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1 《中國文化精神的特質》研討會之互動交流

《中國文化精神的特質》研討會之互動交流

徐治道:

下面,進行第四項議程互動交流:

首先,請郭齊勇老師對嘉賓評議作簡要回應;

《中國文化精神的特質》研討會之互動交流

(照片來自互聯網)

郭齊勇:

徐治道老師、各位朋友:謝謝大家,非常感謝陳來教授、王中江教授、李存山教授、李景林教授、幹春松教授、何建明教授的精彩點評,感謝張龍老師的介紹,感謝各位媒體朋友,感謝各位老師、各位朋友們的支持、大家的幫助、大家的鼓舞,令我非常感動。

另外,各位的發言中、專家的評論中,提出了自己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實也是跟我提出了一些問題,怎麼概括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特質,可以從天人關係上、從講學傳統上、從制度文明的程度等等各方面去了解中國文化。我還要慢慢去消化各位專家的點評,還要去吸收大家的這些意見。總之,我覺得大家都提得非常好,非常有意義,我一定認真的去慢慢吸收消化。

謝謝各位朋友,謝謝嘉賓,謝謝主持人,謝謝媒體的朋友,謝謝各位老師同學,謝謝大家!

徐治道:

感謝郭齊勇老師的精彩回應,接著請各位師友積極參與,用文字形式提問,請老師擇題解答。

寓溟:郭教授好,請問您如何看待全球化與中國化、現代性與傳統的關係?

郭齊勇:謝謝朋友們的提問,關於全球化和現代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關於儒家文化如何消解現代文化的問題,我這本書裡面提出了一些看法,比如關於公德和私德的問題,關於正義的看法。西方羅爾斯的正義論,它談到了平等的原則、差異的原則,那麼儒家文化中也有平等原則和差異原則兩方面的考量。實際上,平等原則和差異原則,在我們傳統社會其實都注意到了,儒家也有這樣的一些精神。因此,只要我們真正地去考量中西文化的問題,我們覺得不一定就只把中西文化之爭看作古今之爭,其實這裡面也有很多是中西之異的問題。深入的瞭解古希臘以來的西方文明和先秦以來的古中國文明,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相互可以找到很多契合之處,不一定絕對化的對立起來。全球化和中國化,現代化和傳統,不是二元對立的,其實是不斷的挑戰、不斷的交融的。現代在挑戰傳統,傳統也在挑戰現代。我們對傳統的理解,不要把它看成一個死物,它還是流動的、變化的,可以這樣來理解,謝謝。

何伯勤:衷心感謝先生賜教!現在流行一種說法叫三教合一,請教先生,不管在理論層面還是在實踐層面,到底三教能不能合?該怎麼合?

郭齊勇:關於三教合一的問題,我沒有做過研究,但是現在有很多專家在做這方面的研究,其實三教合一是不爭的事實。舉一個簡單的例子,過去儒家的書院常常就在道觀、常常就在佛寺裡面,這那裡存在著。所以,實際上,無論是從制度文明,還是從實體上或關係上來說,還是從習俗上來說,還是從文化精神上來說,三教都是在合一的,它是一個歷史的過程。

何建明:三教合一併不意味著三教合為一教,而是三教在融合競爭中各自發展出適應時代要求的新形態,如宋明時期的新儒學、新道教(全真道等)和新佛教(禪淨融合等)。其實在不少西方人看來,中國的宗教就是一個,儒釋道猶三個宗派。

王成明:請問老師們儒家和跟其他文明對話應該如何進行?我是作為一個土耳其留學生,想做這方面的研究,還望各位老師們多多指教。

郭齊勇:儒家和其他文明對話的問題,其實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如何和其他文明對話,其實早就在對話了,早就不斷在對話了。利瑪竇以來400多年,儒學和西方文化就在對話了。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就充滿著對話,所以我們和其他文明的對話,實際上早已經在進行著了。我們對話的問題,首先的基礎是尊重各個文明,儒家的"和而不同"有個基礎就是包容性,"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尊重不同文明的存在。我們在尊重各文明的基礎之上,再發掘各文明的優長,提供給全人類普遍性的文化。這一點,我覺得,如何虛心地向其他文明學習,它是一個基礎,學習各文明的優長是我們對話的一個基礎和起點。謝謝!

張榮榮:郭老師您好!我想請教您如何看待以儒家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之於世界尤其是現代性問題下的普世價值及其地方性、民族性所呈現的緊張?

