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汇源果汁负债高达115亿,市值却只有47亿元,它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肾掉打下


汇源果汁很可能会被退市

汇源果汁曾号称“中国最大的果汁企业”,更曾吸引可口可乐拟以总价约179.2亿港元收购但失败告终,不过这些年由于各种原因汇源果汁衰落明显,现在汇源果汁还陷入了融资票据的违约事件,光是截止2017年底公司负债总额已高达114.02亿。汇源果汁还有身为上市公司却私下向汇源集团旗下、实际控制人朱新礼旗下的北京汇源借出了42.75亿贷款,没有公告披露也未经董事会批准,多重违规,可以说汇源果汁已经陷入了被强制退市的边缘。

港交所已对其停牌,并罗列复牌的条件,如果汇源果汁未能在2020年1月底完成这些复牌条件将被启动强制退市,具体包括:对相关贷款进行法证调查、公布调查结果,并采取合适的补救行动等;公布所有欠缺的财务业绩,并说明任何审计修订。

汇源果汁的衰落因素

首先还是经营策略问题,未能及时与时俱进。当初凭借果汁饮料在瓶装饮料领域以健康的姿态大获全胜,但是这些年伴随人们对健康概念的提升和街头各种铺头乃至商场榨汁机鲜榨果汁的出现,自然降低了对汇源果汁这类生产较久的瓶装饮料的需求。

其次,就是运营资金被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大幅掏去的问题,影响公司的发展,比如被爆出的借出了42.75亿贷款,没有公告披露也未经董事会批准,相当于资金被占用。

源自风生焱起的个人分析,欢迎关注本账号以便获取更多财经知识


风生焱起


有快二年没有喝过“果汁”饮料了!

二年前,果粒橙、汇源果汁、农夫果园等“果汁”饮料我也经常喝,自从2016年12月24日去过一次三门峡灵宝“寺河山”之后,就再也没有喝过“果汁”饮料了!

2016年12月24日我们几个人开车去灵宝买苹果,灵宝“寺河山”苹果🍎挺有名,那里有一个朋友!

在朋友带我们去“寺河山”高山果园的路上,路过村庄,看到好多家住户门口都砌有一个方形的池子,约4米见方吧,一米高吧,三面是墙,一面是进口,里面堆了半池子苹果🍎,因为在太阳底下晒着,所以有点“蔫”了。于是我就问了一下朋友,这苹果怎么都放在外面,不怕人拿?朋友说:“这是卖给果汁加工厂的”!

从那以后我们家再也没有买过“果汁”类饮料,水果我们只吃应季的新鲜水果!

我们上次去拉苹果时照的相片





人在风上走


汇源果汁,作为国内老牌饮品行业的龙头企业,为什么短短数年,负债累累,市值仅有47亿元?企业发展,长期看产业,中期看市场,短期看经营。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下。

一、从产业角度来看

看汇源果汁的败落,不得不看国内饮料行业发展情况。从上世纪90年代,果蔬饮料行业快速发展,但到近年来,增速开始放缓,如2016年我国果汁零售量134.47亿升,零售额1009.41亿元,同比增长1.88%。

按照汇源果汁2016年财报,高端市场100%果汁,销量占市场比重53.4%,零售额44.2%;中端市场26%-99%中浓度果汁,销量占市场比重38.3%,零售额28.3%;低端市场25%浓度以下,销量占市场比重34.9%,零售额34.2%;实现营业收入57.4亿元,占全国果蔬饮料零售额的5.69%。

由此可见,汇源果汁在各细分市场都是处于领先地位。行业的规模决定了企业发展潜力。

二、中期看市场

我国果蔬行业市场格局,已经不是本世纪初样子,到今天,随着各竞争对手不断涌入,比如台湾的统一和康师傅;美国的可口可乐美汁源;国内农夫山泉等纷纷发力果蔬饮料

,竞争日益激烈,早成一片红海。

汇源果汁再想如早期那样,独占鳌头,已非易事。

三、短期看经营

1、并购失败,贻误战机。汇源果汁经营频频失误,先是在2008年,与可口可乐商议收购时,几乎撤掉了所有的果汁生产和销售渠道;结果未通过反垄断审批,收购失败,汇源果汁,不得不重新进行生产及渠道布局,不但增加公司资产投入,更是贻误战机。

2、家族式管理,治理机制不完善。虽已上市,汇源果汁依然是一家家族企业,长期以来,朱新礼的众多亲属均在公司内部任职。由于决策集中,最近关联方借贷42亿事件时,董高监根本就无法阻拦。

