那工夫感慨,还不如倒掉,接一大杯新鲜的水过来。


工作是为了活得更惬意,但生活不是只整天面朝大海,看着春䁔花开,享受安逸,浑然不顾仓中无粮,库中无银,在那里穷开心瞎自在。

鸡汤励志文从来都是在转移话题。你需要理想,它会告诉你,人要脚踏实。你需要钱,它会告诉你钱不重要,重要的是内涵。你需工作,它会告诉你,要认清自己。⋯⋯


它只会告诉我们断章取义的东西,从来不会告诉我们成功者有什么背景,有什么人脉关系。更不会告诉我们古今中外成大事者:

非惟有惊世之才,

亦有坚韧不拔之意志;

身体要好,命要长;

情商要高。


但是,这些只是硬件。机遇,人脉,背景等软件同等重要。硬件不够,我们无论怎么做都不会真正成功。软件不足,我们也只能今日啸傲山林,明朝散发弄扁舟。


信仰鸡汤,淡泊如你,不屑于物,必穷三代。奉行励志,苦修内功外功,敢打敢拼的你,必然会发现自己离成功总差了那么一点点,被现实教训得满头包包似佛祖,转回头来却发觉,孑然独立,形影相吊。唉,地球上有五十多亿人,想想成功做大事的人的比例吧,或许我们会清醒一些。


我们不需要信什么鸡汤励志,不要把目标定得那么高大上,先解决现实问题再说。我们需要一步步完善自己,一点点坚持,如愚公般为后人打下一点基业,让他们走得更容易些罢了。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有书共读


是汤三分药,是药三分毒。鸡汤有营养,是生理性的,只要适量喝,肯定补身子,但喝多了,绝对流鼻血。心灵鸡汤,是心理性的,适当喝一点,让自己活得好受一点,但喝多了,是要出人命的。吾之蜜糖,彼之砒霜。等你成功了,说啥都是鸡汤。

【我的观点】我不完全同意这句话,但也完全反对,还是要实事求是地看待这句话。鸡汤,管用不管用,关键看对人的疗效。对有的人,有心理暗示作用,能激发分泌肾上腺。对有的人,就是打激素,打过头了,就毁了身子。我们身边的例子比比皆是,有正向的例子,也有反向的例子。

比如,考上好大学就能改变命运。我有一个同学,放弃了家里给找的工作,连续考了五年大学都没有考上,最后父母退休,连工作也找不到,只能打小工,一晃是十年过去了,还是一个小工,连翻身的机会就渺茫。这就是所谓高考改变命运的鸡汤毁的,高考对许多人有用,但他的智商就是不行,如果早点就业,混碗饭吃,这一生也就这样了。认命的话,简简单单地活着,也挺好。

【成功取决于什么?】鸡汤管用不管用,这是一个伪命题,核心的问题在于成功取决于什么?是不是取决于自我奋斗力?因为鸡汤带来的就是内生动力,但是内生动力,不是成功的必要充分条件。这一点,才是真理。最大鸡汤毒药就是,99%的汗水加上1%的天分等于成功。其实,最要命的是那1%,而不是那99%。所以,成功的要素,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就当今时代来说,对大多数普通人,阶层>教育>平台>机遇>资金实力>选择>努力。努力,是垫底的。没有努力,肯定不行。但努力对成功的影响力,却是最小的。就好比空气,最不可或缺,但最廉价。

【怎么读鸡汤励志文章呢】穷人家教育孩子,就是用鸡汤,比如,做人一定要老实。富人家教育孩子,也用鸡汤,比如,做人不要太老实。这是职场成功的根本。穷人理解的老实,与富人的老实,绝对不是一回事。穷人的老实就是忍让、忍耐,核心是胆小怕事,不敢担风险。富人的老实,是指不要违法太过分,但强调富贵险中求,没有冒险精神,不可能让财富发生裂变。老实人,就是再努力,无非是从月薪3千涨到月薪3万,还是一个量变,不可能实现身价过亿的质变。然后,所有的富人,都是让有限的资金,裂变成万亿。没有这一关键的一步,永远不可能发生质变。

比如,最近最火的共享单车被大佬收购的事件,如果没有烧投资人的钱,把这一概念炒热,最后卖给大佬,得到十几亿身价。如果靠创始人奋斗,现在就是负债累累,被黑道的追杀吧。所以,富人教育孩子,就是一个如何套取共同资源、然后裂变成几万倍、然后再脱身洗白的过程。这么多的富豪,看看他们的轨迹,无一不是如此。几年十年,从一个穷小子变成几百亿几千亿身价。没有那种机遇、平台、贵人,没有那种富贵险中求的“一赌”,鲤鱼是跳不过龙门的。穷人家的教育,恰恰就是老实本分,别冒险,不要做擦边球的事情。所以,这些东西,恰恰堵住了成功的道路。

鸡汤,可以读一读,至少让你读的时候,充点鸡血,否则,不注射点能量,人,真的支撑不下去。但千万别信,千万别全信。做一个普通人,就喝一点鸡汤,没事。但你要想干大事,就要心狠手辣,等你成功了,你说啥都是鸡汤。


职场火锅


=^_^=心灵鸡汤让我们觉得人人都可以随随便便的成功,造就了太多的人自以为是,让更多的人不自量力,好高骛远,不根据自身的实际环境和能力出发,造就了太多的自命不凡之人,而在现实面前往往是一败涂地!