郭齊勇:其實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性的問題,普世價值和地方性的問題,是不是呈現著緊張狀態,我們還要研究。實際上,我認為有很多並不是處於緊張的狀態,比如自由主義、社群主義和我們儒家思想的傳統有那麼對立嗎?其實就不一定那麼對立。我看我們的自由主義傳統裡面、社群主義的傳統裡面,有很多東西其實我們都可以來溝通,儒家都可以來溝通。我們在私德向公德轉進的問題上,我們就討論過仁愛、正義、禮節、信實,以及孝敬、勤儉這樣一些原則,儒家文化、中國文化的這些東西其實也是一種普世的東西。我們現在進行公民教育,要辨別公民身份、公民權責、公民資質,我們還要進行價值教育,這個其實也是西方世界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興起的一種教育傳統。在這裡,現代社會不僅強調公民的權利的觀念,還重視其所具備的責任和德行,所以使一個好人成為一個好公民的先決條件是擁有公民的德行。它所強調的公民德行,包括愛國、勇氣、正義、尊嚴、認同感、隱私權、知情權、關心他人、關心社會、包容心等等,所以這樣一些價值在儒家為主的中國文化的道德資源中並不缺乏這些因素,它可以解釋、可以揚棄、可以會通。比方說社群主義希望每個人不但是個好人,還要成為一個好公民,公民共和主義的一個基本假設也是這樣的。一個好人有足夠的潛力成為一個好公民,公民德行、公共精神,這樣一些東西,我們雖然不能把儒學歸類於社群主義,其實在上述問題上,他們都可以溝通。

長安:郭老師好,我作為一名歷史學本科生,對中國歷史、中國傳統文化有一定興趣。請郭老師為大學生應該如何更好地學習中國歷史,中國傳統文化提幾點意見建議。謝謝郭老師!

郭齊勇:關於如何學習中國傳統文化,錢賓四先生他們都有很多講法,讀一些基本的書,儒釋道的基本經典,一個字、一個字地去讀,《四書》、《老》《莊》、禪宗的《壇經》,《近思錄》《傳習錄》等等,還是要研習古文字、古文獻、基本經典。

姚遠利:請問,匾額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與作用?

郭齊勇:關於匾額文化,我覺得也很重要,我看了你的資料,我覺得很有意思、很有意義。過去,我們的楹聯、匾額文化在民間生活中、在人們的現實生活中、在城鄉生活中,起著很多作用,匾額裡面有道德價值。我對這方面不瞭解,但是我很欣賞匾額文化的意義。謝謝!

小平:郭教授您好!請教:在研習陽明心學過程中,經常感覺陽明心學是對朱子學的糾偏,這種糾偏,讓陽明心學有時候矯枉過正,有點過猶不及。不知道這種感覺是否正確?

郭齊勇:我不是宋明理學研究的專家,關於陽明學和朱子學,陳來教授還有一些教授他們是專家。我們認為,陽明學異軍突起,它有它的優長。其實,我們看到的是朱子學更具有普遍性,陽明學也有它的意義。這裡因為時間關係,我們不能深入討論陽明學和朱子學的優長,這都是中國文化的瑰寶。

笑觀雲海:郭教授,您好。 我想請問關於三教和一,是否會讓儒家過於宗教化? 就像明朝中期的三一教。 那麼是否會偏離原始孔孟思想呢? 謝謝

郭齊勇:儒家的文化是一個平實的社會文化,儒家文化是一種社會性很強的、人文性很強的文化。我們只是說,包括剛才李存山老師的講話,人文主義不是寡頭的人文主義,其實是背後帶有終極性、宗教性的人文主義。它不反宗教,不反自然,不反科技。我們不是強化儒家文化的宗教方面,只是說它具有宗教性而已。

資淺民逗:請問郭老師,有沒有可能來一場反思百年前所謂"新文化運動"的運動?會不會走向另一個極端 ?

郭齊勇:剛才,專家們也談到這個問題,就是我們反思五四以來的文化傳統,其實五四以來的文化傳統是一個新傳統,我們反思也要注意有一個度。我們認為五四新文化運動,那些大家們雖然有片面性、有偏頗,雖然有他們的歷史侷限性,但是他們的反省是有意義、有價值的。胡適之、陳獨秀、魯迅等,他們都有缺點、都有片面性,但是他們的反省,他們對於中國文化負面的揭示,我覺得還是有意義的,還是要繼承下來的。特別是他們的啟蒙,思想啟蒙這樣一個精神。沒有這樣的啟蒙精神是不行的。

唐敬:請問郭教授,如何看待朱子學"別子為宗"的論斷?

郭齊勇:關於朱子學是不是"別子為宗"的問題,現代新儒學有很多探討。我個人認為,朱子學恰好是正宗。朱子學的博大精深,正像錢穆先生所講的,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沒有人能夠和孔子、朱子來相比,孔子和朱子都是百科全書式的偉大人物。

徐治道:

感謝郭齊勇老師的精彩演講與回應,感謝陳來老師、王中江老師、李存山老師、李景林老師、幹春松老師、何建明老師、張龍老師的精彩評議,感謝各位師友的積極參與,祝願《中國文化精神的特質》一書流傳廣佈、取得上佳效果,新書互聯網發佈會暨研討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