3、业务单一,经营效率相对不高。一方面,相比较,统一、康师傅等产品多元化,汇源果汁,业务单一,核心业务仅果蔬饮料;另一方面,经营效率待改善。比如,2016年,汇源果汁高端市场100%果汁,销量占市场比重53.4%,零售额仅44.2%;但它的第二位竞争对手,只占据29.5%销量,却占据36.4%零售额。

最后,经营企业确实不易,真心希望汇源果,民族饮料品牌的代表之一,能够汁重整旗鼓,焕发新生。


胡兄财观


汇源果汁跌下神坛。我记得当年汇源果汁拒绝可口可乐要约收购的时候,那时我是双手叫好,认为汇源能够成为我国响当当的国产饮料品牌,并且能够打入国际市场,为中华儿女再争一口气。看来当时我还是年轻!我认为汇源衰落的原因:

一、汇源主要领导人对于市场的严重失误所致是主因。融资、负债去投资别的项目也算是原因之一,但我认为并不是主要因素。关键在于主要领导人对于市场变化的把握并不准确,饮料行业一二再再而三的被统一、康师傅、娃哈哈等品牌侵占,甚至一些地方性果汁品牌所“攻占”,汇源并没有还手余地。做商贸流通最为重要的是工作人员与客户的沟通以及新鲜政策的落实,这点汇源可以说完全没有做到,汇源只做到了能卖就卖,不能卖就算。曾经的一线果汁品牌已经没有了市场攻占能力,这样的责任我觉的是汇源主要领导人的决策的重大失误,这锅他给背!

二、汇源果汁没有推旧出新是败笔!娃哈哈是卖水的,可是人家也出饮料。但是汇源果汁这几年来看,老产品半死不活,新产品一个都见不到!并且也没有跟上市场青睐的潮流,蓝莓汁、芒果汁、椰子汁等等,并且存在多种版本的样式:大玻璃瓶、小玻璃瓶、纸包装、易拉罐等等。这些汇源产品完全没有看到过。一家从来不推旧出新的企业,特别是饮料行业,持续性有限。

三、面对新时代特别是大数据、云数据、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出现,并没有把握好时机!一线品牌的营销能力是强大的,并且利用新出现的媒体进行宣传也是手段之一。而面对大数据、云数据、移动互联网,哪里有汇源的广告?根本就看不到!饮料品牌的塑造是离不开广告的。


厚金说


汇源果汁(01186,HK)暂时没有退市危机,但长期来看有。因为它已经停牌了4个月时间,按照港交所的要求,若它不能在2020年1月底完成复牌条件,港交所将启动对它的退市程序。


如今距离2020年1月还有很长一段时间,汇源果汁需要做的就是实现复牌。而它复牌的最大障碍,是一笔42.82亿元的贷款“说不清道不明”。


这笔贷款发生于2017年8月~2018年3月,汇源果汁向北京汇源饮料提供了多项短期贷款,贷款金额合计42.82亿元,年利率10%。这家北京汇源饮料公司,并不是上市公司汇源果汁的子公司,而是老板朱新礼另外一家公司,即两者相当于兄弟公司。用专业术语的说法,就是这笔42.82亿元的贷款是关联交易。(下图为朱新礼)




但奇怪的是,这笔巨款没有经过汇源果汁董事会的批准,也没进行公告。


有些人可能会说,不论是汇源果汁还是北京汇源饮料公司,都是朱新礼的公司,借款无非是左手倒右手,有什么关系?这样的逻辑,只适用于这两家公司都是朱新礼的独资公司,但事实却是:汇源果汁是一家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是有很多其他中小股东的。


往轻了说,朱新礼的行为,暴露出了汇源果汁严重的内控漏洞,说明公司经营管理质量很差,因为董事会形同虚设,对老板形成不了制衡,这家公司变成了“内部人控制”(朱新礼为董事会主席、总裁。朱新礼的女儿朱圣琴是执行董事、副总裁,负责董秘办公室等具体事务。);往重了说,朱新礼可能涉嫌掏空上司公司。(下图为朱新礼女儿朱圣琴)



外界并不知道朱新礼借了这笔巨款到底用在了什么地方。但汇源果汁本身的衰落,其实起点应该是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失败。这里就不得不说,政 府监管的“有形之手”,很多时候会“好心办坏事”。


