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3 中國政法大學裡乾隆他哥的墓碑

(後臺回覆「書林齋」可查看文章集錦

大家都太熱情了,自從我分別去中央民族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看到學校裡的王爵墓碑與卜舒庫墓碑,並寫了兩篇文章後,很多讀者都給我留言說北航也有碑、人民大學也有碑、政法大學也有碑。

這是很正常的,海淀區原本就是明清時期的「著名」墳場,無論是奴僕太監還是王公貴族,都想在這分一杯羹。中國人民大學以前就是赫赫有名的納蘭家族墓區,納蘭明珠和納蘭容若都曾葬在這裡(納蘭容若的墓誌在首都博物館)。

中国政法大学里乾隆他哥的墓碑

不過我們今天說的是中國政法大學裡的一座碑。

中國政法大學裡的這座碑坐落於南門邊上家屬院內,該碑極高,約有四米,有柵欄保護。

這麼高的碑還比較罕見,應該來頭不小,但似乎未曾聽說過有什麼人葬在這裡過。走上前去,仔細閱讀文字。

中国政法大学里乾隆他哥的墓碑

這塊碑最一開始的字樣是:「原任綏遠城將軍宗室弘晌碑文」,最後的落款是「乾隆四十七年」。

這很是引起了我的興趣,因為這個措辭實在是太突兀了。

首先,碑主人的名字是「弘晌」,能叫這個名字的肯定不是一般人了。我們知道,乾隆皇帝叫愛新覺羅·弘曆,現在這個人名字裡也有「弘」,並且是乾隆朝的碑,那是否和弘曆有關呢?

其二,碑上對弘晌的稱呼是「宗室」,這個稱呼是不尋常的。首先它確定了我的推斷,此人必是滿清皇族,所以才能叫「宗室」,同時一定和弘曆關係很近,否則不可能在字輩上用「弘」字。再其次他沒有任何封爵,我們知道古代寫一個人稱呼時,一定是以最高爵位為主要稱呼,現在只說這個弘晌是「綏遠城將軍」「宗室」,這很與通常的認知不同。

中国政法大学里乾隆他哥的墓碑

一個和乾隆皇帝有著莫大關聯的兄弟輩皇族,怎麼會如此寒磣?

更有趣的還在後頭。

當我把碑文仔細研讀下來,並對著從《雪屐尋碑錄》裡找到的碑文比對後,錄入如下:

原任綏遠城將軍宗室弘晌碑文

朕惟旌門展績,籌邊資分閫之才;冊府酬庸,備禮重勒珉之典。念成勞之未泯,宜寵恤之攸加。特賁絲綸,聿光琬琰。爾原任綏遠城將軍宗室弘晌,宗潢衍派,禁籞承恩。初參宿衛之班,長征決拾;洎晉統軍之任,旅帥勾陳。遂分旄鉞以宣猷閩海,壯風雲之色;爰建牙幢而移鎮陪京,昭屏翰之勳。洊膺嘉命之頒,俾贊宗盟之治。屬偶疏於奉職,散秩猶叨;旋載錫以隆施,巖疆仍寄。方重期夫保障,乃遽告夫淪徂。式薦芳筵,奠醊之儀以舉;用標豐碣,易名之制斯彰。象厥生平,諡為勤肅。於戲!表壯猷於建節,尚懷策裕韜鈐;申休命於題碑,長見輝增兆域。庶垂令問,勿替方來。

乾隆四十七年 月。

這……這……這……

這塊碑很奇特。

一般碑文,都會詳盡地記載人物出身、生平,然後表示一下讚歎(哪怕是春秋筆法一樣的讚歎),但這份碑文,竟然只不停用一些套話,儘可能地迴避弘晌這個人。

「爾原任綏遠城將軍宗室弘晌,宗潢衍派,禁籞承恩。初參宿衛之班,長征決拾;洎晉統軍之任,旅帥勾陳。」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這句話沒有?「宗潢」是皇族的意思,從這個詞我們能肯定弘晌是乾隆的兄弟輩了,但之後就更加蹊蹺了——

這個皇族,而且還是乾隆兄弟輩的皇族,居然起始位置只是「宿衛」(禁軍),後來擔任統軍,也是「晉」上去而不是「襲」的。

再往下看,一個皇族,這輩子居然沒有過任何爵位,而且唯一的官職也是皇帝封的,而不是從父輩那裡承襲的。

這背後發生了什麼?

從碑文記載來看,弘晌還是比較受乾隆喜愛的,所以斷然不可能是因為乾隆不准他承襲爵位。

那只有一個可能了——在他的父輩時期,爵位就已經被剝奪了。

他是弘字輩的,爵位還能被剝奪,那麼答案只有一個:

他的父親,一定參與了九子奪嫡!

九子奪嫡大家都太熟悉了,是指清朝康熙皇帝的兒子們爭奪皇位的歷史事件。當時康熙皇帝序齒的兒子有24個,其中有9個參與了皇位的爭奪。九個兒子分別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最後四阿哥胤禛勝出,在康熙帝去世後繼承皇位,成為雍正帝。

這段歷史在多部電視劇裡都有體現,《雍正王朝》《康熙王朝》《宮》《步步驚心》,幾乎只要是喜歡歷史劇和言情古裝劇的,都多多少少知道一點。

那麼弘晌的父親是不是其中哪位呢?

