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4 斷奶可是個技術活,千萬別讓這些斷奶誤區害了寶寶……

寶寶成長到一定階段就不再適合吃母乳了,很多媽媽誤認為斷奶就應該是「不斷則已,一斷必絕」。媽媽突然不餵奶,奶漲著難受、是不可避免的。母子分離,會讓寶寶缺乏安全感,因看不到媽媽而產生焦慮情緒,甚至還會生病、消瘦。

講究技巧合理斷奶,這些痛苦可以避免的。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如何斷奶 !

斷奶可是個技術活,千萬別讓這些斷奶誤區害了寶寶……

一、給娃斷奶,有沒有最佳季節和年齡?

沒有所謂是最佳斷奶季節,給寶寶斷奶的最佳時機是,只要媽媽和寶寶都準備好了。

——那寶寶多大斷奶最合適呢?

這一點也沒有定論。各大權威機構都建議 6 個月內純母乳餵養,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母乳餵養到 2 歲或以上。如果你和寶寶都願意,大可根據你們自己的情況來決定何時斷奶。

斷奶可是個技術活,千萬別讓這些斷奶誤區害了寶寶……

二、哪些情況下,斷奶不合適?

1. 出生後的前6 個月,不適合斷奶。純母乳餵養有助於避免或推遲溼疹、牛奶過敏以及哮喘的發生。

2. 寶寶還沒有準備好:不愛喝或者不習慣奶粉,寶寶正在生病時或出牙。

3. 寶寶情緒不穩定;生活習慣突然改變(搬家或看護環境變化);過冷或過熱季節時不適合斷奶。

三、即將斷奶了,媽媽需要做啥準備?

斷母乳最好選擇氣溫適宜,孩子身體健康的時候。採取母嬰分離的方法,是不可取的。適當轉移寶寶的注意力,帶他外出,讓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遊戲和遊玩中去。

斷奶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及早準備,科學添加輔食。

1.讓寶寶接受奶瓶和奶粉。7~12 個月後逐漸過渡,用母乳和配方奶混合餵養,添加輔食,直至完全接受純配方奶和輔食。

2.先斷白天的母乳。白天容易轉移寶寶注意力,添加輔食。1歲後應該以三餐為主了,奶只是飲食的一部分,每天500 ml總體奶量即可。

3.循序漸進地斷夜奶。入睡時儘可能的少喂或者不餵母乳,半夜從全母乳餵養慢慢穿插奶粉。

四、斷奶方法那麼多?哪種最好?

傳統的一夜漲退法,會造成乳汁淤積成塊,使媽媽疼痛難忍;容易導致乳腺炎;今後媽媽的乳腺出現較為嚴重的乳腺增生或其他病變;影響二胎的開奶,這樣的戒奶方法,對寶寶也是很殘忍。

斷奶可是個技術活,千萬別讓這些斷奶誤區害了寶寶……

最好的方式當然是逐漸減少吸奶/擠奶頻率,減少排空,給大腦一個逐漸減少產量的信號,慢慢減少產量。

1、生麥芽60~90g,水濃煎當茶飲,每日1劑,連服3~5日。 同時可食用維生素B6,一日三次,每次2片。

2、芒硝250g 分裝兩紗布袋內,敷於兩乳房幷包扎,溼硬時更換。

3、不建議採用注射雌激素、溴隱亭等藥物回奶。 同時減少或避免進食高蛋白、高脂肪的營養食品,減少飲水,阻斷乳汁生成的有利因素。

五、斷奶後,寶寶營養怎麼保證?媽媽都要注意什麼?

保證寶寶營養必須做到:食品種類要多樣化,食品要細、軟、爛、碎,食物要新鮮,最好原汁原味,不要加味精。每天一定要喝牛奶(優質蛋白質、脂肪的來源),保持進餐6次左右。

媽媽如果仍然保持之前的飲食量,那等待你的就是大腹便便。

哺乳期由於兩側乳房吮吸頻率強度不一,很多媽媽會出現大、小乳的現象。在哺乳期就可以強化小的那側胸部鍛鍊,增加支撐力,並選擇有合適支撐效果的胸罩。

斷奶可是個技術活,千萬別讓這些斷奶誤區害了寶寶……

寶寶斷奶時,可能出現食慾下降。不要強迫寶寶吃不喜歡的食品。應多加鼓勵,過一段時間,寶寶就會接受不喜歡的食品。輔餐可提供含糖低的餅乾、酸奶和水果,每次宜少給,以免影響寶寶吃正餐的食慾。

一般來說純母乳餵養的寶寶習慣吸乳頭後就很可能拒絕接受奶瓶,造成斷奶困難。比較科學的辦法是從寶寶 2 個月左右(這個時候寶寶還不太固執牴觸奶瓶,同時也習慣了母親的乳頭不容易形成乳頭混淆),就每週給寶寶試著用奶瓶喂兩三次(把母乳擠出來用奶瓶喂),這樣可以在寶寶還不那麼固執之前讓他習慣奶瓶,明白奶瓶也可以是糧食的來源。

當寶寶完全能適應奶瓶以後,就可以選擇一天中奶水最少乳房最不漲的那頓,將這次母乳餵養改用奶瓶喂配方奶。等過一段時間媽媽的乳房能適應這種變化後,用同樣的方法,再減少一次母乳餵養的次數,循序漸進自然過渡直到最後完全斷奶。這個過程可以是幾周也可以是幾個月,具體要根據孩子和母親的狀況而定。

如何實現快速斷奶?

如果某些原因需要迅速斷奶,可以在每一頓餵母乳之後都給寶寶用奶瓶喝配方奶,喝多喝少不必強求。然後將乳房脹痛感最小的那頓母乳餵養,完全改用奶瓶喂,接下來的每 2~3 天,將奶瓶餵養的次數增多,逐步替換原來的母乳餵養。不久,就可以完全斷奶了。

有時母親可能得突然完全停止哺乳,這時就儘量不要將奶水擠出,因為擠奶雖然可以暫時緩解脹痛,但會刺激乳房分泌更多的乳汁,這樣就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回奶,逐漸就停止分泌乳汁了。寶寶漸漸長大,斷奶,是他們成長中必不可少的一環。掌握科學的斷奶小技巧,寶寶不再受煎熬,大人小孩辛苦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