2008年9月,可口可乐提出以12.2港元/股、总价约179.2亿港元收购汇源果汁所有股份。但这笔收购,受到了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一些人认为,这将导致民族品牌拱手让人,中国的饮料行业将会遭受海外企业的垄断。最终,这笔收购因未通过商务部的反垄断审查而告吹。


其实果汁这样的日用消费品,竞争很激烈,即便汇源被收购,仍然会有后来者重新杀入这个市场。可能朱新礼自己都没有料到这笔收购竟然会失败——在和可口可乐谈收购的时候,朱新礼几乎撤掉了所有的果汁生产和销售渠道。



收购失败之后,汇源只得重新来过,包括新建工场、购置基地、重新招募销售人员。可能我们敲字比较容易,但要汇源做这些事情,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其中不仅仅包括资金上的投入,还有时间上的浪费(竞争对手已经在填补你退出的空间)。


重新来过的汇源,销售人员控制得也不够好,最多的时候达到了1.1万人,成本巨大;后面它又不得不削减销售人员。但激烈的外部竞争,已经没有汇源犯错的机会了。


当然,现在的汇源,仍然能够方便地买到,但相比10年前的市场地位,汇源已经是“泯人众人”。如果可口可乐收购成功,汇源还会不会是现在这般窘迫的地步?相信不太会,因为从近10年的饮料市场发展来看,其实碳酸类饮料的份额在降低,而果汁类在增长,依靠可口可乐强大的财力、渠道、品牌,汇源其实被可以过得更好。只可惜,这样一个本来纯商业的行为,被舆论和监管给破坏掉了,人言可畏啊。


关注孔方财经,让你第一时间了解热点财经新闻及其背后的经济逻辑。


孔方财经


作为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中资企业,“汇源果汁”原有的主打产品没有与时俱进,没有推出新品来维持市场份额。2017年底公司负债总额已高达114.02亿,自然被国际市场的投资者用脚投票,导致股票市值大幅度缩至47亿元。

“汇源果汁”未经董事会批准,未向投资者公告披露,违规向实际控制人朱新礼旗下的北京汇源借出了42.75亿贷款,今年4月份遭到香港证券监管机构的停牌处理。


“汇源果汁”大股东占有上市公司资金移作它用,在内地上市公司的运转中屡见不鲜。但是,在成熟的香港证券市场,却被监管严格面临退市危机。 仅仅从上述情况来分析,“汇源果汁”并无长远的公司发展战略,开发饮料的新品更无突破。倒是将心思动在掏空上市公司资金以及资产上面。

如果10年前“可口可乐”对“汇源果汁”近180亿港元的收购要约成功,“汇源果汁”可能还有一线生机。可惜此项收购要约,因未通过商务部的反垄断审查而搁浅,“汇源果汁”与起死回生擦肩而过。


“汇源果汁”乃国家品牌计划TOP品牌,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中国食品行业的民族品牌。资料显示:汇源果汁2016在中国百分百果汁及中浓度果蔬汁市场份额分别为53.4%及38.3%,连续十年保持市场份额第一。

“汇源果汁”曾有多元化战略。比如进军鸡尾酒、普洱茶、牧场等领域,但与其主营业务关联度不大收效甚微。冰糖葫芦汁、百利哇、植物饮料“爱上小时光”系列等一系列新品推出之后,均无较大额度的市场占有率。

“汇源果汁”停留在原有格局上,亦是其衰落的原因之一。反观“肯特基”等西式食品亦注入中式食品的元素,所以能够经久不衰。

欢迎批评指正,敬请点赞关注,顺祝工作快乐!


陆燕青


听过朱新礼的故事,看过汇源果汁崛起的标准案例,朱新礼,朴实大方豪饮有农民企业家气质,但真没想到,他会操作上市公司借钱给自己公司的事:40多亿元呢!

是他遇到了过不去的坎?那也可以向朋友们借呀,他想通过一笔借款翻身赚大钱,朱总是做实业的,不至于这么投机呀。那就不得不让人觉得他有掏空上市公司的嫌疑了。

最可能的解释是,他对上市公司的法则法规太淡然太漠然了。还以为都是自己完全说了算。

这不丢大脸了吗?

当然汇源果汁如能卖给可口可乐,朱可就完美脱身,不用做企业过辛劳的日子了,对比今日的何伯权,把乐百氏卖给外企达能,如今过得多潇洒,有钱有影响力,投出几个上市公司,多少后起企业家多感激他。又如步步高段永平,带出好几个徒弟,最新的拼多多创始人黄峥,多给他长脸呀。

朱新礼这回的汇源果汁被停牌,做交代就够他头疼的,名誉就别指望怎么恢复了,市值才40多亿元?真的不知道这些年,他的心思放哪了?