翻開《清史稿·卷二百二十·諸王列傳第六》,我們看到如下文字:

「雍正十二年,卒,世宗命以固山貝子禮殯葬。子弘昉,襲鎮國公。卒。子永揚,襲輔國公。坐事,奪爵。高宗以允禔第十三子弘晌封奉恩將軍,世襲。」

中国政法大学里乾隆他哥的墓碑

原來他是大阿哥的兒子。

這下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大阿哥是誰呢?那是康熙皇帝第一個兒子,但是是庶出,所以一直無法獲得皇位。在太子胤礽逐漸失去寵幸的時候,大阿哥對康熙說:「如誅允礽,不必出皇父手。」(如果要殺胤礽,不必父皇親自動手)這引得康熙大怒,又加上發現胤褆用魘術詛咒太子,奪去他的爵位,將他囚禁起來。

這一段在《雍正王朝》與《康熙王朝》裡都有體現。

中国政法大学里乾隆他哥的墓碑

因為允禔被康熙廢掉了爵位,成了庶人,因此他的兒子自然無法享有爵位。雍正十二年他在宗人府去世,雍正允許他以固山貝子的禮節下葬。

固山貝子簡稱貝子,是清朝建國後的宗室爵位名,崇德元年(1636)定王公以下九等爵以封宗室,固山貝子為宗室封爵第四級,低於多羅貝勒,而高於奉恩鎮國公。

而從《清史稿》裡我們看到,因為允禔是固山貝子禮下葬的,所以相當於他死前恢復了貝子爵,而他的兒子弘昉則在承襲爵位的同時降了一級,成了奉恩鎮國公(八分鎮國公),再然後弘昉的兒子永揚則又降了一級,成了奉恩輔國公(入八分輔國公)。

之後因為犯了事,又再次被奪去了爵位。

再之後便無記載了。

而在這個過程中,大阿哥第十三個兒子叫弘晌,他在高宗(即乾隆朝)被「封奉恩將軍,世襲」。

注意這個用詞,弘晌的哥哥弘昉和弘昉的兒子永揚是「襲」,而弘晌自己則是「封」。

這就意味著弘昉和永揚只不過是吃著祖宗剩下的飯的無能之輩,而那個一路走來全靠自己的弘晌,雖然父親曾經是康熙朝的皇長子郡王,但是因為父親的過失,自己從一開始就沒落得什麼好處,以乾隆堂兄的身份從禁衛一步步往上爬,靠著自己贏得了乾隆的注意。

相比之下,弘晌的人生更加滄桑。

弘晌最終的諡號是「勤肅」,這是一個非常常見的諡號。乾隆一朝,就有「盛京將軍新柱諡勤肅」、「刑部尚書徳福諡勤肅」等多位,無論從什麼角度看,弘晌都只是個小人物。

在有史可稽的幾乎所有記載裡,除了《清史稿》的這句話外,我們僅能從《清實錄乾隆朝實錄》裡偶爾看到弘晌的身影。

遼寧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的孟繁勇老師在論文《從弘晌降職案看乾隆帝對盛京將軍的嚴格監管》裡回顧了弘晌(時任盛京將軍)所涉及到的科派案。

此外我們還能看到,弘晌能靠自己走到這一步不是沒有原因的,他很有能力,能盡心辦事,人也很老實。

乾隆三十八年五月乙亥,乾隆下旨:「弘晌自授福州將軍以來,於一切事件,俱能留心妥辦。盛京將軍員缺,即著弘晌調補。弘晌接到此旨,將福州將軍印務,交鍾音暫行署理。弘晌即作速馳驛、至避暑山莊請訓。前赴新任。」

很快,就在三個月後,乾隆三十八年八月甲辰,實錄裡記載:「據弘晌參奏、查出瓦爾達家產內。有伊看守墳塋劉成貴等、典賣與民人龔錦等房地契紙。查系瓦爾達倚恃戶部之勢。將龔錦等喚至私宅。逼令將房六間、地八十四晌、契紙徹回。並未給以原價。仍令龔錦等佃種收租等語。覽奏實堪駭異。不料瓦爾達竟敢倚勢營私。乖張若此殊出情理之外。瓦爾達前已降旨革職。著交閻循琦會同將軍弘晌、將此案一併嚴審確情。按律定擬具奏再上年據裘曰修面奏回贖旗地一事。頗不易辦。瓦爾達熟諳盛京情形。若令前往查辦。於事有益。是以仍用瓦爾達為盛京戶部侍郎。令其辦理此事。彼時裘曰修、並奏及瓦爾達不願仍往盛京之語。今據弘晌所奏情節觀之。」

由此可見,弘晌能力很強,短短三個月內就雷厲風行做了一番事業。

後來乾隆這麼評價弘晌:「朕看弘晌平日辦事,頗為結實,其在盛京亦甚體面,方以為將軍得人,並可經久任用。」

弘晌有著顯赫的家世,但他也有著中落的家道。當他長大後,發現是自己的堂弟弘曆將會是帝國未來的皇帝,而自己的父親只是一個被關了很多年的庶民——當然這一切都是他父親自找的。但話說回來,他從小就要自己揹負起自己的人生,父親幫不了他,堂弟幫不了他,他頂著的皇親貴胄的身份反而是累贅,作為康熙皇長子的兒子,他要在宮裡頭當禁衛軍,可能面對過自己父親辱罵過的人,那些人現在可能會反過來報復他。

這種人生歷練只怕很少有人能夠擁有,比起一路順風順水在審美道路上一去不復返的乾隆來,他有說不完的故事,哪怕在年紀很小的時候,他也彷彿經歷了一生一世。

參考資料:趙爾巽《清史稿》、《清實錄乾隆朝實錄》、盛昱《雪屐尋碑錄》、孟繁勇《從弘晌降職案看乾隆帝對盛京將軍的嚴格監管》

來公眾號「書林齋」(Kongli1996)、微博「孔鯉」及豆瓣「孔鯉」。

我寫,你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