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7 裝配式建築在爭議中鏗鏘前行

正當裝配式建築在各地發展得如火如荼時,3月31日,南京(樓盤)市政府對外發布新聞,對套筒灌漿全面說“不”,南京市的建設主管部門要求:在相關問題沒有解決前,所有豎向結構暫停採用裝配式結構。這一政府新聞發佈,對裝配式建築來說猶如一瓢涼水,帶來些許爭議。

“裝配式建築的發展不可能因為一時一事而停止步伐!”4月19日,在有150餘人參加的“發展裝配智能化建築,推動建築產業現代化”研討會上,大元建業集團董事局主席李建國、北京(樓盤)中建協認證中心公司董事長王海山、杭蕭鋼構(600477,股吧)副總經理鄭永奎等業內大咖都表示,新生事物的發展,必然要經過螺旋上升的過程,但前進的趨勢任何人都無法改變。當前,最需要做的就是集聚大家的智慧、信心和合作願望。

打通上下游產業

由北京住宅房地產業商會、北京中建協認證中心、大元建業集團主辦的裝配式建築研討會,主題定為“洞見·格局·發展”,意味著能否認清行業趨勢、能否把握市場機會,將事關“局中人”未來發展。

“打敗你的不一定是同行,可能是這個時代!”李建國表示,大家必須做到“擴視野、轉思維、長見識、促發展”,準確把握國際國內裝配式建築發展新形勢,明確定位,精準發力。

跟歐洲國家相比,中國的裝配式建築大約慢了50年,但從目前的趨勢上看,隨著中國建築(601668,股吧)產業現代化的推進,裝配式建築勢不可擋。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在“推進裝配式建築平穩健康發展”新聞發佈會上公佈的一些關鍵數據,也在提醒工程建設者:裝配式建築將迎來發展的好時期。

《中國企業報》記者從這次研討會上了解到,2017年1—10月,全國已落實新建裝配式建築項目約1.27億平方米。到2020年,我國的裝配式建築佔新建築面積的比例要達到15%。

2017年11月,住建部辦公廳公佈“第一批裝配式建築示範城市和產業基地”名單。截至去年(即2017年)12月,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全部出臺了推進裝配式建築發展相關政策文件,整體發展態勢已經形成。

北京、南京、杭州(樓盤)、紹興(樓盤)、鄭州(樓盤)、合肥(樓盤)、成都等30個城市,被認定為第一批裝配式建築示範城市;中天建設、龍信建設、南通三建、蘇州金螳螂(002081,股吧)等195個企業,被認定為第一批裝配式建築產業基地。

“為推進裝配式和建築工業化,國家不斷釋放政策紅利,企業就應該乘勢而上,合作做大。”王海山表示,只有當全國各地都動起來了,當這個行業的上下游企業都成為價值鏈上的一環時,這個行業的成熟度、標準化和國際競爭力才會增強。

作為打通產業鏈的嘗試,當天,大元建業集團聯合北京住宅房地產業商會,成立北京住宅房地產業商會·裝配智能化專業委員會,並與北京中建協認證中心有限公司、中歐雲建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利勃海爾集團、加拿大德威姆股份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利勃海爾集團大洋洲、亞洲銷售總監亞歷山大·庫恩表示,雖然建築業轉型的任務很艱鉅,但能與大元集團強強聯手組建聯合發展艦隊,自己對未來充滿信心。

推崇“大元模式”

裝配式建築在我國正受到業界極大關注,政府為此陸續出臺相關政策,包括大元集團在內的一些行業先行者,也為裝配式建築的商業模式做積極探索。

據瞭解,打造裝配式產業基地,是大元集團探索出來的可推廣、可複製、可落地的商業模式之一。

2015年大元集團投資7.5億元,佔地300畝,建設世界一流、國內領先的國家級裝配式建築產業化基地,並於2017年11月,由住建部認定為首批“國家級裝配式建築產業基地”,打造裝配式建築全產業鏈集成服務商。基地包括三大片區,鋼結構生產基地、PC構件生產基地、科研體驗中心和低層裝配式別墅展示區。