这显然是激情不在,心思不在,位置和权利在的结果。企业家们呀,知道进是大学问,知道退是更大学问。

知道退却退不了时,是大大大学问,显然朱新礼这个坎没过好,虽然极少人会有退而不能的极痛苦折磨的局面。


财经作家邱恒明


诚邀

三年河东,三年河西,有的时候一招走错,满盘皆输,消费品市场亦是如此!

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消费节奏也变得异常快速起来,“快消品”这个代名词逐渐展现在我们眼前。

近几年,一波快消品来了,一波快消品走了!谁还记得我们曾喝过的健力宝、七喜、港式珍珠奶茶……还有它。

它,曾是家户喻晓的中国第一果汁品牌。

它,曾是2007年港交所规模最大IPO。

它,曾是错失可口可乐180亿港元的天价收购。

它就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国民果汁—汇源果汁!

大伙们还记得这句话吗:

“喝汇源果汁,走健康之路~妈妈选汇源,全家更健康~”

想必大伙们对此话感到不陌生吧?“脑白金式”的广告语,曾在电视上漫天飞舞。

它就和健力宝一样,是80、90后儿时最喜欢的饮料之一,也是他们的集体回忆。

2018年是汇源果汁的另一个多事之秋。曾经辉煌的它到底经历了什么?

遭遇债务,借款危机,市值跌落谷底

近期,有媒体报道,汇源果汁陷入一场关联交易的借款危机风波中。

汇源果汁作为借方,而贷方就是汇源果汁控股股东朱新礼旗下北京汇源饮料公司,因此产生这么一笔关联交易。

2017年8月15日到2018年3月29日,北京汇源饮料公司需要一笔资金来运营以及偿还债务,这笔金额高达42.82亿元。

只是,这项关联交易并没有经过申报和公告,更没有得到独立股东的批准。

原本计划在3月份发布2017年年报事项的汇源果汁披露了这个事项,也许引起内部融资票据违约,无奈年报延期。

到4月初,汇源果汁发布停牌公告,依旧是年报未发、股票处于停牌状态。过2个月后,引来港交所询问。

港交所向汇源果汁发函,包括贷款调查、公布结果、采取补救措施等一系列复牌条件。

据此,汇源果汁回应已收回对北京汇源饮料的全部借款和利息,积极正确申请违约豁免。7月20日,汇源果汁最新告示:

若不能在2020年1月底完成复牌条件,港交所将展开取消公司上市地位的程序。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根据媒体报道,从2011年起,汇源果汁连续6年扣除非净利润均为亏损。非但没有止损,并且在2017年中旬,债务一达到115.18亿元。

此时彼时,已不在当时!昨日行业巨头,今日成为脑海中的回忆。不管最终是否退市,混到今日这个地步,令人唏嘘。

十年之前,我们擦身而过

确认过眼神,你却没有回视我。

十年之前,汇源果汁本可找到一个很好的可靠归宿,可惜却擦身而过。

2008年,可口可乐一见钟情汇源果汁!不惜一切高价,提出12.2港元/股、总价约179.2亿港元作为聘礼,想要迎娶汇源果汁。

对于汇源果汁来讲,是一件十全十美的机遇。无可厚非,依托可口可乐遍布全球的销售渠道和庞大需求市场,汇源果汁的销量和知名度都会大大提升,侧面从股价就可以看得出来。

当时,汇源果汁还是4.14港元/股,2008年9月初就涨到10.94港元/股,其中涨幅了164.43%。

本以为,这桩美事成圆,想不到没有通过反垄断调查,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股价立马跌落到4.8港元。

与可口可乐失之交臂,影响不止股价、名声,还有的是整个生产链。据悉,当年汇源果汁一心想往上游发展,与可口可乐交谈收购时,公司几乎撤掉了所有果汁生产和销售。

本以为洽谈会成功,想不到半路杀出一个“程咬金”。使得汇源果汁不得不重新布局整个产业。新建工厂、买基地、买种子源……等一些重资产投资,多年累积的花销让汇源果汁负债累累。

所有说,这笔收购案失败,无疑加速汇源果汁走向下坡路!

