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4 君以國士待我 我必國士報之

韓信的王冠得來得有些耐人尋味,但就在楚漢僵持不下的這個節骨眼上,卻是很實用。無論是武涉還是蒯通,都認為韓信手裡握著關鍵的一票,劉邦和項羽誰獲得這一票誰就贏得了天下。

武涉不管如何說,打心底裡還是想要韓信站在項羽這邊;但蒯通的建議著實是依據當時天下大勢而得出的。無論是劉邦還是項羽,都不是省油的燈,二者相爭致使生靈塗炭,既然打了這麼久還沒有分出勝負,不如就此停戰。

君以國士待我 我必國士報之

誰能停止這場戰爭?唯有韓信。

怎麼停止這場戰爭?唯有三分天下,保持中立。

待時機成熟時,為蒼生請命,以仁義之師伐無道之主,天下方可安定。

且不說劉邦是否會做出“狡兔死走狗烹”的行徑,單就“三分天下”這個提議,是否可行呢?

確實可行。韓信不動,劉邦和項羽誰都不敢動,這是天時;韓信被封於齊地,臨近燕趙之地,這是地利;楚漢雙方都拋出了橄欖枝,以免韓信為敵方所用,這是人和。如此來說,這難道不是天命所歸嗎?

可即便如此,韓信最終還是放棄了“三分天下”的提議。

為什麼在蒯通說得如此透徹的情況下,韓信依舊固持己見呢?對於這其中的緣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或許韓信志不在此甘心為將,或許韓信對劉邦心存僥倖,也或許因缺少令人矚目的滅秦之功,也沒有像項氏家族一般的貴族背景,從而難以培植屬於自己的勢力……

然而,當我們在生活中有所取捨時,所有的決定都是源於自己的價值觀,韓信也不例外。那麼他的價值觀是什麼呢?

我們姑且來回憶一下年少的韓信,那時的他無論是否出身布衣,確是落魄了,即便是窮得沒飯吃,也不當官,更不做生意;寄食之時被人擺臉子,二話不說就走了;漂母給他吃的,他說一定要報恩……此外,還有一個細節,那就是哪怕在韓信最窮的時候,他也會佩著劍。從這些中,我們感受到了什麼呢?

君以國士待我 我必國士報之

還記得蕭何是如何評價韓信的嗎?國士無雙。“國”雖大,但這個“士”才是最重要的——士為知己者死。

韓信愛憎分明,也知恩圖報,這所有的一切都透著一種類似於騎士精神的堅守,亦或是春秋戰國時的貴族遺風。他謙卑而忠誠,堅毅而驕傲,他要的一直都是在大多數人看來一文不值的尊嚴。

因此,項羽不聽他的,他走了;劉邦遲遲不任命他,他也走了,所幸最後被蕭何追回。當初對於漂母的一飯之恩,韓信尚且能夠百倍償還,那麼對於劉邦的知遇之恩,又豈是武涉和蒯通三兩句話就可以淡化的?

君以國士待我 我必國士報之

韓信說自己不願背叛漢王成為忘恩負義之人,很多人都在揣度他言語背後的“小算盤”,或許韓信對於奪他兵權的劉邦心存不滿,但最終他無疑還是個知恩圖報的人,而那些看似冠冕堂皇的仁義也未必不是韓信的真心話。

你信任我,我便忠誠於你。由此來說,韓信看似威脅劉邦封王這件事,未必不是韓信對於劉邦“夢中奪兵權”的反擊,相比於權利,他更需要一份對等的尊嚴。

韓信曾是一位遊俠,是一方名將,更是無雙的國士,奈何他卻不是一位善於審時度勢的政治家,在這個“英雄出草莽”的時代,他想要的對等早已不復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