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4 君以国士待我 我必国士报之

韩信的王冠得来得有些耐人寻味,但就在楚汉僵持不下的这个节骨眼上,却是很实用。无论是武涉还是蒯通,都认为韩信手里握着关键的一票,刘邦和项羽谁获得这一票谁就赢得了天下。

武涉不管如何说,打心底里还是想要韩信站在项羽这边;但蒯通的建议着实是依据当时天下大势而得出的。无论是刘邦还是项羽,都不是省油的灯,二者相争致使生灵涂炭,既然打了这么久还没有分出胜负,不如就此停战。

君以国士待我 我必国士报之

谁能停止这场战争?唯有韩信。

怎么停止这场战争?唯有三分天下,保持中立。

待时机成熟时,为苍生请命,以仁义之师伐无道之主,天下方可安定。

且不说刘邦是否会做出“狡兔死走狗烹”的行径,单就“三分天下”这个提议,是否可行呢?

确实可行。韩信不动,刘邦和项羽谁都不敢动,这是天时;韩信被封于齐地,临近燕赵之地,这是地利;楚汉双方都抛出了橄榄枝,以免韩信为敌方所用,这是人和。如此来说,这难道不是天命所归吗?

可即便如此,韩信最终还是放弃了“三分天下”的提议。

为什么在蒯通说得如此透彻的情况下,韩信依旧固持己见呢?对于这其中的缘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或许韩信志不在此甘心为将,或许韩信对刘邦心存侥幸,也或许因缺少令人瞩目的灭秦之功,也没有像项氏家族一般的贵族背景,从而难以培植属于自己的势力……

然而,当我们在生活中有所取舍时,所有的决定都是源于自己的价值观,韩信也不例外。那么他的价值观是什么呢?

我们姑且来回忆一下年少的韩信,那时的他无论是否出身布衣,确是落魄了,即便是穷得没饭吃,也不当官,更不做生意;寄食之时被人摆脸子,二话不说就走了;漂母给他吃的,他说一定要报恩……此外,还有一个细节,那就是哪怕在韩信最穷的时候,他也会佩着剑。从这些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呢?

君以国士待我 我必国士报之

还记得萧何是如何评价韩信的吗?国士无双。“国”虽大,但这个“士”才是最重要的——士为知己者死。

韩信爱憎分明,也知恩图报,这所有的一切都透着一种类似于骑士精神的坚守,亦或是春秋战国时的贵族遗风。他谦卑而忠诚,坚毅而骄傲,他要的一直都是在大多数人看来一文不值的尊严。

因此,项羽不听他的,他走了;刘邦迟迟不任命他,他也走了,所幸最后被萧何追回。当初对于漂母的一饭之恩,韩信尚且能够百倍偿还,那么对于刘邦的知遇之恩,又岂是武涉和蒯通三两句话就可以淡化的?

君以国士待我 我必国士报之

韩信说自己不愿背叛汉王成为忘恩负义之人,很多人都在揣度他言语背后的“小算盘”,或许韩信对于夺他兵权的刘邦心存不满,但最终他无疑还是个知恩图报的人,而那些看似冠冕堂皇的仁义也未必不是韩信的真心话。

你信任我,我便忠诚于你。由此来说,韩信看似威胁刘邦封王这件事,未必不是韩信对于刘邦“梦中夺兵权”的反击,相比于权利,他更需要一份对等的尊严。

韩信曾是一位游侠,是一方名将,更是无双的国士,奈何他却不是一位善于审时度势的政治家,在这个“英雄出草莽”的时代,他想要的对等早已不复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