汇源果汁为何混得如此不尽人意

市场需求不断在变味!有网友对此评论过:

“小的时候喝果汁是享受,现在喝这种含糖太高的饮品就是不健康,现在家里都有榨汁机,我买点水果自己榨呗。”

“贵又难喝,我有次在火锅店要了一大盒汇源果汁45块,那个时候我吃个早饭才1块5。”

过往,大伙们注重的是口味,如今,除了口味之外,还想要口味、品牌能够花样百出,主打健康化、年轻化、消费升级等套路。

这些对于汇源果汁来讲,相对很鸡肋。它有紧跟时代脚步,这一两年不断推出新型碳酸饮料果汁果乐、冰糖葫芦汁,甚至连鸡尾酒都涉猎,但依然捂热不了市场。

其次,汇源果汁多元化依然很保守,离不开“果汁”、“果蔬”主元素。产品单调性也大大增加它自身销售风险。

毕竟在这个亿级饮品规模里,饮品类品牌很多,它们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

比如康师傅、统一等,另外还有红牛、东鹏特饮功能性饮料、伊利蒙牛乳饮料……导致汇源果汁市场存在感越来越少。

然后,汇源果汁的管理组织架构也是致命一点。家族史管理,决策权十分集中,但凡有个决策都无法放权大胆干,目光短浅不利于长久发展。

如今看来,汇源果汁改变亟需可待耶。民族品牌不能一直倚老卖老,打着“情怀牌”去唤醒大伙们心中那一丝丝儿时记忆,从而促进消费。

还真的需要改进,寻求探索转型道路,摆脱目前困窘,不然退市危机就真的会出现。

我们不希望到时候真的看到一个民族品牌就此没落。

作者 | 赵云合

来源 | 电商之家

电商报,中国电商影响力媒体!


电商报


汇源果汁作为曾经的中国果汁饮料第一品牌。其市场知名度与占有率都是名列前茅得。董事长朱新礼1992年把汇源果汁由名不见传的山东沂蒙山去的小厂,引进德国生产设备,1994年步入中国北京,1999年名列中国饮料前十名。

应该讲汇源果汁前期无论是生产与市场定位还有设厂,市场广告策划是没有问题的。所以才有了2008年美国可口可乐要收购汇源果汁179亿港元的历史。正是汇源果汁在中国人的饮料中的市场占有率以及营业额质量口感等是深入人心的。因此,朱新礼获得了极大成绩,个人英雄主义以及培养家族成员在企业中决策过度问题。失去有效的监督,特别是在2008年兼并没有取得成功的基础上,缺少企业应变能力与对策。

首先,是人才的遗失,2007年时汇源果汁人员近4000人,到2008年时只有1160人。果汁饮料是与碳酸饮料不同的饮料体系。有着环保健康的优势,但是那时由于只有想象兼并会获得国家有关部门的审批。

第二,市场公关不足。不但没有达到兼并的目的,还激起大众的民族情绪。这种情绪由间接的影响了政府得态度。至少当时公共关系运用的非常不好。当时政府简政放权,企业自主决策等。让市场说了算,没有取得政策的支持好。

第三,没有抓住从香港回归a股,或者申请国内a股上市。香港上市有一个时期交易很不活跃。市场融资成本高,这些必然增加企业生产无经营成本。

第四,生产设备投向问题,原来想象与可口可乐能够兼并成功,在生产设备上有了新的投资与生产要素的改变。增大固定资产的投资浪费。

第五,家庭成员分工问题不是很清晰。特别是竟然发生汇源果汁与北京汇源饮料公司42.8多亿元的货款与信贷关系的问题。这就是现代企业与家族企业之间的区别。就是说上市企业经营重大事项必须要公告与对股东大会与董事会负责。特别是资金的动用与投资要公开公告。这些低端的错误都存在,说明管理存在严重的问题。决策的科学化是没有保证的。

总之,汇源果汁的教训是深刻的,既有国家层面的反思,也有企业战略的反思,更有技术与公关能力的错位与不足。家庭成员之间职位不明晰问题。也是汇源果汁左右摇摆造成今天的负载高筑的局面。所以破局必须有痛下决心,洗心革面,才有有新的企业生存。汇源果汁产品与大众健康饮食是符合的,特别是果品新鲜是饮料发展的方向。我们祝福汇源果汁有新的发张展机会。





陈文霞88


时隔一年多时间,那个被人们称为“果汁大王”的汇源果汁退市的事,这两天再次被摆在了桌面上,被舆论送上了热搜。

曾经一瓶果汁卖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年销售收入70多亿,如今一纸公告上市股票面临退市,创始人沦为失信人。

实际上,今年以来,那个总是以“农民”自称的朱新礼已经四度沦为失信人,原因无非就是该还的债没还!