=^_^=心灵鸡汤给你和我的感觉就是让我们目空一切,不管是什么艰难险阻都不值一提,人人只要是努力都会成功;让你忽略了某些机会只适合于某些人!就像看古装剧一样:让你站在皇帝的位置来看问题,让你同情忠臣被冤枉,一门心思的想着为忠臣平冤昭雪;让你痛恨奸臣太可耻,时时让你想着对奸臣如何的惩罚处置;让你觉得皇上都不如你英明果断,让你觉得宫女太监个个愚蠢......最终就是让你脱离了平民老百姓的天生本性,当你面对现实时,你还不得不面对吃饭穿衣而发愁,你还不得不为了一日三餐而去努力发奋。

=^_^=有句话我觉得非常好:会说的不会做,会做的都不会说!你没见那些一天吹得天花乱坠的人几个有出息?而成功最多的往往是那些脚踏实地的人居多。所谓的鸡汤大多数都是哪些耍嘴皮子的人练出来的看家本领;这就是当今社会的平民老百姓为什么把自个的儿女养成了富二代的一个真实缩影!

=^_^=当我们面对当今社会里的那些坐地等花开的人,当我们面对那些坑爹啃老一族,当我们这个社会里人人都是能说会道,当我们知道了这个社会里大多数甚至是所有的人都是只说不做的时候......你觉得心灵鸡汤还有多少的用呢!


Wang王顾左右而言他


不得不说,叱咤朋友圈的鸡汤贩子们最喜欢拿“积极心理学”说事儿。他们总是用励志化包装、快餐式产出的鸡汤美文教导读者:“凡事要往好处想,要保持乐观心态”。


但实际上,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鸡汤励志文宣扬的这种“盲目乐观”的心态对成功并没有太大帮助,反而阻碍了梦想的实现,有时候甚至阻碍我们迈向成功。也难怪有人会调侃“鸡汤穷三代,励志毁一生”了。


为什么鸡汤励志文宣扬的这种“乐观”反而让人失败?

1. “乐观”会麻痹意志,让人失去行动力

心理学家通过20多年的多次实验证明,对未来的乐观幻想对你的健康的确是有好处的,它有助于使人平静、防止高血压,但是,乐观也会麻痹我们的意志,让我们失去努力的动力——越盲目乐观,越难实现目标。

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认为,目标之所以是目标,是因为它需要努力一下才能实现。因此,如果只是单纯乐观地告诉自己我一定能成功,除了麻痹自己,并没有太大的益处。

2. 乐观带来的“快乐”,本身就与“表现差”相关

乐观的人由于凡事都往好处想,因而比起其他人,他们会更多地处在“快乐”的情绪中。可是,“快乐”这种情绪,本身就与更差的表现相关,这可能会使得乐观者失败。以下两则实验,可以说明“快乐”和“忧伤”分别会怎样影响人完成任务的表现。


第一组实验中,研究者让10岁左右孩子听两组音乐片段,一组让人“快乐”,一组让人“忧伤”。随后研究者对孩子进行图形测验,发现快乐音乐的孩子测验成绩更差。


第二组实验中,研究者给6岁左右孩子分组,分别观看欢乐的、中性的和悲伤的视频,然后进行图形测验。结果,看欢乐视频的孩子得分最低,观看中性和悲伤视频的孩子得分相差不大。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正确的乐观方式?

虽然过度乐观可能会导致失败,但是我们并不建议人们放弃所有的乐观想法 。如果真的那么做,其实也有些矫枉过正。研究表明,过于现实、从不幻想的人,表现并不比盲目乐观的人好多少。


心理学家分析,既乐观,又现实的人最容易达成目标:


“既乐观,又现实”的人在拥有一个目标时,往往会这样做:


1.

先花几分钟时间,幻想和憧憬这个愿望成真;

2. 转换角度,花更多的时间考虑,实现这个愿望所面临的障碍,需要做出哪些努力。


这个过程被称为心理对照。研究表明,这个心理过程对实现目标非常有帮助。采用这种方法的人会更有干劲,更有动力完成目标


但要注意,如果一个目标本身就是不合理、难以实现,运用这个方法,人们最终也会理性地放弃这个愿望。


因此,在目标可能被实现时,这种思维方法能够激励我们;当愿望不切实际时,也让我们更容易在评估后选择放弃,转而去实现其他的、更合理的抱负。


有意思的是,研究还发现,尝试“心理对照”的人更容易从慢性背痛中恢复,他们有更好的人际关系、更好的分数,也能更好地承受压力。


总之,一味的乐观可能让你身心愉悦,但它也可能让你一事无成。看到自身的局限,客观地认识自己和目标之间的差距,才是做一切事情的前提。


以上。


你喜欢看鸡汤励志文吗?看完之后你觉得有用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跟我们一起讨论!


谢谢大家一直以来对“知我心理学”的关注,我们又一次为粉丝们带来免费福利了!


6月28日周四晚20点,我们邀请到了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讲师李松蔚老师为大家带来免费公开课——李松蔚:我为什么不赞同“孩子是夫妻关系的粘合剂”,想参加的粉丝,欢迎移步查看评论区,或私信我们领取听课链接。


欢迎点赞并关注头条号“知我心理学”——2017年度健康头条号、悟空问答最佳干货科普答主获得者,400万用户信赖的心理学社区,在这里找到你的幸福生活。

References:

Oettingen, G., & Wadden, T. A. (1991). Expectation, fantasy, and weight loss: Is the impact of positive thinking always positive?.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15(2), 167-175.

Kappes, H. B., & Oettingen, G. (2011). Positive fantasies about idealized futures sap energ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7(4), 719-729.

Fredrickson, B. L. (2001). 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 American Psychologist, 56, 218-226.

Lyubomirsky, S., King, L. A., & Diener, E. (2005). The benefits of frequent positive affect: Does happiness lead to succes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1, 803-85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