這座位於河北滄東經濟開發區的鋼結構建築產業科技園區,是首個省級綠色建築產業園,以創造綠色環保、生態節能建築為使命,融合低碳園區、生態園區、智造園區、信息化園區、文化園區五大核心理念,致力於打造華北地區建築產業鏈集成平臺,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目前與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天津(樓盤)大學、中國建研院共建研發中心,研發生產以綠色建材、新型建材為主導的裝配式建築部品部件,向全國進行佈局,推動裝配式建築產業,實現“區塊鏈”式發展。

在這次研討會上,大元集團又聯合北京住宅房地產業商會,成立北京住宅房地產業商會·裝配智能化專業委員會,在王海山等業內人士看來,這是有責任感、有實力企業對行業的一種擔當。

據介紹,“大元模式”其實在國內多個地方受到推崇。國內的許多其他地方,為推進裝配式和建築工業化,也在努力推進裝配式產業園區的集聚和發展。比如在浙江,2018年2月26日,浙江省住建廳下發通知,認定:杭州市等5個市、縣(區)為第一批浙江省建築工業化示範城市;杭蕭鋼構集團等27家企業為第一批浙江省建築工業化示範企業;浙江中天建築產業化有限公司等15家基地為第一批浙江省建築工業化示範基地。

亟待補齊短板

發展裝配式建築,無論是行業協會還是企業主體,都表現出強烈的願望,但從目前的國內形勢分析,依然有許多短板亟待補齊。

“裝配式建築業的短板或不足,不單單體現為行業政策或行業標準有待完善,而是來自產業自身的制約性因素。”王海山說,標準規範、技術體系、人才供給、政策監管、市場規劃以及發展模式等“六大缺失”,是當前中國裝配式建築市場的核心制約。

比如在標準規範上,雖然國家和地方出臺了一系列專供建築相關的標準規範,但缺乏與其相匹配的獨立的標準規範體系。產品及結構間的工業化設計標準和產品標準需要完善。由於缺乏對模數化的強制要求,導致標準化、系列化、通用化程度不高,工業化建造的綜合優勢不能充分顯現。

在人才供給上,2018年建築業從業者超過5185萬人,但與裝配式建築相關的專業技術人才、產業工人,不足行業總人數的1%。這裡面具體體現為項目管理人才、技術人才、新型技術人才和傳統工種人才。為此,專家希望包括大元集團在內的行業龍頭企業和實力公司,積極與高校合作,通過在線教育、短期人才集訓、職業學歷教育等形式,共同搭建裝配式建築人才培養通道。

“目前,我國的裝配式建築還在初級階段,也是必經階段,而歐美日已達到成熟水平,且有豐厚的資本支持,我們只能一方面借鑑國外先進的做法,更多的還是要結合自身情況,總結經驗,推動行業發展。”王海山認為,大元集團的“基地+平臺+示範”的做法,能為實踐積累很多有益、有效的經驗和數據。因此,專家提出,不同的生產單位,可建立起完善的市場鏈條,通過項目重組、資源配置、利益共享的方式,在這個產業鏈上,整合並實現各相關單位的利益分配。

專家說,當前中國的裝配式建築比例不足總量的5%,未來,全國每年將近有6萬億元的裝配式建築市場。在預製構件上,目前僅有1200億元的構件生產能力,缺口接近6800億元。如此巨大的市場空間,對企業來說,本來正是佈局的好機會,但是更多的人在觀望,原因就是對各種制約性因素心存顧慮。

“我們應充分考慮目前的市場特點,採取逐步推進,先易後難的方式,結合政府政策,循序漸進提升裝配式建築的比例。”北京住宅房地產業商會會長黎乃超此前向《中國企業報》記者表示,在特定地區、特定建築發展裝配式建築,甚至依託政府的政策性工程開展試點,逐步向商業化的建築拓展,積累經驗,以便最大程度、最高性價比地去滿足市場需求,這樣做,既能揚長,又能避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