这样的剧情变化不禁让人唏嘘,“果汁大王”如何落得如此下场?到底是什么样的债务成为压垮“果汁大王”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些问题,几乎是每一个曾经喝过汇源果汁的人心中的疑问,也是笔者心中的疑问。大致看了一些关于汇源近些年的报道,总结了两个原因压垮“果汁大王”的原因:一是被资本抛弃,二是被消费者抛弃。

被资本抛弃

无疑,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资本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我们的“果汁大王”汇源果汁一路走来,似乎很不受资本待见。

1952年,出身农民家庭的朱新礼,在1992年正式成立了汇源集团,属于典型的“92派”企业家。经过多年发展终于在2007年登录港交所上市,最高市值达到175亿港元。也是这一年,朱新礼以62亿身价登上胡润百富榜第115名。

次年,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之际,国际饮料巨头可口可乐向汇源伸出了橄榄枝,提出以179亿港元收购汇源全部已发行股份,溢价率高达近200%。

此时,是汇源果汁的高光时刻,也是朱新礼的事业巅峰!然而,物极必反,高光之后必然是黯然失色。

可口可乐是在2008年9月3日宣布收购汇源的,汇源当时应该也是已经准备好了接受这笔收购的,因为到2008年底汇源的员工数量已经从2007年的9722人锐减至4935人,销售团队更是从3926人缩减至1160人。

汇源准备出售股份的意图已经非常明显了!

但是,转折发生在2009年3月18日,中国商务部认定可口可乐收购将对竞争产生不利影响,依据《反垄断法》做出了禁止收购的裁定。

这事之后,汇源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需要重新招人、组建销售团队。但是,一直到现在,应该说汇源都是在疲于应付,结果就是汇源的业绩和股价自2009年之后一路下滑,目前市值仅剩不到54亿港元,但负债却高达115亿。

这应该说是资本第一次抛弃了汇源,第二次应该就是2017年8月15日至2018年3月29日期间向非上市体系违规提供42.82亿年利率为10%的短期贷款,这次事件直接成为压垮汇源的最后一根稻草。

2018年7月20日,汇源果汁发布公告称,若公司未能在2020年1月31日完成港交所列出的复牌条件,港交所将会展开取消公司上市地位的程序,此时汇源果汁的股票已经连续停牌3个多月。

截至目前,汇源果汁股票已经连续停牌近2年,且距离港交所取消上市地位最后时间只剩1个多月时间。笔者认为,在一个多月里解决近2年都没解决的问题,概率极小,反而退市概率更大。

不过,这里值得提一下的是,股票退市并不代表公司不再卖果汁了,喜欢喝汇源果汁的人可以放心。

被消费者抛弃

错过了可口可乐的溢价收购,现在资本市场又给汇源亮了红灯,但更大的问题是消费端的消费者似乎也不太买汇源的账了。

也许是可口可乐收购的失败本身就导致了汇源管理层战略失误,自那之后汇源可能选择了一种更“轻”的运营模式,以压缩公司运营成本。

网上看到一个故事,一网友说他小时候特别喜欢喝汇源果汁,但是因为太浓了,所以他妈妈就要给他兑水后再喝,但是现在的汇源果汁他可以直接吹瓶,都不带歇气的。

假设,网友所说的问题是因为汇源为了减少成本而降低了果汁浓度,对于公司来说,这确实是一条降低成本可行的策略,但对于消费者来说显然现在的汇源果汁已经不是以前的汇源果汁了。

更有网友表示,配料为纯净水和浓缩橙汁,包装却醒目地写着“100%”、“橙汁”字样。

除了浓度的问题,更重要的问题在于,有些果汁喝上去是一股烂水果味的味道。先不说是不是真的就是烂水果,就口味而言,显然已经变了!

就笔者现在而言,有时候去超市偶尔可能会买一瓶汇源桃汁,因为它是放在打折促销区的,买回去后开瓶喝一杯之后就不想喝第二杯了,过两三天再想起来,基本就已经变质了,所以也很少买汇源的果汁。

甚至有的时候,即使把超市把汇源和其他的饮料摆在一起,也会选择其他饮料,因为汇源的包装看上去太陈旧了,没啥新鲜感!

被资本抛弃也许还有挽回的余地,大不了规模做小点,做精品,但是,如果被消费者抛弃了,又该如何挽回来呢?

最后,如果您认同笔者的观点,请加关注并点赞。谢谢您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