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但愿每个看过《血钻》的人都不再向往钻石

看完《血钻》有一段时间了。这部电影的名字就取的就很吸引人。像毒品一样。


在我们的一般文化认知中,“血”代表着暴力,血腥,黑暗;“钻”则不同了,它就是钻石,代表着高贵,华丽和出尘。如果要说它们两者间有什么联系的话,只能说“血”的鲜艳和“钻”的璀璨同样吸引眼球。

但愿每个看过《血钻》的人都不再向往钻石

的确,整部电影剧情和名字完美契合。故事的背景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处于内战时期的塞拉利昂。主人公丹尼·阿彻尔一个来自津巴布韦的前雇佣兵,和所罗门·梵迪一个渔民。就是这样拥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生活环境本不该有任何交集的两个人,他们的命运却被一颗罕见的粉钻石紧密联结在一起。而在非洲,这样一颗钻石的确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或是终止那个人的生活。

但愿每个看过《血钻》的人都不再向往钻石

钻石固然有着自已的美丽,但它的背后侵染着多少血色,电影《血钻》中不仅有着亲情与爱情的奠基,更揭露着非洲动荡的原罪。长达两个多小波澜壮阔的非洲史诗,暴力血腥的渲染,令璀璨的光芒湮没了非洲这块失落大陆的光明。

纵然人的贪欲永远无法满足,但人们对于家国的情怀却并无法被抹去。即便穷困不堪,战争不断,这种乡土的情怀,令人所见人类社会的未来虽然不可预测,但人性的光芒亦然永痕。

但愿每个看过《血钻》的人都不再向往钻石

一部电影从来都无法综合评述复杂的政治问题,但它能触动观众心灵的某个角落,譬如让你想起战争城市中的难民,或者孩子们的生存危机,亦或贫穷非洲的自相残杀,利益驱动下人性的贪婪。那就是电影本身的价值了。

最后,但愿每个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不再向往钻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